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米双相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

合集下载

纳米颗粒填充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纳米颗粒填充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纳米颗粒填充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韩庆;付颖;刘凯文【期刊名称】《塑料工业》【年(卷),期】2024(52)3【摘要】为探究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铁(NFe)、纳米二氧化硅(NS)、多壁碳纳米管(MWCNT)]填充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GFRP)的力学性能,对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0.5%、1.0%的纳米颗粒/GFRP材料开展了拉伸、压缩、弯曲及冲击力学性能试验,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纳米颗粒的种类及质量分数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试件拉伸强度均先增大后降低,纳米颗粒的良好分散性及与树脂间的黏聚力能够提升试件的拉伸强度,但过量纳米颗粒的掺入会形成积聚现象,使得试件拉伸强度降低。

相较于GFRP试件,掺入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1%、0.2%、0.5%和1.0%时,MWCNT/GFRP抗压强度的增幅分别为25.31%、36.04%、26.84%和27.25%,弯曲强度的增幅分别为58.74%、63.21%、40.89%及43.11%,纳米颗粒的掺入使得试件抗压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均得到改善,颗粒种类及质量分数的不同使得试件力学性能提升效果存在差异。

SEM试验结果表明,外荷载作用下纤维出现断裂、分层现象,纤维与纳米颗粒间存在的摩擦效应增强其力学性能,颗粒的积聚使得试件力学性能降低。

【总页数】7页(P76-82)【作者】韩庆;付颖;刘凯文【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3.5【相关文献】1.纳米填充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2.氮化硼纳米片/银纳米杂化颗粒填充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3.Voyage of Discovery4.石墨烯膜层对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5.玻璃纤维立体织物增强环氧树脂泡沫夹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化硅纳米颗粒增强纳米结构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碳化硅纳米颗粒增强纳米结构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碳化硅纳米颗粒增强纳米结构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纳米碳化硅强化纳米结构铜的微观结构的发展和力学性能摘要:纳米结构的铜和体积占百分之2的铜的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是由机械研磨和热压工艺生产的。

微观结构的发展在制作过程中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和电子反向散射衍射技术被研究。

结果表明,铜的微观结构和铜基纳米复合材料由双峰和非随机取向差分布混合而成的等轴纳米晶粒构成的。

在有碳化硅纳米颗粒精炼铜基质的晶粒结构的前提下,低角度晶界的比例增加。

力学性能的评价通过压缩试验表现出屈服强度增强从505717兆帕的纳米铜到630712兆帕与2%(vol)的碳化硅强化金属。

我们联系纳米材料的强度与其基于强化机制的微观结构特征。

分析不同机制的作用包括奥罗万强化,大角度晶界和位错密度。

它表明,高角度晶界的纳米结构材料在加强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出并讨论了纳米粒子的影响。

关键词:铜纳米结构材料碳化硅晶粒尺寸强化机理1.介绍铜具有良好的成形性,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低成本的独特组合。

这些优点使铜作为合适的铜基复合材料对于结构和功能应用的制备。

它是有据可查的铜与陶瓷颗粒的加固显著改善了高温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而没有让基质的导热和导电严重恶化。

因此,铜基复合材料被认为是有前途的候选,在高导电性,高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性的应用中是必需的。

近年来,纳米的增强早已被研究作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它已经表明,少量细小的陶瓷颗粒如Al2O3,WC和TiB2的加入,提高了铜的强度而且电气和热导率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在铜基复合材料中,铜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硬度、耐磨性和摩擦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铜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已用于焊接电极,电触点,接触器,开关,断路器,和电子封装。

粉末冶金方法,挤压铸造,复合电铸技术通常被用于制备铜基复合材料。

虽然大量的研究已经呈现出铜基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特性,但纳米碳化硅颗粒的加入和它们对铜基质的晶粒结构的影响已被告知有限。

浅谈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浅谈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浅谈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及性能特点蒋永彪(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贵州贵阳550000)1陶瓷基复合材料分类陶瓷基复合材料,根据增强体分成两大类:连续增强的复合材料和不连续增强的复合材料,如表1所示。

其中,连续增强的复合材料包括一方向,二方向和三方向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也包括多层陶瓷复合材料;不连续增强的复合材料包括晶须、晶片和颗粒的第二组元增强体和自身增强体,如Si 3N 4中等轴晶的基体中分布一些晶须状β-Si 3N 4晶粒起到增韧效果。

纳米陶瓷既可以是添加纳米尺寸的增强体复合材料,也可以是自身晶粒尺寸纳米化及增强。

表1陶瓷基复合材料分类陶瓷基符合材料也可以根据基体分成氧化物基和非氧化物基符合材料。

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包括玻璃、玻璃陶瓷、氧化物、复合氧化物等,弱增强纤维也是氧化物,常称为全氧化物复合材料。

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以SiC ,Si 3N 4,MoS 2基为主。

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陶瓷本体具有耐高温、抗氧化、高温强度高、抗高温蠕变性好、高硬度、高耐磨损性、线膨胀系数小、耐化学腐蚀等优点,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脆性),它不能承受激烈的机械冲击和热冲击,这限制了它的应用。

可通过控制晶粒、相变韧化、纤维增强等手段制成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了更高的熔点、刚度、硬度和高温强度,并具有抗蠕变、疲劳极限好、高抗磨性,在高温和化学侵蚀的场合下能承受大的载荷等优点,使其在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能(1)热膨胀。

复合材料有纤维、界面和基体构成,因此热膨胀的相容性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线膨胀系数彼此相同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几乎实现不了。

通常用线膨胀系数来表征材料的热膨胀,晶体的线膨胀系数存在各向异性,因此,线膨胀系数的各向异性造成的热应力常常是导致多晶体材料从烧结温度冷却下来即发生开裂的原因。

在陶瓷基复合材料里,一般希望增强体承压缩的残余应力,这样即使是弱界面,也不会发生界面脱黏。

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透(CVI)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将含 挥发性金属化合物的气体在高温反应形成陶瓷固体沉积 在增强剂预制体的空隙中,使预制体逐渐致密而形成陶 瓷基复合材料。
CVI工艺的优点在于:工艺温度低;适用范围广, 可制备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硼化物及C/C等复合 材料,材料纯度高,工艺过程构件不收缩,适于制备大 尺寸、形状复杂构件。
第6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
• 6.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 6.2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6.3 氧化物基陶瓷复合材料 • 6.4 非氧化物基陶瓷复合材料 • 6.5 碳/碳复合材料 • 6.6 微晶玻璃基复合材料
6.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现代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硬度高、耐 磨损及相对密度优良的性能轻等许多优良 的性能。
• 此外,利用反应放热合成陶瓷粉体也较多, 如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等。
2. 成型 • 陶瓷成型方法主要有:模压成型、等静压成型、
热压铸成型、挤压成型、轧膜成型、流延法成 型、注射成型和直接凝固成型等。 a) 模压成型:将粉料填充到模具内部后,通过单 向或双向加压,将粉料压成所需形状。 b) 等静压成型:一般等静压指的是湿袋式等静压 (也叫湿法等静压),就是将粉料装入橡胶或 塑料等可变形的容器中,密封后放入液压油后 水等流体介质中,加压获得所需的坯体。 c) 热压铸成型:将粉料与蜡(或其他有机高分子 粘结剂)混合后,加热使蜡(或其他有机高分 子粘结剂)熔化,使混合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然后将混合料加压注入模具,冷却后即可得到 致密的较硬实的坯体。
a) Cr/Al2O3复合材料 Cr与Al2O3之间的润湿性 不好,但铬粉表面易形成致密的Cr2O3,因此可 通过形成Cr2O3-Al2O3固溶体来降低它们之间的 界面能,改善润湿性。为是金属铬部分氧化,工 艺上常采取的措施有:①在烧结气氛中引人微量 的水汽或氧气;②在配料是用一部分氢氧化铝代 替氧化铝,以便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出水蒸气使铬 氧化;③在配料中用少量的氧化铬代替金属铬。

TiN,AlN/Al2O3复合陶瓷材料的研究

TiN,AlN/Al2O3复合陶瓷材料的研究
于性 能优异 ,相关 研究 引起 了材料 界 的广 泛兴趣 。
TN, 2 粉 末 为原料 , 行机 械混 合 , i Al O3 进 热压烧 结【 。 6 例 如 :李景 国等 人就 以纳 米 TN 和 6A 2 3 体为 原 i tl 粉 . O
料 热压制 备 了 TN. 2 3 i Al 纳米 复合 陶瓷 。 是这种 工 O 】但
TN A N A 2 复合 陶瓷材料 的研 究 i, I/ I O3
李爱 菊,孙 康 宁 ,龚红 宇 ,范 润华
( 山东 大 学 材 料液 态 结 构 及 其 遗 传 性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工程 陶瓷 山东 省 重 点 实验 室 , 山东 济南 2 0 6 ) 501
摘 要 :综 述 了 TN/ I 3AN/ I 3 i A 2 , I A 2 以及 ( ,I / I 3 0 0 T AN) 2 复合 材 料 的研 究 现 状 。并指 出颗 粒 增 韧 是 复 相 陶 瓷 材料 增 韧 A O 最 简 单 的方 式 之 一 ,其 中纳 米 复合 、纳 微 米 复合 、 多相 复合 是 实现 颗 粒 增 韧 的有 效途 径 。 在 复 相 陶 瓷 的 制 备 中 , 原位 反 应 烧 结 是很 有 希 望 的技 术 ,可 以直 接 在 基 体 中 生成 弥 散 分 布 的 超 细第 二 相 颗 粒 ,而使 复合 材 料 的性 能 大 幅度 提 高 。 关 键 词 : 氧 化铝 ;氮 化 钛 ;氮 化铝 ; 复合 材 料 ; 原位 反 应 烧 结 中图 法 分 类号 :T 3 2 B 3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o -8X(07S -640 o 215 2 0 ) 1 0 -4 0
1 TN/ 2 复合 陶瓷 的研 究 i Al o3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微观力学研究进展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微观力学研究进展

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微观力学研究进展刘海韬;杨玲伟;韩爽【摘要】微观力学参数是构建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FRCMCs)组分、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桥梁,但受限于CFRCMCs的脆性和微观力学参数测试水平,微观力学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随着基于纳米压痕的微观力学测试技术和基于聚焦离子束微观测试样品制备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CFRCMCs的微观力学研究工作取得显著进步.本文结合国防科技大学刘海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对CFRCMCs 组分的原位模量、断裂韧性以及界面结合强度的测试方法和典型应用进行了讨论,最后举例说明了基于微观力学参数的CFRCMCs宏观力学行为的预判方法.【期刊名称】《无机材料学报》【年(卷),期】2018(033)007【总页数】10页(P711-720)【关键词】陶瓷基复合材料;微观力学;纳米压痕;聚焦离子束;综述【作者】刘海韬;杨玲伟;韩爽【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73;西班牙 IMDEA 材料研究所,马德里28906;国防科技大学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23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FRCMCs)具有耐高温、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等优异特性, 特别是高效增韧相连续陶瓷纤维的引入, 克服了本体陶瓷材料的固有脆性, 使其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热端部件、地面燃气轮机、高速飞行器热结构部件和热防护系统、高速刹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并已付诸应用[1-5]。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CFRCMCs在工艺与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到目前为止, 仍然难以实现精确的力学性能仿真和力学行为预判, CFRCMCs组分、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间本构关系尚未精确构建, 这主要是因为CFRCMCs中各组分原位微观力学参量的缺失。

CFRCMCs中各组分的原位微观力学参量(主要包括纤维与基体的模量、韧性, 界面结合强度等)既决定了CFRCMCs的宏观力学性能, 又是宏观力学数值仿真的关键输入参量[6-8]。

第六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

第六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

19
3、化学气相浸渗法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简称CVI法)
定义:
反应物以气体的形式渗入到纤维预制体的内部并发
生化学反应,形成陶瓷固体沉积在预制体表面,使预
制体逐渐致密形成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一种工艺。
20
CVI的突出优点是:
能在较低温度进行高温材料的制备,SiC陶瓷的烧结温度通常 高达2000℃以上,而采用CVI法则能在900-1100℃的温度下 制备出高纯度的SiC陶瓷:
21
CVI法制备的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
22
4、反应性熔体浸渗法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简称RMI法)
在采用RMI法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过程中, 将Si熔化后,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Si熔体渗入到以 多孔C/C材料内部,并同时与基体碳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SiC陶瓷基体。
SiC变体很多,但作为陶瓷材料的主要有两种晶体
结构,一种是-SiC,属六方晶系;一种是-SiC,属
立方晶系,具有半导体特性。
SiC具有很高的热传导能力,较好的热稳定性、耐 磨性、耐腐蚀性和抗蠕变性。
12
4、玻璃陶瓷(glass-ceramics)
某些玻璃经热处理后可以晶化形成大量的微晶体。这种含
抗弯强度MPa
弹性模量Gpa 断裂韧性K1C,MPam1/2
473±30
247±16 3.7±0.7
454±42
188±18 15.6±1.2
热膨胀系数
(室温-1000℃)10-3/℃
4.62
2.51
28
(3)纤维/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SiC基CMC的密度2~2.5g/cm3,仅为高温合金和铌

梯度微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梯度微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梯度微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郑光明;赵军;程祥;徐汝锋;李丽【摘要】针对高速切削航空难加工材料镍基高温合金时对高性能刀具的迫切需求,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sialon梯度微纳米复合陶瓷刀具材料,研究烧结温度、保温时间、梯度层数对刀具材料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材料的物相组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750℃烧结、压力35MPa、保温60 min的条件下,成功合成了β-sialon.具有7层梯度结构的刀具材料在此工艺条件下可获得最优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σf =840 MPa,表层维氏硬度HV为17.32 GPa,表层断裂韧性KIC=8.96 MPa.m1/2,表层残余应力σr=-423 MPa,满足刀具材料的使用要求.微纳米颗粒的同时加入和合理的梯度结构是获得较高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年(卷),期】2016(026)004【总页数】8页(P844-851)【关键词】微纳米复合;残余应力;梯度陶瓷刀具;热压烧结;力学性能【作者】郑光明;赵军;程祥;徐汝锋;李丽【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淄博255000;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济南250061;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淄博255000;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淄博255000;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淄博2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梯度功能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 FGM)是一种非均质类的复合材料,材料成分和微观结构呈现阶梯状或连续的变化[1]。

FGM已经在航天飞机、武器装备、切削刀具、生物医学移植等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2−4]。

其中,在陶瓷刀具材料的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引入FGM的概念,可为刀具材料热−力学性能的提高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

近年来,针对淬火钢、高强钢、高温合金等航空难加工材料,相继研制了Al2O3/(W,Ti)C、Al2O3/TiCN、Al2O3/TiC/CaF2、Si3N4/TiCN、Si3N4/(W,Ti)C /Co等梯度陶瓷刀具材料[5−9],并对其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进行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微 米 颗粒 ; 相 陶 瓷 ; 面 应 力 ; 粒 分 布 模 型 ; 质 化 法 纳 复 界 颗 均
中图分类号 : TB3 O3 2. 4 文 献 标 志码 : A
陶 瓷基 复合 材 料 ( CMC ) s 因其 高强 度 、 抗腐 蚀 、 高温 和 低 密 度等 特 点 , 耐 已成 为 一 种很 有 发 展 前 景 的结 构材 料 。 陶瓷 材料 的硬脆 性 限制 了其在 许 多技 术领域 的应用 。 了提 高 陶瓷材 料 的韧性 和 强 度 , 但 为 科学 工作 者 研究 了短纤 维 、 续纤 维 及其 织 物 和编 织 体等 增 强 相 改善 陶瓷 材 料 的增 强增 韧 机 制u j颗 连 ,
收 稿 日期 : 0 9 1 - 0 2 0 — 03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项 目 (O 7 O 7 AO O O )教 育部 留 学 回 国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 8 9 )佛 山 市 科 技 专 项 国 17 2 4 / 2 2 6 ; 2080 ; 基 金 资 助 项 目(0 7 5 B 2005 )
( .兰 州 交通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7 ;. 南理 工 大 学 土 木 与 交通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4 1 甘 3 00 2 华 广 l6 1
3 佛 山科 学技 术 学 院 土 木 工 程 与 建 筑 系 , 东 佛 山 , 2 0 0 . 广 58 0 )
于显 微 结构 及 制备 工 艺都 较 为复 杂 , 目前 对 纳 微 米 双 相 颗 粒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特 性 的 研 究 还 没 有 得 到
可靠 的理 论 和实验 结 果 。 计算 机模 拟 ” “ 已经是 自然 科学在 “ 验 ” “ 实 和 解析 理论 ” 以外 的第 三分 支 , 能够 以

种 与传 统 方法稍 微 不 同的 方式 提 出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 般 来说 , 料结 构 和性 能 的计算 机模 拟 可 以 分 一 材
成两 类 : 连续 体模 型 和原 子论 模型 。原子 论模 型所 涉及 的材 料 常常 是单 个原 子 的聚集 体 , 中每 一个 原 其 子 都 是独 立 的研 究单 元 , 分子 动 力 学 ( 如 MD) 法 _和 Mo t C r MC)9 方 8 ne al o( L 方法 。由 于计 算技 术 的 限 制, 模拟 的速 度 和精 度都 还无 法达 到计 算 要求 。与此相 比 , 连续 体模 拟 的有 限元 方法 在材 料 的力 学颗 粒 包 围 微 米 颗 粒 ) 内 晶 型 ( 米 颗 粒嵌 于 微 米 颗 粒 中 ) 以 纳 和 纳 2种 分 布 状 态 的 特 征 体 积 单 元 为研 究对 象 . 用 整 体一 部 均 质 化方 法 从 数 值 分 析 的角 度 计 算 了 复 相 陶瓷 材 料 中 纳 米 颗 粒 与 微 米 颗 粒 的排 列 利 局 方 式 、 积 比 、 径 比 、 面 特 征 等 纳 微 观结 构 特 性对 纳微 米 颗 粒 增 强 陶 瓷基 复合 材料 有 效 弹 性 模 量 的 影 响 。 体 粒 界 结 果 表 明 纳 微 米 颗粒 呈 包 晶 型 分 布 状 态 时 , 随体 积百 分 比 的增 加 , 效 模 量 增 大 较 为 显 著 ; 矩 形 特 征 体 积 单 元 有 与 相比 。 边 形情况估算 有效弹性模 量偏高 ; 微米颗粒粒径 比越小 , 粒分 布越均匀 . 六 纳 颗 有效 弹 性 模 量 越 大 : 观 微
粒增 强 陶瓷基 复合 材 料也 是研 究 的焦 点之 一_ 。 粒复合 增强 的 效果 主要 决定 于颗粒 的物 理 、 学 和结 5 颗 ] 化 晶学 性能 及其 形状 和 尺寸 。 去人 们 习惯采 用微 米级 的颗粒 复合 , 效果 不显 著 。 理等 人[ 采 用纳 米 过 但 李 6
颗粒 复合 时 , 得到 了较 为显 著 的增韧 补 强效 果 , iaar Ni rO 等人 在 Al 体 中加 入 5 的 SC 纳米 尺 寸 h ] 基 O i 颗粒 , 其抗 弯 强度 从 3 0Mp 使 5 a提 高 到约 1 0Gp , 且韧 性 也有 一定 的提 高趋 势 , 一 步证 明 了颗 粒 . a 而 进 的尺寸大 小对 陶瓷 材 料 的增强 增韧 效 果有 较大 的影 响 。随后 又有 研 究者 推断 如果 在 陶瓷 基 体 中同 时 引 入微 米 和纳 米颗粒 , 两 种颗 粒相 互补 充 、 同作用 , 使 协 就有 可 能制 备 出超 强 、 韧 的高性 能 陶瓷材 料 。 由 超
M a O1 y2 0
文 章 编 号 :0 8 0 1 2 1 0 - 0 70 1 0 — 1 ( 0 0) 3 0 3 - 7 7
纳 微 米 双 相 颗 粒 增 强 陶瓷 基 复 合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的 数 值 模 拟
胡 金 山 , 文 亮 杨 虹 。罗 冬 梅。 朱 , ,
颗 粒 与 基 体 间 的界 面损 伤 比 纳 观 颗 粒 与 基 体 的界 面损 伤更 易 于 导 致 材 料 的有 效 刚 度 降 低 。从 晶 粒 细 化 特 征 及
显 微 结 构 等 因 素 解 释合 理 的 纳 微 观 复 相 颗 粒 分 布 对 陶瓷 基 复合 材 料 的 有 效 弹 性 模 量 的 改 善 效 应 。
第 2 8卷第 3 期
21 0 0年 5月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1 u n l fF s a ie st ( t r lS in eEdto o r a o h n Un v riy Na u a ce c i n) o i
V o . 8 NO. 1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