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李文华院士讲义-生态学的回顾与展望0611302

二、现代生态学研究 的领域及特点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
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重新定位
研究的对象不断拓宽
研究对象从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发展、 从单一生态系统向复合生态系统发展
学科之间综合、融汇与新分支学科不断产生
从研究系统的结构、到研究功能和过程
从局部孤立的研究向整体网络化研究发展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2001.6启动,为期四年,1300学者,95个国家 目标:满足决策者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福芷之间 相互联系方面科学信息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 《湿地公约》、《迁徙物种公约》 内容:现状和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对策 科学评估为《全球环境展望》、《世界资源报 告》、《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报告》 提供基础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 1972年 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宣言 斯德哥尔摩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பைடு நூலகம்年 里约热内卢 2002年 约翰内斯堡
21世纪议程
Rio+10
IBP MAB IGBP MA
标志生态科学进展的 几项国际研究计划
60年代
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 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 国际地圈生物圈 计划IGBP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Effect Function
SPARC GEWEX
世界气候计划
Monitoring
生物多样性
Inventory
LUCC
生态学
水文学计划
IDGEC IT
CLIC GCTE GAIM BAHC START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 可以发现控制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 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般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以及区域共轭原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 的自然地理区划。
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 这些区划的特点是:
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50年代前 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 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 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
19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地域 划分研究的开始; 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 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 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中国地域 系统研究的先河。
自然地带 亚地带 (28个)
水热组合为基础 土壤(亚类)、植被(群系纲)及土地 利用相同
区划基本单元;确定土地 利用结 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 以1~3表示。
(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二、农史学科的全面发展(1978--)文革以后农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整理农书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史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政策、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专业农史机构的研究和专业农史机构以外的各学科的有关研究也获得初步的整合。
由于内容较多,本节分为两部分,首先概述新阶段的一些主要特点,然后简要介绍重要研究领域及其重要成果。
(一)农史研究新阶段出现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1、新形势出现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农史研究中获取借鉴,这给农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主观上,建国后十七年以资料整理为中心的工作已经为农史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循此继进,开展全面的史的研究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
这种发展在文革中被人为地中断了。
文革结束后,人们被压抑的研究农史的热情迅即迸发出来。
这在1977年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生物学史(包括农、医史)学术讨论会上已有所表现。
1978年,农业部和农科院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的任务。
1979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一次编写会议,被农史界学者喻为”农史研究春天”的到来。
继之,80年代初又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上马,该书特设《农业历史卷》,在草拟框架时,确定其内容包括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农业生产史、农业经济史、农业思想史、农业科技史、地区农业史、少数民族农业史、世界农业史等学科分支或项目,实际上是大致明确了农史学科的”四至”。
从1995年开始,在郑重会长的倡导下,中国农史学会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发展《中国农业通史》,全书分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卷和边疆民族卷,另有附录一卷,共10卷,规模宏大,目前仍在编写之中。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是一个涉及土壤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议题。
盐渍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其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历史脉络,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探讨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中国盐渍土研究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以期为推动我国盐渍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盐渍土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盐渍土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总结我国盐渍土研究在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评估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还将深入探讨当前盐渍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盐渍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等,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结合国内外盐渍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我国盐渍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我国盐渍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点和标志性成果。
早期研究阶段,主要集中在对盐渍土的基础性质描述和分类上。
科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样本分析,初步揭示了我国盐渍土的分布、类型和基本特性。
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盐渍土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了盐渍土的动态监测和空间分布分析。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科学家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盐渍土的分布和变化信息,为盐渍土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地理中考学生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生物地理中考学生。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生物地理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在这篇发言稿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生物地理学的魅力、学习生物地理的方法和技巧、生物地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我对生物地理学的展望。
一、生物地理学的魅力1. 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环境中。
学习生物地理,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这些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深入了解地球环境生物地理学不仅关注生物的分布,还涉及地球环境的各个方面,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通过学习生物地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3. 提高综合素质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学习生物地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学习生物地理的方法和技巧1. 注重基础知识生物地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关键。
我们要认真掌握生物的分类、分布、生态习性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勤于观察和思考生物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要善于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善于总结和归纳生物地理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我们要学会总结和归纳,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 多阅读、多交流阅读是提高生物地理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多阅读相关书籍、报刊,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同时,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三、生物地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态保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生物地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农业生产生物地理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陈发军等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珙桐的生态分布,以及基础理论研究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现状,并对珙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为保护和开发该树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珙桐;濒危;研究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 Q9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7-03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又名中国鸽子树,是第四纪冰川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之一,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现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1],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学术研究价值[2],也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3]和园林绿化应用前景[4]。
但是,珙桐的自然分布区十分狭窄[5-6],而且呈现为不连续的、星状的分布[7],再加上在自然条件下珙桐种子出苗率很低,种群更新严重不良[8],逐渐面临灭绝的危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珙桐认识的深入,研究报道从宏观到微观领域也逐渐增多,本文旨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可行建议,以期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该树种提供参考。
1 珙桐研究现状1.1 在自然分布区域方面―七五‖期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珙桐的天然分布区以四川盆地西部、大小梁山和武陵山区分布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多;吴刚等也认为,珙桐仅残存于地形复杂的我国西南地区[9];气候变化对珙桐地理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2030年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将比现在减少约20%[10];在当前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适宜珙桐分布的范围将缩小,新适宜分布的范围将向西部扩展,目前适应分布的范围将被碎化[11];陈迎辉等研究了珙桐的生物生态特性,认为其垂直分布范围为600~3 200m[4],李凤华则认为是1 300~1 700m[12],而钟小翠等则进一步认为,最适的海拔范围为1 500~1700m[13]。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协同进化与系统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协同进化与系统学研究进展及展望尧金燕 赵南先 陈贻竹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摘 要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是目前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中的典型模式之一。
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其特殊的一一对应的共生关系。
榕树-传粉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中蕴含了与系统发育有关的多因子协同进化的机理,因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榕树-传粉者的协同进化历史和理解二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目前榕树及其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之后,论述了榕树-传粉者协同进化的系统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
同时针对国际上在榕属植物的传统的系统与分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及榕树传粉者亚科分类不匹配等问题,回顾了榕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粉者的关系。
最后,结合我国榕树与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榕属的重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榕树-传粉者 互惠共生 协同进化 分类 分子系统发育BRIEF REVIEW OF FIG -POLLINATOR COEV OL UTION AN DFICUS CLASSIFICATIONY AO Jin-Y an ZH AO Nan-X ian and CHE N Y i-Zhu 3(South China Institute o 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China )Abstract Ficus is the keystone plant in tropical forests ,and it als o occurs in subtropical and even tem perateareas.M ore than 700species in the genus Ficus (M oraceae :Ficus )and their species-specific pollinator ,the fig wasp ,(Chalcidoidae :Agaonidae )has been discovered.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which have be 2come an obligate mutualist relationship ,have a very long ev olutionary history.P ollen dispersal in figs is com 2pletely dependent on fig wasps ,which enter the syconium where viable seeds are produced.Fig pollinators are uniquely dependent on the fig for the com pletion of their life cycle.Each fig species attracts its own species of fig wasp by emitting specific v olatile com pounds during their receptive period and these wasps lay their eggs in the developing ovary of the host fig species.As ovipositing female wasps simultaneously carry pollen from other syconia and pollinate figs actively or passively ,they show peculiar m orp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s to figs and a life cycle highly synchronous with fig in florescence.Such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s make diver 2sity in species ,genetics ,m orphology and behavior in pollinators and their host plants an exciting exam ple for studying interspecific coev olution.Although fig -pollinator symbiosis is now widely regarded as a m odel system of plant-insect coev olved mutualism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istory and process of their interactions.Current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have suggested the fig/fig wasp obligate mutualism (this is not a com plete sen 2tence but I am not sure w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say here ).H owever ,present fig and fig wasp classifica 2tions ,which are based on m 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re still incom plete and contro 2versial.This short review summarized the knowledge and questions on coev olved mutualism ,the m olecular phylogeny of fig/fig pollinator symbionts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icus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ig/fig pollinator and re-classification of Ficus in China based on m olecular phylogeny were als o dis 2cussed.Research on the phylogeny of about 100species of fig trees ,which mainly occur in tropical and sub 2tropical areas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and only a few reports on fig pollination biology and ecology exist.Much w ork should be done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of both symbiotic partners.Though systematic classifica 2tion of Ficus is the basis of the coev olutionary study ,application of m olecular phylogeny is als o necessary and feasible ,which will prom ote further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plant-insect coev olution in China.K ey w ords Fig -pollinator ,Mutualism ,C oev olution ,Classification ,M olecular phylogeny 收稿日期:2003201210 接受日期:200320821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 SCX 2-SW -105)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chengyiz @植物生态学报 2004,28(2)271~277Ξ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榕树及其传粉者是植物与昆虫之间互惠共生关系最密切、最古老的一类生物(G alil et al.,1973)。
植物区系,吴征镒书籍引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植物区系,吴征镒书籍引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植物区系是生物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某个地理区域内全部植物种类的组合和分布特点。
随着地理环境的差异,植物区系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对于了解和研究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地质演化、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该区域内植物的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的差异。
植物区系既呈现出由北向南或由东向西逐渐变化的规律性,也表现出不同地域内部的细微差异。
通过对植物区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间植物的迁移、适应和分布情况,进而推测出地区的气候、土壤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此外,植物区系还能反映出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与恢复、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吴征镒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深入研究了植物区系的形成规律和分类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为植物地理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通过对吴征镒的书籍引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植物区系的定义、分类以及其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地理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说明本文的组织和结构,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植物区系的定义2.2 植物区系的分类3. 结论3.1 总结植物区系的重要性3.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引言部分对植物区系进行概述,介绍了植物区系的定义、分类以及其重要性和研究方向的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植物区系的定义和分类,深入探讨植物区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植物区系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曾宪锋(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昌黎066600)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科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3个部分。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植物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探究植物的起源、演化、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地球历史变迁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角度研究植物区系的组成、起源和演化。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分布学、生态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中国植物区系十分丰富,不但起源古老,而且历史上的迁移、分化融合也很复杂,是研究世界特别是北温带植物区系起源、演化的关键地区,久为世界植物学界所关注。中国近代植物区系地理的发展比较缓慢,早期一些外国植物学家对于中国植物区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地区做了些研究(王荷生,1992)。他们分别发表了有关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区系的起源和历史、与北美或中亚等植物区系的关系以及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东南部森林区和西北部干旱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和特征的著作。 中国最早的近代植物地理学家,首推胡先马肃、刘慎谔和李惠林3人,胡先马肃于1926年最早研究中国东南森林植物区系和全国植物区系的性质与成分,比较研究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区系的关系等。刘慎谔于1934~1936年第一次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先后发表对于华西北、西南及东北植物区系的看法。李惠林于1944年特别根据五加科的分布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以后对中国、东亚及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做过不少研究报道。以上中外学者的工作,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直到1957年以后,才陆续发表较多的有关中国植物专科,专属、地区性或全国性植物区系地理的论著。如钱崇澍等(1956)的《中国植被区划草案》、陈嵘(1962)《中国森林植物地理》、1964年吴征镒划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约2980个)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5个变型。1979年吴征镒做了“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的报告,把青藏高原、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做为与亚洲荒漠、欧亚草原并列的植物亚区。吴征镒、王荷生的《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1983)和王荷生的《植物区系地理》(1992)两部著作,是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一个开端。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将中国3116个属的分布区概括为15个类型和31个变型。张宏达发表了《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他根据古植物、地质历史,特别是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大陆漂移、板块学说,论述华夏植物区系与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与时期。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及地方植物志工作的进展和开展系统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属和地区性地理研究成果,如关于毛茛科、樟科、胡桃科、蔷薇科、唇形科、杜鹃属、人参属和天南星属等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演化和分区等的研究。中国植物染色体核型变化及与植物的演化关系,也开始有所研究。自1990年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重大项目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全部项目业已完成。该项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将我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将影响对东亚乃至世界温带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2—生 物 学 通 报 1998年第33卷第6期该项研究认为东亚有众多的特有科、特有属和特有种,特别是具有一些古老的和联结进化路线的关键类群。东亚尤其是我国存在广大的亚热带森林地区是一独特的现象。东亚区系应是在泛北极和泛热带区之间,东宽西窄由太平洋楔入青藏高原时形成,应独立提到区级(Kingdom),这样有利于阐明东亚和我国植物区系的本质。中亚植物区系,源于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然而在第三纪古地中海退缩过程中已蜕变为亚热带、温带性质的荒漠区系,也应独立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新的分区系统,即中国分为4个区:¹泛北极植物区;º东亚植物区;»中亚植物区;¼古热带植物区。区下分6个植物亚区,24个地区,48个亚地区。这一新的分区系统,更能较好地反映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性质以及各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植物区系中几十个重要科属以及古植物学的研究,证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科、属、种不仅丰富,而且有许多联系进化线路的关键类群,即进化结点。可以认为种子植物的起源是多源、多期、多域的。这与现代流行的一些学说(Takhtajan,Thorne,&Dahlgren,Zimmer-man,Axelrod,H.L.Li)不同。以这些科、属的研究为基础,已初步提出一个被子植物的多源系统。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通常认为起源于白垩纪。研究发现了早白垩纪被子植物的化石以及特别对于那些间断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类群的分析,它们很可能起源于联合古陆,因此被子植物起源的时间有可能在侏罗纪甚至三叠纪,至少在这个时期被子植物的祖先类型或称前被子植物已经得到强烈分化,孕育出不同分支的祖型。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联合古陆。然而如上所述中国植物区系中有众多的特有和关键科、属以及约一半以上的特有种,因此中国现代的植物区系主要是就地发生的,并且以华中、滇黔桂、横断山脉地区为起源和分化的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又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以及古热带的区系成分。由于板块运动,马来西亚及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板块可能同东亚板块有几次分合,因此中国植物区系古热带分区成分中马来西亚和澳洲成分比非洲成分多而古老。白垩纪时中国植物区系已有雏形,并有了南、北及干热区域的分化,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起,台湾海峡与海南岛也与大陆先后分离,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形势和东亚地貌格局,也促进了中国高山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对周围区系的交流起了阻隔或通道作用,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面貌基本形成。第四纪以来冰川的进退特别是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中国植物区系中又形成了一些避难所和新的分化中心。确定了中国有247个种子植物特有属及28个分布稍出国境的半特有属,约占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2%。对其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有8个分布比较集中地段或多度中心,即:三峡、滇黔桂、横断山南段、横断山中段、秦岭、黄山-天目山、中条山-南太行、内蒙古。特有属的分布可分为5个(或9个)分布型,并得出:属分布区的大小决定于属内各种对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属内种数多少不起决定作用;属分布区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地形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条件。判断一个属是新特有还是古特有,有3个标准:¹在系统上地位孤立与否;º与近缘属的分布间断与否;»属内类群分化多寡。符合3条中的前者如系统上孤立,与近缘属的分布间断即为古特有,反之即为新特有。该项目的设计及制定的工作规范即试图将古植物学、植物系统学和植被中的建群种、优势种、特征种的研究与植物地理分布相结合,进行区系的综合研究。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结合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已获得明显的效果。细胞地理学研究方法较普遍地被采用,同时也进行了分子地理学研究的尝试。在研究手段方面较普遍地运用了计算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了“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和开发出“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这在我国是首次。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包括(1)全部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种及种下单位的名称信息;(2)各级单位的分布信息(水平分布:国家、省、县经纬度,生境,垂直—3—1998年第33卷第6期 生 物 学 通 报分布;(3)本数据库各分类单位在各地区的凭证标本信息;(4)1949年以来发表的中国新分类群信息(文献、模式标本产地、存放地、采集人[号])。总之,植物区系学研究方兴未艾,由于50年代以来一些新理论、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至70年代,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今正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成为地理学和植物学间一门高度综合和深化的学科。在方法上,也从野外调查、采集,传统的统计分析,进步到数理统计,栽培实验,定位和实验室研究观测以及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等。参考文献 1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王荷生,张镱锂,黄劲松等.华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95,增刊Ⅶ,32~54. 3 王文采.中国植物区系中一些间断分布现象.植物研究,1989,9(1):1~16. 4 王文采.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植物分类学报,1992,30(1):1~24;30(2):97~117. 5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珠被及其发育陈树思(湖北黄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436100)
唐为萍(湖北黄冈幼儿师范学校436100)
珠被是胚珠外的保护层,在被子植物中,通常由1~2层组成。如果有2层珠被则依内外不同而称为内珠被和外珠被;当胚珠只有1层珠被时,则称为单珠被。它往往比2层珠被厚而且细胞数目多。无论单珠被还是双珠被,除了珠孔以外,它们完全将珠心包围起来。受精后,在胚珠发育为种子的过程中,珠被则逐渐发育为种皮。通常情况下,植物的胚珠具有单珠被或双珠被在大多数科中是固定的。双子叶植物合瓣花类的珠心往往只为1层珠被所包被,而较原始的双子叶植物和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胚珠有2层珠被。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离瓣花类的毛茛科和蔷薇科的一些属就具有1层珠被,而合瓣花类的一些植物如报春花科和葫芦科则具有2层珠被。这是因为在某些目、科甚至属中,珠被的数目变化很大,如胡椒科的豆瓣绿属有1层珠被,其它的属则有2层珠被。在同一属的不同种中也有不同的变化,如杨属的大多数种有2层珠被,但其中的2种和柳属的各种只有1层珠被。由于在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中表现出珠被层数的差异,以及人们对现代植物原始祖先的珠被数目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珠被的层数在分类上的价值仍须进一步探讨。珠被的层数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无珠被的现象是罕见的,仅仅存在于桑寄生科和蛇菰科等的某些植物中。无珠被的胚珠为退化的类型,称为裸胚珠。也有具有3、4层珠被的情况,如阿福花属、榆属和仙人掌属的某些种就具有3层珠被。“第3层珠被”通常称为假种皮,它可来源于胚珠基部的合点或珠柄(见图1),也可由正常的珠被中某一部分变态而形成,甚至还
图1 胚珠纵切面示假种皮(画点部分)的发育
可由胎座等其它部位的细胞发育而来。常见水果龙眼、荔枝的肉质可食部分即是假种皮。还有人在番荔枝科的一些种中观察到了4层珠被,其中2层是正常的,1层是外珠被特化而形成的假种皮,第4层则是由胚珠合点组织重新发育而形成的一种新结构,由于位于内外珠被之间,故被称为“中珠被”。从个体发育上看,珠被是从远离珠心顶端—4—生 物 学 通 报 1998年第3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