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合集下载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6.舒某,女,58岁。

初诊:202*年7月10日。

主诉:头晕间断发作1年,加重1周。

现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1年前出现头晕,目眩,间断发作,近1周头晕加重,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纳差,不寐,多异梦,二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肝胆痰热。

治则:理气化痰,清利肝胆,平肝熄风。

处方:柴芩温胆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12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5g,白芍15g,天麻15g,丹参30g,钩藤30g,石决明30g,枸杞子30g,桑叶15g。

7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未再有视物旋转,无恶心,头痛消失,纳眠可,舌红苔白,脉弦滑。

方药:守上方继服7剂。

按语:患者头晕,视物旋转,头胀,恶心,胆怯,心悸,头痛,耳鸣,为肝胆痰热,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均为肝经有热,肝阳偏亢,需清化肝胆痰热,肝胆互为脏腑,泻其腑即可治脏之实,所谓“从阳引阴”,故以柴芩温胆汤化肝胆痰热,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风熄痰化,则诸症向愈。

肝胆痰热之论述欠妥,亦十分模糊,本案症状多,病机复杂,临证应抓主症,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提纲挈领,既见头晕目眩,观胆怯、心悸,多异梦,结合舌脉可知证属肝热胆寒,如此方证方得清利肝胆,理气化痰之法,余分析均无偏差且药证合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字令宫,别号范亭,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医学家。

他擅长眩晕的治疗,多次以自己独特的眩晕医案获得医学界的赏识。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相关参考内容。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感。

眩晕的原因往往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耳、视觉系统、血管系统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胡希恕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他治疗眩晕的一些常见医案:1. 脑血管性眩晕:方药:茯苓、神曲、制半夏、青黛、红花、细辛、香附、天冬、生甘草。

功效:祛风活血、开窍化痰。

案例:患者男性,50岁,头晕欲仆,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头部刺痛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十天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晕明显减少,能够正常行走。

2. 内耳源性眩晕:方药:天麻、白芷、制半夏、细辛、元胡、延胡索、木香、生姜、生甘草。

功效:祛风定志、消痰散结。

案例:患者女性,60岁,头晕伴有耳鸣和耳聋,长时间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两个疗程,患者耳鸣和耳聋减轻,头晕明显减少。

3. 颈动脉源性眩晕:方药:川芎、白芷、制半夏、木香、龙骨、撒木香、生姜、玄参、细辛、生甘草。

功效:疏风行气、消痰止痛。

案例:患者女性,45岁,头晕伴有颈痛和颈部僵硬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一个疗程,患者颈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消失。

除了中药治疗,胡希恕还提倡结合针灸疗法对眩晕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进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例如,对于脑血管性眩晕,他常使用足三里、百会、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加强祛风活血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提及的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具体治疗方案。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

中医医案(眩晕头痛)许某女 40岁主诉:眩晕头痛1年。

现病史:眩晕、头痛1年,发病前因洗头受风寒而致头痛,经西药治疗,有所减轻,但始终不愈。

近两日因情志不舒致头痛,头晕,睡眠欠佳,心慌,口苦。

现症:眩晕、头痛,睡眠欠佳,心慌,口苦,心烦,表情痛苦。

舌淡苔薄黄,脉缓。

血压正常。

既往史无体格检查:心肺阴性。

腹软,全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墨氏征阴性,肠鸣音尚可,移动性浊音阴性。

生理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诊断:眩晕(水寒土湿,木郁风动)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治法: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药:真武汤合小柴胡汤茯苓30g 泽泻20g 白术10g 附子6g柴胡15g 黄芩15g 桂枝15g 白芍30g炙甘草10g 枳壳15g 生龙牡各30g 夜交藤30g益母草30g 豨莶草30g 夏枯草30g 珍珠母30g怀牛膝20g 川芎30g 龟板10g 党参10g麦冬10g 五味子15g 细辛3g 生姜30g6剂,水煎服。

按语体会:眩晕一证,多由情志、饮食、体虚年高等多种因素,使肝风内动,脑失所养所致。

本案的特点有二:一是患者因情志不舒,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化火,气血瘀滞,则头痛,口苦,睡眠欠佳,心慌。

二是木郁克土,土不制水,肾水虚寒,水不生木,木郁风动,则眩晕。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宜温阳利水,清疏肝木。

方选真武汤温阳行水,健脾补肝。

小柴胡汤疏肝解郁,清心除烦。

因肾脾寒湿,致水不生木,土不培木,则木郁风动,伍三草益母汤(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珍珠母),疏肝清风。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眩晕医案案例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眩晕医案案例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眩晕医案案例
1.郭某,女,77岁。

2010年1月29日初诊:眩晕伴呕恶1年,吐涎沫,口疮,心烦,眠差,大便日2次,畏风,易汗,胃酸发胀,手足时凉时热,下肢水肿午后尤甚。

舌淡紫胖润苔略黄,脉浮滑尺弱。

辨为厥阴寒逆,水湿偏盛,方选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
吴茱萸15 g,红参10 g,生半夏25 g,陈皮10 g,茯神40 g,龙骨30 g,牡蛎30 g,炮姜25 g,白术25 g,肉桂10 g,附子20 g,麦芽30 g,泽泻30 g,砂仁10 g,丁香10,炙甘草10 g。

7剂。

复诊:眩晕显减,口疮、呕恶消失,涎沫减少。

上方出入再予7剂。

按:本案眩晕而兼呕恶,吐涎沫,心烦,皆为厥阴肝经见症,故选吴茱萸汤加味治之,较温氏奔豚汤似更恰切。

2.李某,女,25岁。

眩晕3年,反复发作,严重时伴有呕恶。

手心发热,口黏。

舌淡紫胖润,脉左弦寸弱,右滑关浮寸弱。

辨为肝寒上逆,痰湿偏重,方选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
吴茱萸15 g,党参25 g,白术25 g,附子25 g,半夏20 g,陈皮10 g,茯苓30 g,泽泻20 g,桂枝20 g,干姜10 g,牡蛎30 g,炙甘草10 g,大枣10枚,生姜20片。

7剂。

药后诸症均减,守方加砂仁10 g,再服7剂,药后告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

陆瘦燕医案拾萃——眩晕病例1.陈某某,男,41岁,干部,南汇县中心医院门诊卡:公费588。

初诊:1965年8月7日。

患者素有哮喘,昨宵骤然眩晕。

迄今10余小时昏晕不能行动,视物飞旋,胸宇痞闷,面色觥白,四肢麻木,语言低沉,脉迟缓小弦,苔白腻质红。

经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此例病者,肺气素虚,子夺母气,以致脾土虚弱,健运失司,湿浊中阻,真气不能上达,髓海空虚。

金虚木无所畏,厥阳升动,上扰清空,而致斯症。

治拟健脾和胃,平肝熄风。

处方(1)取穴:太冲(双)一、足三里(双)干。

(2)手法:提插捻转补泻结合弩法,留针20分钟。

(3)操作流程:先刺足三里,先泻后补,运用阴中隐阳手法,在2分钟内针下感觉空虚,不断运用催气法,过4分钟出现针下沉紧,但无放散感觉,患者亦无明显反应。

将针轻轻提至天部,用弩法向下斜插1寸许,患者主诉酸胀感觉沿胫骨直透足背冲阳穴,胸脘顿觉轻快。

再将针提出1寸,照上述针向用力将针直插,弩针不动,约1分钟后,患者即觉针刺感应透达足趾,并有微微跳动,主诉胸脘压迫症状消失,胸襟舒畅,眩晕减轻,留针20分钟。

再刺太冲,进针得气后紧提慢按,并左右捻转约3分钟,大拇指向前用力推动10余次,患者顿觉头部轻松,俯仰旋转自如,留针20分钟。

起针后,即能行动,眩晕已平。

复诊:1965年8月8日。

昨天针后,眩晕已除,惟精神不振,四肢酸软,苔薄腻,脉细缓。

再施和胃清浊之法,以图巩固。

处方(1)取穴:足三里(双)十、丰隆(双)一。

(2)手法:提插补泻法,留针5分钟。

次日随访:眩晕平,体力渐已恢复。

方解:先贤沈金鳖曾云:“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煽动。

”“木又生火”,“风火相搏”,“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

此例病者,素有哮喘,肺金不足,子夺母气,脾失健运,化生痰湿,兼以金虚木无所畏,而致肝风时动,厥阴气火妄行,真气不能上达,髓海因而空虚,遂为风痰所扰,眩晕之症顿作,诸总因故丛生。

中医医案——眩晕昏厥

中医医案——眩晕昏厥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化痰饮、泻厥阴法治愈眩厥病案:俞某,女,成年。

初诊:1970年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头眩耳鸣,甚则昏厥不省人事,逾时方醒。

心悸不安寐,胃纳不香,舌苔腻布。

治法:拟化痰饮、泄厥阳、安虚神法治之。

处方:辰茯苓四钱竹沥炒半夏三钱陈广皮一钱半炒枳实一钱炒竹茹一钱半珍珠母四钱穞豆衣四钱炒杭菊一钱半潼白蒺藜各三钱炒白术一钱半炒泽泻一钱半 3剂二诊:药颇对证,诸象均减,毋事更张。

原方3剂。

三诊:前方药两投,诸恙良已,惟心悸不安寐如故。

再拟原方加减之。

处方:珍珠母四钱煅牡蛎八钱辰茯苓三钱炒枣仁一钱半陈广皮一钱半炒松茹一钱半竹沥炒半夏三钱炒香谷芽四钱煅龙齿四钱潼白蒺藜各三钱炙远志一钱 3剂按语眠不安则神不宁,阳升之势不得平熄,时时可以复厥。

舌苔腻布,痰湿中阻,则又碍其升降之道,肝阳难平。

清气不得上升,头眩如何1能安?浊气不得下降,胃气如何能醒?生化之源告乏,则本益虚而难支。

本例肝阳与痰湿作祟为癥结所在,所以程老在一、二诊以化痰为主,痰化则升降之道自通,胃气可醒。

三诊则安神、平肝、化痰3法同用,而偏重于镇定,取效颇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98-499,程门雪医案。

程门雪,名振辉,号壶公(1902-1972),江西省婺源县人。

少年时代从安徽省歙县名医汪莲石先生学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拜江苏省孟河派名医丁甘仁先生为师。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任教务长,兼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

1954年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顾问,195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曾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程氏主张把伤寒与温病学说综合运用于临床,临床善用叶氏(天士)之法,擅长以轻灵之剂治病。

程氏从事中医教育工作40余年,在培养中医人才、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程氏医术精湛,著作甚多,现存的有《金匮讲义》、《伤寒论歌诀》、《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妇女经带胎产歌诀》和《程门雪医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男75岁, 11月5日初诊,
患者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晕, 查血压125/78mmhg,心率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5 白术15 天麻20 钩藤15 石决明30(先煎陈皮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
30(先煎枸杞15 枳实15 甘草10夏枯草15 蔓荆子15 生姜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
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30 菊花15 枣皮15 山药15熟地20 茯苓15 泽泻20 丹参陈皮15 半夏12 白
术18 天麻20钩藤20 首乌20 寄生20 石决明当归20 蔓荆子15 甘草
五剂收功
例一潘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9克杭菊花9克粉丹皮9克黑栀子9克大白芍9克细生地24克姜川连 2. 1克法夏6克姜竹茹12 克黄郁金9克
羚羊镑1. 2克另煎兑苦丁茶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克9菊花克9桑叶呕吐。

止二便未调。

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纳食不香,吐如前
丹皮9克栀子炭9克夏枯草9克苦丁茶9克细生地18克大白芍9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干苇根15克左金丸 4. 5克(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X X,男, 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X X,女, 74岁。

初诊日期; 1977年5月23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

血压
250/160毫米汞柱。

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12
克代赭石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6克
二诊;服上方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

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9克,丹参、首乌各12克,磁石15克。


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各
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X ,女, 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

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血压达230/135毫米汞柱,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
乃吉。

玳瑁片6克(先煎姜半夏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菊花6克竹茹6克薄荷炭3克(后下炙僵蚕9 克姜黄连2. 4克钩藤9克(后下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9克竹茹6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白蒺藜9克北秫米9克橹豆衣9克
克9朱茯苓克9苡米生后下(克9钩藤先煎(克15生石决明克6菊花克4. 5炒枳壳.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竹茹6克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

鲜竹茹10克赤茯苓10克煅赭石(布包10克枇杷叶
(生姜汁炒10克旋复花(布包7克金铃子(酒炒7克左秦艽7克广陈皮5克酒黄芩5克炒山栀5克炒枳实5克川黄连(吴萸水炒2克益元散(布包10克
[评按]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
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

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
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

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安。

药后转危为,别开生面,立法遣药,辨别寒热之真伪,胃。

审证求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