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伊恩·麦克尤恩长篇小说国内研究述评

金言睿伊恩·麦克尤恩长篇小说国内研究述评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自20世纪70年代出道以来,佳作不断,如今已一跃成为获奖无数的当代英国国民作家。
迄今为止,麦克尤恩已出版15部长篇小说,不少著作渐有经典化的趋势,国内对其小说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一、麦克尤恩其人其作麦克尤恩的小说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创作阶段。
从其出道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出茅庐的麦克尤恩被评论界称为“恐怖伊恩”。
在此期间,他的作品创作晦涩,着眼于禁闭的私人空间,小说题材大都与乱伦、暴力、情色、谋杀相关,在评论界褒贬不一,争议性十足。
这阶段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为《水泥花园》(1978)以及《陌生人的安慰》(198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麦克尤恩开始寻找崭新的创作空间,逐渐将作品抽离出晦暗逼仄的私人空间,开始探讨社会上的道德困境与伦理危机。
随着《赎罪》等佳作的问世,麦克尤恩逐渐成长为如日中天的国民作家。
该阶段的代表作主要有《阿姆斯特丹》(1998)、《赎罪》(2001)、《追日》(2010)以及《甜牙》(2015)等。
其中《阿姆斯特丹》荣获布克奖,而“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1]《赎罪》一经问世,便斩获多项文学界大奖,也在国内外掀起一股“赎罪热”。
二、文学史与硕博士论文综述国外对麦克尤恩的研究起步早,几乎与其出道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1975)同时,且已形成体系:迄今为止,问世的成果包括专著二十余部、数十篇博士论文、二百余篇硕士论文以及数百篇研究型论文。
而国内的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此时恰逢他的作品《阿姆斯特丹》获得布克奖,提高了麦克尤恩在国内学界的热度。
随后,译介工作也随之跟进,进一步打开了当代英国文学的研究空间。
20世纪末以来,国内出版的英国文学史已专门撰写章节介绍评价麦克尤恩,其中刘意清和刘炅合著的《简明英国文学史》认为其作品“记录了尖锐社会变革的影响”[2]。
麦克尤恩《赎罪》的心灵历史叙事解读

二、 历史编排 : 嵌套 式叙 事结构
在《 赎罪》 中, 麦克尤恩打破 了传统叙事的单一模式 , 采用了“ 套层密藏” 的嵌套式结构 , 即一个叙事文
本 嵌入 到另 一个 文本 之 中。这 种 “ 中 国盒 子 式或 俄 罗 斯 套娃 般 的” 后 现 代叙 事 方 式 给予 小 说 不 断 自我 复 制 的功 能 , 同一 故 事 中不 同的叙 事 空 间层 层 相 嵌 、 相互重叠 , 构 成 了错 综 复 杂 的叙 事 迷 宫 。根 据 热 奈 特
( 1 9 8 0 : 2 2 8 — 2 2 9 ) 在《 叙事话语》 中对叙事层次 的划分 , 《 赎 罪》 共包含三个层次 的叙事。小说开场就是
“ 故 事层 ” 年 长 的布 里奥 妮 的“ 一 度叙 事 ” , 属 于 整部 小 说 的第 二层 叙 事 ; “ 一 度叙 事 ” 中年幼 的布里 奥 妮 的
克尤 恩看 来 , 小说叙 事是 否 能够真 实地 重现 历史 已经 不再 重 要 , 重要 的是 通 过 叙述 者 心 灵 的过 滤 , 叙 事本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3 - 0 3
作者简介 : 王怡 君( 1 9 9 1一) , 女, 河南开封人 , 暨南大学外 国语学 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英美文学和叙事学 。
一
、
引 言
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 ・ 麦克尤恩 ( I a n M c E w a n ) 自2 0 世纪 7 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 早期作品多热衷于 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与人性阴暗面的揭露 , 其独特的畸形主题与病态风格虽让他一举成名 , 却也致使其陷入
“ 恐 怖伊 恩 ” 的既定 角 色 。 自 9 0年 代起 , 他 开始有 意识 地避 免性 虐 、 乱伦 、 谋 杀 等 黑色 禁 忌 主题 , 更 多地 转
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叙事特色

2017年第22期(总第762期)夫放f_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叙事特色伏方霓(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以四个不同的历史片段为叙述内容,以多元繁复的叙述策略讲述一个关于爱与赎 罪的故事。
麦克尤恩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心灵历史重塑,从个人历史的微观层面窥探长达60余年的!0世纪历史图景。
小说 中所采取的叙述策略契合了当代英美小说经历后现代主义洗礼后的现实主义回潮。
关键词:《赎罪》麦克尤恩叙事特色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0世纪70年代英国文坛涌 现出来的新秀,也是至今活跃在当代世界文坛的英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因优雅克制的笔触、极具戏剧张力的情节设 置及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和伦理面貌吸引了世人的广泛关 注。
《赎罪》是麦克尤恩!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小说出版后 在评论届引起较大反响,好评如潮,被认是麦克尤恩出的一小说,也被《代 》评 来 大的100小说一。
小说 的同名电影于!007年9月上映,成 评家 !007年 关注的影 一。
《赎罪》于1935年,13的了姐和人的:•特的情,了的,于是 是在的一起的,被 。
年后,,了英,了克的 。
,大 ,是 当 的,认 了当年的 ,在 的活中赎罪。
当到英国和一 他的 ,也赶来。
出庭作,还 一个白,小说的主干叙述 结束。
然而,在个350页长的小说后面,却附一个!0页长度的尾声,已是一位七十七的知名作家。
告诉者,和 的重逢,是一厢情愿的造。
前面皆大欢喜结局的主干叙述,其实 是作者 耗 十九年、数易其稿所完成的一部小说。
事实真是罗比•特纳因败血症在1940年6月1日法国布 U斯死于 克大撤退的前夜,于同年9月在贝罕姆地铁车站爆炸中香消玉殒。
在小说后两页,笔锋骤然一转,揭穿了真 小说结局是典型的元小说式的结尾,充分揭露了小说的虚构本质。
除了的视角展开的 本身具 烈的“’’,还“’’上 一赎罪的方式,了虚构与真实 的界,使得《赎罪》的后现代主 。
叙述视角的链式效应

叙述视角的链式效应作者:胡绮琦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17期关键词:叙述视角;叙述者;人生哲学;赎罪王阳在《小说艺术形式分析》中提到“人物就是人物,不管他讲述的故事有多长,只要对应于转述语,他讲的故事就是叙述者转述的人物话语的内容”[1]。
《一千零一夜》的叙述者不是山鲁佐德,山鲁佐德是故事中的講故事的人物。
小说《赎罪》则巧妙地赐予主人公布里奥妮小说家的身份,因此在作者麦克尤恩的叙述下涵盖着小说家布里奥妮的叙述。
读者仿佛行走在双重迷宫当中,一道由作者麦克尤恩布局,一道由主人公小说家布里奥妮布局,而读者没有选择走哪一道的权利,只能在双重迷宫复杂交织中辨明真相。
更为巧妙的是,作者麦克尤恩的道布局在小说的最后揭示,让读者在前面的章节中完全捉摸不透,只有耐心阅读的读者才能在最后破解全局。
这恰恰是小说《赎罪》的高明之处,书中的最后并不是戛然而止的结尾,而是令人恍然大悟大吃一惊的点睛之笔。
明明作者麦克尤恩是小说《赎罪》中最高层次的叙述者,但作者麦克尤恩并没有直接说明引出。
并且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麦克尤恩也没有光明正大地亮出自己的身份,而是掩藏在“正如那对恋人一样——他们在贝尔罕姆同床共榻,令女房东勃然大怒——布里奥妮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2]。
的话语中,让细心的读者从“布里奥妮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对立面,推导出作者麦克尤恩在小说《赎罪》中“上帝操控者”的身份。
在知晓无迹可寻的麦克尤恩真正身份的那一刻,所有的读者都大为一惊,回味享受“被蒙骗的乐趣”。
虚拟世界讲话者布里奥妮代替作者麦克尤恩出面,小说家希望能在文字“上帝视角”中得到救赎,但无法逃脱现实生活的谴责。
并且与麦克尤恩“这五十九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我心:一位拥有绝对权力,能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上帝般的女小说家,怎么样才能获得赎罪呢?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更高的形式是她能吁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
在她的想象中,她已经划定了界线,规定了条件。
《宠儿》的后现代叙事策略的开题报告

《宠儿》的后现代叙事策略的开题报告题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策略研究摘要:《宠儿》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1981年出版的小说,它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宠儿》中所采用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并分析这些策略在小说中的运用效果。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宠儿》一、研究背景作为一种现代主义文学的衍生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反叙事性、自我意识、语言游戏等元素,追求对现实的挑战和破坏。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宠儿》采用了一系列复杂的叙事策略,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观感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尽管《宠儿》已经出版30多年,但学界对于它的后现代叙事策略的研究仍然很有限。
然而,一些学者已经对该小说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例如,张柏芳(2018)探讨了小说中的自我意识、迷幻效果和叙事分层等策略,而许少怀(2010)则分析了小说中的语言游戏和反叙事性等元素。
这些研究为本文对《宠儿》的后现代叙事策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宠儿》中采用了哪些后现代叙事策略,并分别如何运用,造成了什么样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
首先,通过对小说的细读,归纳总结出其中运用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其次,分析这些策略在小说中的运用效果,探讨它们是否具有反叙事性、自我意识和语言游戏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四、预期结果与意义通过对《宠儿》的后现代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发现并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与特征,从而深化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并为今后对《宠儿》的研究提供参考。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
郭先进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2)001
【摘要】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叙事特征,即在不同的阶段,小说中地理景观、文化空间、个体心理空间及社会空间的表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麦克尤恩小说的文本结构和叙事框架有意打破故事的线性发展模式,采取了空间与人物互动、空间与时间的互逆和多重视角叙述模式,凸显空间叙事魅力和作家的创作诉求.空间叙事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总页数】5页(P110-114)
【作者】郭先进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外语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伊恩·麦克尤恩早期小说超现实主义叙事艺术 [J], 郭先进;王山
2.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互文性叙事艺术 [J], 郭先进;汪阳
3.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后现代叙事艺术 [J], 郭先进
4.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 [J], 赵喆
5.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后现代叙事艺术 [J], 郭先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灵的孩子 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

心灵的孩子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心灵的孩子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作家和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时间中的孩子》被誉为心理疗法的经典之作。
本书通过描绘人们心灵深处的孩童形象,以及时间对人性的影响,探讨了人类成长和心理复苏的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时间中的孩子》进行解读,包括人类的内在孩童、时间的多样性、情感的成长以及心理疗法的启示。
首先,人类的内在孩童是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存在着一个未成年时期的自我,拥有纯真和真实的情感。
麦克尤恩认为,人们经历的成长过程不同于身体的成熟,内心的孩童始终存在,而且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人们需要与内在孩童重新建立联系,以便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愿望,并寻找内心的平衡。
因此,心理治疗应该致力于唤醒和疗愈内在孩童,使其能够与成年人的理性思维相融合。
其次,本书中的时间观念非常独特,体现出时间的多样性。
麦克尤恩认为,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和经历都是不同的,因为时间是主观的存在。
有些人可能对过去耿耿于怀,无法释怀过去的伤痛;有些人可能过度关注未来,从而陷入对即将到来的担忧中。
而内在孩童则生活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体验中。
通过意识到时间的相对性,人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内心的和谐,从而获得心灵的健康成长。
同时,本书中对情感成长的讨论也是十分重要的。
麦克尤恩认为,情感成长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等。
而良好的情感成长需要人们学会表达情感、接纳情感并与之相处,而不是对情感进行压抑或一味逃避。
只有积极而健康地处理情感,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成长。
最后,《时间中的孩子》还提供了心理疗法的启示。
通过与内在孩童的对话和接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找到内心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心理治疗师应以尊重和爱心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恢复对内在孩童的感知和体验,进而实现心理的复苏和成长。
成长理论视域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

作者: 耿潇[1]
作者机构: [1]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28-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麦克尤恩;《赎罪》;布里奥妮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被改编成电影于2006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以布里奥妮从童年、成年到老年的成长主题为叙述主线,指出其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贯穿于“犯罪”和“赎罪”的全过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结合人格发展理论,麦克尤恩展现了一位在成长历程中勇敢面对自己错误、承受“惩罚”并尽力修补自己曾经犯下的“罪”的现代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1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
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
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
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
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由上可见,经典的成长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小说多以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为主人公,讲述的都是他们从无知到成熟的变化发展,并突出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认识自我;其次,小说中都会有仪式性的事件作为成长的标志,小说注重个人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最后,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
二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叙事模式成长小说在形式层面上有着鲜明的标记:叙事模式化。
叙事模式一般包括主观模式、客观模式、第一人称模式、第三人称模式、评述模式等类型。
如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赎罪》、《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都是通过叙事功能描写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落与追寻的对立,进而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会遇到独特的、只属于他或她自己的契机———成长性事件,而这一事件触发了未曾获得的认识时,被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这种契机中,主人公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意志、智力、情感等的考验,得到磨炼,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例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靠着智慧和能力赢得幸福———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婚姻、乖巧的女儿。
斯蒂芬特别喜爱女儿凯特,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却由于意外而变成不幸,女儿凯特在超市丢失了,这给主人公斯蒂芬带来巨大的情感打击,他的成长契机也在此时出现了。
小说以走失的孩子为导火索,描写了斯蒂芬生活和情感的巨大变化,女儿的丢失使斯蒂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想起了她三岁时候,皮肤摸上去多么有弹性,她那么舒服地靠在他身边,纯净圣洁的嗓音,红红的滋润的唇舌,白白的牙齿,无条件的信任。
天渐渐变黑了,她的影子也慢慢淡去……他想,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我想要你现在就被送回来。
其他我什么也不要。
我想要的就是让你回来。
这变成了一个符咒,它的节奏缩减为一声悸动,肉体的疼痛,直到过去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些话里。
”主人公斯蒂芬由于伤失爱女之痛,沉浸在过去,逃避现实。
生活和工作也随之变得混乱而颓废,他的现实充满了回忆,回忆使得现实有了意义,这使他陷于悲伤和怀念的情感中,导致生活一度不能自理,无法自拔地退入了孩子半封闭式的个人世界。
主人公丢失女儿的事件仅仅发生了一次,却被麦克尤恩多次反复地描写,造成了叙述上的重复,丢失孩子的重大事件使斯蒂芬的内心遭受磨砺,以此突出事件的重要性,是促使他成长的一个契机。
最后,当斯蒂芬认识到完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才最终摆脱女儿丢失的阴影,走出成长的困境。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反映出家长要珍惜孩子,关爱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
又如,《赎罪》的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是一个早熟、敏感、充满文学幻想的小孩。
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行动和思考。
因此,当庄园发生强奸案后,鲁莽的小布里奥妮在自己的猜测和推断下,指证罗比是施暴者。
由此,布里奥妮成长的契机出现了:布里奥妮的诬陷把罗比送进了监狱,而她的草率使她的后半生都陷入悔恨之中。
是妒忌以及无知让那个女孩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小布里奥妮这一鲁莽的举动不仅毁了姐姐和情人的爱情,也使她本该美好的童年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将罗比的“清白”与布里奥妮的“罪”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中,他塑造的角色因为成长契摘要《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
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蔡雨秋045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1借鉴与比较机改变了现实环境,进而造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躁动不安。
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因女儿的丢失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而他试用幻想来对抗丢失女儿的痛苦:他放弃了写作、朋友,整天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几乎处于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步。
小说描写了斯蒂芬被一个乞丐小女孩利用他的失女之痛遭受欺骗的经历,正是乞丐女孩打破了斯蒂芬心目中凯特的美好形象,而乞丐女孩的死亡又让斯蒂芬感到类似失去女儿的遭遇。
他意识到凯特真的丢失了,自己必须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并进一步意识到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按他想象中的样子成长。
此外,另一个让斯蒂芬意识到女儿凯特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他思维中的一个幻象的事实,来自于作品中一个相貌和凯特长得非常相像的女孩鲁思·莱尔对斯蒂芬关爱的直接拒绝———她拒绝承认自己就是失踪的凯特。
这更加进一步地触动了斯蒂芬的情感,让他直面挫折。
他开始自觉对抗回忆对他的侵蚀和伤害,在与痛苦的博弈中,斯蒂芬向妻子寻求慰藉,而对婚姻问题、夫妻关系的思考也是斯蒂芬与生活博弈的一部分,他们开始互相谅解,努力挣脱现状,面对现实的人生。
麦克尤恩的小说最动人之处恐怕就在于主人公运用自由的意志,对成长坚持不懈地向往和奋争。
他们奋力挣脱困难的环境,与现实抗争,不懈地寻找着生活的目标,努力地重塑生活的意义。
小说中描写分居的斯蒂芬夫妻在一次意外中,妻子怀孕了,她独自承担这件事情。
而新生儿的诞生彻底修复了夫妻间的关系,两人重归与好,为斯蒂芬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机遇,让斯蒂芬摆脱了回忆的阴影,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麦克尤恩在作品中寻求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他试图在小说中表明:一方面人的自然情感和生活考验无法抗拒;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塑与成长是要通过自身努力和道德选择才能达到的。
三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极其巧妙地了运用叙事策略,多角度叙事,片段性的拼贴、互文性、写实与虚构相结合,使其作品独具魅力。
而他极富张力、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则使读者感受到巨大的美学冲击力。
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常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声音来描绘同一个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常由多个人物分别讲述,使作品带有烈的主观色彩;小说人物无意识的追寻经验与自我的描述相互混合渗透,又构成了对事件的不同评论和观察。
例如,在《时间中的孩子》中,通过斯蒂芬作为叙述自我,随着他视角的推进,让读者感受到女儿失踪后“我”的痛苦和焦虑。
使得读者追随着主人公进入情感强烈搏动着的内心世界。
叙述行为本身是自我体验的总结和完成,而通过斯蒂芬的朋友查尔斯夫妇的言说,则给我们提供了观察斯蒂芬的另一个视角,感受到斯蒂芬对女儿的爱及他失去女儿的痛苦,这种对人物和内心情的多角度描绘,使作品独具魅力。
麦克尤恩写作呈现出片段性的拼贴,追求描写人物真实的内心活动及真实的现实世界。
他把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意识片段和故事情节拼贴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连续性及情节的连贯性构成,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
例如,《赎罪》是由四个片段构成的,麦克尤恩把并不相互关联的章节或片段置放在一起,在形式的安排上强调每一片段的独立性:第一个片段讲述了布里奥妮如何误将罗比送入监狱。
第二个片段,跳跃到二战的战场,透过罗比,让我们认识了战争,同时也描写了支撑罗比活着的信念是他对塞西莉亚的爱情。
第三个片段是在医院,布里奥妮当了一名随军护士,她向姐姐和罗比承认错误,并承诺讲出事实真相,还罗比清白。
而当我们正在猜测着真相大白时,毫不相干的第四个片段出现了,塞西莉亚和罗比在战争中都死去了,布里奥妮坦承赎罪无法实现,读者期待的目标落空了,使读者认识到所涉及的现实其实就是写作本身的现实。
四个片段没有因果关系,麦克尤恩主观地、真实地再现每一个片段的主题,把它们未加改造就直接拼贴在作品中,这种片段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连贯的情节,每一个片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充分发挥片段拼贴在小说叙事中展现内心真实的作用。
现实主义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叙述方法上具有时空跳跃、时间倒错等特征。
这是麦克尤恩表现其思想和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斯蒂芬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魔幻地穿越时空,在洪钟酒吧外看到自己父母,他与母亲对视,仿佛看到几十年前自己出生前的情景:“百货商店女店员克莱尔爱上了年轻的军人道格拉斯,当她满心喜欢地告诉未婚夫她已怀孕时,像所有惧怕丑闻和生活压力的年轻人一样,他沉默了、害怕了、退缩了。
”这让克莱尔非常失望和伤心,她决心打掉这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然而当他们坐在酒吧里时,克莱尔看到在窗子上浮现出一张小孩的脸:“它正朝酒吧里看,带着恳求的表情。
它那么白,白得像阿斯匹林,带着恳求的神情。
”顿时,克莱尔心里的母爱油然而生:“我肯定,我知道,我看见的是我自己的孩子。
”这个正在孕育中的婴儿,突然变成活生生的了,“她第一次意识到它是一个独立个体,意识到她必须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它。
”这个受到保护并出生的婴儿就是小说主人公斯蒂芬,斯蒂芬仿佛目睹了当年酒吧里的动人情景,这似真却幻的一幕让斯蒂芬在这找到了母亲对他的关爱,重新认识了自己,他的生命开始复苏,并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