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循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循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循环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它们不仅是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生境,还能提供木材、药材、能源等重要资源。

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则和其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循环密不可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机盐循环的重要性无机盐是世界万物中普遍存在的化学物质,它们包括矿物质、元素、离子等,如氮、磷、钾、钙等。

从地球历史上来看,陆地上的植物在最初的漫漫进化中并不能从空气中直接获取营养,而是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随着陆地上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它们对各种无机盐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盐循环显得尤为重要。

1.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氮是构成植物和动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元素,也是基本的无机盐之一。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包括固氮、硝化、反硝化、氮沉降等过程。

固氮是指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一些植物能够利用的化合物,如铵盐、氨、尿素等等。

森林生态系统中,很多种类的植物都可以自主固氮,其中最著名的是豆科植物,如黄豆、绿豆等等。

此外,森林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一些固氮细菌和瘤菌,这些微生物可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为其它化合物,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

硝化过程一般指氨的氧化。

氨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硝酸盐,硝化的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氨氧化,这个过程由细菌完成,细菌将氨转化为亚硝酸,接着亚硝酸又被细菌氧化生成硝酸盐。

反硝化过程则是硝酸还原为氮气等化合物。

这个过程是由一些界面细菌和厌氧细菌完成的,其中界面细菌利用硝酸盐代替被氧化的碳化合物作为能量源,厌氧细菌则生长在无氧情况下,利用硝酸盐等化合物为代谢。

氮沉降则是指从空气中沉降下来的氮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来自于快速开发的城市地区以及农作物和家畜农业制品。

这些物质会进入森林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参与到氮的循环过程中。

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

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

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林业森林生态系统是指由树木、植被、动物和地理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来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提供资源。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一、植被的作用与贡献植被是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首先,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净化大气环境。

其次,植被的根系能够将土壤中的水分吸收,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持水源的稳定性。

此外,植被也是林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者,为各类动物提供生存的栖息地。

二、动物的角色与生态功能动物在林业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动物参与传粉作用,帮助植物进行繁殖,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其次,食草动物通过摄食植物,帮助维持植被的稳定和平衡。

此外,食肉动物在食物链的顶端,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控制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三、水循环与土壤养分循环林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与土壤养分循环也是维持其工作原理的重要环节。

降水透过植被的蒸腾作用蒸发回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保持了水资源的循环和利用。

同时,林地中的植物和动物落叶和粪便等有机物质分解后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和养分,为植被提供养分来源,促进土壤的肥沃与更新。

四、疾病与害虫防控林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疾病与害虫对于植被的生长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控。

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来减少疾病与害虫的危害。

合理的防控措施可以保护植被的生长,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五、人类活动的影响与管理人类活动对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过度的砍伐、人为火灾等不合理的人类行为会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加速土壤侵蚀和生态平衡的失调。

因此,进行科学的森林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林业经营模式、对植被和动物的科学保护和监管,都可以维护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森林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森林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知识文章】森林生态系统名词解释导语:在生态学中,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包含丰富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它在全球气候调节、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以及提供众多生态服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解释森林生态系统,并探索其独特价值、结构和功能。

一、基本定义和组成森林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物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其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土壤、流水、气候等)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不仅包括森林中各种树种,还包括类似林分、灌丛、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生境中对森林生态功能建设和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保护性的植物群落。

二、独特价值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诸多独特的价值。

它们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为广布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全球气候的重要功能,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

森林生态系统还具有广泛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复杂而丰富的结构和功能。

从结构上看,森林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冠层、亚冠层、灌木层和地面层。

这些层次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交互作用相互联系。

从功能上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产功能、调节功能、保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生产功能主要是指森林提供木材、食品和药物等资源;调节功能主要涉及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和大气污染的吸附;保育功能则是森林生态系统维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质量等;文化功能主要指的是森林对于人类文化、精神价值和休闲活动的重要作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研究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探索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水资保护
森林有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具 有重要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伞。
社会价值
休闲与心理健康
01
森林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有助于改善心理
健康。
文化传承
02
森林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关,是许多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
土壤保持
01
02
03
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地表的枯枝落叶和密 集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 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维持
森林中的生物活动能够循 环利用有机物质,维持土 壤肥力。
土壤结构改善
森林中的植物根系能够改 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 透气性和保水能力。
气候调节
调节气温
森林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 用释放水分,降低周围温 度,从而调节局部气候。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生态 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经济价值
木材生产
森林是全球木材的主要来源,为建筑、家具、造 纸等行业提供原材料。
生态旅游
森林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和探险的场 所,创造经济收益。
药用资源
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具有药用价值,为制药 业提供原料。
生态价值
碳储存与气候调节
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3
推广生态农业和林业经营模式
鼓励农民和林业经营者采取生态友好的农业和林 业经营模式,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过度开发。
可持续林业发展
科学规划和管理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与碳循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与碳循环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与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与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是指由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功能包括资料储存、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以及气候调节等。

在这些生态过程中,光合作用与碳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光合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植物能量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植物中的叶绿素吸收,并通过光合色素复合物传递至反应中心,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和NADPH。

同时,二氧化碳被吸收并进行还原,形成含能量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最主要的有机化合物是葡萄糖和澱粉。

而这些有机化合物不仅仅支持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是支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吸收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生物利用的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生物体、土壤与地下水之间的交换和循环。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是存储碳的主要来源。

通过光合作用,树木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有机物质,并将其存储在树干、树枝、树叶、根系和树体下方的土壤中。

而这些有机物质会在树木死亡或腐烂时释放成二氧化碳。

同时,树木枯落的叶子和枝丫也会成为分解的有机质,被腐生菌降解为二氧化碳,并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和转化。

此外,森林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也参与碳循环过程。

然而,如今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与碳循环可能面临的风险需得到关注。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森林内的植物生态系统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范围,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被削减。

同时,全球变暖还可能加速微生物分解树木枯落的叶子和枝丫,从而加速碳的释放。

除此之外,森林砍伐、开发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光合作用。

森林砍伐和开发会导致大量植物材料转化为碳,并释放到大气中。

同时,砍伐和开发所造成的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也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和碳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重要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拥有独特而精密的结构和功能,是许多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和生活来源。

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开发和环境压力下,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1. 物种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树木、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种生物群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共存。

它们之间形成了互相依赖的食物链和生态关系,实现着物种的平衡和相互作用。

2. 气候调节:森林的存在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水循环和蒸发作用,森林有助于维持地球的水分平衡,并缓解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

3. 土壤保持:森林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土壤的保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地遏制土壤侵蚀、持续供应养分,并增强土壤的质量。

4. 空气净化:森林是地球的肺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同时,树木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颗粒物,提供清新的空气供人类呼吸。

5. 水资源管理:森林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污染物质,净化水源,并保存和调节水的供应。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方式1. 合理开发利用:人类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遵循森林管理规划,进行科学造林和再造林,保持森林的面积和完整性。

2. 加强保护力度:建立强大的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砍伐、滥伐和非法狩猎等活动的打击力度。

加强森林巡护和监测力度,确保森林的安全和稳定。

3. 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于遭受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应该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种类保护等举措,恢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 全球合作:跨国合作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保护森林的政策和计划,并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交流等方式提供支持。

总之,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护人类和地球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拥有大量独特的动植物物种。

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保护森林意味着保护其中的各种生物及其栖息地,有助于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

2. 碳循环调节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通过这一过程,森林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缓解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森林中储存的碳元素也起到了重要的碳储藏功能。

3. 水资源保护森林具有调节水循环、保持水土的功能。

森林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砂淤积,维持河流湖泊水质清洁;森林在地下根系可过滤水质、净化水源。

因此森林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4. 自然灾害防范森林对于防治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洪涝等有着重要作用。

茂密的森林可以减缓雨水入渗速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泥石流可能性。

此外,根系稳固的大树也能够有效减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5. 社会经济效益除了生态价值外,森林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森林为人们提供伐木、草药采集、食用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等;同时也是旅游、休闲、科研等活动场所。

通过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也能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森林、珍爱自然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共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绿色宝地。

(字数:约460字)。

森林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与应用

森林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与应用

森林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与应用森林是地球上最珍贵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森林系统的生态学有助于了解森林的生态特性、规律和功能。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在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同时解决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问题。

本文将论述森林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和应用。

一、森林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地区性、保持平衡、多元化和动态变化等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组成。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协调的整体,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

二、森林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森林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位理论、生态系统分析和评价等。

1、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变化时,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不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稳定性包括种群稳定性、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稳定性等。

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功能,以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稳定。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森林生态学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核心理论之一。

物质循环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以及水循环等,物质循环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深入了解森林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有助于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从一个生态系统中转移至其他生态系统,这个过程中光能、化学能和动力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依次流动。

能量传送的方向追求能流量的最大和最佳能利用,深入了解过程中,从而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

3、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森林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生物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位置和角色。

深入学习生态位理论,改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助于研究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面对生态压力的应对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整合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编辑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system)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的自然生态科学。

2内容编辑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森林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

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产所,因而营树栖和攀缘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活的种类特别多,如犀鸟、避役、树蛙、松鼠、貂、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

森林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这对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降雨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都能够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

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大量地吸收和贮存雨水。

因此,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3组成编辑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

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4格局过程编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

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原始森林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

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

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相关概念格局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

格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组织层次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部分,其格局的描述及研究尚涉及很少,事实上各环境因子在时空上的配置,对生态过程同样有很大影响。

过程“生态系统行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过程”是相同的术语,为了避免同拟人论的含义相混淆,一般不使用“生态系统功能”这个词,多采用“生态系统过程”的说法。

与格局不同,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生态学过程包括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传播等等;非生物过程包括:水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干扰等等。

尺度尺度是指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者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前者是从研究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后者则是根据所研究的过程或现象的特征来定义的。

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在生态学组织层次上还有组织尺度,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

尺度常常用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景观的空间粒度指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

具体地说,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持续多久,则取决于其时间长度。

与尺度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尺度推绎,尺度推绎是指把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它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尺度推绎也就是跨尺度信息转换,包括上推和下推。

格局生物格局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物种多样性的自然属性,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自然界中的基本且具体的形式,如面积、纬度和栖息地等;另一类是特殊抽象的形式,如干扰、生产率、活跃地点等。

面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而易见。

“假如样地面积更大,就会发现更多的物种”这一假说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体现了物种存活数目与所占据面积之间的密切关系。

面积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涉及面很广,但物种-面积曲线和大陆与岛屿上不同物种多样性模式,一直是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研究的热点。

纬度梯度、海拔梯度、栖息地及小生境与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一直以来也倍受关注。

除上述具体的表现形式外,干扰、生产率、活跃地点等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作为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特殊变化形式,也是研究的热点。

非生物的或生物的干扰,对物种多样性分布有很大影响,干扰并非只能削弱物种多样性,小规模的中等程度频率干扰,可能大大丰富物种多样性,这一现象已在许多地区得到了证实。

总的初级生产率与物种多样性分布密切相关,早期生态学家一直认为,生产率越高越能提高物种多样性,但研究表明,生产率高不一定代表高的多样性,相反,不断增长的生产率可能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

不同生物类群在森林中的分布格局,如树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等的分布,都会影响到系统的生物及非生物过程,种群分布格局是系统水平格局研究的经典内容,相对于种群而言,其它方面的研究如不同种群或不同生物类群间分布格局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等,研究尚少。

环境格局环境因子在大的尺度上随纬度、海拔、地形、地貌等会有很大差异。

大尺度的环境要素控制森林的区域分布,形成了区域性的森林植被类型;中小尺度的环境变化影响森林结构组成,进一步影响系统中物种的分布格局。

大尺度环境要素与森林分布格局的关系是经典的生态学研究内容,研究工作也非常深泛。

而系统水平上微生境的格局,近年来也受到关注,特别是林隙、边缘效应等研究的深入,使森林中微生境的差异及格局方面的研究向较微观方向发展,事实上,森林内部微环境的差异对系统生态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景观格局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为生物的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大大促进了生物格局方面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破碎化等概念,都与生物格局密切相关。

斑块大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源自环境异质性和多样性。

基于MacArthur和Wilson在1967年所创立的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biogeograhpy)理论所建立的斑块大小与斑块中物种数目间的关系,不仅揭示了种-面积关系,而且从动态方面阐述了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及隔离程度之间的关系。

斑块形状同样重要,斑块形状的重要生态学特征是景观边界的边缘效应,它通过影响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影响斑块内的物种多样性。

一般说来,许多典型物种被限制在边缘环境或者内部环境之中,导致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斑块内部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传统观点认为,边缘效应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但也有研究认为创造林缘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做法,只是暂时增加了适于边缘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边缘物种的增加会导致其它物质的绝灭。

因此,林缘作为保护生物生境的价值受到质疑,有时甚至是“生态陷阱”。

廊道是联系斑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通道和屏障功能的双重特性。

廊道影响着斑块间的连接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斑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对于生物而言,廊道主要起到五种作用:通道(conduit)、隔离带(barrier)、源(source)、汇(sink)和栖息地(habitat)。

廊道的有效性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廊道内生境结构、廊道的宽度和长度、目标种的生物习性等。

只有正确设计和运用廊道,才能在破碎化景观中进行有效的物种保护。

景观破碎化的生态影响是焦点,特别是景观破碎化对异质种群动态的影响。

景观破碎化(landscapefragmentation)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在干扰下被分割成很多面积较小的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性质不同的斑块所隔离,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

景观破碎化既可定义为一种过程:即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格局:即破碎化过程的结果。

显然,两种不同角度的理解生态上差异很大。

景观破碎化缩小了某一类型生境的总面积和每一斑块的面积,影响到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在不连续的片断中,残留面积的再分配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

Levins在1969年首次提出了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的概念,并给出一个预测异质种群动态的模型。

异质种群是指斑块生境中一组同种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的集合体。

这些小的局部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各局部种群不断的灭绝又不断的迁入重建,当迁入重建率大于灭绝率时,这种斑块状分布的种群就能长期生存。

异质种群理论的内容丰富,为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生态过程碳循环过程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一直是国内外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内容主要涉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群落和树种的空间分布影响、组成结构的变化、林木的生理生态响应和生物生产力的变化、森林的碳汇作用和碳平衡等。

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直接作用和气候变化的间接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般认为,CO2浓度上升对植物起着“施肥效应”作用。

因为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资源,其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从而促进植物和生态系统的生长和发育。

目前,大部分在人工控制环境下的模拟实验结果也表明,CO2浓度上升将使植物生长的速度加快,从而对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起着促进作用,增益变幅为10-70%,尤其是对C3类植物,其增加的程度可能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