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

合集下载

抗结核治疗原则及方案

抗结核治疗原则及方案
三、治疗方案
1.初治肺结核
(1)强化期:采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乙胺丁醇(EMB)四药联合治疗,疗程2个月。
(2)巩固期:继续采用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联合治疗,疗程4个月。
2.复治肺结核
(1)根据患者既往用药史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3.肺外结核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学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疗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评估进行调整。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
2.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视力损害等,并及时就诊。
3.定期进行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2篇
抗结核治疗原则及方案
一、引言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肺脏,亦可累及其他器官。我国结核病疫情严峻,制定科学、规范、人性化的抗结核治疗原则及方案,对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耐药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疑似结核病患者应尽快确诊,确诊后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1)根据患者既往用药史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2)强化期:采用五药联合治疗,包括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乙胺丁醇(EMB)和链霉素(SM),疗程2个月。
(3)巩固期:继续采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乙胺丁醇(EMB)联合治疗,疗程4-6个月。
6.随访观察: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
1.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

肺结核用药方案【肺结核的用药管理】

肺结核用药方案【肺结核的用药管理】

《肺结核用药方案【肺结核的用药管理】》摘要:“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是保证肺结核患者康复的合理用药原则,按照现在的治疗方案,异烟肼因为其高效、低价和良好的耐受性,只要可能均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或联合其他药物),耐药结核是指结核患者的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不能达到预期疗效50年前,肺结核流行猖獗,病死率高居各类疾病之首。

以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加上各级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协助,结核病得以控制,但我们仍不能放松对肺结核的防治,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和郊区更应注意肺结核的管理。

主要抗结核药物抗结核的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①异烟肼:具有极强的杀灭结核杆菌作用,价格低廉,是目前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②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杀伤力,是初治结核强化期(开始2个月)治疗方案的组成药物。

但此药有损害颅神经的不良反应,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等,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③利福平: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也是初治结核方案中不可缺少的药物;④乙胺丁醇: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但用药期间要注意视力变化;⑤吡嗪酰胺: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

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是保证肺结核患者康复的合理用药原则。

早期用药对于初治患者,一经发现立即用药,一般不需要做药物敏感试验。

此时细菌生长繁殖旺盛,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病灶供血丰富,药物也容易渗入发挥作用;同时患者身体抵抗力也强,及早用药病变易于控制,亦有利于治愈。

联合用药同时应用≥2种抗结核药物,可以延缓结核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疗效,尤其是病情严重或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必须联合用药。

一般使用2~3种药,这样可以延缓结核菌的耐药性,提高疗效。

但对淋巴结核或病灶极轻微、痰菌阴性又无症状的肺结核,可考虑单独用异烟肼。

而痰菌阳性,病变较大,活动性较严重的肺结核需联合用药。

简述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简述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简述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原则
1.结核病治疗原则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抗结核药物化学治疗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化学治疗的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按照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疗程和适当的配合方案进行治疗。

2.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
联合用药比单一抗菌素治疗更能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合理选择抗菌素,以避免耐药,同时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3.按照适当的剂量进行治疗
治疗剂量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引起药物中毒反应,过低则无法达到疗效。

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肾功能及肝功能等情况进行调整。

4.适当的疗程
治疗疗程应酌情延长,但不能随意中断。

普通结核病疗程为六个月,复杂和药物耐药的结核病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5.适当的配合方案
化学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结核病情况等适当地进行配合,加强药物联用可能会提高疗效。

6.重视监测和管理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化验检查,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治疗失败和耐药发生。

总之,在治疗结核病时,我们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抗
结核药物、按照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疗程和适当的配合方案进行化学
治疗,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效果。

肺结核的治疗

肺结核的治疗

肺结核的治疗(一)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化疗对结核病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1.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是化疗的原则。

2.常用的化疗药物杀菌剂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口比嗪酰胺;抑菌剂有对氨水杨酸、乙胺丁醇、氨硫脲、卡那霉素等。

3.化疗方法常规使用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水杨酸12~18个月治疗结核病,称为“常规”或“标准”疗法。

但由于疗程长,病人不易坚持全程而影响疗效。

现联用异烟肼、利福平等2个以上杀菌剂,可将疗程缩短至6~9个月,称为短程化疗。

化疗时,在开始的1~3个月内,每天用药(强化阶段),其后每周2次用药至疗程结束(巩固阶段)。

(二)对症处理1.毒性症状如Ⅱ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心包炎等有高热等严重毒性症状时,可在有效抗结核药的基础上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以减轻炎症和过敏反应,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和浆膜黏连的发生。

2.咯血病人应安静卧床休息,避免情绪紧张,必要时用小量镇静、止咳剂。

年老体弱肺功能不全者要慎用强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发生窒息。

小量咯血经上述处理常可自行停止。

咯血较多时应取患侧半卧位,轻轻将气管内积血咯出,并给予脑垂体后叶素5单位加入50%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

如速度过快会出现头痛、恶心、心悸、面色苍白、便意等不良反应。

咯血窒息是咯血致死的原因之一,需注意防范,伴失血性休克时需及时纠正。

3.胸腔穿刺抽液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需及时抽液以缓解症状,防止胸膜肥厚影响肺功能,一般每次抽液量不超,过1L。

抽液时病人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心悸、脉细、四肢发凉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让患者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预防休克发生。

抽液过多可使纵隔复位太快,引起循环障碍;抽液过快,可发生肺水肿。

结核病用药安全管理制度

结核病用药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结核病患者用药安全,提高结核病治疗成功率,预防耐药性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结核病防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相关单位。

三、用药安全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注重预防耐药性产生,提高结核病治疗成功率。

2. 科学用药,合理配伍。

根据患者病情、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

3. 严格规范,全程管理。

对患者进行全程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按照医嘱用药。

4. 强化培训,提高意识。

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知识培训。

四、用药安全管理措施1. 医疗机构(1)设立结核病防治专业科室,配备专业医师、药师、护士。

(2)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制度。

(3)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病情、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4)对患者进行全程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按医嘱用药。

(5)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用药安全意识。

2. 药品经营企业(1)严格执行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药品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管理,防止药品变质、失效。

(3)对销售人员、配送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

3. 药品生产企业(1)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对药品说明书、标签的审核,确保其内容准确、完整。

(3)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五、用药安全监督检查1.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结核病用药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2. 检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用等环节是否符合规定;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知识培训是否到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否及时上报等。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治疗手段

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治疗手段

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治疗手段每一种病有一个基本的治疗用药原则,才能使治疗上更加完善,才能让治疗过程中少出错。

理想的抗结核药物具有杀菌、灭菌或较强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应减少,价廉、使用方便,药源充足等特点。

今天yinbaban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治疗手段。

结核用药的基本原则(1)早期用药即诊断一经明确即用药。

因早期细菌处于繁殖期,对药物敏感,不易产生耐药性;且病灶内血液丰富,药物容易到达;加之此时患者抵抗力高,有利于疾病恢复。

(2)联合用药选择不同作用方式的药物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复发率。

常以异烟肼为基础,采用二联、三联甚至四联方式用药。

(3)适量用药即根据病情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选择一种剂量,既能收到明显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又不易产生耐药性。

(4)全程规律用药即医生在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及疗程,患者按治疗方案用药,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肺结核的化学治疗的基本原则(一)早期:肺结核病早期,肺内病灶血液供应好,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分布,同时巨噬细胞活跃,可吞噬大量结核菌,有利于促进组织的修复和有效地杀灭结核菌,所以应尽可能早地发现和治疗肺结核。

(二)规律: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投药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持续的杀菌作用。

反之,血药浓度不稳定,在低浓度时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反而会诱导细菌的耐药性。

(三)全程: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短期内症状会显著改善,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被消灭,但部分非敏感菌和细胞内的结核菌仍然存活,只有坚持用药才能最终杀灭这部分细菌,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四)适量:过量使用抗结核药物,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可诱导耐药产生,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给予适当的药物剂量。

(五)联合:联合不同机制的抗结核药物,可以利用多种药物的交叉杀菌作用,不仅能提高杀菌灭菌效果,还能防止产生耐药性。

药理学常规药物分类及作用

药理学常规药物分类及作用

药理学常规药物分类及作用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1 早期用药:早期,病灶局部血流量较丰富,药物容易进入细胞。

结核杆菌大多处于繁殖期,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性较高;2 联合用药:(1)抗菌机制不同,互相补充,增强疗效;(2)减少药量,减少毒性;(3)防止和延迟抗药性发生;3 长期、规律用药:结核杆菌可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在繁殖期对药物反应性好,使在生长期被消灭,主要是增高疗效、防止复发。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1 类钠通道阻断药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中-奎尼丁;重-普罗帕酮;2 类β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3 类延长 APD 药胺碘酮;4 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

治疗 CHF 的药物分类:1 强心苷类-地高辛;2RAAS 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AT1 拮抗剂-氯沙坦;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3β 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4 扩张血管药-硝普钠;5 利尿药-噻嗪类;6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物:磷酸二酯酶 III 抑制剂-米力农、氯力农;β1 受体激动剂-多巴酚丁胺。

硝酸甘油:【药理作用】1 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血管,降低前后负荷;2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3 使冠状动脉血流重新分配,增加心内膜下缺血区血量。

【临床应用】1 心绞痛,稳定型首选;2 急性心梗死(早期、小剂量、短时间);3 充血性心衰 CHF。

【不良反应】1 局部:面、颈部皮肤潮红;头晕,搏动性头痛;颅内压、眼内压升高;2 全身:BP 降低-反射性心动过速,诱发心绞痛;体位性 BP 降低-晕厥;长期、大剂量可致高铁血红蛋白症;3 耐受性:与巯基消耗有关,防治措施(1)间歇疗法,停药时间大于 8 小时;(2)补充含巯基化合物,如卡托普利;4 低血压、青光眼、颅内压升高者禁用。

ACEI 抗 CHF 作用机理:1 抑制 Ang 转化酶的活性:AngII 生成减少;缓激肽降解减少,促 NO 及 PGI2 产生;醛固酮生成减少;2 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小全身血管阻力,增大 CO,减小室壁张力,增大肾血流等;3 抑制并逆转心肌肥厚及心室重构。

结核用药方案

结核用药方案

结核用药方案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控制和治疗结核病,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结核用药方案,旨在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结核药物。

一、结核用药的原则结核用药需遵循以下原则:1. 多药联合治疗:结核病菌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差异较大,因此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耐药菌株的生成。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耐药情况和合并疾病,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3. 督导治疗: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全程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和指导,按时、按量服药,以确保疗效。

二、初始治疗方案初始治疗方案针对未经处理的结核病患者,常用的方案有:1. 每日疗法:以伊索尼亚酰肼(INH)、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为基础药物的四药联合疗法,疗程为6个月。

2. 链霉素加强疗法:对于伊索尼亚酰肼耐药的患者,可以将链霉素作为加强药物加入到治疗方案中。

三、复发治疗方案对于复发性结核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有:1. 二线抗结核药联合疗法:包括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药物的联合使用,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 耐多药结核治疗方案:对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联合使用,并严格按照耐药结核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四、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治疗方案对于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患者,治疗方案需特别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1. 必需联合用药:根据患者的结核病菌耐药情况,选择有效的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

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患者需同时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控制艾滋病的进展。

五、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结核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服药时间和剂量:按照医生的建议准确地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中断或改变药物剂量。

2. 饮食调理:避免忌口和过度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3. 不良反应处理:在用药期间,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结核病药的使用
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

2、联合用药:种数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3、坚持全疗程规律性用药:患者时用时停或随意变换用量是结核病化疗失败主要原因。

4、适宜剂量。

第一线抗结核药:疗效好,毒性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抗结核药:毒性较大、疗效较低;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肼、氨硫脲、环丝氨酸、卷曲霉素、卡那霉素。

一、异烟肼
(一)作用:对结核杆菌高度选择性,很强的抑菌/杀菌作用。

对静止期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繁殖期细菌有杀灭作用。

对其它菌无效。

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与其它抗结核药联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二)机理:抑制胞壁分枝菌酸 mycolic acid合成。

(三)体内过程:(1)口服、注射均易吸收。

(2)分布广。

脑膜炎时,脑脊液浓度可与血浆浓度相近。

(3)穿透力强,也易透入细胞内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结核杆菌。

(4)肝脏代谢,乙酰化失效。

分为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四)临床应用:各种类型结核。

除早期轻症肺结核或预防应用外,均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

(五)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与Vit B6缺乏有关外周神经炎,CNS兴奋,精神失常或惊厥等。

2、肝损害:老人及快代谢型者,嗜酒者多
3、变态反应
4、胃肠反应。

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mg以改善症状。

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

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二、利福平:
(一)优点:高效,低毒,口服方便。

(二)抗菌作用:广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强
1、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作用强。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对G+球菌(耐药金葡菌)强。

G-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有效。

G-杆菌如大肠、变形、流感、绿脓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沙眼衣原体、某些病毒、厌氧菌有效。

(三)机制:特异性抑制细胞依赖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

(四)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广,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穿透力强,能进入细胞,结核空洞。

4、在肝代谢,胆汁排泄→肠肝循环。

(五)应用:
(1)各型结核病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

(2)麻风病的治疗。

(3)耐药金葡菌的感染及其它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六)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过敏反应
3、肝损害
4、流感综合症。

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

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

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三、利福定、利福喷汀
抗菌谱和利福平相同,对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与其它抗结核药有协同作用。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较强作用。

利福喷汀每周给药两次不良反应少。

疗效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四、乙胺丁醇
(一)优点:毒性小,抗药性产生慢。

(二)抗菌作用:(1)繁殖期的结核杆菌作用较强,可杀菌。

(2)对链霉素、NIH耐药的结核仍有效。

(3)细胞内、外均有抗菌作用。

(三)应用:与利福平或INH等合用于抗结核,单用也产生耐药性。

(四)不良反应:球后视神经炎,其副反应很少,为安全系数高的抗结核药。

据报道,该药长时间服用可偶发神经炎,与剂量有关。

使用较小剂量很少发生,一旦出现肢端麻木可用维生素B6对抗,可使症状较快改善。

还可偶见球后视神经炎,一般于大剂量应用时发生,对此要每月检查视敏度,包括视力、色觉、视野及眼底,若有异常应及时减量并对症处理。

五、链霉素
有杀菌作用,作用仅次于异烟肼和利福平,穿透力弱,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于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等。

易产生抗药性,严重的耳毒性。

六、吡嗪酰胺
(一)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分布广,穿透力强(细胞内,脑脊液)。

(二)机制:进入含吞噬细胞内,转化成吡嗪酸→杀菌。

对静止期缓慢生长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

在酸性环境下抗菌增强。

(三)应用:主要用于非典型的分支杆菌和结核病的复治。

宜与其它第一线药合用。

有明显协同作用。

单用易产生抗药性,无交叉抗药性。

(四)不良反应:1、高剂量、长疗程肝脏毒性(>3g)2、抑制尿酸盐排泄,可诱发痛风。

其副反应较为少见,以肝脏损害为主,可见于个别用药量偏大,每日剂量超过2g或疗程过长者,且以老年人为多。

为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每日剂量应在2g以下,疗程应在3个月以内,不可用药时间过长,在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

少见的副反应还有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故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
患者应禁用该药。

另外,有极各别对日光敏感者,服药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七、对氨水杨酸
抑菌作用和穿透力均弱,多不单用。

不易或很慢产生耐药性。

(一)机制:影响叶酸代谢,类似磺胺。

(二)应用:与链霉素,INH等合用,增强疗效,延缓抗药性产生。

与RFP 不宜同时使用。

(三)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毒性小,但发生率高。

其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烧灼感、腹上区疼痛、腹胀及腹泻等,对此应于饭后服药,必要时可与氢氧化铝或碳酸氢钠同服,以减轻刺激性,若反应重时需要停药。

个别患者服药时间较长(2个月以上),可发生单项转氨酶升高,可伴腹胀、纳差及恶心等,应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情重者亦需及时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