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缸体

合集下载

发动机缸体工艺分析

发动机缸体工艺分析

发动机缸体工艺分析首先,发动机缸体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

常见的材料有铸铁、铝合金和镁合金。

铸铁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耐磨性,但重量较大,热导率低,难于加工;铝合金具有良好的热导率和强度,但容易变形;镁合金具有轻质、高强度和良好的热传导性能,但易燃且难以铸造。

因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一个关键的决策。

其次,铸造工艺对发动机缸体的性能和质量影响很大。

常见的铸造工艺有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和压铸。

砂型铸造成本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但表面粗糙度高,加工后需要进行后续处理;金属型铸造成本较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但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压铸成本相对较高,但可以获得高精度和密封性能好的缸体。

因此,根据产品要求和生产批量选择合适的铸造工艺是关键。

此外,发动机缸体还需要进行机加工。

机加工包括铣削、螺纹加工、孔加工等操作。

铣削是用刀具切削除去工件表面的金属,以实现精确的尺寸和形状要求;螺纹加工是在工件上加工螺纹,用于与螺纹连接的零件固定;孔加工是在工件上加工孔洞,用于安装其他零件或形成冷却通道。

机加工的关键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的稳定性,只有合适的设备和技术才能保证缸体的精度和质量。

最后,发动机缸体的表面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涂层、阳极氧化和喷涂。

涂层可以提高缸体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阳极氧化可以提高铝合金缸体的耐蚀性和耐热性;喷涂可以在缸体表面形成陶瓷保护层,提高抗磨性和密封性。

表面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能要求来确定。

综上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工艺分析是确保发动机性能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合理选择材料、铸造工艺、机加工和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发动机缸体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动机缸体汽缸盖常见缺陷与对策

发动机缸体汽缸盖常见缺陷与对策

发动机缸体汽缸盖常见缺陷与对策发动机缸体汽缸盖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发动机内部关键部位的保护与封闭装置。

它不仅承受着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工作环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强度,以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缸体汽缸盖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缺陷及其对策。

首先,常见的缺陷之一是汽缸盖的密封性不好。

汽缸盖的密封性不好会导致燃烧室的压力下降,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汽缸盖和缸体之间的密封垫老化或损坏所致。

对策是定期检查密封垫的状态,并及时更换。

其次,汽缸盖可能会出现裂纹。

汽缸盖裂纹的出现可能和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有关,也可能由于制造缺陷或机械损伤导致。

裂纹的存在会导致汽缸盖的强度下降,甚至引起漏水、漏气等问题。

对策是加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避免因高温引起的产热过大,另外定期进行汽缸盖的检查和维护,对于有裂纹的情况及时更换。

另外,汽缸盖的气门导管也可能出现磨损或腐蚀。

气门导管是汽缸盖上用于安装气门的部件,因发动机工作时需要不断开启和关闭,所以导致了气门导管的磨损。

腐蚀则主要是由于燃烧室内的高温和化学反应导致。

这些问题会导致气门的密封性下降,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对策是定期检查气门导管的磨损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修复或更换。

此外,部分汽缸盖还可能会出现焊接问题。

汽缸盖焊接问题可能是由于制造过程中焊接不良或焊接接头质量不过关所致。

焊接问题会导致汽缸盖的强度下降,甚至出现裂纹和漏油的情况。

对策是加强焊接工艺的控制和质量管理,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避免出现焊接缺陷。

综上所述,发动机缸体汽缸盖的常见缺陷包括密封性不好、裂纹、气门导管磨损或腐蚀以及焊接问题等。

对策是定期检查和维护汽缸盖,及时更换损坏的密封垫、裂纹严重的汽缸盖以及磨损或腐蚀严重的气门导管。

此外,还需要加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避免因高温引起的问题。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确保发动机缸体汽缸盖的正常使用和工作性能。

缸体缸盖变形的故障原因

缸体缸盖变形的故障原因

缸体缸盖变形的故障原因缸体缸盖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发动机的主体结构,为燃烧室的组成部分。

缸体缸盖变形会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因此,了解缸体缸盖变形的故障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缸体缸盖变形的常见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1. 材料问题:缸体和缸盖是由多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如铸铁、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发生变形。

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可能导致缸体缸盖变形。

此外,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也会影响其变形程度。

2. 制造工艺问题:缸体和缸盖的制造过程中,如果加工精度不够,或者装配过程中存在误差,都可能导致变形。

此外,如果材料内部存在缺陷,如铸造缺陷、热处理不当等,也可能会在运行过程中导致变形。

3. 温度变化: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缸体和缸盖变形。

在高温环境下,材料会膨胀;而在低温环境下,材料则会收缩。

这种温度变化可能导致缸体和缸盖的翘曲变形。

4. 机械负载过大:发动机的机械负载过大,如频繁加速、制动等,都可能导致缸体和缸盖变形。

过大的机械负载会使发动机温度和压力升高,进而导致变形。

5. 润滑不良:良好的润滑是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关键。

如果润滑不良,摩擦力会增加,导致发动机过热,进而导致缸体和缸盖变形。

此外,劣质机油也会加剧发动机磨损,进一步加剧缸体和缸盖的变形。

二、解决措施1. 优化材料选择: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

对于高温高压环境,可以选择具有良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

2. 提高制造工艺精度:在制造过程中,确保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以提高缸体和缸盖的质量。

同时,采用先进的铸造技术和热处理工艺,减少材料内部的缺陷。

3. 合理控制温度:定期检查冷却系统,确保其正常工作,防止发动机过热。

同时,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以减少温度变化对缸体和缸盖的影响。

4. 优化机械负载:减少发动机的机械负载,避免频繁的加速和制动。

此外,选择适合车辆性能的润滑油,并定期更换。

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

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

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动机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发动机的缸体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发动机的各个部件,还起到了密封气缸、冷却、润滑等重要作用。

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工序。

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和模具制作,制定出适合发动机的缸体形状和尺寸,并制作出相应的模具。

接下来,需要进行铸造,将铸造材料(通常为铝合金或铁)熔化后倒入模具中进行成型。

铸造后,需要进行清理和加工,去除模具残留物和不良毛刺,并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和检验。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采用了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精准和可控制的生产过程。

同时,新材料的应用和新工艺的引入,也使得缸体的强度、轻量化和耐腐蚀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汽车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

- 1 -。

灰铸铁发动机缸体常见铸造缺陷与解决办法探讨

灰铸铁发动机缸体常见铸造缺陷与解决办法探讨

灰铸铁发动机缸体常见铸造缺陷与解决办法探讨摘要:缸体是汽车发动机的重要部件,常用的缸体材料包括灰铸铁、合金铸铁、铸造铝合金。

由于气缸内的工作温度较高,要求汽缸强度足够,承受机械负荷与热负荷,而灰铸铁凭借其诸多优势可以用于发动机缸体制造,但是依旧存在着铸造缺陷。

基于此,本文分别从气孔、砂眼、渣眼、跑火、冲砂、冷隔等方面分析常见铸造缺陷与解决办法,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灰铸铁发动机;缸体;铸造缺陷发动机缸体具有外壁薄、结构复杂等特征,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气压试验。

整个铸造工艺较为复杂,需要借助砂芯形成内部和外部结构,整体铸造难度大,不加强质量控制会导致废品率上升,以下对缸体铸造缺陷和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气孔缸体出现的气孔逐渐表现为侵入性气孔,随着浇注的完成,砂芯发气量增大。

如果气体未能及时排出会导致水分升高,浇注温度下降以及最小剩余压头不足,出现问题的主要位置集中在缸筒内壁、搭子位置、上型加强筋位置[1]。

(一)搭子气孔和最高点气孔卧式浇筑缸体设置在上行缸体搭子部位,其位置偏高,会由于排气不畅导致搭子气孔,并且其它较高位置也会出现气孔,主要应对措施如下:技术人员可采取增加排气针的方法提升排气水平,主要选择明排气针。

也可以对暗排气针利用。

如果选用明排气针,合箱过程中型砂容易从排气针顶部进入型腔内部,由此出现砂眼,所以合箱操作之前需要吹净排气针顶部和周边的散沙。

如果采取暗排气真的方法排气,针根部截面积要达到内浇道截面积1.5倍,同时排气针需要尽量接近型砂顶部。

通常在不出现排气孔的情况下采用暗排气针的方式,可以避免排气针眼根部出现明砂眼。

(二)缸体内壁气孔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套芯发气量过大,进行带水套的缸体铸造时,需要使用水套芯,而这种材料主要由覆膜砂制作,加之水套芯排气通道较少,浇筑后受到铁液的包裹,如果水套砂芯排气效果不佳,缸体的筒内壁就会出现侵入性气孔。

此外,水套芯使用的芯撑质量存在缺陷也会造成钢筒内壁气孔出现,一般完成加工后才能发现,应对措施如下:其一,合理设定芯盒设计以及芯盒温度。

发动机活塞跟缸体之间的摩擦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发动机活塞跟缸体之间的摩擦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发动机活塞跟缸体之间的摩擦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发动机活塞跟缸体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部分是发动机中最大的摩擦副,大约占发动机整个摩擦损失的30%~40%。

所以,降低这个部位的摩擦是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动机活塞跟缸体之间并不是全面接触的。

正常情况下活塞与缸套之间有0.01~0.05mm的间隙,活塞头部由于有活塞环的支撑,一般不会与缸套发生接触摩擦,绝大多数的摩擦都是在活塞裙部发生的,并且都是在侧压力方向;另外,活塞环与缸套之间的摩擦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为了减小这部分的摩擦损失,活塞在设计和加工制造时就采取了
一些技术措施,比如使用半拖式活塞,以减小摩擦面积;在活塞裙部镀锡或镀锌,可以避免在润滑不良的情况下运转时出现拉缸现象,也可以起到加速活塞与气缸的磨合作用;在活塞裙部涂覆石墨,石墨涂层可以加速磨合过程,可使裙部磨损均匀,在润滑不良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拉缸;在活塞上加工出细小的储油槽,以改善润滑;设计合适的活塞环形状,以加强润滑、改善磨损,等等。

在使用中主要是加强这部分的润滑,要求使用合适粘度的机油,增设机油喷嘴,冬季适当热车等。

另外有些车型的缸套加工成网纹形,可以存储一定的润滑油,改善润滑,但是这样会增加机油的消耗量。

汽车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

汽车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

汽车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汽车发动机的发展离不开发动机铸造工艺的进步,而发动机铸造的核心在于汽车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

汽车发动机缸体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除了承载发动机部件外,还需具有良好的散热和密封性能。

因此,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对发动机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铸造材料、铸造工艺、铸造缺陷、铸造后处理等方面对汽车发动机缸体的铸造工艺进行详细探讨。

一、铸造材料发动机缸体通常采用铸铁材料,主要分为灰铸铁和球墨铸铁。

灰铸铁通常用于较低功率和低转速的汽车发动机,而球墨铸铁则适用于高性能、高功率、高转速的汽车发动机。

球墨铸铁在强度、塑性、耐磨性等方面均优于灰铸铁,且在重量、散热、强度均有更好的表现。

同时,球墨铸铁具有更好的冲击吸能性能,能够有效地防止发动机在碰撞时的损坏。

二、铸造工艺1. 铸型制作铸型制作是铸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铸体的质量和缺陷率。

一般采用砂型铸造,其制作包括砂型模板制作、芯制作、脱模、修型等步骤。

对于汽车发动机缸体的铸造,为了保证制品的精度和质量,通常采用分型铸造法,即把模型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制作再组装成模型,以保证铸体的准确度。

2. 熔炼与倒铸铸型制作完成后,便进入了熔炼与倒铸环节。

熔炼时,为了保证铸体的质量,一般采用先熔化高温点低融点的材料,然后在熔化过程中加入低温点高融点的材料,并在熔融过程中进行剧烈搅拌,以使铸材充分混合。

倒铸时,应尽量减小流型和鼓包缺陷的产生,避免气孔、夹渣等缺陷产生。

3. 铸后处理铸造完成后,需要进行铸后处理,以进一步提高铸体的性能与质量。

铸后处理主要包括清除毛边、磨光、修整、冷却采取等环节。

其中,清除毛边和磨光是保证表面光洁度的必要环节,而修整和冷却采取是保证铸体的准确度和性能的关键环节。

三、铸造缺陷由于铸造工艺的复杂性和铸造材料的不均匀性等原因,汽车发动机缸体在铸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各种类型的缺陷,如气孔、夹渣、热裂、鼓包、孔眼等。

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整理]

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整理]

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缸体加工工艺流程工艺一:1、毛坯外观检查,上料;2、利用毛坯初级准定位。

粗镗曲轴孔,粗铣前后端面、开档面,钻主油道空,钻铰过度基准孔,半精铣定位面;3、利用上道工序加工的过度基准定位。

粗镗缸孔,钻曲轴斜油孔,钻水套斜冷却孔,钻攻缸盖、框架/主盖(下缸体)螺栓孔,加工工艺基准孔;4、工艺销孔定位。

钻攻进排气侧各螺纹孔系,前后端面部分孔系;5、工艺销孔定位。

镗水泵孔及喇叭孔,铣止推面、锁瓦槽;6、中间清洗、烘干;7、中间试漏。

采用内试法测试主油道、水道、曲轴箱有无压力泄露,前两项10cc/min,后一项30cc/min;8、安装框架/主盖(下缸体);9、合箱后采用上缸体或下缸体的工艺销孔定位。

加工前后端面各螺纹孔系,精铣顶面、前后端面,精镗曲轴孔、缸孔、前后油封孔;10、缸孔、曲轴孔珩磨;11、最终清洗。

浪涌清洗、定点定位、翻转、真空干燥、冷却;12、压装堵盖,密封试漏(外试);13、测量打号;14、外观检查,下线。

工艺二:10 铣定位凸台、发动机支架凸台、机冷器面、工艺导向面20 粗铣底平面、龙门面、对口面、顶平面60 粗铣缸套底孔70 粗铣前后端面80 精铣前后端面90 气缸体打流水号100 铣主轴承座两侧面110 铣油封凹座120 铣主轴承孔瓦片槽130 扩1、2、4、5凹轮轴底孔140 扩第3凸轮轴底孔150 枪钻前后端主油道孔及油泵座内油道孔160 枪钻2个横油道深孔及顶面2个深油孔170 钻5个横油道孔及顶面12个深油孔180钻主轴承内7个斜油孔208人工吹风横油道210 粗镗缸套底孔220 半精镗缸套底孔240 两侧凸轮面及导向以及孔系加工250 前销、后环、出砂孔及凸轮轴凹座底孔及部分螺纹加工; 260 顶面水孔缸盖螺栓孔、导位孔及瓦闰盖定位环孔加工270 底面油底壳螺孔、瓦盖螺栓孔、深油孔、喷油雾孔加工280 精镗缸套底孔290 精拉瓦盖结合面300 水压试验310 第一、七横油孔、增压器回油孔出砂孔加工320 六个7度横油孔及机油标尺孔加工330 中间清洗335 人工清洗窗口面、12个螺孔和主油道340 缸孔分组及压缸套350 装瓦盖及瓦盖螺栓355 拧紧瓦盖螺栓360 粗镗主轴承孔、凸轮轴衬套底孔370 半精镗主轴沉孔、精镗凸轮轴衬套底孔390 清洗孔395 吹前压端面、机冷器面及底面孔系400 压凸轮轴衬套410 粗车第四轴承止推面420 精镗主凸轮轴孔,惰轮轴孔前销油泵底销孔、后环,精车第四止推孔430 铰主轴承孔440 扩挺杆孔450 第二次扩挺杆孔460 粗镗挺杆孔470 铰挺杆孔480 6个7°横油孔及机油标尺孔加工490 粗镗缸500 缸孔倒角510 精镗缸套孔530 缸套孔返修)540 精铣缸体顶平面548 缸体刷镀550 清洗560 压装前后堵盖、凸轮轴底堵盖、压紧侧面出沙孔、碗形塞590 缸孔分组及打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缸体
[摘要]缸体是汽车发动机乃至汽车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发动机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汽车整体的质量,因此发动机缸体的制造加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的重视。

[缸体的简单介绍]发动机缸体是发动机的基础零件和骨架,同时又是发动机总装配时的基础零件。

缸体的作用是支承和保证活塞、连杆、曲轴等运动部件工作时的准确位置;保证发动机的换气、冷却和润滑;提供各种辅助系统、部件及发动机的安装。

汽车发动机的缸体和上曲轴箱常铸成一体,称为缸体——曲轴箱。

缸体上部的圆柱形空腔称为气缸,下半部为支承曲轴的曲轴箱,其内腔为曲轴运动的空间。

在缸体内部铸有许多加强筋,冷却水套和润滑油道等。

根据缸体与油底壳安装平面的位置不同,通常把缸体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一般式缸体:其特点是油底壳安装平面和曲轴旋转中心在同一高度。

这种缸体的优点是机体高度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便于加工,曲轴拆装方便;但其缺点是刚度和强度较差(2)龙门式缸体:其特点是油底壳安装平面低于曲轴的旋转中心。

它的优点是强度和刚度较好,能承受较大的机械负荷;但其缺点是工艺性较差,结构笨重,加工较困难。

(3)隧道式缸体:这种形式的缸体曲轴的主轴承孔为整体式,采用滚动轴承,主轴承孔较大,曲轴从缸体后部装入。

其优点是结构紧凑、刚度和强度好,但其缺点是加工精度要求高,工艺性较差,曲轴拆装不方便。

为了能够使缸体内表面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必须对缸体和缸盖进行适当地冷却。

冷却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水冷,另一种是风冷。

水冷发动机的缸体周围和缸盖中都加工有冷却水套,并且缸体和缸盖冷却水套相通,冷却水在水套内不断循环,带走部分热量,对缸体和缸盖起冷却作用。

现代汽车上基本都采用水冷多缸发动机,对于多缸发动机,气缸的排列形式决定了发动机外型尺寸和结构特点,对发动机机体的刚度和强度也有影响,并关系到汽车的总体布置。

按照气缸的排列方式不同,缸体还可以分成单列式、V型和对置式三种。

[缸体的工作条件]缸体通常工作在高温、高载荷、磨损剧烈的条件下,承受较大的压力,受力复杂,同时工作在汽油的沉浸下,工作环境潮湿。

缸体的使用性能要求:缸体的工作条件决定了缸体必须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良好的散热性,同时要有很好的密封性、防漏性、减振性等。

[缸体毛坯材料的选择]发动机缸体采用的材料一般是灰铸铁H T150、HT200、HT250,也有采用铸铝或铸钢的。

采用灰铸铁可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以及高耐磨性的要求,而且工艺性能、减振性、切削加工性能优良,同时成本较低,但是会增加缸体的重量,增加发动机的负担;采用铸钢材料,可以使缸体承受更大的冲击载荷;采用铝合
金材料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轻缸体的重量,顺应了汽车轻量化的趋势,因此最近采用铸铝材料的缸体越来越多。

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劣共存,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缸体产品的不同质量要求来确定相应的生产材料。

[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铸造、锻压、焊接、粉末冶金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等方法都可以作为机械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但它们的制造成本、生产
条件等都有差异,再加上实际生产中零件毛坯生产批量的不同,我们对制造方法的选择必然也会不同,正确的方法是: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考虑毛坯的使用要求、生产经济性要求,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最终达到制造方法与实际生产条件相适应。

对于缸体这种形状复杂、尺寸较大、有不规则的外形和内腔、壁厚不均的箱体类零件,通常采用铸造(砂型铸造)的方法,(缸盖制造如图)
采用铸造的方法不但可以满足缸体的使用性能要求,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砂型铸造流程:准备炉料→熔炼金属→浇注→凝固冷却→落砂清理→检验→合格铸件。

[缸体毛坯的技术要求]对非加工面不允许有裂纹、冷隔、疏松、气孔、砂眼等铸造缺陷。

缸体毛坯质量对加工的影响:加工余量过大,会增加机床的负荷,影响机床和刀具的使用寿命,成本变高;飞边过大,直接影响刀具使用寿命;由于冷热加工基准不统一,毛坯各部分相互间的偏移会造成机械加工时余量不均匀。

[缸体制造工艺]缸体的工艺特点是:结构、形状复杂;加工的平面、孔多;壁厚不均;加工精度要求高,属于典型的箱体类加工零件。

加工平面一般采用刨、铣削等方法加工,加工孔主要采用镗削,加工小孔多用钻削。

由于缸体结构复杂,因此如何保证各表面的相对位置精度是加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基准,直接关系到能否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一般来说,工艺基准可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粗基准对于上线的毛坯,其粗基准的选择尤为重要,粗基准选择不合理会造成加工余量分布不均匀,加工面偏移,产生废品。

在缸体的生产中,我们一般采用侧面为粗基准。

精基准对于发动机缸体这种箱体零件来说,一般采用“一面两销”为全线的统一基准。

对于较长的自动生产线系统,由于定位销孔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造成定位不准确,因此,将定位销孔分为2~3段使用。

在缸体定位销孔的加工中,我们采用以侧面、底面和主轴孔定位,在加工中心上加工。

加工阶段的划分缸体需要加工的表面许多,不同表面的加工精度也不同。

因此,在拟定工艺顺序时,要抓住“加工精度高的表面”这个主要矛盾,合理安排工序。

安排工艺顺序的原则是:先粗后精,先面后孔,先基准后其它。

1)粗加工阶段:在发动机缸体的机械加工过程中,安排粗加工工序,
对毛坯全面进行粗加工,切去大部分余量,以保证生产效率。

2)半精加工阶段:在发动机缸体的机械加工中,为了保证一些重要表面的加工精度,安排一些半精加工工序,将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中等的一些表面加工完成,而对要求较高的表面进行半精加工,为以后的精加工做准备。

3)精加工阶段:对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的表面进行加工。

4)次要小表面的加工:一些表面(如螺纹孔表面)可以在精加工主要表面后进行,一方面工时对工件变形影响不大,同时废品率也会降低;另外,如果表面加工出现差错时,那么这些小表面也就不必加工了,这样即避免了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小表面的加工容易造成主要表面损伤的话,那么就应该将小表面加工放在主要表面的精加工之前。

5)妥善安排辅助工序:这类工序(如检验工序)在零件粗加工阶段之后、关键工序加工前后零件全部加工完毕后,都要适当安排。

对加工阶段进行划分的优点是:一是可以在粗加工之后采取措施消除工件内应力,保证精度;二是将精加工放在后面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工件已加工好的表面;三是先粗加工各表面可以及时发现毛坯缺陷并及时处理,以免工时不必要的浪费。

需要注意的是,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前应分别加上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的工序。

[热处理的作用]对材料进行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性能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它能够使材料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善加工工艺性能和强化力学性能的目的。

对于缸体这种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零件,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非常重要。

[热处理工序]对于铸铁材料的缸体而言,通常的热处理工艺为:预备热处理(去应力退火+正火+去应力退火)→最终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又称调质处理+表面淬火)预备热处理安排在粗加工阶段之前,其目的是:消除残余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开裂;改善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退火工艺规范为:加热温度500~550℃,加热速度60~120℃/h,经一定时间保温后,炉冷到150~220℃出炉空冷。

正火工艺规范:将铸件加热到880~920℃,保温1~3h,然后出炉空冷。

正火后,为了消除正火时铸件产生的内应力,通常还要进行去应力退火。

最终热处理安排在精加工阶段之前,其目的是:使材料具有使用时的所有力学性能。

调质处理的工艺规范为:将工件加热至860~900℃,保温后油淬,然后在550~600℃回火2~4h。

调质处理后对零件进行适当的表面淬火,这样可以使缸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铸造工艺手册( 第二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 赵书城,《汽车发动机缸体铸造技术》
[3]黄政,《汽车发动机缸体的制造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