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麻风病的药物及其抗菌活性和毒副作用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18
4.短程疗法 利福平(利福定)异烟肼为基础,加用 链霉素,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6月) 优点:痰菌转阴快,复发率与副作用 低 5.间歇疗法:每隔几日用药一次 2-3次/周 每次用药量加大, 优点:疗效相似,减少毒性
19
6.化疗失败原因: (1)不规则或不充分治疗. (2)单用一药或中断治疗(毒性、过敏) (3)开始治疗阶段剂量不足 (4)细菌产生耐药性
16
3.坚持长期和规律性用药
• 药物对生长繁殖期细菌敏感,对静止 期不敏感,而结核杆菌可长期处于静 止状态,故需长期规律给药,使全部 细菌在生长期时受药物和机体抵抗 力的抑制和消灭;
• 主要是增高疗效,防止复发。
17
分二期治疗: (1)开始治疗阶段: (3-6月)选用较强的药物:不间断地 联合用药. 目的:尽快控制症状,消灭痰菌,稳定病 变 (2)巩固治疗阶段: (1-1.5年)继续联合用药或单用异 烟肼 目的:巩固疗效,避免复发,防止恶化. 而空洞型,干酪性肺炎,粟粒性结 核,结核性脑膜炎,不应少于2-3年
8
[抗药性]
易产生
[临床应用] 结核急性期,浸润型结核 [不良反应] 耳毒性,过敏,急性毒性
9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
特点:
• 口服吸收迅速; • 酸性环境中作用增强,能在细胞内有效 杀死结核杆菌; • 易产生耐药性;
• 长期大量应用有肝毒性,联合用药参与 短程疗法,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3
[抗药性] 最易产生 [临床应用] 各型结核,常与其它第一线药联合使用 [不良反应] 1.外周神经炎:四肢麻木,烧灼感,键反 射迟钝 机理:与维生素B6竞争酶系或结合成 腙由尿排出 →维生素B6下降. S:兴奋、精神失常、共济失调,因 维生素B6减少,使r-氨基丁酸生成 减少. 3.肝损穿透力 耐药性 不良反应 强 外周神经炎 (Vit.B6防治) 肝损害 较易 肝损害 (与异烟肼合用易) 易 (略) 较慢 视神经炎 不易 多 胃肠道反应等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又称麻风症,是一种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这种病菌主要影响皮肤、周围神经和上呼吸道黏膜。
麻风病主要在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尤以印度、巴西和东南亚国家最
为多见。
以下是关于麻风病的一些基本知识:
1. 传播途径:麻风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与患者长时间
密切接触时才会感染。
目前认为,没有人到人的直接传播,而是通过持续的鼻腔分泌物排出来的飞沫传播至他人。
2. 症状:麻风病主要影响皮肤和神经系统,常引起皮肤上
的麻木、斑块、溃疡、失去感觉等症状。
此外,病菌还可
侵犯眼睛、鼻子和喉咙等黏膜组织,引起眼睛干涩、疼痛,鼻腔出血和溃疡形成等症状。
3. 诊断: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
对病组织取样进行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镜检、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菌。
4. 治疗:麻风病可以通过多药联合疗法(MDT)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达耐(dapsone)、利福平(rifampicin)和卡片青霉素(clofazimine)。
治疗时间通常需要6个月到2年不等,视病情而定。
5. 预防与控制:麻风病的预防主要依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此外,麻风病患者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个人
专用物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需要注意的是,麻风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只要早期
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康复。
同时,提高
公众的麻风病认知和减少歧视也是预防与控制麻风病的重
要措施。
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

利福平
临床应用:
结核病、麻风病及耐药金葡菌感染、沙眼。
不良反应:较多,但发生率不高 利福平为肝药酶诱导剂,
乙胺丁醇
对各型结核分枝杆菌具高度抗菌作用 杀菌剂 分枝杆菌阿拉伯糖基转移酶抑制剂 胞壁受损 不良反应很少
视神经炎 胃肠道反应 高尿酸血症 年幼且色觉分辨不清者慎用
应用原则
早期用药、联合用药、足量用药、规律用 药和全程用药五项原则 早期用药:药物易渗入,细菌对药物敏感 联合用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降 低毒性、防止耐药性发生 足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抗麻风病药
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等 应采用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以少耐药 性的发展及缩短疗程
异烟肼
结合β-酮脂酰载体蛋白合成酶 分枝菌酸合成 最好的第一线抗结核病药 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治疗量下低
神经系统毒性 过敏反应 肝毒性 肝药酶抑制剂,影响其他药物
利福平
广谱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 杆菌、大多数革兰阳性、某些革兰阴性细 菌、沙眼衣原体、沙眼病毒亦有抑制作 用。杀菌剂 作用机制:
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 病药
抗结核病药
第一线药物: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 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药物:抗菌作用弱或毒性较大或 临床验证不足
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利福定 利福喷丁、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主要作为备选药物。
异烟肼
疗效高、毒性小、方便、价廉,首选药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广泛,容易渗 入病灶 对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杀菌,抗 菌力强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耐药菌致病力降低
麻风病治疗方案

麻风病治疗方案简介麻风病,又称痞风、麻疯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由麻风杆菌引起。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皮肤、神经系统、上呼吸道和眼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控制和治疗麻风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麻风病治疗原则在制定麻风病治疗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早期诊断:早期发现麻风病患者,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损害。
2.综合治疗:麻风病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心理支持等。
3.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
4.持续治疗:麻风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跟踪、定期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
麻风病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1 抗菌治疗麻风病主要由麻风杆菌引起,因此抗菌治疗是治疗麻风病的核心。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多潘立酮(Dapsone):该药物是麻风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抑制麻风杆菌的生长,并改善患者的症状。
副作用包括溶血性贫血,需要进行监测。
•利福平(Rifampicin):该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
在麻风病治疗方案中,通常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以增加治疗效果。
•卡波姆氟福明(Clofazimine):该药物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麻风病的皮肤损害。
1.2 对症治疗麻风病还会造成一系列的症状和并发症,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包括:•神经病变的治疗:对于麻风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可以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2、丁酸和洛伐他汀等。
•皮肤病变的治疗:对于麻风病引起的皮肤损害,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物、愈创木酚和激素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骨骼畸形、眼部损害和手部畸形等,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外科手术:对于一些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以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如神经修复术、神经移植术等。
•整形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皮肤和组织损伤,可以进行整形手术,以改善外貌和生活质量。
药理学—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药理学—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考情分析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1.抗结核病药(1)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作用及其机制、药动学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2)二线抗结核病药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和吡嗪酰胺的药理作用特点(3)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熟练掌握掌握了解2.抗麻风病药氨苯砜的抗菌作用和应用特点了解一、抗结核病药(一)一线抗结核病药物1.异烟肼H2.利福平R3.乙胺丁醇E4.链霉素S5.吡嗪酰胺Z抗菌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异烟肼抑制分枝菌酸合成“抗痨专业户”结核病必选药1.神经系统毒性(+B6)2.肝毒性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细菌RNA合成“兼职抗结核”1.结核2.麻风3.沙眼4.耐药金葡菌1.流感样综合症2.肝毒性3.尿呈橘红色所有抗结核药——都有肝毒性抗菌机制临床应用典型不良反应吡嗪酰胺进入含有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并渗入结核菌体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起效与其他药物合用1.关节痛(影响尿酸排泄)2.肝毒性乙胺丁醇与二价离子Mg2+结合,干扰细菌RNA的合成。
抗结核药的“增敏剂”单用产生耐药性1.视神经炎2.肝毒性考点归纳:抗结核药的禁忌证1.异烟肼——妊娠期妇女避免应用。
2.利福平——肝功能严重不全、胆道阻塞者和妊娠初始3个月内妇女禁用。
3.乙胺丁醇——已知视神经炎者、乙醇中毒者、年龄≤13岁者禁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4.吡嗪酰胺——儿童不宜。
考点归纳:抗结核药的药物相互作用1.异烟肼(1)与利福平合用可增加肝毒性。
(2)是肝药酶抑制剂。
2.利福平(1)是肝药酶诱导剂。
(2)促进雌激素的代谢,降低口服避孕药的作用——建议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3)对氨基水杨酸可延缓其吸收,二药合用时间隔8~12小时分别给药。
(二)二线抗结核药1.利福喷汀和利福定2.对氨基水杨酸1.利福喷汀和利福定①抗菌谱和抗菌机制:与利福平相同②优势:抗菌效力分别比利福平强8倍与3倍以上;与其他抗结核药,如异烟肼、乙胺丁醇等有协同抗菌作用;③剂量:利福喷汀与利福平相同,但每周只需用药1~2次。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不良反应:少、轻,但长期应用有:
1.神经系统毒性
周围神经炎:多见于营养不良及慢代谢型患者,表现为手、脚震 颤、麻木,同服维生素B6可治疗及预防。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用药过量所致,出现头痛、头晕、兴奋和视 神经炎,严重可致中毒性脑病或精神病。
1.不易进入脑脊液及细胞内。 2.只有抑菌作用 3.引起耐药性缓慢,与异烟肼和链霉素合用,可延缓耐药性
产生,不宜与利福平合用,因可影响利福平吸收。 4.抑菌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干扰细菌的
叶酸合成,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5.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长期大量损害肝脏。
乙硫异烟胺(ethionamide)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 药
PPT文档演模板
2023/5/11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第一节 抗结核药 Anti-tuberculosis drugs
分类
1.第一线抗结核病药:
疗效高、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较易接受。 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
2.第二线抗结核病药:
毒性较大、疗效较差,用于一线药耐药或与其它抗结 核病药配伍。如: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卡那 霉素、卷曲霉素、环丝氨酸等。
G+、G-、结核分枝杆菌
PPT文档演模板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四、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1.早期用药 多渗出性反应 结核菌代谢旺盛 2.联合用药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性
一般:二联 异烟肼 + 利福平 严重:三联 异烟肼 + 链霉素 + 吡嗪酰胺
3.规范用药 4.全程督导 坚持全疗程规律用药
麻风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麻风病,也称为麻风症或麻风痴,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由麻风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神经损害。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麻风病被归类为“癞病”,认为其与体质虚弱、湿邪蕴积等有一定关系。
以下是关于麻风病中医药防治方面的一些知识:
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麻风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桃红四物汤、温中祛湿汤等。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辨证施治原则选取适合的方剂。
2. 中药外治:麻风病患者常常出现皮肤损害,可以采用中药外治的方式进行局部治疗。
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包括草药熏洗、特效药物外敷等。
3. 针灸治疗:针灸被视为中医治疗麻风病的重要疗法之一。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机体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4. 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中医治疗过程中,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很重要。
中医认为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受凉等。
需要注意的是,麻风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如果发现患有麻风病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正规医院和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不能替代规范的西医治疗。
抗麻风病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抗麻风病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麻风病(俗称麻风病、麻疯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侵袭神经系统和皮肤。
为了治疗和控制麻风病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抗麻风病药物。
本文将介绍抗麻风病药物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以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药物分类目前,常用的抗麻风病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多重抗麻风病治疗(Multi-Drug Therapy,MDT):MDT是目前治疗麻风病的首选疗法,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并提供。
常用的MDT药物包括达芬和卡巴因胺等。
2.抗菌素:抗菌素如米诺环素、利福平等,可通过抗菌活性减少感染并缓解症状。
3.类固醇: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龙,可缓解炎症反应和神经痛。
二、药物适应症抗麻风病药物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发麻风病病例:对于新被诊断出患有麻风病的患者,MDT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2.复发性麻风病病例:对于曾经治愈的患者一旦复发,也应采用MDT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展。
3.结核菌复发感染:部分麻风病患者兼患结核菌感染,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使用抗麻风病药物和抗结核菌药物。
4.神经痛:那些经历了神经痛的麻风病患者可适当使用类固醇药物以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药物使用说明1.药物剂量:不同的抗麻风病药物具有不同的用药剂量,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医嘱使用。
2.用药时间:抗麻风病药物一般需要长期使用,因此,患者必须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
3.副作用与预防:抗麻风病药物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皮肤变色、恶心等。
患者应关注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及时报告副作用并接受相应处理。
4.避孕措施:某些抗麻风病药物对胎儿发育有一定影响,因此,女性患者在用药期间需采取可靠的避孕措施,以免发生妊娠。
总结:抗麻风病药物对于麻风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麻风病药物,并遵循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以上 的念珠 菌 ,可用 于 玛 嘉 念 珠 菌 显 色培 养 基 和 自制 a r c ( 氯 化 三 苯 四氮 唑) 沙 氏 培养 玛 嘉显 色培 养 基 能鉴 定 临床 常见 的 9 1 ] 。热带 念珠 菌 为 蓝灰 色 , 光滑 念珠 菌 为乳 黄 基, 收 集 住 院 和 门诊 标 本 进行 快速 分 离 、 鉴别 , 并利用 H X 一 2 1 细 酵 母菌 的常 规鉴 定【 色 ,克 柔 念珠 菌 为粉 红 色 ,常见 的 四种 念珠 菌 占念珠 菌 总数 的 菌 鉴 定 分析 仪 鉴定 到 种 。
结 论 患 者 和 门诊 患者 呼 吸 道 、 泌尿 道 等 的真 菌分 离 情况 , 并 进 行 快速 3 酵母 样 真 菌在 两种 培养 基 上 均 能生 长 ,白色念 珠 菌 在科 玛 鉴定。 4 h 有2 1 3 变为蓝色, 4 8 h 后 基本 变 为 蓝色 ,说 明科 为 了选 择 酵 母样 真 菌快 速 分 离 与鉴 定 的 方法 ,本 室利 用科 嘉 培养 基 上 2
中国分 类号 - . R 5 1 6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O 1 3 ) 1 2 — 0 o 8 1 一 O 2
其 作用 于 细菌 的二 氢 叶酸 合成 酶( D H P S ) , 干 扰 叶 自1 9 8 2年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WHO ) 推 荐 麻 风 联 合 化疗 ( M D T ) 方 风 的首 选药 物 。
案 以来 , 麻风病 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白质 。另外该 药还有抗炎作用 , 对嗜
2 结 果
2 . 1 2 6 9例 标 本 中 念 珠 菌 显 色 培养 基共 鉴定 出念 珠 菌 7 1 株, 其 中, 白色 念 珠菌 4 8株 , 占6 7 . 6 %; 热 带念 珠 菌 l 1 株, 占1 5 . 5 %, 光 滑念珠菌 8 株, 占1 1 . 3 %, 克 柔 念珠 菌 2 株, 占2 . 8 %, 其 他 念珠 菌 2株 , 占2 . 8 %。与沙 氏培 养 基 上生 长 经 H X 一 2 1 鉴定 仪 鉴定 结 果
2 0 1 3 年 1 月2 0日收 稿
版社 。 2 0 0 6 : 1 1 2 .
治疗麻风病 的药物及其抗菌活性和毒副作用
谢 小敏 ’
摘 要 : 麻 风病在《 中华人 民共 和国传染病 防治 法》 中属 于丙类传 染病是 由麻风 分枝 杆茵引起 的主要侵犯皮肤和 周围神 经的一种慢性 传染 病. 会引起皮肤、 骨头及 内 脏的溃疡, 出现坏疮、 感官丧失、 身体变形, 甚至瘫痪, 如不及时发现与治疗, 可能出现畸残并呈丑陋外观。 关键词 : 麻 风病 ; 抗菌; 毒 副作 用
对 比, 白色 念珠 菌 符合 率 1 0 0 % 。见 表 1 。
2 . 2菌落 形态 在 两 种培 养 基上 的 比较 科 玛 嘉 显 色 培养 基 上 的菌 参 考文 献 1 】 叶 应妩 , 王毓 三, 申子瑜 . 全 国临床 检验 操作 规 程[ M 】 涕 3 版, 南 落 明显 比沙 氏培 养 基 上 的菌 落 大 , 霉菌在 4 8小 时后 生 长 良好 , , 【 京: 东南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6 : 5 2 7 . 贵 阳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 院 ( 5 5 8 0 o 0 ) 【 2 】 熊立 凡 , 李树 仁. 临床检 验 基 础[ M】 . 第3 版, 北京 : 北 京人 民 出
和 科玛 嘉念 珠 菌显 色培养 基上 , 置2 5  ̄ C 培养 , 分别 于 2 4 h 、 4 8 h 、 7 2 h
表1 酵 母样 真菌在两种培养基上 的分离情 况
各记录一次 , 观察生长情况, 沙氏培养基上的酵母菌经 H x 一 2 1 细
菌 鉴定仪 鉴定 , 念 珠菌显 色培养基 根据茵 落颜色 , 形 态直 接判读 。
1 材 料 与 方法
9 5 . 3 % 。而在 自制培 养基上 , 白色念珠 菌仍 然为 白色乳 酪样 , 因此
1 . 1 材料 : 国内成品科碉幕硷 粜 菌显 色培 养基 , 本室 自制沙保氏培养基 。 科 玛嘉 显色培养 基上菌 落不 同的颜色 可筛选 不同 的念 珠菌 ,它能
简便 准确 的鉴定 临床上 常见 的念 珠菌 , 提 高对念 珠菌混 合感 1 . 2标 本 来 源 :贵 医三 附 院 2 0 1 2年 6 月一 1 2月 门 诊及 住 院患 者 快 速 , 染 的识别 , 因此在分离 , 诊 断致病性 酵母菌方 面优于沙 氏培养基 。 呼 吸 道标 本 泌尿 道 等 2 6 9 例, 同一 病人 多 次标 本 不 重复 计 算 。 l - 3方 法 : 取 患者 痰 、 咽拭 子 、 尿液 等标 本 同 时接 种于 沙 氏培养 基
2 0 1 3 年第 1 2期
8 1
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别酵母样真菌的临床价值
胡 阳 ’
关键 词 : 科玛 嘉显 色培养基 ; 念珠 茵 ; 鉴 定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1 2 - 0 0 8 1 - 0 1 中图分 类号 : R 3 7 文 献标识 码 : B 只有少许的肺炎克雷伯 氏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近 年来 , 随着 抗 菌药 物 、 免 疫 抑制 剂 和各 种 插 管 的使 用 使得 多数杂菌被抑制 , 酵母样 真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 , 寄生在呼吸道 、 泌尿道等部位的 鲍 曼 氏不 动杆 菌在 两 种 培养 基上 生 长 ,两 种 培 养基 对 酵 母样 真 经x : 检验 , P > 0 . 0 5 . 白色念珠菌感染 占了绝大多数。本研究 旨在了解我院临床住院 菌 的分 离无 显 著性 差 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