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5)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
7.简述物种命名的基本规划及其变化:
林奈:属+种+名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1)植物的拉丁名命名人有两个,将两人姓氏用et或用“&”连接
2)植物由一位作者命名,但由另一位作者代为发表,两人姓氏需用拉丁文的前置词ex连接,代为发表者姓氏放在后面
3)某分类学家将属名定错,后经别人改正者,则保留原来种的命名,只更换属名,并将原命名人加括号附于种加词之后
4)对植物的亚种或变种命名,为属名+种加词+变种加词(书写时,要求在变种加词前写上变种Variety的缩写var.)
12.简述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方法:
内稳态;驯化;休眠;周期性调整。
13.简述岛屿面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和规律
面积小于9hm2的小岛,半径在160m以下,不会有淡水保存,主要是海滩生境,容纳植物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当岛屿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随之有所增加。
14.描述可见光和紫外光的生态作用和影响
可见光在诱导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和色素形成方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作用不同
详细解译:根据实况调查资料,全面修正初步解译,提高解译可信度,对详细解译图可再次进行野外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确认可信度,直到满意为止。
制图: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结果,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提供。目视解译图可由人工逐张转绘成图,也可在人工转绘基础上进行光学印刷成图,或用计算机制图,但无论哪一种制图都应符合制图精度要求。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绪论学习目标1、认识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2、了解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1〕地球上的植物达50万种,占有机质总质量的99%。
2〕植物释放大量游离氧,把地球上原始缺氧环境变成含氧量达20.8%的现代大气,并使地球的氧气得以平衡。
3〕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普遍,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
4〕植物群落对各地的自然环境整体起着稳定作用和整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根底。
5〕参与土壤循环。
6〕指示环境。
7〕美化环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形成、开展、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生态条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作用和植物的适应类型;作为自然体的群落的各种特征;世界不同陆地植被类型的性状,空间布局和植被区划;植物地理学对于其他相关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相关学科: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学等。
第一章植物器官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及其功能。
2、了解及能够区分各类器官的特征。
3、明白学习此章内容的意义。
器官—植物体内既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又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局部。
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第一节营养器官一、根1、根的根本功能:吸收、运输、固持、储藏。
2、根系的分类1〕直根系:主根、侧根(较高、榕树、花生、油菜、双子叶植物)2〕须根系:没有主根〔大、椰子、槟榔、假槟榔、水稻、葱、蒜、单子叶植物〕思考与讨论: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3、根的变态 1〕储藏根块根:番薯、麦冬〔侧根变态〕肥大直根:白萝卜〔直根变态、十字花科〕、胡萝卜〔韧皮部变态、伞形花科芹菜、香菜等〕 2〕寄生根菟丝子寄生根木耳寄生13〕支柱根玉米支柱根红树支柱根 4〕气生根浅根系——大叶榕〔易倒伏氮气〕榕属—大叶榕、小叶榕、黄金榕、垂叶榕、橡皮榕、高山榕 5〕板状根6〕呼吸根池杉水杉〔水分过多,土壤缺氧,把根往上长〕思考与讨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变态?其有什么作用?第二节茎〔枝条〕瓶子树、热带草原、仙人掌一、茎〔枝条〕1、功能:支持、输送、储藏。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复习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及分支学科(一)定义1807年,亚历山大.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知识》标志中植物地理学的创立。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植被(二)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植物区系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植物物种:种是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物种命名:拉丁双名法(属+种加词)•植物的大类群: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裸子、被子)•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的束状结构,是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
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管胞、纤维和薄壁细胞等多种细胞构成的一种复合组织,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养料。
韧皮部由筛管分子(sievetube element)或筛胞(sieve cell)(统称筛分子)、伴胞、薄壁细胞和纤维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是维管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有机物质的组织。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和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分布取得表示方法:点图法、轮廓法、涂斑法•植物分布区的形状类型: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连续分布: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间没有不可逾越障碍阻断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
植物的区系分析:•统计:属种数目统计单型科(属)•成分: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区系比较:相似性计算•根据植物的区系成分,可以把物种分为外来种和本地种。
•外来种若在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形成群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就变成外来入侵种。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植物生活型:(一)生活型系统1.概念:植物对于综合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1)地理成分:(2)发生成分:(3)迁移成分:(4)历史成分:(5)生态成分:6.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P47各地区植物区系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独立发展的一面。
不同区域区系组成的差异。
7.大同小异:“大同”表现在划分的六个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被后人承认接受下来。
“小异”表现在各区具体界线、亚区和地区的划分粗细程度等方面的调整。
8.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P53侏罗纪时、早白垩世(最原始的被子植被)、早第三纪始新世时(气候变暖)、晚第三纪时(被子植物科属种分化形成的高峰期)、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造山运动强烈、气候大幅度降温、植物大规模迁移)、距今11000年前(气候回暖、海面上升、大陆植物向中高纬地区迁移)。
9.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P56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温带(为主)的科属。
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组成特征:(1)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地理成分复杂(4)区域性强(5)特有程度高。
10.岛屿植物区系分析:P6311.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P6812.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第三章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阶段性、不可替代性、补偿性、直接和间接作用。
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Liebig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律。
3.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包括光反应(能量转化)与暗反应(物质合成)两个过程。
P84表3-15.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P886.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P92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其他光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紫外线破坏细胞分裂和生长素合成,抑制茎的伸长生长;漫射长波光促进枝叶徒长;红外光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有利于种子和孢子萌发,提高植物体的温度)。
7.光周期与植物营养生长适应:P958.温度三个基本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
9.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P99在一定范围内,种子发芽率随着温度上升而升高,植物体温主要决定于植物吸热与耗热之间的平衡,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太阳辐射、风、植物蒸腾、植物器官形态和颜色等等。
植物各个发育期实际上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期,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10.物候指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发(或发芽)、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
11.水势:1mol水分子的自由能,纯水的水势为0。
包括渗透势(负值)、基质势(负值)、压力势(正值)。
P11112.陆生植物分为变水植物、恒水植物。
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影响。
恒水植物:绝大多数维管束植物具有一定的调节和保持含水量的能力。
包括旱生植物(肉质、硬叶、软叶、微叶和无叶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
13.植物水分生态类群的划分方法:生态序列法(环境梯度法)、形态结构分析法、生理生态特征分析法。
14.水生植物:水生有花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咸水植物。
15.植物对氮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转化和同化,通称为矿质营养。
16.大量元素:氮、磷、钾、硫、钙、镁、硅微量元素:铁、锰、硼17.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P13418.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营养关系:植食动物的生态作用、植物对植食动物的适应与防御(2)传粉关系:(3)种子散播关系:附着传播、被食传播、偶然传播三种方式。
19.营养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
20.山区地形的影响:P15221.植物生活型:(1)生活型系统:Raunkiaer生活型系统、Braun-Blanquet生活型系统、生活型谱(2)生长型系统:叶型系统、Whittaker生长型系统(3)区别:22.生活史:概念P165可分为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乔木或乔木状植物23.生殖策略、24.资源分配策略:CSR系统、LHS系统第四章1.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成为植物群落。
2.植物群落基本特征:(1)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2)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间相互作用(3)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4)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5)是一个功能集体(6)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7)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3.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层片、季相结构。
4.植物种群特征:(一)种群数量特征:多度、盖度(投影、基部盖度)、频度、高度、重要值、总优势度、年龄结构。
(二)种群动态变化:种群增长类型(稳定性、下降型)、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自疏法则)、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高斯定理:在某生境中若两个种群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完全一样,便必然导致相互排斥的竞争,最终淘汰一种。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态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5.群落成员型:优势种、伴生种。
6.第一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并转化为一切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键能。
7.营养物质循环呈封闭性的原因:8.演替类型:(1)按时间发展划分:世纪、长期、快速演替(2)按主导因素划分: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3)按基质性质划分:水、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9.演替和波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时间上说,两者总是同时发生的。
波动性变化的可逆性,通常是不完全的,植物群落的复原,不是完全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只是接近原来的状态,因而带有一定的演替因素在内。
短期的可逆变化应认为是波动,长期的变化,则应看作是演替。
群落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在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份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群落中各种波动有一个积累过程,这种量上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引起群落的演替,即群落基本性质的改变。
群落演替:是特定空间内群落相继代替的时序过程,并表现一定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从而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等阶段;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10.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形态学原则、生态学原则、特征种原则、生态外貌原则、相似性排序、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1.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的差别:群落的分类:在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等基础上,把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特征,进行类型的划分、归并,并由低级到高级,形成若干等级。
群落的排序:将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群落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以及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差别:12.植被图是又称作地植物学图,是以反映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的专题地图。
狭义的植被图仅指植被类型图,尤其是指现状植被类型图。
广义的植被图,不仅包括植被类型图即植物群落分布图,还包括植被区划图和其他各类专门性植被图。
13.植被图的类型:(1)依性质和内容划分:综合性植被图(现状植被图、原始植被复原图、潜在植被图、生态植被图)、专门性植被图(森林类型图、草场类型图、药用植物或野生经济植物分布图、指示植被图)(2)依比例尺大小划分:大比例尺及特大比例尺植被图、中比例尺植被图、小比例尺植被图。
14.植被制图过程:(1)一般程序与步骤:a.资料收集、制图比例尺确定、地理底图选择;b.野外植被调查与典型地段制图;c.制图基本单位和图例系统拟定;d.野外现场填绘植被图;e.植被图的制图综合;f.植被图的清绘与色彩。
(2)植被图的系列补充图:a.典型地段植被图;b.生态序列图与植被断面图;c.生态因素图。
15.植物的指示作用:P247指示土壤酸碱性、气候环境、污染物、地下水位、气候背景、地形部位、坡向、土质、排水、荒地资源利用、地段环境变化的轨迹和趋向。
16.生态种组是一个群落中,表现出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物型)和生态习性(即对比较重要的立地条件因子有相似的关系)的一些种。
17.生态种组的确定:①野外观察直接找出具有相同生态关系的种组;②研究多种植物与单个生境因子相关的生态习性,以便能把这些种的生态关系表示为等级数字;③利用群落表的比较或相关性计算的方法研究哪些种(区别种或特征种)会形成生态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