中医眩晕医案精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6.舒某,女,58岁。
初诊:202*年7月10日。
主诉: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现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1年前出现头晕,目眩,间断发作,近1周头晕加重,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纳差,不寐,多异梦,二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肝胆痰热。
治则:理气化痰,清利肝胆,平肝熄风。
处方:柴芩温胆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12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5g,白芍15g,天麻15g,丹参30g,钩藤30g,石决明30g,枸杞子30g,桑叶15g。
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未再有视物旋转,无恶心,头痛消失,纳眠可,舌红苔白,脉弦滑。
方药:守上方继服7剂。
按语:患者头晕,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为肝胆痰热,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均为肝经有热,肝阳偏亢,需清化肝胆痰热,肝胆互为脏腑,泻其腑即可治脏之实,所谓“从阳引阴”,故以柴芩温胆汤化肝胆痰热,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风熄痰化,则诸症向愈。
肝胆痰热之论述欠妥,亦十分模糊,本案症状多,病机复杂,临证应抓主症,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提纲挈领,既见头晕目眩,观胆怯、心悸,多异梦,结合舌脉可知证属肝热胆寒,如此方证方得清利肝胆,理气化痰之法,余分析均无偏差且药证合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李永年治疗眩晕验案三则

案 l 李某 ,女 ,32岁 。1978年 9月 2日初诊 :头晕 近 1月 ,面 色淡 少 泽 ,纳 少 ,时有 胃脘痛 ,舌 淡苔 白 ,脉 弦 细 。处方 :党 参 20g,炒 白术 、白芍 、葛 根 、麦芽 、黄精 各 15g,茯 苓 、佛手 各 12g、柴 胡 、枳 壳 、当归 各 lOg,炙 甘 草 3g。7剂 。水煎 服 。1978年 9月 9日二诊 :药 后 头晕缓 解 , 纳食增 加 ,时晨 起双 眼睑稍 浮肿 ,余 同前 。上 方加 黄 芪 15g,山药 lOg。7剂 。
按 语 :本 案 病 机 为 脾 肾 不 足 ,虚 风 上 扰 ,所 用 眩 晕 六 味 汤 由《普 济本 事 方 》治 头 痛头 晕 之 川 芎 散 化 裁 而 来 。方 中党 参 健 脾 益 气 为 君 药 ;山药 、山茱 萸 补 脾 固 精 养 肝 共 为 臣 药 ,助 君 药 补 益 之 功 ;葛 根 助 脾 升 清 ,茯 苓 主 降 ,淡 渗 健 脾 ,升 降 有 序 ,补 而不 滞 ,共 为
案 2 张某 ,女 ,54岁 。1981年 7月 14日初 诊 :眩晕 , 倦怠 乏力 ,胫酸 腰软 ,恶 心欲吐 ,舌淡 ,脉弦细 ,眩晕六 味 汤 全 方 。处 方 :党 参 、茯 苓 、山药 各 15g,萸 肉 lOg,川 芎 12g,葛根 20g。7剂 。1981年 7月 21日二诊 :见 瘥 。六 君子 全 方 :党参 15g,白术 、茯 苓各 12g,陈皮 、半 夏各 lOg,甘 草 6g。7剂 。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字令宫,别号范亭,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医学家。
他擅长眩晕的治疗,多次以自己独特的眩晕医案获得医学界的赏识。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相关参考内容。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感。
眩晕的原因往往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耳、视觉系统、血管系统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胡希恕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他治疗眩晕的一些常见医案:1. 脑血管性眩晕:方药:茯苓、神曲、制半夏、青黛、红花、细辛、香附、天冬、生甘草。
功效:祛风活血、开窍化痰。
案例:患者男性,50岁,头晕欲仆,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头部刺痛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十天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晕明显减少,能够正常行走。
2. 内耳源性眩晕:方药:天麻、白芷、制半夏、细辛、元胡、延胡索、木香、生姜、生甘草。
功效:祛风定志、消痰散结。
案例:患者女性,60岁,头晕伴有耳鸣和耳聋,长时间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两个疗程,患者耳鸣和耳聋减轻,头晕明显减少。
3. 颈动脉源性眩晕:方药:川芎、白芷、制半夏、木香、龙骨、撒木香、生姜、玄参、细辛、生甘草。
功效:疏风行气、消痰止痛。
案例:患者女性,45岁,头晕伴有颈痛和颈部僵硬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一个疗程,患者颈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消失。
除了中药治疗,胡希恕还提倡结合针灸疗法对眩晕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进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例如,对于脑血管性眩晕,他常使用足三里、百会、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加强祛风活血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提及的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具体治疗方案。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许某女 40岁主诉:眩晕头痛1年。
现病史: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
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
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
舌淡苔薄黄,脉缓。
血压正常。
既往史无体格检查:心肺阴性。
腹软,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墨氏征阴性,肠鸣音尚可,移动性浊音阴性。
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药:真武汤合小柴胡汤茯苓30g 泽泻20g 白术10g 附子6g柴胡15g 黄芩15g 桂枝15g 白芍30g炙甘草10g 枳壳15g 生龙牡各30g 夜交藤30g益母草30g 豨莶草30g 夏枯草30g 珍珠母30g怀牛膝20g 川芎30g 龟板10g 党参10g麦冬10g 五味子15g 细辛3g 生姜30g6剂,水煎服。
按语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
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
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
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
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病例1.陈某某,男,41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公费588。
初诊:1965年8月7日。
患者素有哮喘,昨宵骤然眩晕。
迄今10余小时昏晕不能行动,视物飞旋,胸宇痞闷,面色觥白,四肢麻木,语言低沉,脉迟缓小弦,苔白腻质红。
经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此例病者,肺气素虚,子夺母气,以致脾土虚弱,健运失司,湿浊中阻,真气不能上达,髓海空虚。
金虚木无所畏,厥阳升动,上扰清空,而致斯症。
治拟健脾和胃,平肝熄风。
处方(1)取穴:太冲(双)一、足三里(双)干。
(2)手法:提插捻转补泻结合弩法,留针20分钟。
(3)操作流程:先刺足三里,先泻后补,运用阴中隐阳手法,在2分钟内针下感觉空虚,不断运用催气法,过4分钟出现针下沉紧,但无放散感觉,患者亦无明显反应。
将针轻轻提至天部,用弩法向下斜插1寸许,患者主诉酸胀感觉沿胫骨直透足背冲阳穴,胸脘顿觉轻快。
再将针提出1寸,照上述针向用力将针直插,弩针不动,约1分钟后,患者即觉针刺感应透达足趾,并有微微跳动,主诉胸脘压迫症状消失,胸襟舒畅,眩晕减轻,留针20分钟。
再刺太冲,进针得气后紧提慢按,并左右捻转约3分钟,大拇指向前用力推动10余次,患者顿觉头部轻松,俯仰旋转自如,留针20分钟。
起针后,即能行动,眩晕已平。
复诊:1965年8月8日。
昨天针后,眩晕已除,惟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苔薄腻,脉细缓。
再施和胃清浊之法,以图巩固。
处方(1)取穴:足三里(双)十、丰隆(双)一。
(2)手法:提插补泻法,留针5分钟。
次日随访:眩晕平,体力渐已恢复。
方解:先贤沈金鳖曾云:“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煽动。
”“木又生火”,“风火相搏”,“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
此例病者,素有哮喘,肺金不足,子夺母气,脾失健运,化生痰湿,兼以金虚木无所畏,而致肝风时动,厥阴气火妄行,真气不能上达,髓海因而空虚,遂为风痰所扰,眩晕之症顿作,诸总因故丛生。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11.张某,女,80岁。
初诊:202*年3月19日。
主诉:头昏沉不适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头昏沉不适,时有站立不稳欲倒,身乏力,心烦,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心慌,胃脘部烧灼感,现有口腔溃疡,纳呆,眠可,多梦,大便排解困难(质不干),小便可。
舌质红,舌边有溃疡,苔薄白,脉滑。
辨证:气血不足,虚火上扰。
治则: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处方:四物汤加减。
方药: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黄柏10g,砂仁15g,钩藤30g,百合15g,黄芪60g,炙甘草15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木香10g。
7剂,水煎服。
静脉输液:1.生理盐水250ml+芬司汀针20mg ivgtt.qd。
2. 生理盐水250ml+脑苷肌肽针20mg ivgtt.qd。
二诊:服前方后头晕消失,悲伤欲哭症状基本消失,舌体麻木溃疡减轻,停药后反复,身乏力,舌体溃疡,胃脘部烧灼感,纳食一般,眠可,大便质软但排解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方药:中药前方加夏枯草12g余药同前。
7剂,水煎服。
按语:病机:气血不足为本,气不足则乏力。
心主血脉,肝藏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阴不足则虚火旺而化风上扰。
方药:七物降下汤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封髓丹清相火
甘麦大枣汤养心缓肝。
百合润肺清心。
金匮百合病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
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
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五剂
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
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 9克杭菊花 9
克粉丹皮 9克黑栀子 9克大白芍 9克细生地 24克姜川连 2. 1克法夏 6
克姜竹茹 12 克黄郁金 9克羚羊镑 1. 2克另煎兑苦丁茶 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
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
依前法去羚羊加
安胃品以止呕吐。
桑叶 9克菊花 9克丹皮 9克栀子炭 9克夏枯草 9克苦丁
茶 9克细生地 18克大白芍 9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克干苇根 15克左金丸 4. 5克 (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
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 X X,男, 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
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 24克白术 10克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
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 X X,女, 74岁。
初诊日期; 1977年 5月 23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
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
血压
250/160毫米汞柱。
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
克代赭石 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 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
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
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
女贞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 15克。
、
三诊:投药 3剂,血压降至 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
血藤各 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 X ,女, 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
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 (血压达 230/135毫米汞柱 ,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乃吉。
玳瑁片 6克 (先煎姜半夏 9克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菊花 6克竹茹 6克薄荷炭 3克 (后下炙僵蚕 9 克姜黄连 2. 4克钩藤 9克 (后下牛黄清心丸 1粒 (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 9克竹茹 6克竹沥半夏 9克陈皮 6克白蒺藜 9克北秫米9克橹豆衣 9克炒枳壳 4. 5克菊花 6克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钩藤 9克 (后下生苡米 9克朱茯苓 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 9克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竹茹 6克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
鲜竹茹 10克赤茯苓 10克煅赭石(布包 10克枇杷叶 (生姜汁炒 10克旋复花 (布包 7克金铃子 (酒炒 7克左秦艽 7克广陈皮 5克酒黄芩 5克炒山栀 5克炒枳实 5克川黄连 (吴萸水炒 2克益元散 (布包 10克
[评按 ]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
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
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胃。
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