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地层油层
油田开发诱发地表变形

油气藏的开发过程是多相流体渗流与油藏岩土变形动态耦 合的过程。
油田注采作业都将导致储层孔隙压力的变化,从而使储层 骨架承受的有效压力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储层发生变形,这 种变形传递到地表就会导致地面发生垂向变形。
威明顿油田从1926年到1966年开发40年间,由于地下流 体大量采出,油田中心地区地面下沉达9米,水平位移3米, 造成油水井成片错断,港口被海水淹没、铁道扭曲甚至断裂、 建筑物遭损、公路桥梁产生裂缝和错动,损失严重。
高耦压合注 模水型时求,解如的果总油体层策物略性是差将,变连形通和性渗不(好,就G会)u在j高,j压i注G 水过iu,程jj中形Fi成高(压区p)块,i,或0者注水在井间、层间串产生异常高压带。
注 地地面后表表垂地形 形 向表 变变形将 计与变停 算注是止 数采地继 学压下续 模力低升 型的压高的关层, 建系孔如 立隙果 收采 缩取 及降 高压 压措 层k施 孔, 隙a地 膨e表 胀x0会 的ep下 叠c(bp沉 加(。 。P)cp)
南二区大地三维形变测量
地面高程与地层压力变化
地表变形数值模拟 南一区地面隆起达m以上的km2范围内,最大隆起量为2m以上;
高压注水时,如果油层物性差,连通性不好,就会在高压注水过程中形成高压区块,或者注水在井间、层间串产生异常高压带。
油田注采作业都将导致储层孔隙压力的变化,从而使储层骨架承受的有效压力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储层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传递到地
发生较大形变。
大庆油田大部分地区储地层面隆饱起和达流80 m体m,以上多。孔介质的体积变形等于孔隙的变形;岩土体在孔隙流体作用
耦稳合油模 控型水求不解仅的能总保体证下策原遵略油是持循将续修变稳正形,和也的渗可太以沙将地基面有形效变量应控力制原到最理小。。
水平井挖潜技术在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厚油层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

水 平井挖潜 技术在大庆油 田高含水 后 期 厚 油层 剩 余 油 开 发中 的应 用
隋新 光 ,赵 敏 娇 ,渠 永 宏 。 ,马 驰
(1 庆 石 油 学 院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龙 江 大 庆 1 3 1 2 2 大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一 采 油 厂 。 龙 江 大 庆 .大 黑 6 38 ; . 黑 13 0 } 3 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龙 江 大 庆 601 .大 黑 13 1 6 4 2)
发厚油层顶部剩余油.以往水平井设计与实施 , 基本是 以二维地质 图幅为基础, 综合其 它资料 , 对剩余油
的刻画不 能满 足需 求.为 准确表 征 河道砂 体厚 油层 内剩余 油 的分 布 , 精 细地质研 究成 果 基础 上 , 取储 在 采 层 内部建 筑结构 研究 方法 [ , 量 描述 以层 内夹层 为 分级 界 面 的属 性 分布 . 1定 ] 形成 利用 水 平井 挖潜 高含水 后 期厚 油层 顶部 剩余 油 的开发 技术 .
收 稿 日期 :0 5一 9—2 l 稿 人 : 20 O 2审 傅 广 ; 辑 : 文 礼 编 王
作 者 简 介 : 新 光 ( 9 4 ) 男 , 士生 . 级 工 程 师 , 要从 事 油 田 开 发 调 整 与 设 计 及 油 藏 描 述 方 面 的研 究. 隋 16- , 博 高 主
摘
要: 针对大 庆油田厚 油层沉积特点和高含水后期剩余 油分布 规律 , 应用 水平井 挖潜技 术 。 开发 大庆油 田高古水
后期厚油层上部 剩余油.南一区 甲块南 1 一平 2 水平井的整个 水平井段 位于 目的层 的中、 —2 5 上部位 , 投产初期 含水率
大庆长垣及以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来源分析及烃源岩评价

均 为 7% 2 ,长垣 北 和齐 家南 地 区青 一 暗色 泥 岩 厚度 较 段
大 ,多数厚度 大于6 m 0 ,齐家 北地区 青 段 暗色泥 岩厚度
明显 小 于 其 它 地 区 ( 表 1 。 见 ) 利用 有机碳 、生烃潜 量 、氯仿沥青 … A’、总 烃 等 指
标 综 合进 行评 价 有 机 质 丰 度 ( 表2 。 见 )
1 t 6(1 3 j'
是 来 自本 地 区 的 生 油 岩 。 以往 对 松 辽 盆 地 的 其 它 地 区 开 展
长 Kl n 0 鬣 《 : 一19 8
0 ;0 5 —£j 0
2 6 S 4 ~S i
墟 托 K!
q n
l2 S , 9 (T i = £ : . 釜
62 (‘ 9 ) £ =照 盘
右的青一段 ,烃转化率达N3 。 % 0
地 区 屡位 C %) 0 . . 2 ..-一 .6 - ... . 1 .
07 a ' 7 (6
06 7
- . . ... .
O 肆 l 3 一l ’ O
ll 1 ) 。 f’
£C ‘ 2l 艺e 2 2 = 0
D : 1 . 9 9 ji n1 7 —6 9 .01 .20 1 0I 5 6 /.s .6 1 3 62 1 .0 0 s 1
1 前 言 大庆 长 垣 及 以两 地 区 从 东 至 西包 括 大 庆 长 垣 、齐 家 一 古龙 凹 陷 、 龙 虎 泡 一 大 安 阶 地 、泰 康 隆 起 带 和 西 部 超 覆 带 51二 级 构 造 带 , 总 面 积 为 1 32 m。 - - 77k。
长 垣 北 。 油 源 对 比 表 明 扶 杨 油 层 油 气主 要 来 自上 覆 青 一 段 暗 色 泥 岩 , 具 有 短 距 离运 移 聚 集 的 特 征 ;青 一 段 烃 源 岩 生 烃 能 力较 强 , 同 时青 一 段 泥 岩 又 是 扶 杨 油 层 好 的 区域 盖 层 ;青 一 段 生 油 岩 埋 深 最 大 、 过 剩 压 力最 大 , 青 一 段 生 油 岩 生 成 的 油 气 沿 着活 动 断 裂 或 裂 缝 向 下 灌 注 到 扶 杨 油 层 ,这 一 时期 油 气下排 厚 度 最 大 ,平 面上 埋 深较 大 的 凹 陷 油 气下 排 的 厚度 大 。 关键 词 : 大 庆 长垣 及 以 西 ;扶 杨 油 层 ; 油 气来 源 ; 烃 源 岩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大庆油田–【人人分享【第一口油井】松基3井为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第三口基准井和大庆长垣构造带上的第一口探井,也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
这口井的井位于1958年7月由松辽石油勘探局综合地质研究队提出,9月3日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的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共同做了技术论证,一致认为井位设计合理、必要,符合基准井布设原则。
当年10月,补充了地震资料的论证,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于11月24日得到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
这口井的施工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承担,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
在井深1050米到1461米井段中连续取芯,见到含油饱满的油砂,岩屑和钻井泥浆监测中也见到油、气显示。
为了加快找油步伐,石油工业部领导决定改变3200米井深的原设计,在井深1461.76米结束钻进。
1959年8月29日下入套管固井,并立即转入油、气测试工作。
9月6日射孔,用20天时间清除了压井液,大幅度降低井底压力后,于9月26日喷出原油。
测得日产油量10.7—14.9立方米,经化验证实为低比重低含硫优质原油。
1959年10月至1960年2月进行连续试采,证明产量稳定可靠。
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成为大庆油田发现的根本标志。
【铁人一口井】“铁人一口井”是铁人王进喜同志率领1205钻井队在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
1960年4月,铁人王进喜率队自玉门出发奔赴大庆,在没有吊装设备,缺少水源等困难条件下,仅用5天零4小时的时间,就打完了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钻井的最高记录。
“铁人一口井”又称萨55井,该井完钻井深1200.76米。
1960年5月25日开始自喷生产,每日产油113吨。
为表彰王进喜及其带领的1205钻井队的卓越功绩,大庆党委将该井命名为“铁人井”。
45年来,这口井已累计生产原油15万多吨。
目前,这是大庆唯一的一口自喷井,也是自喷时间最长的油井。
这口井是铁人精神的发祥地,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2004年3月,“铁人一口井”被中国石油(13.63,-0.08,-0.58%)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以 背斜为主,断层、裂 缝次之) 碎屑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 块-背斜, 断块-逆牵引 背斜为主)碎屑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背 斜油气藏为主) 碎屑岩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下白垩统: 青山口组 姚家组 嫩江组 泉头组 下第三系沙河 街组碎屑岩, 前第三系变质 岩和碳酸岩 下第三系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 岩
中国各油田(盆地)基本情况一览表(表六)
油田(盆地)名称 盆地类型 充填地层及厚度(m) 新生界 中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古生界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元古界 江苏油田(苏北盆地) 板内断陷 坳陷盆地 新生界 中生界 古生界 滇黔桂油田 新生界 中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古生界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元古界 震旦系 0-1000 0-4700 180-3900 1100-8100 140-11600 170-3000 0-5100 0-8900 200-3300 50-1960 500-3000 150-6200 震旦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1150-6630 170-520 80 7450 1660 642-5234 21.9-1025.9 100-300 0.4-95.7 20-2500 271.6-1549 110-550 458.5-2780 820-2974.8 主要烃源岩及岩性 下第三系 潜江组 泥岩 二叠系 栖霞组 茅口组 泥岩 三叠系 飞仙关组 泥岩 志留系 泥岩 下第三系 阜宁组 戴南组 泥岩 上震旦统 中上寒武统 下二叠统 碳酸岩为主 下三叠 嘉陵江组 第三系 那读组 白岗组 碎屑岩和灰岩 主要油藏类型及岩性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裂隙油气藏 碎屑岩为主 主要勘探层位 下第三系 潜江组 三叠系 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 上石炭统 勘探面临问题 资源潜力 备注 江汉油田 (江汉盆地) 板内断陷 坳陷盆地 构造复断陷 —坳陷盆 地
大庆油田过渡带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

陆续见 效 , 水率 开始 下降 , 9 . 下 降到 9. , 含 由 58 4 5/ 日产 油 由 4 上 升 到 5 ; 后 随着 聚合 物溶 液 的 9 6 7t 3t之 不 断注 入 , 油井含 水 率开始 大 幅度 下 降.当聚 合物 溶 液注 入 0 1 隙体 积倍 数 时 , 水 率 由 9. 下 采 . 1孔 含 3 2/ 9 5
个 井组 , 注采 井距 为 1 5 2 0 m, 有 油 水 井 3 7 ~ 0 共 1口 ,
其 中注 入 井 1 O口 , 心 采 油 井 9口, 围 平 衡 井 1 中 外 2 口.试验 区 面积为 o 8 m。开 采层 位葡 I —4油层 , . 4k , 1
试验 中心 井 区面积 为0 4 m 平 均 射 开砂 岩 厚 度 为 .0k , 1. 有 效 厚 度 为 1 . 2m, 均 有 效 渗 透 率 为 5 1m, 3 3 平
维普资讯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第3 O卷
Vo .3 1 O
第1 期
No 1 .
20 0 6年 2月
Fe . b 2 0 06
J OURNAI OF DAQI G ET N P ROI UM NS I E I T TUTE
此。 亟待 寻找一 种更 为适 合过 渡带 油层 的提 高采 收 率方 法.聚合 物 通 过增 加 注 入 水 的 黏度 和 降低 油 层 的 水相 渗透 率可 改善水 油 流度 比 , 整吸水 剖 面 , 高波及 系数 , 调 提 进而 提 高原油 采 收率L ] 3 .过 渡带 地 区地 下
萨北过渡带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矿 场试验 的驱油动态变化特点 , 研究 了过渡带 主力油层 聚合物 驱油 的油 层动用状 况及 驱油效果.结果表明 : 过渡带 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中心井区比水驱提高采收 率 8 以上 ; 聚合物 驱扩大 了驱替液 的波及
大庆油田薄油层水平井钻井技术

摘 要 : 着 水 平 井钻 井 技 术 的 不 断发 展 和 完 善 , 口水 平 井 可 以 开 发 多 个 连 续 薄 油 藏 、 叠 状 油 气 藏 、 随 一 层 断
块 油 气 藏 , 而 降低 钻 井 成 本 , 高 单 井 产 能及 采 收 率 。根 据 大 庆 外 围 油 藏 的 特 点 , 析 该 油 田 薄 油 层 水 平 井 钻 从 提 分
e s o f r uti d, nd drli ik i a ge a y t o m c tngs be a il ng rs s l r .T he ke e hni ue t e ho iont lw e lt d v l p ytc q o us rz a l o e e o
d i1 . 9 9 jis . 0 1 0 9 . 0 0 0 . 1 o :0 3 6 /.sn 1 0 — 8 0 2 1 . 6 0 2
大 庆 油 田薄 油 层 水 平 井 钻 井 技 术
刘 润 波
( 庆 油 田钻 探 工 程公 司 钻 井 二 公 司 , 龙 江 大 庆 l 3 l ) 大 黑 6 4 3
t i e ev i a ea ay e n t i p p r Th p i z to e i n, n i e rn a u e , rj co y c n h n r s r or r n lz d i hs a e . e o tmia in d sg e gn e ig me s r s tae t r o —
w e li hi e e vo r i a ng O i i l r ha he pa o s a e v ra i na nd i i r o hi t a — l n t n r s r i n D qi l ed a e t tt y z ne r a i to la t sha d t t he t r 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上返区块剩余油研究

北一 二排 西部 上返 聚合 物驱 区块 为大庆油 田首 个二类 油层 聚合物 驱 区块 ,该 区块 位于松 辽盆 地 中
央 凹陷大 庆长垣 中部的 萨尔 图开发 区 ,上返 聚合 物
驱油 的二类 油层 目的层是 白垩系姚家 组二 段~嫩 江 组一段 的 萨尔 图油层 二段 ( 简称 S 1 l l) O单 元 层 ~ 三 段 ( 称 Sl)1 简 i1 0单 元 层 ,是 一 套 陆 相 河 流 ~ 三角洲 碎屑 岩沉 积 。
宽度为 3 0 5 0 0 ~ 0 m,呈树 枝 状 、坨 状 、 网状 伸 展 。
席状 砂钻 遇率为 3 %~8 % ,钻遇 有效 厚度 0 5 4 8 . ~ 06 . m,分 布较 河道砂 稳定 ,尖 灭井点 小 于 1 。 O ( )非 均质 特征 。分流 平原 相沉 积主 要为分 流 3 平原 相分 流河道砂 、河 问薄层 砂 、河 问淤 泥相 问交
维普资讯
油 气 田地 面工 程第 2 6卷 第 5期 (0 7 5 20. )
大 庆 油 田二 类 油 层 上返 区块 剩 余 油 研 究
李俊 玲 ( 油田 质 安全 保部) 大庆 公司 量 环
摘 要 大 庆 油 田主 力 油层 聚 合 物 驱 油技
水 下分流 河道 的沉积 形态 又可细 分 为枝状 三角洲 砂
花油层I ( 组 简称 葡I 组)主力 油层 聚合物驱 油技术 已 大规模推广应 用 1 ,目前 已无 剩余可 注聚合 物驱 3年 油面积 , “ 十一五”期 问主力油层 聚合物驱 油将 基本 结束 ,油 田后备潜力不足 ,接替稳产潜 力变小 ,为实
2 5- . m,而且厚 度及 主体段 渗 透 率多 平 行 于河 .-3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