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研究进展_周爱东_徐小明_王岚_黄冰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 土壤湿度与不同栽培方式也会影响微菌核的数量, 水旱轮作、病田长期淹水、微菌核数量下降较快, 如果重病田与一般旱作物轮作,由于大丽轮枝菌 寄主范围广,对土壤微菌核的密度影响不大。土 壤内的化学农药也会直接影响微菌核的数量,如 土壤处理剂棉隆可减少微菌核的数量,三环唑是 抑制微菌核黑色素的形成:同样土壤内的微生物 分泌的胞外毒素,也可以抑制微菌核的萌发形成, 如棉田青霉菌、黑曲霉菌、黑根霉菌等。
(2)病原轮枝菌变异的研究:
• 轮枝菌系半知菌真菌,菌丝融合产生异核现象和 准性生殖已经被证明(Puhalla 1994),任何阻 碍菌丝间菌丝融合,异核体的形成均会引起遗传 性变异。在自然界,异核体很不稳定容易恢复为 它的同核体,影响异核体现象环境条件也有其重 要作用。黄萎病菌在21-34℃条件下,21℃异核 是稳定的,30℃菌丝不能融合,异核体不能形成, 葡萄糖和矿物质营养有利于异核体的形成,而光 则抑制菌丝融合。
• 病原菌的同工酶分析在真菌遗传变异中的应用已 被广泛应用,这是生化分析病菌变异;近几年普 遍应用根据菌系在温度、光、PH值、矿物营养等 条件下生长情况来确定菌株的生理生化,利用抗 药性作标记,判断是否有异核体产生,利用互补 性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最低生长培养基上配对培养, 两菌株的生长菌丝在相接处发生菌丝融合,形成 异核体或野生型省长,表明菌株间亲和,反之, 则不亲和。王克荣曾应用此技术开展不同菌株的 亲和性区划的研究。如对13种寄主植物上的57黄 萎病菌菌株进行亲和性测定,结果可区划为3个亲 和群;而分离来自常熟、南通棉株上的落叶型菌 株可与美国T9归一群,而分离来自辣根上的菌株 与南京棉花上的菌株归一群,其余46个分离自茄 子、辣椒、向日葵、芝麻、红麻、黄蜀葵、紫丁 香、翠菊、甜叶菊等上的菌株另归一群,等等。 亲和性强弱则可反映遗传亲缘关系的近,这是应 用生理测定遗传变异。
绣线菊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绣线菊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徐庆庆;曾现银;柏钰;花日茂;操海群;吴祥为;李学德;唐俊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40)6
【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绣线菊的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39株内生真菌。
平板对峙结果表明,21株活性菌株对6种植物病原菌(辣椒疫霉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葡萄灰霉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XXT10对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3.2%、72.5%、39.5%和42.7%。
通过测得的IT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后该菌为链格孢属菌。
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在28~32℃时,选择PDA培养基,分别以乳糖和蛋白胨作为碳、氮源,酸碱度中性的条件下,茵落的生长状况最佳。
【总页数】6页(P975-980)
【作者】徐庆庆;曾现银;柏钰;花日茂;操海群;吴祥为;李学德;唐俊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82.292
【相关文献】
1.商洛黄芩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筛选
2.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3.无花果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FL25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英文)
4.对三种苹果病原菌具抑制作用的新疆野苹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5.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防控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防控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高萍;李芳;郭艳娥;段廷玉【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17(025)002【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AM)真菌和根瘤菌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提高植物生物量.AM真菌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包括:改善寄主营养状况、补偿作用、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根瘤菌防病机理可归纳为:寄主生理生化的变化、根系形态改变和寄主防御机制激活.AM真菌和根瘤菌两者相互作用,可更好地防控植物病害.本文归纳了国内外AM真菌和根瘤菌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及机理,同时展望了两者在生防中的应用前景.【总页数】7页(P236-242)【作者】高萍;李芳;郭艳娥;段廷玉【作者单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相关文献】1.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观赏植物真菌病害(Ⅳ) [J], 张作刚;杨小芳;王建明;贺运春2.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药用植物真菌病害(Ⅰ) [J], 张作刚;张云凤3.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观赏植物真菌病害(Ⅱ) [J], 王建明;张作刚4.山西植物真菌病害种类及分布研究——山西园林植物真菌病害(I) [J], 张作刚;王建明;等5.丛枝菌根真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J], 赵丹丹;李涛;赵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酸不可溶性木质素和漆酶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作用

Function of Acid Insoluble Lignin and GhLaccase in Cotton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wilt
WU Li-Zhu, WANG Xing-Fen, ZHANG Yan, LI Xi-Huan, ZHANG Gui-Yin, WU Li-Qiang, LI Zhi-Kun, and MA Zhi-Ying*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4, 40(7): 11571163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
/ 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4.01157
1.3
黄萎病菌侵染后棉苗根部组织显微观察 棉花种子经硫酸脱绒后于室温浸泡 8 h, 25℃催
芽 24 h, 选择发芽整齐一致的种子播于装有蛭石的 营养钵中, 在生长室内(昼温 25~26℃, 夜温 20~22℃) 培养 , 并定期浇 Hoagland 营养液。当棉苗长至第一 片真叶展开时将孢子悬浮液从底部注入营养钵 , 每 钵接种 15 mL, 对照接种等量的水。其后继续培养。 分别取接种黄萎病菌后 0、4、8 和 24 h 的棉苗 ,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以 488 nm 光激发 , 观察黄 萎病菌侵染棉花根部组织的进程。
1158
作 物 学 报
第 40 卷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真菌病害 , 已成为影响我 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1-2]
的胞外漆酶基因的表达特性 , 为进一步解析棉花抗 黄萎病机制和抗病品种改良提供依据。
丁香假单胞杆菌Avr 基因与寄主植物R 基因的互作研究进展

以及农作物抗性基因与种质资源挖掘、抗病遗传
1.2 丁香假单胞杆菌毒性效应因子
育种等领域提供参考信息和策略ꎮ
109
毒 性 效 应 因 子ꎬ 如 丁 香 假 单 胞 杆 菌 的
VirPphA、 HopAI1、 HopM1、 HopU1、 HopF2 等ꎬ 能
1 效应因子的分类
以不同的方式破坏植物的免疫系统ꎬ它们介导丁
Special Forum on Plant ̄microorganism Interaction
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 ̄2341
植物 -微生物互作专栏
生物技术进展 2019 年 第 9 卷 第 2 期 108 ~113
2.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ngineeringꎬ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ꎬ Hunan Loudi 417000ꎬ China
Abstract:Effectorsꎬ kind of secreted proteinsꎬ are widely existed in bacteriaꎬ oomycetes and fungiꎬ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植物借助先天免疫反应和受侵染部位产生的
疫反应 ( 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ꎬETI) ꎬ为植物
系统可分为两大类ꎬ一类是由病原物相关分子模
子是病原菌为了能够成功侵染植物ꎬ克服寄主细
系统信号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ꎮ 植物先天免疫
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ꎬ PAMP )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DOI: 10.12357/cjea.20220093储薇, 郭信来, 张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11): 1709−1721CHU W, GUO X L, ZHANG C, ZHOU L T, WU Z Y, LIN W X.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plant-rhizosphere microbial intera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 30(11): 1709−1721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储 薇, 郭信来, 张 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摘 要: 根际微生态作为土壤生态环境的热区, 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许多科学家将根系视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键。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是植物最普遍的菌根共生类别之一, 与陆地植物的进化史密不可分。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可改变植株根系形态、改善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逆性及抗病性, 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 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文简述了AMF 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和菌根辅助菌(mycorrhizae helper bacteria, MHB)的互作研究结果, 探讨了菌根共生对植株建立、竞争、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地球环境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AMF 与植株共生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效益, 但是大多数科学文献报道的研究都是在受控条件(生长室或温室、无菌基质)下进行的, 由于AMF 在自然环境中的响应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田间条件下评估AMF 的能力。
烟草DUF538基因家族鉴定及根结线虫胁迫下表达分析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20]WangB,YuanJ,LiuJ,etal.Codonusagebiasanddeterminingforcesingreenplantmitochondrialgenomes[J].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2011,53(4):324-334.[21]SongYF,YangQH,YiXG,etal.ComparativeanalysisofCodonusagepatternsinchloroplastgenomesofcherries[J].Forests,2022,13(11):1891.[22]MortonBR,WrightSI.SelectiveconstraintsonCodonusageofnucleargenesfromArabidopsisthaliana[J].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2007,24(1):122-129.[23]LiuQP,XueQZ.Comparativestudiesoncodonusagepatternofchloroplastsandtheirhostnucleargenesinfourplantspecies[J].JournalofGenetics,2005,84(1):55-62.[24]陆奇丰,黄至欢,骆文华.番茄WRKY转录因子密码子偏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0,18(18):5908-5916.[25]段淋渊,戴国礼,焦恩宁,等.枸杞自交不亲和基因S-RNase密码子偏性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0,40(2):44-52.[26]赵 森,邓力华,陈 芬.秋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0,40(5):534-541.[27]叶 琦,宋炎峰,李 蒙,等.迎春樱桃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14):4576-4585.[28]胡晓艳,许艳秋,韩有志,等.酸枣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39(6):621-628.[29]喻 凤,韩 明.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广西植物,2021,41(12):2069-2076.[30]唐玉娟,赵 英,黄国弟,等.芒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8):2143-2150.[31]杨祥燕,蔡元保,谭秦亮,等.菠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22,43(3):439-446.[32]耿晓姗,贾 魏,陈佳宁,等.金花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7):2196-2203.张路阳,张有建,饶聪颖,等.烟草DUF538基因家族鉴定及根结线虫胁迫下表达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0):34-4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0.006烟草DUF538基因家族鉴定及根结线虫胁迫下表达分析张路阳1,张有建2,饶聪颖2,许燕彪2,谢 可2,李 伟2,郑 聪2(1.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福建省南平市烟草公司,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DUF538基因是没有功能注释的蛋白,在根结线虫胁迫的响应过程中,含有DUF538结构域的蛋白质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

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作者:邹晓威王娜刘芬夏蕾王艳丽洪泽源徐冲力郑岩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11期摘要:提取玉米丝黑穗病与黑粉病发病叶片的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通过玉米抗病相关基因(登录号分别为:AI881638、AW424529、CF028241、CO526016、CK371597、BM379188、AI649523、CF349132、BM074921、BM349111)的序列设计引物,对玉米抗病相关基因进行RT-PCR扩增,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差异。
结果显示,抗病基因病程相关蛋白(BM379188)、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酸(AW424529)、无毒性蛋白(AI881638)、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蛋白激酶(CF028241)在2种病害发生过程中均呈现上调表达,其他选取基因在侵染玉米叶片中均未检测到其表达,所选取的抗病相关基因在对照玉米叶片中均未检测到其表达。
关键词:玉米;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抗病基因;互作机制;基因表达中图分类号:Q786;S435.1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50-03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和玉米黑粉病(Ustilagomaydis)是2种经常发生的玉米真菌性病害,传统防治方法主要以种子包衣为主,但该方法会造成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因此有必要针对病原菌的侵染扩散机理对玉米抗病基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黑粉病的病原菌都属于黑粉菌科,其亲缘关系较近,在同一寄主上前者是系统性病害,后者是局部性病害。
寄主植物在与病原菌互作的过程中,诱导表达的基因往往抑制或促进病原菌繁殖,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有直接攻击病原菌的病程相关蛋白,如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2-4];有参与调控的转录因子,如WRKY蛋白[5-6];同时存在信号级联放大的蛋白激酶,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