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完整)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mo)孥孥(nú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文言文两则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现状、构思作文。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作文指导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情境导入。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是公元。
一天清晨,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每日清晨播出的“地球广告”,突然,屏幕上闪过这样一则消息:从今日起,全球将停水一个月!伴随着消息的播出,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再也放不出一滴水了。
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50年后的那一天去看看吧!2、揭示习作内容。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2、相互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小结:写没有水的情景,人和其他生物的反应,出现全球停水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水的情景。
学生自由想象、述说。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文字具有感染力的方法。
(是否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否将水资源充足时和没有水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四、鼓励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作文修改与誊写一.学生自主修改作文1.学生完成作文后自己动笔修改。
2.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在修改进边读边改,注意漏字、多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二、赏一赏。
请两位同学读他们的习作,请大家认真听:故事情节是否合理,是否富于想象。
三、品一品。
对两位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主要从情节合理,想象丰富,语句通顺几个方面师生共同评议,感悟习作方法。
四、改一改。
(1)引导学生交流在点评欣赏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2)运用学过的方法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内容:作文讲评202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__内容,理清__思路。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识民居1、出示CAI课件,说说你认识哪些民居。
2、教师介绍: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
民居是人们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使用。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认识其中两个。
3、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思考: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三、自主研读,合作梳理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
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
明白了吗?3、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四、反馈交流,了解民居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建筑成因: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偏僻、边远的山区,为防盗版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建筑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成土楼。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教案设计:《江上渔者》——古典诗词鉴赏与人文关怀课程名称: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掌握关键诗句的含义,了解范仲淹及其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对渔民生活的同情与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与意境。
•掌握范仲淹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将诗歌的抽象情感与具体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材料。
•范仲淹相关背景资料。
•渔民生活图片与视频素材。
•小组讨论话题卡片。
•角色扮演道具(如渔夫帽、鱼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渔民在江上捕鱼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渔民的生活场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渔民捕鱼吗?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古典诗词——《江上渔者》。
”•揭示课题:介绍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描绘社会现实与抒发个人情感。
《江上渔者》便是他描写渔民生活艰辛与不易的佳作,表达了对渔民生活的同情与人文关怀。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江上渔者》,要求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字词讲解:教师集中讲解文中关键词汇,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出没”、“风波里”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大意,明确诗歌的主要情感与意境。
三、深度解析(约20分钟)•诗意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与意境。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6篇)篇一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一、揭题,讲清目标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2、反馈订正三、根据意思写词语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2、补充下列解释: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活动活动abab:闪闪亮aab:金亮亮abb: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缺主语病句修改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一、单元听写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电子教案第一课:《读书》-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方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第二课:《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 教学重点:掌握经典童话故事的基本情节。
- 教学难点:理解并描述童话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 教学重点:研究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古诗词中深层含义。
第四课:《写人》-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提高写作能力。
- 教学重点:研究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 教学难点: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第五课:《写景》-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提高写作水平。
- 教学重点:研究描写景物的方法。
- 教学难点:通过文字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景物的美。
第六课:《古文观止》-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 教学重点:研究古文的翻译和理解。
-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
第七课:《写文言文章》-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学会写文言文,提高写作能力。
- 教学重点:研究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运用文言文写作。
第八课:《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素养。
- 教学重点:研究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隐含意义。
第九课:《作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 教学重点:研究作文的基本写作结构。
-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技巧写作。
第十课:《修辞法与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修辞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2024小学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小桔灯》教案

2024小学语文六年级人教版下册《小桔灯》教案一、教材分析《小桔灯》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通过描述小桔灯和主人公小明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阅读和理解该课文,学生能够启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欣赏大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和运用该课文,学生应能够:- 理解课文中小桔灯的寓意;-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将参与到多种教学方法中,包括:- 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课文内容;- 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小桔灯的意义;-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分析文中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准备- 课文及相关教辅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小组活动的分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导读课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并简要介绍故事的情节,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阅读课文《小桔灯》。
学生可以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尝试解释小桔灯的寓意。
4.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
5. 情感教育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和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
6. 独立阅读与总结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进行总结。
学生可以记录下他们对小桔灯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并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延伸1. 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活动,如植树、观察自然景色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
2 匆匆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⑴注意“涔、潸”的读音。
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
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
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