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

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副热带高压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
它通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在太平洋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所以我们平时总说的副高副高,其实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至于为什么叫北,是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北太平洋的缘故。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半年的天气过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高度可延伸至平流层。
在整个对流层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反气旋。
在地面上,闭合等压线的形状东西扁长,范围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几乎占整个北半球的1/4.其强度和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中心平均气压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其西部高压脊很少深入至中国沿海地区;夏季高压强度增加,中心气压值平均值可达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约在西经1500、北纬360处,高压范围较大,其西部脊线可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大陆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大量降水。
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
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在北纬200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突然北跳至北纬250附近,雨带则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准静止锋与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第二次北跳,维持在北纬300附近,雨带就北移至华北;9月以后脊线南撤,雨带又复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复至6月以前的位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word精品文档15页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

第44卷 第6期气象与环境科学Vol.44No.62021年11月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Nov.2021
收稿日期:2020-04-21;修订日期:2020-11-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A0603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56、41790471);上海市自然基金(21ZR1457600)作者简介:钱琦雯(1996),女,江苏苏州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方面的工作.E-mail:qianqw922@163.com
钱琦雯,梁萍,祁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44(6):93-101.QianQiwen,LiangPing,QiLi.AdvancesintheStudyofIntraseasonalActivityandVariationofWesternPacificSubtropicalHigh[J].Meteorologicaland
EnvironmentalSciences,2021,44(6):93-101.doi:10.16765/j.cnki.1673-7148.2021.06.0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活动与变异研究进展钱琦雯1,2,梁 萍3,祁 莉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2.常熟市气象局,江苏常熟215506;3.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 摘 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是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季节内活动对东亚季
风区天气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西太副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西太副高位置的季节内变率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和对周边天气气候的影响:西太副高的季节内振荡表现为纬向和经向位置的变动,主要周期为10~20天和30~60天;西太副高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对亚洲东部气温、降水及台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热带系统、中
436.2.2太平洋高压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北部与西北边缘:多锋面阴雨天气
晴朗少云 G 微风炎热
副高脊线
南侧:无台风时,常为晴好天气; 有台风时,为恶劣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副高的强度与规模 随季节而有变化。 盛夏增至最强;冬 季强度减弱,范围 缩小,位置南移东 退(北半球)。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七月上、中旬,脊线第一次北跳 过25°N,徘徊在30°N。长江中 下游梅雨结,进入伏旱期,黄淮 流域开始进入雨季,华南及东南 沿海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有时 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7月底到8月初,脊线再向北 跳越过30°N,华北和东北南 部雨季开始。
2-3月,副高的脊线由13ON缓慢北 移到15ON附近。来自低纬度海洋 上的暖湿气流开始缓慢到达华南 地区,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到达华 南地区后,可造成华南低温阴雨 天气或霜冻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4-6 月 , 副 高 逐 渐 加 强 , 脊 线 明显向北移,大范围降水常在 华南地区。
➢6月中旬到下旬,脊线第一次 北跳过20°N,脊北侧的雨带 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长 江中下游,梅雨开始;华南地 区,天气晴好。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9月上旬,脊线开始回跳到 25°N左右,雨区又回到淮 河流域。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10 月 上 旬 , 脊 线 继 续 南 退 到 20°N以南地区,雨区也随之南 移。高压脊的影响逐渐变小。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还能喜欢你的人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高突变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第19 卷第1 期热带气象学报Vol.19, No.1 2003 年02 月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Feb., 2003 文章编号:1004-4965(2003)01-0017-10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高突变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舒廷飞,罗会邦(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 利用NCEP / NCAR 数据集中1979~1996 年3~7 月500 hPa 位势高度场资料,经过候平均整理后, 自己定义副高强度、西脊点和脊线,然后对它们进行各种距平处理、小波变换和EOF 分析,发现3~7 月内副高季节内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次突变过程,在时间上分别对应着南海季风爆发、江南梅雨发生和梅雨结束,同时,在这段时间内副高活动的年际变化主要有4 年左右和8 年左右的周期。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 季节内突变; 年际变化中图分类号:P447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
因此,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尤其是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一是副高自身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研究副高的形状、结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等;二是对影响副高活动的因子进行广泛的探讨;三是研究副高季节内、年内、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在这诸方面的研究中,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变化规律的研究最受人们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
副高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根据黄士松的提法,可大致分为三类,即季节性、中短期和长期的变化[2]。
很多研究者用不同的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一致公认的结论[1~6]。
但是,前人对副高的研究大多是侧重于研究其盛夏时段的变化和季节性的移动规律,而对于其在晚春初夏时段的变化特征,研究的还是很少。
本文将利用较新较完整的NCE P/NCA R数据集500hPa高度场资料,自己定义副高强度、西脊点和脊线,然后对所定义的副高强度、西脊点和脊线进行各种计算处理、小波变换和E OF分析,试着探寻收稿日期:2001-05-28;修订日期:2001-09-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攀登A项目“南海季风实验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8040900 项目第一部分基金联合资助作者简介:舒廷飞(1974—),男,广西百色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环境学、天气动力学。
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分析

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是东亚地区天气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气候和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年代际变化是指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变化,也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本文将对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夏季东亚大槽是一种从西伯利亚延伸到日本以南的低压带。
它对于东亚地区的降水和风向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夏季东亚大槽的位置和强度受到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影响。
在冷年,太平洋温度较低,东亚大槽位置偏南,降水较少;而在暖年,太平洋温度较高,东亚大槽位置偏北,降水较多。
因此,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可能导致夏季东亚大槽的年代际变化。
其次,副热带高压是从夏季东亚大陆扩展到太平洋上的高压带。
它对东亚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受到太平洋海表温度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气压的影响。
在冷年,太平洋温度较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气压较高,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降水较少;而在暖年,太平洋温度较高,赤道中东太平洋气压较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降水较多。
因此,太平洋海表温度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气压的年代际变化可能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
最后,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也可能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研究发现,东亚大气环流指数(如西太平洋地壳运动和东亚季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与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这表明东亚大气环流也可能是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太平洋海表温度、赤道中东太平洋气压和大气环流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东亚地区夏季的降水和气温分布。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年代际变化规律,有助于对东亚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适应。
2018年夏季副高位置变化对伊通天气的影响

2018年夏季副高位置变化对伊通天气的影响作者:张永坤张玉良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9期摘要:伊通2018年7月19日-8月4日期间气温特高,平均气温为27.2℃,比历年同期24.1℃高3.1℃;此期間降水量特少,降水量33.1毫米,比同期降水量100.6毫米少67.5毫米。
其原因7月19-23日、27日-8月4日伊通(纬度43°21′经度125°17′)均受副高长时间控制。
本文仅对这期间副高位置变化对伊通天气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副热带高压伊通2018年7月19日-8月4日日平均气温为27.2℃,居1981年至2018年高温首位,比历年同期24.1℃高3.1℃,属于特高。
此期间的最高平均气温为32.4℃,居1981年到2018年最高平均气温首位,比历年同期28.8℃高3.6℃;7月19日-8月4日降水量为33.1毫米,居1981年至2018年少雨第四位,比同期降水量100.6毫米少67.5毫米,少67%。
对于2018年出现的高温少雨天气过程其主要原因是7月19-23日、27日-8月4日伊通区域(纬度43°21′经度125°17′)均受副高长时间控制。
高温前:副高北抬纬度42°附近,西伸至经度105°附近(如下图上),2018年7月18日伊通最高气温29.7℃,无降水。
2018年7月19日副高北抬北纬43°附近,西伸至经度103°附近,伊通最高气温32.1℃,无降水。
(如下图下).2018年20-23日副高位置北抬,从纬度43-47°附近,西伸至经度106-121°附近,20日最高气温31.9,℃21日最高气温32.5℃,22日最高气温33.5℃,23日最高气温34.6℃,均无降水。
2018年7月26日最高气温25.0℃,伊通在588线控制之外,27日伊通明显受副高控制,气温上升5.3℃。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青藏高原降水影响

夏 季 ( 8月 ) 水量 。 6~ 降 本文 利用 P相 关方法 研究 了夏 季 ( 、 、 ) 678月 副高
指数与同期青藏高原降水之间的关系。
3 夏季副高北 界指数 ( 、 、 6 7 8月 ) 同期 青藏 与
高原 (2个站点 ) 5 降水的关 系
利用副高夏季 17 — 03年( — 月 ) 98 20 6 8 北界指数 资料与 同期 青藏 高原 5 2个站点 降水 之间逐月相 关 分析 。
1 引言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以下简称 副高) 是影 响青 藏高原 , 最主要环流实体之一 , 也是 向我国大陆输送水 汽的重要系统 , 我国降水水汽来源 , 虽然主要依靠西南 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 , 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 、 强度和活 动, 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 来, 我国气象学家相继研究 了副高对我国降水 、 气温的 影 响。20 年陈月娟 等对西太 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 01 与亚洲 地表 温度 之间 分 析 , 现 夏 季 西太 平 洋 副 热 带 发 高压的强度及位置, 与亚洲某些区域的地表温度有 明 显的关系。占瑞芬等指 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 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 结构。卫捷等发现副高 的东西位 置决定 了季 风气 流
量之 间的相 关分析 , 结果发 现 , 6月副高北界 与 青藏 高原 降水 之 间从 北 到 南存 在 着 ‘ 十’ 一 的相 关分布 ;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年月
地理学报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
际
变化
及其气候影
响
龚道溢
’’,
何学兆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汉城国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汉城巧
摘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发现在年前后其强度和范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年代
际尺度的变化年代以来副高明显偏强范围向西向南显著扩展副高的年代际变化
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近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降水显著增加华南地区夏季气温显著偏高以及西太平洋以南台风活动相对偏弱而以北洋面台风活动相对增强副高的年代际变化与冬春季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同期热带印度洋海温有密切联系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影响中图分类号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气候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在大的尺度上影响或控制东
亚
夏季风的环流系统有两个一个是中心位于的东亚夏季高空急流另外一个是位置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因为其控制
面积巨大而且
在对流层中层以下最突出对近地面的气候影响更直接和显著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其年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而近来人们注意到我国的气候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了解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环流背景和成因对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的认识和预测能提供较大的帮助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以
及对我国的气候影
响大气环流资料为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
资料从年到年降水和温度资料为我国大陆地区地面台站观测资料从年到年为方便分析都统一取年到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
中国气象局定义了一系列的指标来表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包括面积指收稿日期修订日期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作者简介龚道溢男湖南石门人博士副教授一页期龚道溢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表副高指数降水温度和台风相对频率在个时期平均值差异的检验表示达信度水平俪几访
门
刊】
耽兄比邝幼介叫
加浦
一副高指数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华南夏季气温西北太平洋台风相对频率
一检验值
︵幸恺道︶彭卑泛一已
︹汉关运
︶
关生
门︵若祷辱
袭丫
班兰
李
工一
吟卜份
图副高及几种要素的变化序列副高指数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华南夏季气温虚线为一一范围内再分析资料个格点平均的近地面气温和分别为吧一以南和一以北两个区每年夏季发生的台风频率占整个西太平洋台风频率的百分
比其中粗实线为年滑动平均值一已标准化
认二一、皿乡飞
创
、一
卯
乃下一困认
一盯叩
。地理学报
卷
图副高指数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等值没
有标出阴影区为达到信度水平区访而
高度场的明显增加为了定量描述副高的这种显著变
化选择关键区吧一吧
计算其平均高度因为这个地区正好是副高气候平均状态的西边界位置对
副高的强度位置等变化比较敏
感这从图中也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关键区与周围其他地区高度相关系数的分布显示在整个西太平洋都是很高的正相关达到以上的高相关中心区包括了华南南海以及菲律宾以东
的地区显然这很清楚地体现出了副高强度和西伸的变化特点
因此关键区高度的变化能很好
表征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文献也曾用小啊一啊范围内个格点的高度来反映副高活动下面分析就用这个关键区的平均高度来代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图给出了副高指数的时间序列除了强烈的年际波动外原序列标准差为图是标准化序列最突出的特点是年代际尺度的突变时间在年到年左右统计分析表明之前的和年和之后的年两个时段的副高指数的平均值的差异是显著的检验值为大
大超过了的信度水平见表这与图显示的特征也是一致的
对降水
的影响
图是副高指数与个台站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显然受副高影响最显著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副高指数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图也说明长
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副高的关系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当然每个站的降水还肯定受到许多局地环境因素的影响区域平均处理后则这些局地因素的影响会大大削弱用以东一范围内个站图的平均降水可以大体反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整体状
况结果表明平均降水与副高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这个相关系数比用单站反映的关系要强超过信度水平可见副高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变
化
是至关重要的不过上述区域平均降水与副高的相关以及图中的单站相关都是用整个序列计算
的这既包含了年际变化的成分也包含了年代际的贡献实际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低频变化也是很突出的很多研究都曾注意到这一点比较降水与副高的低频部
分的变化特点就会很清楚发现二者也有很好的一致性见图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
年代以来夏季降水持续偏多而比多年平均值偏多即而前一时期则比正常状况偏少相当于一统计检验表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也达到了的信度水平表以往的研究表明当以关键区附近为中心的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下层高度场增加期龚道溢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
响
时在距平场上表现为反气旋环流型同时在日本及朝鲜半岛等附近地区出现异常的气旋型环流型这种环流形式的配置容易造成长江流域气流和水汽的辐合而造成异常偏多
的降水〔,刀从图中可以发现从年代以来整个西太平洋到南海地区都是线控制范围副高明显增强这些地区的高度增加必然导致高度场的正异常因此形成
近多年来的持续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型式从而造成长江流域的持续多雨
对温度的影响相对于降水副高对温度的影响人们关注较少但是夏季持续的异常高温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通常这也是加重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各个台站与副高指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从长江中下游到黄河和淮河地区都是负的相关说明副高强时这些地区的夏季温度偏低可能主要是由于降水增加造成的不过这些地区与副高的负相关在统计上并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与此相反在华南地区夏季气温则与副高的变化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显著的正相关出现在以南的华南地区相关系数多在
以上取吧以东和以南的个站平均则平均夏季气温与副高指数相关系数
达也超过了的信度水平而且比较温度与副高的时间序列就会发现这种
高相关中低频变化部分的贡献很大从图中可以看到温度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年代后期突然升高异常高温的情况一直持续至今平均温度比多年平均高出相对于变暖以前的时期平均距平一上升了华南温度的变化与副高的变化特征非常吻合从图和图可以发现副高最近多年来持续偏强范围向西南方扩展其显著影响和直
接控制在华南地区必然相应增强尤其是副高的西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下沉气流加强对流层中下层气流是辐散的多为晴空降水减少图因此温度偏高
当然观测的温度变化尤其是大城市的温度容易受热岛效应的影响从年
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华南地区的夏季气温在年代开始的突然上升反映的是不是热岛效应呢这里用再分析资料做了一下对比最近等比较了上海站的气
温与相距最近的一个再分析资料格点的气温这个格点位置稍稍偏东位于海上发现两种资料的温度变化有很高的一致性在年以前几乎一致但是在年以后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上海站的年平均气温比再分析资料的气温系统性偏高左右因此可以用再分析资料来检测热岛效应的影响再分析地表气温资料在
、
、范围有个格点也没有一个位于大城市其夏季平均值的变化见图中的
虚线可见二者变化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不仅是年际变化相似而且左右的突然升温也是一致的温室效应的信号在区域平均的夏季气温序列中并不明显因此华
南地区夏季气温的突然变化很可能主要还是受副高的显著加强和西伸所致
对热带气旋的影响西太平洋的台风也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曾指出有利于台风发
生的主要个方面的因子包括高的海表温度较强的科里奥利力对流层低层较强的相对涡度弱的垂直风切变层结的条件性不稳定以及充足的水汽其中海表温度
的长期变化对台风频率的影响尤其得到关注但是很多研究也指出大气环流对台风长期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献指出台风活动与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等有很好的关系通常副高强时台风活动偏少。和最近研究了热带气旋
频率的年代际变化指出台风多的时期和少的时期不仅太平洋海表温度有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