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颜元介绍
颜元人物作品欣赏

颜元人物作品欣赏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
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
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材,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
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
颜元生于1635年三月十一日(4月27日),卒于1704年九月初二日(9月30日)。
其父颜昶曾被蠡县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为养子。
颜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后其父颜昶因与朱家失和,于明朝末年颜元四岁时,随清兵逃往关外。
其母王氏因夫杳无音讯,于颜元12岁时改嫁。
颜元便同其养祖父母一起生活。
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毁几至于死。
颜元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
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
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
19岁,又师从贾珍。
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不无影响。
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
20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此时朱家因讼中落,生活由颜元“耕田灌养”。
21岁,“阅《通鉴》,忘寝食”。
22岁,学医。
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
24岁开私塾教书,此后多赖开药铺行医为生。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要语》一册”。
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
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五十七岁时候,南游河南,发现“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康熙年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倡实学实行。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颜元和李塨,故有颜李学派之称。
第一节颜元的家世和生平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
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
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
时值家中园内凿林,取乳名园儿。
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
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
明崇祯十一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
这一年,颜元才四岁。
八年以后,生母王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号盛轩,多年在地方任武职。
崇祯十二年,朱九祚任兵备道禀事官,携颜元移居于蠡县城内。
当时,国事日非。
他曾上言:“今日之兵,皆市井滑徒,顶名食粮。
出则抢掠,战则奔逃。
且逃后并不知其为谁,此所以仓库日空而战无一卒也。
”他提出一种办法,认为可不费粮饷,而得可战之兵数万。
其法是:“编各州县富民子弟习弓马者,十家共一兵,复其杂役,马甲器刃令自备。
居常训练,每兵一副卒,正兵伤则提副卒补。
伍兵土著不可逃。
且一身勤王,十家安枕,其孰肯逃?兵利粮给,取之不穷。
”①后来清军入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
顺治四年(1647),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对抗蒋尔恂的义军。
蒋失败后,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
不过,他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正义感。
顺治初年,“刘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
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
按律,韩某本应问斩,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
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
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 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 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一生以行医、 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 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主张 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材,猛烈抨击宋明 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主张。其 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
(四)“习行”教学法
强调“习行”教学法,这是颜元在学术思想 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 主张。他35岁时,“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 便将家塾之名由“思古斋”改为“习斋”。 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 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之”,求诸 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 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 和躬行实践,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 用的,否则,不和自己的躬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 是无用的。
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 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 “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 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晚年, 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并规定了 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 “实学”内容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 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
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忽 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 维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 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 知识,这可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发展上一次手足 解放的运动,它一反脱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 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 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 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 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具有进步意义。
该如何评价清初哲学家思想家颜元?颜元为什么没有朱熹有名

该如何评价清初哲学家思想家颜元?颜元为什么没有朱熹有名本文导读:颜元的父亲是颜昶,曾被蠡县朱九祚收养,颜元就是在朱家出生的,所以颜元原名叫朱邦良。
颜昶后来与朱家人闹矛盾,丢下颜元母子,跟随清军去了关外。
十二岁的时候,颜元的母亲一直没有得到颜昶的消息,于是便改嫁他人,颜元从此跟随养祖父母生活。
颜元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也许他也知道朱家之人将他养大不易,所以一直都很感谢朱家的人。
在颜元二十岁的时候,朱家家道中落,当时全家的生存都是依赖颜元"耕田灌养"。
颜元与养祖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一直到二老去世。
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毁几至于死。
从这儿就可以看出,颜元对自己养祖父母的感情。
颜元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事实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十分聪明之辈。
思想是一种非常空旷的事务,而能在其中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亮眼之人。
看颜元能够以清朝初期著名思想家这样的名号,被历史铭记,同时他还创办了颜李学派,只此一点就可以看出颜元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颜元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似的人物,他元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
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老师,所以颜元小时候的教育不像其他人那样,专注于科考的四书五经,而是涉及了各个方面。
历史上记载颜元"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岁,"阅《通鉴》,忘寝食"。
22岁,学医。
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
这一点特质,被他后来用于教育之中。
在他创办的私塾和管理的学堂之中,学生们所习同样很广泛,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
今日我们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当时颜元的私塾也差不了多少了。
颜元是一个讲究实事的人,倡导"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
实学教育家颜元与漳南书院

实学教育家颜元与漳南书院颜元是清代初期著名的实学教育家,他对传统的理学思想进行了批评,认为传统的学习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他倡导学以致用,躬行实践。
由他主持的漳南书院也以传播他的“真学”、“实学”思想,体现了他的教育特色,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标签:实学教育;颜元;漳南书院颜元成长的时代是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他小时候也是学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但是随着西方文明传入我国,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工业革命。
而中国长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忽视实用,颜元感觉到传统的教育对我国的束缚。
所以颜元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经世致用。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漳南书院,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著名书院。
地处河北肥乡县,是以清初的一所义学为基础扩建而成。
康熙三十三年,郝文灿携陈子彝的书信不远百里到颜元的住处,请其主院事,不久又去拜访“陈说百端”,停留了十日。
第二年,张文升“以币聘予,再辞”。
第三年,郝文灿派漳南书院学生苗尚信到博野北杨村,“进聘仪,掖起复跪者十日”,颜元终被感动,“告先祠行”,携养孙颜重光和弟子一同前往漳南书院。
[1]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期间打破陈规、力行教育改革,摒弃了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条,漳南书院的改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教育主张,使漳南书院成为清初独具特色的书院。
一、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785—805)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做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
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逐渐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至宋初,形成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崇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书院。
清末,古代书院逐步改为学堂。
河北漳南书院是清初书院的代表。
颜元个人人物档案

颜元个人人物档案颜元个人人物档案姓名:颜元原名:朱邦良字:易直、浑然号:习斋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初出生地:直隶博野县北杨村出生时间:1635年4月27日去世时间:公元1704年信仰:儒家思想职业: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品:《四存编》、《习斋记余》主要成就:创立颜李学派颜元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同时也是颜李学派创始人。
他一生以以行医、教学为业,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颜元重视培养经世致用的实干型人才,抨击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教育观。
公元1635年,颜元在博野县被阳春出生,父亲颜昶,母亲王氏。
颜昶曾被蠡县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改姓朱、颜元在朱家出生,原名朱邦良。
明朝末年,颜元四岁的时候,其父与朱家失和,随清军逃往关外。
颜元的母亲因为夫君失去音讯,于是在颜元十二岁的.时候改嫁他人,颜元从此便同养祖父母生活。
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毁几至于死。
颜元自幼聪慧,八岁的时候便跟随吴持明学习。
吴持明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也因为这样颜元自幼与别人不一样,不仅仅是学习圣人经典,而是涉猎颇多。
十九岁的时候,颜元拜贾珍为师,跟随贾珍学习的期间奠定了颜元后来的思想基调。
贾珍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与后来颜元重实的教育观不谋而合。
颜元曾经参加科举,中秀才,但是很快就放弃了考举人的打算。
至于原因,也许可以从他后来对八股文的强烈抨击看出来。
颜元二十岁的时候,朱家因讼中落,于是颜元开始了自己耕田灌养祖父的生活。
生活虽然艰难不易,颜元却没有放弃学习。
在这期间,他一直阅读各类书籍经典,学习医术、兵法、技击等技能。
二十四岁后,颜元开设私塾教书,此后开始了自己行医教书为生的生活。
三十四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
三十章节颜元

12
Next Time:戴震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13
The End
14
3
理气融为一片 习行格物 功利学派
4
一. 理气融为一片
理与气 理与事 性与形
5
1. 理与气
“生成万物者气也,……而所以然者理也。”(《言行录·齐 家》)
“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存性编》卷一) “知理气融为一片,则阴阳二气,天道之良能也。元亨利贞四
德,阴阳二气之良能也。”(《存性编》卷二)
6
2. 理与事
“见理已明而不能处事者多矣。有宋诸先生便谓还是见理不明,只教 人明理。孔子则只教人习事,迨见理于事,则已彻上彻下矣,此孔子 之学与程朱之学所由分也。”(《存学编》卷二)
“夫尧舜之道而必以事名,周孔之学而必以物名,伊若预烛后世必有 离事物而为心口悬空之道,纸墨虚华之学。”(《习斋记余》卷三)
“盖吾儒起手便与禅异者,正在彻始彻终总是体用一致耳。” (《存 学编》卷二)
“盖无用之体,不惟真无用,并非真体也。”(同上)
7
3. 性与形
“不知若无气质,理将安附!且去此气质,则性反为两间无作用 之虚理矣。”(《存性编》卷一)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也。”(同上) “舍形则无性矣,舍性则无形矣。”(《存人编》卷一) “理气俱是天道,性形俱是天命”(《存学编》卷一)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ave A Break!
9
二. 习行格物
1. 格物
“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训来,似皆 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 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即孔门六艺之教是 也。”(《习斋记余》卷六)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康熙年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倡实学实行。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颜元和李塨,故有颜李学派之称。
第一节颜元的家世和生平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
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
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
时值家中园内凿林,取乳名园儿。
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
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
明崇祯十一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
这一年,颜元才四岁。
八年以后,生母王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号盛轩,多年在地方任武职。
崇祯十二年,朱九祚任兵备道禀事官,携颜元移居于蠡县城内。
当时,国事日非。
他曾上言:“今日之兵,皆市井滑徒,顶名食粮。
出则抢掠,战则奔逃。
且逃后并不知其为谁,此所以仓库日空而战无一卒也。
”他提出一种办法,认为可不费粮饷,而得可战之兵数万。
其法是:“编各州县富民子弟习弓马者,十家共一兵,复其杂役,马甲器刃令自备。
居常训练,每兵一副卒,正兵伤则提副卒补。
伍兵土著不可逃。
且一身勤王,十家安枕,其孰肯逃?兵利粮给,取之不穷。
”①后来清军入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
顺治四年(1647),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对抗蒋尔恂的义军。
蒋失败后,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
不过,他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正义感。
顺治初年,“刘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
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
按律,韩某本应问斩,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
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
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
END
三
三、教学方法
倡实学 、重习行 强调经世致用
END
三
四、教育影响
留世著作:《四存编》、《习斋记余》
同其弟子李塨,被后人尊称“颜李学派”
END
三
漳南书院
清代康熙时期的著名书院。地处河北肥 乡县,相邻邯郸
END
三
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
1、反对口讲耳听、死记硬背
END
三
三、教学方法
远其志而短其节
因其材而专其业 少讲读而多习行
慎批评而重奖掖 重视劳动教育
END
三
简单回顾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过不改也徒 伤情,奖长易功也且全恩。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 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1635
62岁主 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持漳南 书院 1705
更字浑然,号习斋,直
1636
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 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实效性: 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 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 河北省)人。
1704
通医术,又长术数 培养体用兼全、德才兼备的“通儒” 。 提倡“讲实话,行实事”。 培养经世致用,各专一艺的的“专才”
END
三
二、教育主张
批判传统教育 抨击八股取士 强调六艺之学 (吴持明) 强调习行教学 (贾珍)
重视劳动教育
梁启超:“博野彦元,生育穷乡,育于异姓,饱更忧患, 艰苦卓绝”
END
三
二、教育主张
批判传统教育
抨击八股取士 “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
宗 强调六艺之学 。思过 ,读过,总不如学过。 “萎靡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天 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 2、反对宋明的 静坐读书,空谈 强调习行教学 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 心性 两三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 重视劳动教育 一事不能傲” 时习方能有得。”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 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END
三
谢谢大家!
END
小组介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颜元生平
漳南书院
END
三
小组介绍
第七组小组成员
嘻嘻嘻 嘻嘻嘻 嘻嘻嘻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呵呵
END
呵呵呵
三
目录
一、颜元简介
二、教育主张
三、教学方法
四、教育影响
END
三
一、颜元简介
8岁发蒙,
颜元(1635年—
1704年),清初儒家、 思想家、教育家,颜李
从学于 吴持明。 19岁从 师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