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祥让针灸为解剖列车搭建新站台——解剖列车第三版中文译本读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龙祥让针灸为《解剖列车》搭建新站台——《解剖列车》
第三版中文译本读后
【作者简介】黄龙祥: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内从事徒手治疗和体表治疗的专业人员中,流行一本名为《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的书,作者是国际著名解剖学、手法治疗、运动链和生物力学领域专家Thomas W.Myers(美)。虽然该书以往只有繁体字版中文译本,读起来比较晦涩,但每位读过该书并略通中医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作者所论和中医的经筋学说不谋而合,这激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兴趣。今年该书第三版面世后,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关玲与其同道学友共同对该书进行了细致而专业的翻译,中文简体字版4月下旬即将和读者见面。据说,此书尚在编辑中时,订者已甚众。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如此受欢迎?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该书主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黄龙祥研究员对该书的评价及其给针灸发展带来的启示。
如果将《解剖列车》视为古典针灸经筋学说的现代版,针灸人能从中得到如下启示:在诊断上,可以借鉴其姿势评估、步态分析,做出更直观、客观的判断;治疗上可以突破经筋病“以痛为输”的针灸治疗,尤其是在姿势调整和动作训练辅导方面更有明显优势。《解剖列车》并不能提供解决针
灸诊疗所有问题的思维导图。在临床诊疗中,应自觉地选择那些病因病机非常简明的伤科病症,尝试用针灸的方法去治疗,可以看清针灸诊疗理论的盲区,从而提高针灸诊疗的针对性以及疗效的确定性。有伤科知识与技术背景的人从事针灸专业定有不一样的诊疗思路与视野。如果有一天伤科针灸学在中国诞生,我相信它不仅可以改变针灸人的传统观念、推动《解剖列车》跑得更远,而且可以改变主流医学对人体构造的认识。
中国针灸经筋学说的现代版
也许是因为之前写过一本《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对于图形、标本设计与制作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打开这本《解剖列车》,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书中那一幅幅绝美插图射出的视觉冲击力。《解剖列车》之所以能在同类书中脱颖而出,迅速驶向世界,精心设计与精美呈现的插图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解剖学世界,肌肉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零件”研究的,而托马斯·W·迈尔斯(Thomas W·Mayers )借助肌筋膜的串连,将相关联的肌肉视为一个功能整体,提出了肌筋膜经线(Myofascial Meridians)的概念,形成了对人体解剖学框架的新认识。经作者分析确认的肌筋膜经线共有10条。肌肉,作为人体结构的一个“零件”——车厢,数百年来已被无数解剖家无数遍地研究,而将一个个“车厢”连接成一个首尾相应的整体——“列车”,则需要创造性思
维。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2006年在《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结束语中写下的一段话:传统西医解剖学在对人体的实体结构进行数百年的分析研究之后,是不是到了研究各种结构间相互关系的时候了?早已习惯了孤立、静止研究“零件”的传统解剖学,如何迅速转变思路,完成一次大的变革……从古典中医解剖中获取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借鉴,以更快、更好地理清那些被系统研究过的各“零件”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详细的联系线路,最后再根据这些“线路图”,将这些“零件”组装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开卷第一个印象是由于特殊的经历产生的对《解剖列车》的一种亲近感,那么这第二个感触则让我对该书的作者比别人更多了一分敬意,或者说与作者的心灵多了一份相通。
出于专业的习惯,接下来我想得更多的是:《解剖列车》对针灸人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怎么用?我注意到:2009年,Peter T.Dorsher 博士就将肌筋膜经线与中医针灸经脉循行线在走行路径方面进行整体比较,结果发现有8条肌筋膜经线与9条经脉循行线存在强相关(其中肌筋膜经线中的“螺旋线”与两条针灸经脉线相关)。这份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后来作为附录被收入《解剖列车》第二版。实际上,肌筋膜经线的结构和功能,与古典中国针灸更具可比性的是经筋学说。换言之,可以将肌筋膜经线理论看成中国针灸经筋学说的现代版,至少可视为其现代表达方案之一。那么,这个“现
代版”比古典经筋学说多出什么?或者说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份有参考价值的思维导图
如果没有近几十年来西方对肌筋膜疼痛的诊疗实践及其相关的干针疗法的流行,没有对针刺针感的结缔组织机制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没有在中国重兴的针灸经筋疗法与新兴的软组织外科学的呼应,恐怕这辆《解剖列车》不会横空出世——即使有幸问世恐怕也无人问津。有意思的是,这辆《解剖列车》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却将它定位于徒手医疗师和运动疗法师,没有朝向针灸医师,无怪乎在中国大陆最早对《解剖列车》关注的是运动保健按摩和健身教练这个群体,而不是针灸人。那么,肌筋膜链理论究竟对针灸诊疗有没有用?或者,换一个问法:针灸到底有没有变肌肉、筋膜张力,纠正关节紊乱、脱位的作用?在我读过的中国针灸学教材关于“针灸作用章节下,还没有读到这样的提法。那就让我们走进医院,看看临床诊疗的真实情景——选一个确属于徒手医疗领域且病因简明的病症——岔气,以便于讨论:岔气(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外因是明确的,属于伤科的适应证同样是明确的,伤科关于各种手法治疗此病的机制为:第一,通过外力直接矫正脊柱关节位置;第二,通过调节骨骼肌的张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矫正脊柱关节的位置。基于这样的认识,伤科徒手医疗师通过不同的按摩和复位手法矫正脊柱
关节位置而有效地治疗该病。然而,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病人也常常选择去针灸科就诊,同样有确切疗效。你会发现,针灸医生处理“岔气”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而且还都有效。只是作用机制并不像不同疗法针灸师所声称的那样有种种不同的玄机奥理,恰恰相反,所有不同的针灸疗法,都是通过改变筋膜肌群的张力,而不同程度纠正关节紊乱的状态,达到消除岔气病人疼痛的效果。你还会发现:不论选择什么穴位或部位,不论采用什么样的针灸方法,针灸医生在治疗这类病症时几乎都要求辅以活动。其实,不仅是针灸师,其他如按摩师、整脊师、各种注射疗法或干针疗法,在处理该病时,同样要求活动——或主动,或被动,方法各有巧妙不同。那么,活动究竟在治疗这类病症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答案是:人体本身具有自动“复位”功能,包针灸在内的所有一切临床有效的疗法,只是为痛得不敢动的病人制造了能够活动的时机,为机的自动复位腾出了足够的空间而已。只有明白这个机制,你才能理解并正确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才能用最小最少的动作,实现最安全最舒服的自动复位,并有效地预防复发。在我看来,就处理“岔气”而言,针灸——特别是针刺,是所有疗法中最有智慧的一种,而且是受条件限制最小的一种干预措施。经验丰富的针灸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病人和病情,用巧妙的设计直接为机体自动复位创造出空间,灵巧而漂亮地实现自动复位,消除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