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7

合集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3月阶段性测试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总用时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填涂相应题号的选择项。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君子”是整部《论语》关注的中心,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有107处之多,而涉及到“圣人”或“圣”者只有5处。

可见,孔子谈论最多的是“君子”而不是“圣人”。

同时,从孔子一生的实践来看,其所关注的也并不是最高统治者的人格修养和治国之道和政治实践问题。

而是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实践问题。

其理论主旨也不是教人如何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和“治国、平天下”的圣人,而是教人如何成为“仁人”、“君子”。

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在孔子这里正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通过道德修养实践而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学问。

从《论语》的有关话语来看,所谓君子,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这一阶层人的理想人格。

即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

那么“君子”作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呢?我认为主要是一种集“知”、“仁”、“勇”为一体的完整的道德人格境界。

《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但与子产的君子之道不同,孔子不仅将君子之道置于“礼”的规范之下,而且赋予君子之道以新的内涵。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02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02

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02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

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

“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

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

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

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

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

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

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

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

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

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08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08

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08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冯骥才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加以描龙画风,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

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跑到哪去了?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两都往里边塞。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历史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

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

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怎能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以文化谋利—一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

中山市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中山市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中山市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03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03  Word版含答案

下学期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03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刘梦溪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

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

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

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

"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

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

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

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

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共12页)

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共12页)

一中10-11学年高二语文(yǔwén)下学期3月月考〔无答案〕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险衅.〔xìn) 陨.首〔xǔ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B. 子嗣.〔sì〕 深邃.〔suì〕 窈.窕〔yǎo〕 不所怙.〔hù〕

C. 愀然〔qiū〕 神祗〔zhí〕 缱绻〔quǎn〕 不屑一顾〔xiè〕 D. 裨.益〔bì〕 咫.尺〔zhǐ〕 尚飨.〔xiǎng〕 智者乐.水〔yuè〕

2、以下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 〕 A、人杰地灵 老当愈壮 高山流水 钟明鼎食 B、物华天宝 清云之志 渔舟唱晚 穷且益坚 C、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芥书生 俊采星弛 D 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 〕 A. 这次班长中选,他作了充分的准备,竞选演说那天,他粉墨登场....,就受到

了同学们的欢送。 B. 集 、电脑、相机、信誉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 近日某部被指导演寄予厚望的影片首映上座率差强人意....,只卖出十几张

票。 D. 世博会开幕式那天晚上(wǎn shang),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庆

贺世博会成功开幕。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公司的HY开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 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如今又在为防止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 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场选择城作为实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 D. 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无视。

高二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高二下语文其次次月考试卷(人教版)【高二下语文其次次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原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调、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心情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犹如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

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

“桃之夭夭”,描写茂密、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方年轻美貌的女子。

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漂亮,被人称作“桃花夫人”。

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

还有清初孔尚任的闻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

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始终唱到今日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特别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祥瑞喜庆活动特殊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

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数不胜数。

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欣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春游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

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闻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

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

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方老师的学生之多……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蒸蒸而上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特别炙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殊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