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合集下载

历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历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历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他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号召。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十八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广教育 2010年07月16日 16:01中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 (1999年06月23日第5版)在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中,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结束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间规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间规律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共五年一度举行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每届中央委员在五年的任期内召开数次期中全体会议。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现在通常是每一届召开七次全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召开一中全会,决定中央机构;年份尾数逢3逢8的2月召开二中全会,决定国家机关领导人选;逢3逢8的下半年召开三中全会;逢4逢9的下半年召开四中全会;逢5逢10的下半年召开五中全会;逢6逢1的下半年召开六中全会;下次党代会前夕召开七中全会。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共五年一度举行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每届中央委员在五年的任期内召开数次期中全体会议。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通常是每一届召开七次全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召开一中全会,决定中央机构;年份尾数逢3逢8的2月召开二中全会,决定国家机关领导人选;逢3逢8的下半年召开三中全会;逢4逢9的下半年召开四中全会;逢5逢10的下半年召开五中全会;逢6逢1的下半年召开六中全会;下次党代会前夕召开七中全会。

“两会”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机构名称,而是对自1978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

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

从省级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协及人大的全体会议的会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两会的名称可以同时适用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

两会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

“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中国政治会议类型表

中国政治会议类型表
类别 党的会议
会议类型 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常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
中央委员会 简称:中央、党 中央、中共中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会议
全体会议
分组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政协常委会
政协会议
全体会议
常委会会议
主席会议 专题协商会议
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
中国政治会议类型表
会议全称示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备注
每界共5次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开幕 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8日下午3时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0日上午9时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3月14日上午9时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3月15日上午9时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3月16日下午3时 3月17日上午9时闭幕会
全体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 得临时召集之。
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开的第三 次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章程》
每年召开
全体会议是中国政协最高层次的协商 《全国政协全体会议
形式
工作规则》
一般每季度举行一次,必 常务委员会会议是中国政协全体会议
要时可临时举行(十届和 闭会期间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每界共5次全体会议,如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3月3日15:00开幕)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7日15:00)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8日9:00)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3月11日15:00)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3月12日9:00)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2003年3月18日)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4日)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2005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2013全国两会热点观察

2013全国两会热点观察

2013全国两会热点观察人是关注的热点今年的两会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政府换届的两会。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中央军委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和其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中央军委等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将选举产生政协主席和副主席。

这些领导职务的产生将是本次会议的焦点之一。

目前,全国35个选举单位选出了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晋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共2237名,其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继续提名1157名,新提名1080名,平均年龄56.1岁。

这些新晋代表委员的言行将是媒体捕捉的热点。

今年的全国两会环境更宽松、更活跃,人大代表可能发言更开放。

代表委员不是来两会“打酱油的”,而那些因雷人雷语被关注的代表委员也是少数,那是议政能力不足的表现,只有代表委员们勇于“开炮”,才能将相关问题经由媒体传播后变成影响更广的民众呼声,给决策者带来压力,继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民大会堂北门通道被记者们称为“部长通道”,自2008年于此设立集中采访区以来,每年都是媒体鏖战的场所,部长们在这里说出的只言片语,都可能传达出重要的政治讯息。

而在穿越此通道时,哪个部委的掌门人被围堵得最严实,往往也代表了媒体风向和社会舆论动向。

今年,关于PM2.5数值数次爆表、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将等着环保部部长的回答;除了外交部、发改委、环保部等热门,国家能源局也可能因为越来越高的油价以及油品质量而成为关注热点。

此次两会处于换届之年,代表委员中的许多官员在十八大之后因为升迁而跃入公众视野,他们的履新在两会上也会受到关注。

其中,“60后”省部级官员开始进入政坛的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现任“60后”省部级(包括副省级)干部共有200位左右,在未来五到十年,他们的理念和风格将深刻塑造地方治理的特征,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将会进入更高层,进而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向和命运。

党、人大 历届会议时间

党、人大 历届会议时间

党、人大历次会议召开时间管理提醒:本帖被静夜悠思执行加亮操作(2009-12-0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 年一次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5日---3月13日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3月3号---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开幕3月18日闭幕。

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2008年3月3日开幕3月14日闭幕。

2008年的全国两会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上,将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组成新一届政府。

这次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将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每年3月召开,开第一次就叫1次,二次就叫2次。

以此类推。

人大和政协是开会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

都在人民大会堂。

会期半个月。

早上开会,下午讨论。

其中开会的第8天为休息时间。

(从2006年起,会期有所缩短。

不在安排第8天的休息。

尤其缩短了开会时间,增加了讨论时间。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2007年3月16日)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2006年3月14日)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2005年3月14日)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4日)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2003年3月1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3月19日)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3月16日)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3月16日)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3月15日)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3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月31日)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3月22日)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3月18日)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3月17日)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3月1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6月21日)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5月31日)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月17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4月28日)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9月28日)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7月30日)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6月30日)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2月党代会也是五年一次(建国前情况特殊)(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先在上海、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全国历届人大会议主题与内容

全国历届人大会议主题与内容

全国历届人大会议主题与内容1.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5.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几大,几大几次,几届几中,几届几次会议的区别

几大,几大几次,几届几中,几届几次会议的区别

几大,几大几次,几届几中,几届几次会议的区别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几大:几大指的是某会议第几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

党的几大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个党派的代表大会,是党派组织的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大”。

比如,我们所说的“九大"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这就是“一大”或“十二大”,“十五大”。

.。

.。

从1921年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共一大)的召开开始,会议的召开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同时还规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几大几次:几大几次会议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几次会议.如: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这其中的“八大"就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就是纯粹的第二次会议。

3、几届几中:“届”用于定期的会议,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现任中央委员会是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所以称为“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

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 “X届X中全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为“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届×中”全会是党会的专称,“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是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去年(2016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回顾1、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温家宝说,五年来,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

2、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温家宝说,过去五年,我们是在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走过来的。

我们沉着应对,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着力点,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

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26万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

五年来,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多万套;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8万座,治理重点中小河流2.45万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70万公顷;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京沪、京广、哈大等高铁和一批城际铁路相继投入运营;新增公路60.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56万公里;新建机场31个;新增万吨级港口泊位602个;一批跨江跨海大桥、连岛工程相继建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或建成;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水电、风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重建后的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始终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力度和重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时,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有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根据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我们及时调整政策力度,适时退出刺激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运用上,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综合平衡。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2.8%降到去年的1.5%左右,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保持在安全水平。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效控制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在货币政策运用上,始终注意把握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金融体系运行稳健,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底的8.4%提升到去年底的13.3%,不良贷款率由6.1%下降到0.95%,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12年,在世界各大经济体增长全面减速、各种风险不断暴露的情况下,我们合理把握政策力度,保持财政预算支出规模不变,优化支出结构,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全面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6%,为今年经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这五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速平稳较快、物价相对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速,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我国经济稳定,充满活力。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温家宝说,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1%下降到2.6%。

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2012年底,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37.1平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旅游、文化消费大幅增加。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五年累计,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7亿吨、炼钢产能7800万吨、水泥产能7.75亿吨;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600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

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

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造林295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整治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制定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加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4、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国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温家宝说,我们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

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补贴资金从2007年的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923亿元。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万亿元。

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累计提高41.7%到86.7%。

加强耕地保护,维护农民权益,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

大力兴修水利,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保持在18.2亿亩以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并逐年增加。

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5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033万户,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无电区445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温家宝说,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实施惠及3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

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