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研究进展_周爱东_徐小明_王岚_黄冰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研究进展_周爱东_徐小明_王岚_黄冰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研究进展_周爱东_徐小明_王岚_黄冰

最新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 1、卵菌纲: (1)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指梗霉属、盘梗霉属腐霉科:腐霉属、疫霉属、指疫霉属 白锈科:白锈属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2)水霉属、水霉属、绵霉属 (3)水节霉目 (4)链壶菌目 2、根肿菌纲:根肿菌目:根肿菌属 3、壶菌纲: (1)壶菌目:节壶菌属(2)肋壶菌目 (3)芽枝菌目 (4)单毛菌目 4、丝壶菌纲 二、接合菌亚门真菌: 1、接合菌纲: (1)毛霉目:毛霉属、根霉属、笄霉属、梨头霉属 (2)虫霉目(3)捕虫霉目

2、毛菌纲 三、子囊菌亚门真菌: 1、半子囊菌纲: (1)外囊菌目:外囊菌属(2)内孢霉目 (3)原囊菌目 2、不整囊菌纲: 散囊菌目:青霉属、曲霉属 3、核菌纲: (1)白粉菌目: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叉丝壳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单囊壳属 (2)球壳目:长喙壳属、小丛壳属、顶囊壳属、日规壳属、黑痣菌属、间座壳属、赤霉属、麦角菌属、黑腐皮壳属、隐球丛赤壳属 (3)小煤炱目:小煤炱属 (4)冠囊菌目 4、腔菌纲: (1)多腔菌目:多腔菌属、痂囊腔菌属 (2)座囊菌目:球座菌属、球腔菌属、亚球壳属 (3)格孢腔目:黑星菌属、格孢腔菌属、核腔菌属、旋孢腔菌属 5、盘菌纲:(1)星裂菌目:斑痣盘菌属、散斑壳属 (2)揉膜菌目: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

(3)梭绒盘菌目 (4)瘿果盘菌目 (5)块菌目 (6)盘菌目 (7)厚顶盘菌目 6、虫囊菌纲 四、担子菌亚门真菌: 1、冬孢菌纲: (1)锈菌目:柄锈菌属、胶锈菌属、层锈菌属、栅锈菌属、疣双胞锈菌属、单胞锈菌属、多胞锈菌属 (2)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条黑粉菌属、叶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尾孢黑粉菌属、实球黑粉菌属 2、层菌纲: 有隔担子菌亚纲:(1)银耳目 (2)木耳目:卷担菌属 (3)隔担菌目:隔担耳属 无隔担子菌亚纲: (1)外担菌目:外担菌属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鞭毛菌亚门真菌 1.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卵菌纲(Oomycetes) 4.1水霉目(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Peronosporales) 4.2.1腐霉科(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西葫芦绵腐病a2疫霉属(Phytophthora)→致病疫霉(P. infestans):马铃薯晚疫病4.2.2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3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 →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 →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4.2.4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a1根霉属(Rhizopus)→匍枝根霉(R.stolonifer)特征:有匍匐丝和假根,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1999,32(增刊):94~102 Scientia A gricultrua Sinica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3 刘胜毅1 许泽永1 何礼远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2;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提要 概述了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病原菌毒性基因、寄主抗病性机制和抗病基因工程策略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分析了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毒性基因 产物胞外水解酶和毒素的作用与关系、作物抗毒素基因工程策略。 关键词 植物;抗病基因;防卫基因;毒性基因;基因工程策略 早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F lo r(1947;1955)在对亚麻和亚麻锈菌互作的遗传规律研究中,提出了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2fo r2gene hypo thesis)〔4,5〕,这标志着对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认识深入到了基因水平,从而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抗病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概要地综述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病原菌致病基因、寄主抗病机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试图侧重分析概括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及毒素的作用与基因工程策略。 1 抗病相关基因 根据基因的作用性质,可把抗病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分为两类: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抗病基因是决定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专化性识别,并激发抗病反应的基因。即按F lo r的基因对基因理论,它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互补;按Keen(1990)提出的用来解释基因对基因理论分子机制的配体2受体模型〔6〕,它的产物是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链的起始组分,即信息链的前端,当它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直接或间接编码产物互补结合后,启动信号传导激发植物的抗病反应。防卫反应基因是一类在抗病机制中最终起作用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原。除此之外,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的区别还有:(1)抗病基因编码产物具有特异性,而防卫反应基因编码产物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的寄主植物中有一套类似的防卫反应基因,如植保素合成链中的酶基因、病程相关(PR)蛋白基因、植物细胞壁成分合成酶基因等。(2)抗病基因产物是植物防卫反应基因表达的直接或间接调节因子。防卫反应基因一般是受病原菌诱导表达的,编码产物比较容易分离的一类基因,而抗病基因是组成型表达的,编码产物不容易分离的一类基因。因此在基因克隆、基因编码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防卫反应基因均早于抗病基因。所以植物防卫基因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除有一部分是相似的外,还有一部分是不同的,如对真菌、细菌毒素的解毒基因,因毒素不同而不同。而人工赋予植物的解毒基因则可能更加不同,有动物源的,也有微生物源的。 1.1 抗病基因 接收病原菌信号,启动植物抗病反应信号转导的是植物抗病基因的编码产物,这是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寄主植物的重点和难点。自1992年应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出第一个抗病基  收稿日期 1999207215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 【摘要】:寄主植物与枯萎病菌互作的病理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病原 菌接触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发病, 是病原菌识别寄主, 穿透寄主组织、生长和繁殖, 解除寄主防御以及植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相互斗争的过程。其间包含着各种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寄主在细胞、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的变化过程。仅仅研究两者间某一水平或某一状态下的互作机理是远远不够的, 应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病原真菌(pathogenic fungi)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分子作用(molecular action) Abstract: The host plants and germs interaction pathology i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 Contacting from pathogen host plants to host plant disease, the pathogen recognition is host, through the host organizati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remove host plants resist pathogens defense and the invas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against each other. It contains all kinds of signal transfer process and host in cells, organizing, form,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evel of change process. Only between a level research or a state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is not enough, so w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use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ell 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means for the system. 引言:当人类不断改良植物的同时,病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在植物与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高度专化和极端复杂的关系,造就了一种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格局。随着植物分子病理学及重组DNA 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深化人们对植物病原菌互作关系的认识。Flor (1947 ,1971) 通过对亚麻锈病的研究为此学科奠定了遗传学基础。他的假说认为:寄主中调节抗病的基因与病原菌中调节致病的基因一一对应。目前在抗病性中有两种模型:一种是Flor 提出的基因对基因的特异特性,激发子—受体模式;而另一种是Scheffer等提出的毒素—解毒酶的模式,这是在病原菌分泌寄主特异的毒素情况下的一种模式。随着近年来的转座子标签法及图谱克隆技术的应用,在此领域已有很多突破性进展。 1.病原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 1.1.真菌致病因子及相关基因 致病基因是决定病原菌与寄主建立亲和互作关系,并进而影响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据估计,一种病菌至少有100 多个基因与致病有关。通常有几类物质被认为是病原真菌致病因子,即:毒素、各种酶(角质酶、纤维素酶等) 及其它毒性因子。 1.1.1.寄主选择性真菌毒素及其相关基因 长期以来,寄主选择性真菌毒素一直作为典型的致病因子,多为萜类、脂类、

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选择性杀菌剂(杀真菌剂) 由真菌引起作物病害种类最多、最普遍。人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最早最详尽,所以,至今专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也最多。 如何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杀菌剂,最好是首先认识常见作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类别。再针对不同病害类别去选择适宜相当的药剂。比如,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咯菌腈、嘧霉胺、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作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而子囊菌、担子菌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三个亚门。详情见下表。 表1,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类别亚门属别常见病害 低等真菌一、鞭毛菌:无性孢 子为带有鞭毛的能 在水中游动的游动 孢子,有性孢子为厚 垣孢子或卵孢子。 1根肿菌:其营养体为原质团, 整体产孢繁殖。无性孢子为薄壁 孢子囊中产生的游动孢子,有性 孢子为厚壁孢子囊中产生的休 眠包子。 十字花科根肿 病 2粉痂菌:休眠包子聚集成多孔 的海绵状圆球。 马铃薯粉痂病 3霜霉菌: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 体,产生吸器伸入作物组织细胞 内吸取养分。无性孢子为游动孢 子,有性孢子多为卵孢子。在被 害发病的作物叶片背面出现的 霜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游 动孢子囊。 多种蔬菜、果树 的霜霉病 4疫霉菌:菌丝体发达,无性孢 子为游动孢子,自然条件下很难 见到其卵孢子。其病征(病菌在 被害作物体上表现的特征)是白 色绵絮状物。 疫霉根腐病、马 铃薯、番茄等晚 疫病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精选文档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 养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实验十三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 (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再次使

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实用标准
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选择性杀菌剂(杀真菌剂) 由真菌引起作物病害种类最多、最普遍。人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最早最详尽,所以,至 今专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也最多。 如何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杀菌剂,最好是首先认识常见作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类 别。再针对不同病害类别去选择适宜相当的药剂。比如,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 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 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咯菌腈、嘧霉胺、 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作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而 子囊菌、担子菌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三个亚门。详情见下表。 表 1,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类别
亚门
属别
常见病害
1 根肿菌:其营养体为原质团, 整体产孢繁殖。无性孢子为薄壁
十字花科根肿 孢子囊中产生的游动孢子,有性
病 孢子为厚壁孢子囊中产生的休 眠包子。
2
粉痂菌:休眠包子聚集成多孔 马铃薯粉痂病
的海绵状圆球。
低等真菌
一、鞭毛菌:无性孢
子为带有鞭毛的能 3 霜霉菌: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
体,产生吸器伸入作物组织细胞
在水中游动的游动
内吸取养分。无性孢子为游动孢
孢子,有性孢子为厚
多种蔬菜、果树
子,有性孢子多为卵孢子。在被
垣孢子或卵孢子。
的霜霉病
害发病的作物叶片背面出现的
霜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游
动孢子囊。
文案大全
4 疫霉菌:菌丝体发达,无性孢 子为游动孢子,自然条件下很难疫霉根腐病、马 见到其卵孢子。其病征(病菌在铃薯、番茄等晚 被害作物体上表现的特征)是白疫病等。 色绵絮状物。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xx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温度 B.湿度 C.风雨 D.光照 ()10.________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A.田间病株 B.土壤 C.病株残体 D.肥料 三.多项选择题 ()1.______引起的病害在植物外部没有病征表现的。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类病毒 ()2.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病征多属于真菌的_______。A.菌丝体B.繁殖体C.分泌物D.孢子 ()3.能引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是_______。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真菌(Fungi)是一类真正具有细胞核的异养生物。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 与人类的关系:有机物分解利用;食用、药用;食品工业;医学工业:青霉素;动植物产品霉变和腐败;人的疾病,植物病害。 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主要特征 1、真核生物 2、营养体多为分支的丝状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没有根、茎、叶分化。 3、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4、营养方式异养 (二)真菌营养体 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很细小而且分支的丝状体,单根菌丝成为菌丝(hypha),相互交织成的菌丝集合体称为菌丝体(mycelium)。 (三)菌丝的变态 1、吸器(haustorium)短小分支,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不穿破寄主原生质膜,主要功能是增加寄生真菌吸收营养的面积,提高自寄主细胞吸收养分的效率。 2、附着胞(appressorium)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常分泌黏液而牢固地附着在寄主表面,同时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 3、假根(rhizoid)真菌菌体的特定部位长出多根有分支的根状菌丝称作假根,可以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属(Rhizopus)。 4、附着枝(Hyphopodium)菌丝两侧长出1-2各细胞的耳状结构,吸收营养和固定菌体的功能。 5、菌环和菌网 捕食性真菌常由菌丝分支特化成菌丝或菌网组织来捕捉线虫等小动物,然后再由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取营养。

翻译: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

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 鉴定植物真菌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在过去10年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目前,超过25个真菌的基因已被阐明,包括人类和植物病原体,如曲霉和稻瘟病菌(http://www.broad。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注释/产成品/)。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在现代真菌生物学分析发现真菌基因组编码的整套蛋白质功能和调控的表达。 当病原菌开始感染的过程中,分泌和细胞内蛋白质的上调和下调,改变真菌的捕食能力【43,44】。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蛋白质组学研究来了解致病真菌。这些措施包括开创性的研究,目的是在一个二态过度的理解,从萌芽到菌丝生长【45】以及附着胞建设【46】。附着胞的形成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在建立一个成功的相互作用的疫病菌病原体和其寄主植物马铃薯之间【46】。虽然大多数斑点没有确定,一些蛋白质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包括参与获得蛋氨酸和苏氨酸合酶(见表4)。蛋白质组学分析也被用来研究小麦叶锈病,由叶锈病真菌所引起。锈病造成显著的全球谷类作物年产量减少【48】。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宿主与病原体的蛋白质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评估。易受影响的小麦感染了叶锈病与接种过的小麦使用2DE(等电聚焦,PH值4—8)和质谱分析进行比较【47】。在真菌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真菌差异表达22种不同的蛋白质,包括蛋白质与已知的和假想的功能。 另一种方法,经常被用来研究真菌的蛋白质,涉及分泌蛋白的分析,也称为分泌蛋白质组【49】。在这种情况下,和谷镰刀病,毁灭性的病原体小麦,玉米和其他谷物,是生长在啤酒花的细胞壁。使用1DE和2DE,MS分析,84个真菌分泌的蛋白质被确定【49】。当中发现的蛋白质有纤维素酶,葡聚糖转移酶,葡聚糖酶,磷脂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见表4)。据观察,45%的蛋白质,被观察到在小麦赤霉病中,生长在严格参与细胞壁降解和间接相关的碳和氮的吸收的细胞中。然而,当同一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酶的模式是完全不同,表明真菌能够调节其分泌到基质【49】。 一种细胞壁蛋白质,提出了橡树猝死病菌,导致橡树猝死【50】。这项研究表明细胞壁相关的基于MS系列分析蛋白质的库存。17种蛋白质被确定,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分泌蛋白。功能分类根据同源性搜索发现6个假定的粘蛋白,5个假定的糖苷水解酶,2个转谷氨酰胺酶,1个膜联蛋白样蛋白和一个Kazal型蛋白酶抑制剂【50】,清楚地表明细胞壁蛋白也是重要的真菌致病性(见表4)。 对另一种真菌分泌蛋白进行了分析,以获得更透彻的了解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51】。收集液体培养基提取分泌蛋白质进行分离使用2DE并注明一下ESI Q-TOF MS / MS分析。 57个分泌蛋白用电离质谱或质谱进行鉴定肽序列,并注明分泌蛋白是细胞壁降解酶核盘菌病已被确定以前作为致病性或致病因素。然 而,一个确定的蛋白质,a-l-arabinofuranosidase,这是参与核盘菌致病过程,是 没有检测到的EST研究,清楚地表明进行蛋白质水平研究的优点。 关于植物反应方面,虽然只有少数蛋白质组学研究集中在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真菌协会的大多数研究使用这种方法。在这些研究中,一些蛋白参与不同的生物过程,包括已被发现的抗性和应激反应,信号传导,光合作用,电子传输和代谢。这些已经报道的蛋白质将在下面提到。 马.稻瘟病水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模式系统,是为了了解植物病害其巨大的经济重要性,也因为真菌的遗传和分子遗传的容易处理【52】。是什么使这是一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贵州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 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 研究生姓名:刘洋 学号:2010021573 年级:2010级 专业:植物病理学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签名: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 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 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1]。因此。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 (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 (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 (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 1.3 真菌概述 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 (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1.3.2真菌的种类 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2]。 1.3.3有益的真菌 (1).可供食用: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2).医药: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Flaming—青霉素,土霉素)。 (3).工业发酵:制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 a.生物农药: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 b.白僵菌:防治昆虫─玉米螟。 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 d.赤霉素:920─真菌的代谢产物。 (5). 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1.3.4有害的真菌 (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 2.真菌分类的变化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的深入,各类生物的分类研究逐渐趋于专门化,从而形成了生物分类学的许多分支。微生物的分类也分支并专门化,形成了细菌分类、放线菌分类、真菌分类、病毒分类等分支。 2.1真菌分类的历史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 1、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 3、症状: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损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 并非病害。 二、病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 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一)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

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选择性杀菌剂(杀真菌剂) 由真菌引起作物病害种类最多、最普遍。人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最早最详尽,所以,至 今专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也最多。 如何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杀菌剂, 最好是首先认识常见作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类 别。再针对不同病害类别去选择适宜相当的药剂。比如,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 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 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咯菌腈、嘧霉胺、 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作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 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 而 子囊菌、担子菌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三个亚门。详情见下表。 表 1,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类别
亚门
属别
常见病害
1 根肿菌:其营养体为原质团, 整体产孢繁殖。 无性孢子为薄壁 孢子囊中产生的游动孢子, 有性 孢子为厚壁孢子囊中产生的休 眠包子。 2 粉痂菌:休眠包子聚集成多孔 的海绵状圆球。 一、 鞭毛菌: 无性孢 子为带有鞭毛的能 低等真菌 在水中游动的游动 孢子, 有性孢子为厚 垣孢子或卵孢子。 3 霜霉菌: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 体, 产生吸器伸入作物组织细胞 内吸取养分。 无性孢子为游动孢 子,有性孢子多为卵孢子。在被 害发病的作物叶片背面出现的 霜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游 动孢子囊。 4 疫霉菌:菌丝体发达,无性孢 子为游动孢子, 自然条件下很难 疫霉根腐病、马 见到其卵孢子。其病征(病菌在 铃薯、番茄等晚 被害作物体上表现的特征) 是白 疫病等。 色绵絮状物。 多种蔬菜、果树 的霜霉病 十字花科根肿 病
马铃薯粉痂病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一、植物病原真菌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主要以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的形状为主要依据,主要分类如下: (一)鞭毛菌亚门 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绝大多数生于水中或土壤中,只有高等的鞭毛菌是陆生的 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 2、绵霉属、腐霉属和疫霉属 3、霜霉菌类 (二)结合菌亚门 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全部陆生。 主要有根霉属 薯类、水果软腐病,瓜果软腐均有此类病原菌引起 (三)子囊菌亚门 1、闭囊壳菌类 白粉菌属白粉病 2、囊壳菌类 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 顶囊壳属小麦赤霉病 黑腐皮壳属苹果树腐烂病 3、囊座菌类 黑星菌属苹果、梨黑星病 格孢腔菌属无性阶段为链格孢属,主要为害番茄、大蒜、苹果等,造成果实腐烂、叶片枯死,如大蒜叶枯病 盘菌属菌核病、桃树褐腐病 (四)担子菌亚门 1、黑粉菌大部分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 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玉米黑粉病 轴黑粉菌属高粱丝黑穗病

腥黑粉菌属小麦光黑穗病、矮腥黑穗病 2、锈菌 单孢锈属菜豆、谷子锈病 柄锈菌属小麦条锈病 (五)半知菌亚门 全部陆生,引起病害多表现为局部性坏死,常见症状有:种实霉烂、叶片斑点、炭疽和疮痂、枝干溃疡、根部腐烂及植株萎蔫等。 1、丛梗孢菌棉花枯萎病 粉孢属、轮枝孢属、葡萄孢属、尾孢属、长蠕孢属、链格孢属、链孢霉属等 2、黑盘孢菌炭疽病 毛盘孢属高粱、瓜类、葡萄炭疽病 圆盘孢属苹果、辣椒炭疽病 3、球壳孢菌多寄生于叶片上,也可侵染茎秆、枝条和果实,引起叶斑、溃疡、弗兰等症状 叶点霉属苹果灰斑病棉花褐斑病 茎点霉属甜菜蛇眼病石刁柏茎枯病甘蓝黑胫病 壳针孢属芹菜斑枯病小麦叶枯病 壳囊孢属 4、无孢菌类 丝核菌属立枯病 小菌核属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引起根腐病。葱小菌核病、花生白绢病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植物病害分为细菌病害、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三大类,其中真菌病害占到植物病害的95%左右。病源微生物侵染植物后,导致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引起病变症状。即植物在外形上、生理上和生长上的不正常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导致植物局部的损伤或全株死亡,造成植物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损失。 真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已报导的将近45000多种,是植物病原生物中最主要的一大类群,它所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的80%以上,尽管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相似,大多数真菌有营养体和繁殖体之分,营养体是指吸收养分的器官,繁殖体是指从营养体上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无论是有形性的还是无性的,统称为子实体。真菌的孢子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类。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子孢子。真菌孢子的形态特征是鉴定和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其营养体及其变态和菌组织体则是真菌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的还是重要的鉴别特征和分类依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基本形态,为以后真菌病害的病原物鉴定和真菌分类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枝的丝状体。其个体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得多,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中又可分化出繁殖丝。不同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也可以直接挑取生长在平板中的霉菌菌体制水浸片观察。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按照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真菌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an)、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ntina)和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五个亚门,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是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眼孢子囊。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腐霉菌、疫霉菌和霜霉菌等。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一般不侵染植物。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白粉菌、赤霉菌等。 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锈菌和黑粉菌等。 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但有可能进行准性生殖。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灰斑病菌和蔬菜斑枯病菌等。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有哪些?白粉菌,果树炭疽菌,禾本科作物赤霉菌,全蚀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锈菌,黑粉菌 外囊菌属(Taphrina)引起桃缩叶病。白粉属(Erysiphe)引起烟草、芝麻、向日葵及瓜类等白粉病。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引起瓜类、豆类等多种植物白粉病。布氏白粉属(Blumeria)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引起苹果白粉病。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引起桑、梨、柿、核桃等80多种植物白粉病。钩丝壳属(Uncinula)引起害葡萄和桑树白粉病〕。叉丝壳属(Microsphaera)为害栎树、榛树、栗树等多种树木。长喙壳属(Ceratocystis)引起甘薯黑斑病。小丛壳属(Glomerella )引起苹果、梨、葡萄等多种果树炭疽病。黑腐皮壳属(V alsa)引起苹果树腐烂病。赤霉属(Gibberella)引起大、小麦及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赤霉病和水稻恶菌病。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引起大、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全蚀病等。 柄锈菌属(Puccinia)引起大麦、小麦、黑麦及燕麦等禾本科植物的杆锈病。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在梨树上引起梨锈病。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引起玫瑰锈病。单胞锈菌属(Uromyces)引起菜豆锈病。层锈菌属(Phakopsora)引起枣树锈病。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亚麻锈菌病。黑粉菌属(Urocystis)引起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Entyloma)引起水稻叶黑粉病。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十三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与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就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与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就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就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0、1%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与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就是与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再次使用时必须重复灭菌。培养皿、试验等要经过干热灭

植物真菌病害介绍

真菌病害的类别与主要病害索引 上回,咱们介绍了植物病害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了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有无病征是区分这两大类病害的关键点。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症状类型以坏死、腐烂、萎蔫为主;但病征不同:细菌性病害病部在潮湿情况下能够观察到菌脓;真菌病害的病征常以各种霉、点、粒、粉等来表现。病毒性病害的症状类型以变色、畸形居多,非侵染性病害中的缺素症尤其中微量元素缺乏,也常表现出这两类症状。但病毒性病害常常是全株性的;缺素症一般部位较为固定; 在所有侵染性病害中,真菌性病害数量最为繁多,约占所有病害数量的70%以上。所以后面我重点介绍真菌病害。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做到:1.熟悉常见的主要病害发生规律;2.对不熟悉的作物的真菌病害基本正确分类和判定这两点后,再结合所掌握的杀菌剂知识,就能够大部分胜任日常农户用药指导了。 所以,了解、掌握真菌的分类是做好病害防治指导的基本功,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一.真菌的分类基础知识: 真菌的主要分类梯级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 序来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份界定是: 洲、国、省、市、县、乡、村一样 我们日常所说的真菌性病害均属于菌物界、真菌门。(所有生物分

为: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三个界); 真菌门下,又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等“五大金刚”,这有点象世界被分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五大洲一样。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病害被描述为:这是低等真菌病 害。所谓低等真菌,常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的真菌病害。其他几个亚门的真菌病害常常被成为咼等真菌病害。 在了解真菌的分类时,最重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个病害大致属于哪个亚门、目、属。就好像我们了解一个陌生人时,首先想知道的是:他是哪个国家(亚门或纲)、哪个省(目)、哪个县(属)的一样。 其他分类单元不是不重要,但对于我们这些以推广应用技术, 而不是以搞科研的人来说,了解这个大框架已经足够了。当然 如果你自己有兴趣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那就另当别论。 鞭毛菌亚门主要病害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