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论治

合集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于相对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

在患上这一疾病之后,患者会产生食欲减退、恶心反胃、嗳气泛酸、腹部胀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还会引发患者的胃部出血,甚至恶化成为胃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那么,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是什么呢?这一疾病又要怎么治疗呢?一.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部黏膜固有腺会产生局部或广泛性的萎缩,同时还有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以及相应的炎症反应。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其病变程度也会随着年龄的提升而越发严重,但也有部分医学专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人到中老年阶段而产生的一种胃黏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人体衰老过程当中的一种“半生理性”的现象。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疾病有着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与反复发作的可能,而且与胃癌的发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现代社会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幽门螺旋杆菌造成的感染被认为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1938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与沃伦就从患者的胃窦黏液层中与上皮细胞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旋杆菌,而这也引发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试验研究。

根据研究表明,有80%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都能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而且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与胃炎的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成为了引发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展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影响人体机能的任何因素都有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可能,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吸烟、食用刺激性食物、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回流等。

随着医学界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发现有超过20%以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恶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发病率比较高,大多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十二指肠反流等原因导致的。

一般可能会表现出上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

需要通过胃液分析等手段确诊,确诊后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缓解病情。

医学上,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了中药或者针灸的这两种方法。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1、脾胃虚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以及胃黏膜变薄等。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

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不振、腹部隐痛、腹部虚胀、便溏、泄泻等。

对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喜食热饮等,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进行治疗,以缓急止痛、温补脾阳,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畏寒、腹痛等临床症状。

3、饮食阻滞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或者喜欢暴饮暴食的人群非常容易得饮食积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厌食油腻、腹胀、腹痛、嗳气且气味酸腐、便溏且气味臭秽。

对于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以食用保和丸以健胃消食,缓解其临床症状。

4、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嘈杂、嗳气、反酸、口苦等等,临床上常用四逆散进行加减治疗,以疏肝和胃。

5、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为主。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血腑逐瘀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止痛。

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炒苍术、川朴、陈皮、木香、姜半夏、茯苓、桂枝、炒白芍、香橼皮、建神曲。

将以上中药用水煎煮服用。

此中药方剂具有泄肝和胃化湿的作用。

如果患者朋友有肝火旺盛和脾胃湿热的情况,那么可以服用此中药方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药方剂二:炒白芍、乌梅肉、北五味、佛手、丁香、苏子、苏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萎缩程度不同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不同于急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较长,可逐渐出现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胃蠕动减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体的体质、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治疗时需要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病情以及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虚弱型特点: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减慢,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

治疗方案:调养脾胃,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

常用药物: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

2. 肝郁脾虚型特点:情绪不稳,易怒,胃脘胀痛,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养脾和胃。

常用药物:香附饮子、柴胡疏肝散。

3. 胃热伤阴型特点:口渴,口干,不喜热饮,胃脘灼热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方案:清胃泻火,滋阴养胃。

常用药物:黄连阿胶汤、生地黄汤。

4. 脾肾阳虚型特点:畏寒怕冷,腰膝酸软,腹泻,纳差,舌质淡,苔白腻。

治疗方案:温阳健脾。

常用药物: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辨证治疗的方法在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时,可以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治疗: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辨证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可以选用中药颗粒、丸剂、药酒等剂型,用温开水冲服。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般建议患者忌烟、酒、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

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食用要细嚼慢咽。

3. 心理调理心理调理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应尽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紧张。

可以适当进行放松训练、音乐欣赏等有助于放松心情的活动。

4.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推拿、艾灸和外用药物等。

可以通过推拿脾胃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调理;艾灸可以温阳健脾,促进气血流通;外用药物可以通过贴敷药膏或药酒等形式,改善患者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前期黑地黄丸加益母草加减,后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4例,从临床症状、胃镜、病理组织等指标进行综合疗效评价。

结果临床治愈率75%,好转率100%。

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胃炎慢性萎缩性黑地黄丸,升阳益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满的慢性胃病。

此病因治疗棘手,病程长且极易恶变而成为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

对此病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特效疗法。

笔者运用传统医药方法施治,取得较好疗效,现概述如下:一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选择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诊断标准并经纤维胃镜确诊为CAG的患者64例。

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34-65岁,病程2-12年,合并浅表性胃炎10例,糜烂性胃炎6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

12、临床痊愈标准:(1)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2)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

(3)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复常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临床上常将此病分为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脾胃阴虚、肝胃不和、瘀血阻络五个症候。

我在实践中总结此病迁延难愈,病程长久,多为脾胃虚弱,病邪错杂,兼见肾虚,瘀阻络脉所至,故用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黑地黄丸加益母草为主,后期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三结果治疗时间平均为2-4个月,治愈48例,显效16例,临床治愈率75%,总有效率为100%。

病例举例:王某,男性,50岁,患胃病10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两年症状加重,腹胀,嗳气,胃部隐痛,食后加重,消瘦,乏力,面色晦暗,大便不调,时稀时干,舌体瘦小,苔腻微黄,脉弦细。

胃镜示:胃体粘膜灰白或红白相间,皱襞细而平坦,局部粘膜下可见紫蓝色血管纹,粘液湖缩小。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引起的。

脾胃主管饮食消化、营养吸收,起着维持人体气息升降的作用,当脾胃虚弱后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气息瘀滞等一系列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治疗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

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

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认为,生黄芪甘而微温,具有补脾益气、升阳气的功效;太子参甘、微苦、平,可补肺、脾、心经,具有益气生津的功效;丹参辛、苦、微寒,具有活血凉血、除烦安神的功效;淮山药甘、平,具有补脾、肺、肾之气阴的功效;白术甘、苦、温,具有补脾燥湿的功效;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具有补血平肝、缓急止痛的功效;鸡内金甘、平,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乌梅酸、平,具有止泻、生津、止血的功效;山楂酸、甘、微辛、微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淤的功效;三七辛、甘、微涩而温,具有止血、化淤、止痛的功效;生甘草甘而微寒,具有补心脾气、缓急止痛的功效。

全方共济益气、养阴、活血之效。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量饮酒(烈酒)、浓茶、咖啡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等,会损伤胃粘膜,导致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由于幽门功能松弛,肠液和胆汁通过幽门返流到胃,会刺激胃粘膜,破坏胃粘膜的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来源、定义、病因、治疗方法和实践指导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和伴有肠腺化生。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是近年来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诊疗规范,旨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中,共识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病机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痰瘀内生。

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气滞证、湿热证、瘀血证、脾胃虚弱证等不同证型,应根据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针对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实践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辨证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明确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长期治疗和康复。

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等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类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

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等可以与中药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总体来说,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有效的诊疗方案。

然而,目前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如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4)久病素虚诸劳,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均可导致脾胃亏虚,胃失和降,形成胃痞。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痞)的发生,中医认为主要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素虚诸劳等,导致胃气郁滞,或者脾胃失养,胃失和降。

其基本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若日久不愈可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发生吐血、黑便,甚至积聚(如胃癌)等变证。

因此,一旦发现患者罹患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就须尽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 辨证论治cag在中医学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与对证方药分述如下[5~6]:3.1 脾虚湿热型症状:胃脘痞闷隐痛,神疲乏力,不思饮食、时有嗳气,口干或口苦,但不多饮,大便不爽或稀溏,舌苔黄腻、舌质淡或边尖红,脉细弦。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清化。

处方:参苓白术散合香连丸加减。

用药:太子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炒苡仁15g、黄芩10g、仙鹤草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煨木香6g、黄连2g。

加减:腹胀痛甚者加佛手、枳壳;热甚者加蒲公英;便溏者加炒楂曲等。

中成药:清幽养胃胶囊、肠胃康等。

3.2 肝胃不和型症状:脘胁胀满疼痛,情志不遂时尤甚,矢气则舒,嗳气频作,纳差,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疏肝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用药:柴胡5g,白术10g、白芍20g、法半夏6g、黄芩10g、仙鹤草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炒苡仁15g、炙甘草5g。

加减:气郁甚者加佛手或炒枳壳、麦芽;嗳气甚者加刀豆壳;胆汁反流者加金钱草;泛酸甚者加煅乌贼骨、白芨、大贝母;夜寐不佳者加百合、夜交藤等。

中成药:理气和胃口服液、和胃胶囊等。

3.3 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加重,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食欲不振,食后胃脘痞胀,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个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病理不同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切实解决病因病机,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的临床疗效。

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辩证论治1. 脾胃虚弱型病因:脾胃功能低下,消化能力降低,导致食物不易消化,胃肠道蠕动缓慢,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治法:健脾益胃,调和胃气。

方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弱在人体的表现,四君子汤方能补脾健胃,而六君子汤可以补益中气,起到扶正祛邪之作用。

临床应根据病情轻重和脾胃虚实程度进行选方,连续服用1-2个疗程,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阴虚火旺型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导致胃中阴虚火旺,出现上腹灼热、口干口渴等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益肾养胃。

方药:六味地黄汤,六味丸。

临床疗效: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六味丸方可滋阴养肾,起到了滋阴润燥的作用,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

二、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2. 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治疗后,患者的不适感、食欲、体重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体重增加、食欲提高、不适感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随访时间内再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三、总结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但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个体差异化,术中术后要注意同步营养支持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未来应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辅助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膝关节功能仍不能达到满意活动 度,则需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法或手术松解粘连,行股四头肌成 形术及关节腔粘连松解术等[41。即使手术松解粘连彻底,术后仍 会因患者不配合功能锻炼或难以耐受功能锻炼中的疼痛,而发 生再粘连,导致膝关节活动度一定程度的丧失。因此松解粘连 与防止再粘连同等重要。故膝关节僵硬松解术后鼓励患者主动 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早期采用CPM机连续被动活动(必要时 辅助镇痛以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可有效防止关节内外再粘连, 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杨林,典胡德,志肖文,等.中药熏蒸配合按摩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 硬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12(2):32—34. 【2】曾湘穗,冯京权,陈宏.伸直型膝关节僵硬松解术附3O例报告[J].中 华骨科杂志,1996,16(1):22—24. 【3]谢斌.下肢关节康复器在膝关节僵直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当 代护士(综合版),2007,12(8):27—29. [4】李森田,单淑兰,张达夫,等.关节镜下松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膝关 节僵硬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1(2):174. (收稿日期:2012—12—24)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论治 张安龙 (商洛疗养院附属医院,陕西商洛726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炎症累及胃黏膜固有膜层,影响该层中 的腺体,并使之萎缩的临床病症。目前,由于该病病因研究尚未 有明确结论,现代医学用药主要是对症治疗,至于病理学治愈, 即使萎缩的腺体恢复、局部增生消除、变薄的胃黏膜恢复正常, 被认为不可能。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和祖国医学的“痞满”、“嘈 杂”、“胃脘痛”等病类似,因此,1989年全国第五届胃病学术会 议将其纳入“胃痞”f1捕范围。本文拟以此为基础,从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临床施治、调护保养等四方面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中医论治。 1 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灵枢・经脉》云:“气 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变。气不足则 身以前皆寒傈,胃中寒则胀满”。《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 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咳论》 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咳甚则长虫出”。 《素问・风论》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 痛,腹善满,失衣则嗔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灵枢・海 论》云:“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 《灵枢・五味》云:“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干善渴, ……,甘者令人柔润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令人心挽”。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 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肘肿”。因此,无论是六淫邪气、饮食 作者简介:张安龙,男,大专,主治医师。 劳逸、情志内伤,还是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使胃受纳、腐熟、通降 功能失常,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其病机有六个方面。 1.1饮食不节,损伤胃腑。《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 腑之大海也,水谷皆充于胃”。《灵枢・本腧》云:“胃者,五谷之 府”。《素问・五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也”。故,暴饮暴食、 恣食生冷,或过食辛辣肥甘、过饮烈酒,可直接引发本病。 1.2肝气抑郁,横逆犯胃。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 郁,若境遇不遂,或忧思恼怒,或情怀不畅,则肝气郁滞,进而横 逆犯胃,导致本病发生。 1.3脾胃不和,胃腑损伤。《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与 胃以膜相连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素问・奇病论》云:“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 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因此,素体脾虚,或劳倦内 伤、久病不愈,损伤于脾,均可使脾胃失和,胃腑损伤,引发本 病。 1.4外感内伤,湿热蕴阻。外感暑湿、寒湿,或饮酒过度, 均可蕴生湿热,损及胃腑,导致本病发生。 1.5气滞血瘀,胃络阻塞。胃病迁延不愈,或术后损脉,或情 绪不畅,肝郁气结,均可使气滞血瘀,胃络阻塞,导致本病发生。 1.6胃阴不足,虚火内生。恣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或 病邪留滞,或肝气久郁,均可损耗胃阴,使虚火内生,导致本病 发生。 2辨证分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临床证型有5种,各型主证、舌象、 脉象如下。 2.1肝胃不和型主证为胃脘及胸胁胀痛,或窜痛,呃逆 嗳气,吞酸嘈杂,善太息,且发病多与情志因素相关。舌象为舌 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为弦或弦数。 2.2脾胃湿热型主证为胃脘痞闷不适,肢体困倦,口苦 口黏,渴不欲饮,纳少厌食,大便溏泻不爽。舌象为舌质红,苔黄 腻。脉象为濡数或滑数。 2.3脾胃虚弱型主证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加 重,纳差少食,肠鸣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象为舌质淡 红,苔薄白或白或有齿痕。脉象为虚弱。 2.4胃阴不足型主证为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饥不 欲食,口燥便干。舌象为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及。脉象 为细数。 2.5胃络瘀滞型主证为胃脘疼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拒 按,进食后加剧,食少消瘦,或兼见吐血、黑便。舌象为舌质紫 暗,或有瘀斑。脉象为涩。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辨证分型应严格遵守四诊合参、审察 内外、辨证求因三个原则。 3临床施治 慢陛萎缩性胃炎常见临床证型的治则、基本方药及力II减如下。 3.1肝胃不和型治则为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基本方药 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当归、白芍、木香、元胡、 佛手)。证见胃脘灼痛、泛酸、烧心、口苦、嘈杂、心烦易怒者加用 

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4月第17卷第10期 左金丸、金铃子散,若食欲不振明显者加神曲、炒谷麦芽、焦山 楂,若兼见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陈皮。 3.2脾胃湿热型治则为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基本方药 以三仁汤加减(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 竹叶、黄连、茵陈、丹参)。兼有表湿者加香薷、藿香,兼恶心呕吐 者加竹茹、生姜,食欲不振明显者加鸡内金、神曲、麦芽。 3.3脾胃虚弱型治则为健脾益气,和中养胃。基本方药 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苡仁、茯苓、木香、砂仁、陈 皮、半夏、麦芽)。兼见腹痛便溏、四肢不温等证者合用黄芪健中 汤、良附丸,若食后脘腹胀甚者加鸡内金、莱菔子、佛手等,若见 呕吐大量清水者可重用陈皮、半夏、茯苓等,若上泛酸水明显者 可配用左金丸,若脾虚便溏甚者加山药、莲子肉、生扁豆,兼见 便黑者加干姜炭、伏龙肝、白及、地榆炭。 3.4胃阴不足型治则为清热生津,养阴益胃。基本方药 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花粉、乌梅、白芍、山楂、 甘草)。兼见烦渴、干呕、牙龈出血等症状者加用玉女煎,兼见胸 胁腹痛、1:3干口苦、脉弦数者加用一贯煎,兼见脘痞气滞加用佛 手、绿萼梅、厚朴花、枳壳等,兼见大便干结甚者加用增液汤,阴 虚热胜者加生石膏、知母等,夹湿者可加用苡仁、白蔻仁、茵陈 等,兼有瘀滞者加用丹参、当归、桃仁。 3.5 胃络瘀滞型治则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基本方药 以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五 灵脂、生蒲黄、元胡、丹参、泽兰、绛香、九香虫)。若气虚可加黄 芪、党参、白术、黄精等,气滞明显者可酌加枳壳、青皮、木香、砂 仁等,兼见吐血、黑便、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用泻 汤,兼见吐血、 黑便、色黯红、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加用黄土汤。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依据辨证结果遣方用药,并随 证加减。 4调护保养 《素问・刺法论(遗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中医 治疗巨l生萎缩I生胃炎还要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摄。 4.1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为突然、强烈、持久的精神 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影响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4.2要起居有常,要注意随气候、季节变化增减衣服,因 为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按排作息时间、增减衣物,可提高人体 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有利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4.3要劳逸适度,因为过劳或过逸,均会耗伤人体气血, 从而影响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4.4饮食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干硬生冷、霉 变食物,少吃熏烤、盐腌食品,如咸鱼、鱼干、咸菜、酸菜等,多吃 新鲜蔬菜、水果、鱼、肉、蛋、奶,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 食品等。 4.5要加强体育锻练,尤其要多做休闲运动,如清晨、晚 饭后散步,打太极拳等,因为锻练身体可使经脉通利,气血畅 通,可加快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4.6不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黏膜的损害,避 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物,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 调护保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工 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杨玺.专家解答慢性胃炎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oo5:186. (收稿13期:2012—1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诊治体会 卫小明 (垣曲县中医医院,山西垣曲043700)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 ̄(SAH)的病因、临床 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例手术治疗全部存活,17例内 科保守治疗死亡6例。结论SAH多为高血压所致,临床表现 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 影可确诊。对阳性病例及早采取手术治疗可大大降低SAH的 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SAH动脉瘤CT血管造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约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左右,有资料报道年发病率为6/10万Ⅲ。 其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占50%~80%,其次是脑血管 作者简介:卫小明,男,本科,主治医师。 E= 皇|I;墨墨Q墨Z旦墨旦 里》qq.eom 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随着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先进医疗设备的临床使用,SAH患者中脑动脉瘤、脑 血管畸形的检出与排除率明显增加,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开展大 大降低了SAH急性期的病死率。我院1998年1月一2012年 1O月收治22例SAH患者,现将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 3O岁~75岁,发病高峰年龄40岁~70岁。 1.2发病诱因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18例,静态发病 4例,其中有高血压史16例。 1-3诊断依据本组22例患者脑膜刺激征均为阳性,腰 穿脑脊液为血性,压力增高。患者人院时均行CT检查,1O例行 MRI检查,其中18例符合SAH的CT及MRI的表现,4例表现 为脑内血肿合并SAH。 1.4治疗方法内科保守治疗l7例,5例转上级医院行 脑血管造影手术治疗。 2结果 5例手术治疗全部存活。内科保守治疗17例,住院期间死 亡6例:4例因再次出血死亡,2例因并发症死亡。 3讨论 (下接第1336页) 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4月第17卷第1O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