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抱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T/T- ---第一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名词解释1、最小面积:对一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类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是特征的一定面积。

2、植物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3、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综合体,在群落中与该生物所占有的空间有关。

5、植物种群: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

6、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9、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地带性植被:大体上与气候相吻合,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占有大面积的植被,成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不能长久的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

(高斯假说)、12、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13、地理残遗分布: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会急剧缩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的现象。

14、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一定体系。

15、群落成员型: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和地位额尔划分出来的物种类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16、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17、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括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18、生理性干旱:当土壤溶液浓度很高,降低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低于植物水势时,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出现脱水的现象称生理性干旱。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4)由哺乳动物动物传播的植物一般仅出现在该动物能到达和生活的大陆岛上。
(5)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
7.简述物种命名的基本规划及其变化:
林奈:属+种+名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1)植物的拉丁名命名人有两个,将两人姓氏用et或用“&”连接
2)植物由一位作者命名,但由另一位作者代为发表,两人姓氏需用拉丁文的前置词ex连接,代为发表者姓氏放在后面
3)某分类学家将属名定错,后经别人改正者,则保留原来种的命名,只更换属名,并将原命名人加括号附于种加词之后
4)对植物的亚种或变种命名,为属名+种加词+变种加词(书写时,要求在变种加词前写上变种Variety的缩写var.)
12.简述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方法:
内稳态;驯化;休眠;周期性调整。
13.简述岛屿面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和规律
面积小于9hm2的小岛,半径在160m以下,不会有淡水保存,主要是海滩生境,容纳植物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当岛屿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随之有所增加。
14.描述可见光和紫外光的生态作用和影响
可见光在诱导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和色素形成方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作用不同
详细解译:根据实况调查资料,全面修正初步解译,提高解译可信度,对详细解译图可再次进行野外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确认可信度,直到满意为止。
制图: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结果,一般是以图的形式提供。目视解译图可由人工逐张转绘成图,也可在人工转绘基础上进行光学印刷成图,或用计算机制图,但无论哪一种制图都应符合制图精度要求。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

3、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林奈认为,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4、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单细胞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繁殖方式:直接分裂·细菌门最古老、最微小(1-10 μ);无孔不入;1600种;生长极快;适应能力极强·蓝藻门含叶绿素a;可营光合作用;营养条件简单;生物群落的先驱者;分布范围广(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真核藻类有细胞核结构;单细胞藻或多细胞藻(无根茎叶的分化);含叶绿素a ,营自养型生活;繁殖方式多样·真菌门大多数真菌个体由菌丝缠绕构成;有细胞核结构;无叶绿素,典型的异养生物(寄生、腐生或共生);繁殖方式多样;种类繁多(7 万多种);特殊的生物类群·地衣门自养型的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的真菌的共生体;能适应恶劣环境;根据形状分为3 大类:壳状、叶状、枝状(三)、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没有根的分化(假根);吸收功能由营养体表面执行;躯体矮小;多数生于潮湿环境(还不能摆脱水的限制);繁殖方式特殊·蕨类植物门有根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有维管束;繁殖方式与苔藓植物类似;几乎均为草本;多分布于湿热环境(四)、种子植物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25万余种;以种子进行繁殖,利于种族繁衍;维管束更加发达,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更加完善;花粉管出现,受精作用可以不再以水为媒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全部为木本;叶呈针形、鳞形、线形;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胚珠裸露,由它转化而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分为苏铁、银杏、松杉和买麻藤四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2.植物区系---是某一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被种类的称,一个地区内部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3.种分布区----某种植物全部个体所占空间的总和4.分布中心---又称多样性中心,在某一植物属的分布区中,种最丰富的地区5.环境----影响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外界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称6.生境----植物生活所在地的环境7.生态因子-----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8.最小因子法则-----又称最低量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生态因子9.耐性定律----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受范围10.生态福-----又叫生态幅度,生态价,生态域,即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幅度11.限制因子----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12.先饱和点----当光照条件一定条件时,即使在加强光照,光合作用的速率也不变,这个点就是先饱和点13.先补偿点-----随着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增强,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14.温度系数---没升温10C,化学反应加快的倍数15.活动积温----在均温》10C的正值累加16.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过程17.渗透势---又称溶质势,是由于细胞液溶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形成的,以负值表示18.基质势------是细胞内胶体物质的氨键水合作用和毛细管表面张力作用对自由水的吸引所引起的负值19.压力势-----指细胞原生质吸水膨胀时,受到细胞壁反弹压力,正值表示20.滴泌现象----空气湿度达到100%植物不能发生蒸腾而以液体的形式向体外溢出,这种现象称为滴泌现象21.植物生活型-----植物长期综合适应环境的方式和形态特征,不考虑亲缘关系,只考虑外部形态,只要外貌上,生活方式上相同就是同一生活型22.群落最小面积----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23.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24.投影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25.基部盖度----又称纯盖度,是指植物基部实际上占的面积26.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包括群落每层中的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种类27.伴生种-----除了优势种以外的其他所有种类28.标志种----生态幅度狭小而对群落有标志作用的种29.植物群落的波动----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30.演替----指在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31.演替顶级-----32.顶级群落-----如果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33.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34.植被型-----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它是在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35.群系----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36.稀树草原----又称萨王纳群落,指在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位于热带森林到热带荒漠之间广大地区的植被总称37.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38.植物的命名----属名加上种加词,再加上命名人名字的缩写39.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40.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方或是原来有过植被,但已彻底消灭的裸地41.次生裸地----42.指示植物或指示植物群落---生态组狭窄能指示一定环境条件的植物或群落43.共优种----每层中两个以上的优势种共同构成的优势种44.建群种---群落中主要层的优势种,通常指最上层物种45.种群-----在一定地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46.适应-----是生于某种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一些特殊性能或者它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或增强抵御不利条件47.趋同----彼此亲缘关系很远的不同类群又相似的生境中产生相似的适应特征48.趋异----起源相同,亲缘相近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复习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及分支学科(一)定义1807年,亚历山大.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知识》标志中植物地理学的创立。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植被(二)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植物区系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植被地理学(植被生态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植物物种:种是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物种命名:拉丁双名法(属+种加词)•植物的大类群: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裸子、被子)•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的束状结构,是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

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管胞、纤维和薄壁细胞等多种细胞构成的一种复合组织,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养料。

韧皮部由筛管分子(sievetube element)或筛胞(sieve cell)(统称筛分子)、伴胞、薄壁细胞和纤维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是维管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有机物质的组织。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和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分布取得表示方法:点图法、轮廓法、涂斑法•植物分布区的形状类型: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连续分布: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间没有不可逾越障碍阻断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

植物的区系分析:•统计:属种数目统计单型科(属)•成分: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区系比较:相似性计算•根据植物的区系成分,可以把物种分为外来种和本地种。

•外来种若在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形成群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就变成外来入侵种。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植物生活型:(一)生活型系统1.概念:植物对于综合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5.植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年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16.投影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简称盖度。

17.基部盖度:植物基部覆盖的面积。

18.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19.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生存条件的集合体。

2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较大的种。

21.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的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如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专性阴地植物等。

22.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的光合产物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余下的部分即净初级生产力。

23.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植物的总重量,一般以干重表示(gDM.m-2)/(gCM.m-2)24.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25.地带群落交错区: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二、简答论述:1.植物种的命名方式:双名法:林奈创立,即植物种的命名用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

2.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的概念及它们的关系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的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一种物种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3.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假说:异地物种形成(地理隔离状态)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来的连续分布区被分割成若干块,彼此相隔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等繁殖体的交流,这种地理隔离导致的生殖隔离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变异没有超出种的界限------种的间断分布;形成近缘关系很近的新物种-----属的间断分布同地物种形成(非地理隔离状态下)细胞染色体分裂失常,形成多倍体,进而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种平行物种形成分布很广的物种的一部分进入新生境后尽管无物理障碍,亦可能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种。

4.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的关系(了解)气候演变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冰期植物往南或低海拔地区迁移,冰期结束后向原来的地方退缩地理残遗分布第三纪时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年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称之为地理残遗分布。

如:鹅掌楸,红杉等。

地形变化造山运动、地势隆升造成分布区的变化如横断山脉的报春花属、杜鹃属等板块运动科属间断分布5.生态因子的分类及它的作用的一般特征分类: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生物因子: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竞争等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生态因子的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送变化,阶段性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植物作用也具有阶段性;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各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一个必须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是可以依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分布都很重要。

6.光合作用的固碳途径:植物通过过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有3条:C3,C4,CAM途径,C3途径:植物体内CO2含量高时,在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基酶的作用下,CO2首先与RUBP结合,形成一种三碳化合物PGA,其后PGA参与一系列生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借助ATP和NADPH参与合成糖类与淀粉,并且最终一部分又形成RUBP,参与新一轮循环。

C4途径:C4途径是在叶肉细胞中经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PEPC的作用,CO2首先与PEP结合,形成一种四碳化合物即草酰乙酸OAA,故称C4途径。

CAM途径:夜晚,有些肉质植物气孔打开吸收CO2,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与PEP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C4酸贮存在叶肉细胞中;白天,气孔关闭,贮存的C4酸氧化脱羧变成丙酮酸,释放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合成糖类和淀粉等。

其中,丙酮酸经过化学作用又变成丙酮酸,重新参与夜晚的CO2吸收与固定。

7.低温胁迫与植物适应冻害: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冻结成冰受伤害的现象;冷害:起源于热带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造成的伤害;低温对植物的间接影响:低温降低植物的吸水能力,但对蒸发没有影响,结果导致生理干旱。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结构适应: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植物表面被蜡粉和密毛覆盖,颜色深暗,植物体矮小成匍匐状,既能增加热量的吸收又能减少散热,有利于保持体温,生理适应: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普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行为适应:主要表现为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与休眠方面。

8.水的生命意义: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细胞质含水量平均为70%――90%,成溶胶状态,保证了旺盛的代谢作用进行;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也是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有水分子参与,各种物质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在植物体内运输;植物体内水分在蒸发蒸腾散失过程中,可以降低植物体温,是植物热量调节和热代谢的主要方式;影响植物器官的生长分配,一般来说,植物生境水分越缺失,植物根系越发达,根茎比越高。

9.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是一个功能集体具有一定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群落的边界特征10.植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群落发生演替按基质性质;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11.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水平地带性规律1.纬向分布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旱生性草原和荒漠分布的地区。

东南半部森林地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针阔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的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以北的准格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以南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2.温带暖温带地区沿海到内陆干湿度分布如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地区,从沿海的湿润区到干旱区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草原和荒漠。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相差异不如北部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内仍有不同。

3.青藏高原分布区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特殊自然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巨大高差不仅使植被在部分边缘地区表现出复杂的垂直变化,也导致高原表面植被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植被之间的差异。

二、垂直地带规律我国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山地植被以各种垂直替代的森林植被类型占优势,其高山植被则由低温—中生的灌林、草甸或苔原类型构成。

按照山地垂直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可划分为:湿润寒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湿润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湿润北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我国西北内陆受大陆性高压气团控制的干旱草原和荒漠区域,其山地植被以旱生的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主。

随着大陆性有东向西加强,可划分为;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荒漠草原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温带荒漠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暖温带荒漠带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12.地带群落交错区生态区意义群落交错区也被称之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区,不仅相邻的地带群落之间存在着群落交错区,任何两个不同的植物群落或者植被类型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