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_佟庆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

佟庆伟

(首都师范大学条件装备处,北京 100037)

摘 要:站在本科教育的视角,通过透视国际名牌大学成功的案例,审视了创新型人才的标准问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最后,以某大学为案例,全面介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做法。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基本特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08)05-0015-04

E s s e n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s a n d a p p r o a c h e s f o r t r a i n i n g t h e m

T O N GQ i n g -w e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o n d i t i o n a n dE q u i p m e n t ,C a p i t a l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37,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s i g h t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s o m e s t a n d a r d s a n dt r a i n i n g i s s u e s f o r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b y h a v i n g a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o n es u c c e s s f u l e x a m p l eo f t h e f a m o u s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w o r l d .

B a s e do na b o v e f a c t s ,i t a n a l y z e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i d e a l i t y a n dr e a l i t y i n

C h i n a .F i n a l l y ,i n s t a n c i n g o n e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f u l l yh o wt o t r a i n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s .

K e y w o r d s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e s s e n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t r a i n i n g a p p r o a c h

收稿日期:2007-08-21 修改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佟庆伟(1963—),男,北京市人,硕士,研究员,首

都师范大学条件装备处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教育评估等工作.

1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虽然创新型人才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对创新型

人才的基本特征大家有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的看法: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做出创造性的应用。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发明,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由此出发,大学就是培养具备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的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具体到本科生培养层面,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的本科毕业生12项标准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的本科毕业生5项标准,都蕴涵着创新型人才所需要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人格、智能和身心3个方面。

普林斯顿的12项标准是:(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哈佛大学的5项标准是:(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4)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5)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I S S N 1002-4956C N 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第25卷 第5期 2008年5月

V o l .25 N o .5 M a y 2008

归纳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大学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起码应该具备这样5项基本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不会自动产生,需要营造氛围,需要培养。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内在的规律要求。综观世界各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其创新型人才培养都有相似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牛津、剑桥在早期就把“探索”与“养成”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19世纪初,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的“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原则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典范,德国大学由此培养了大批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并创造了累累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来,美国吸收德国的成功经验,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设立研究院,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0世纪初,蔡元培把德国的原则带回中国,以探求高深学问为目标在北京大学进行开创性改革,其形成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以及学习自由的传统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朱崇实教授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核心是自由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柏林大学成功地把自由教育与科学研究统一起来,提出学习自由是构成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认识真理的先决条件。正是这种坚持宽松的学习自由,使柏林大学成功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学习组织形式———“习明纳”(S e m i n a r)。哈佛大学成功吸收学习自由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转化成为可操作的选课制度。这一成功改革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挣脱保守的控制和束缚,维护学术自由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制度层面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规模发展到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群体出现多样化,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能力、需求的差异性日显突出。如何适应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设计一种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和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运作机制,实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种创新文化的氛围中进行。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育人环境,能够使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而优秀的文化。任何世界知名的古老大学都因其久远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令人神往,即便是新兴的知名高等学府也在构建大学精神及品格方面煞费苦心。

3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而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确实重视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就有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分割过细。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然会导致对许多重要内容的舍弃,舍本逐末。而各个专业之间又泾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学科之间难以迁移,由于知识分割过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复和产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学生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培养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程内容陈旧。许多教学内容都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有的甚至更早,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第三,课程过于求同。课程内容大多属于定论的东西,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致使学生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课程设置强调统一性,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培养,其结果是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

16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