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
江苏省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D卷

江苏省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4题;共28分)1. (2分)下列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沉淀(dìng)颓圮(fēi)百舸(gě)橘(jú)子B . 携(xié)手峥(zhēng)嵘彷徨(huáng)浪遏飞舟(è)C . 游说(s huō)撑伞(zhǎng)斑斓(lán)青荇(xìng)D . 漫溯(shuò)瓦菲(fēi)拘泥(ní)团箕(jī)2.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舸舰/坎坷弱冠/鸡冠秉烛夜游/炳烛而学B . 蹊跷/溪流震撼/惑众寥寥数语/谬以千里C . 淋漓/撤离咫尺/炽热模棱两可/模山范水D . 焕发/涣散溯源/夙愿千里迢迢/沼泽果实3.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朔望/塑料木讷/百衲衣卓识/风姿绰约B . 惊蛰/谪居荠菜/脐带血漱口/山肴野蔌C . 烙饼/落枕径庭/地下茎斟酌/媒妁之言D . 纰缪/谬种蓓蕾/赔笑脸干谒/竭泽而渔4.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狩猎(shǒu)骨髓(suǐ)口头禅(chán)形迹可疑(jì)B . 消弭(mí)香蕈(xùn)蜇一口(zhé)舐犊情深(shì)C . 缫丝(chāo)蹚水(tāng)逮老鼠(dǎi)安步当车(dāng)D . 凫水(fú)撷取(xié) 涮羊肉(shuàn)穷兵黩武(dú)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 面对经济低迷、人心浮动的困局,安倍晋三本能地做起了邪恶的军国梦,蜇伏了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其鼓动下借尸还魂。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试题数:10,满分:1501.(问答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
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
“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
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
“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
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
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
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
“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
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
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新疆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II)卷

新疆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他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辞,在单位独来独往,和同事很少交流,在家里也沉默少言,弄得自己茕茕孑立。
B . 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C .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D . 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2. (2分) (2016高三上·湖南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公投如果通过,苏格兰将结束同英国的三百年“婚姻”,成为独立国家,而英国也将“一夜分裂”。
B . 从美国和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剧烈下滑,达到17%—18%以上。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成本的增加使西方公司不再能够在中国获得象10年前一样的暴利造成的。
C . 回顾“占领华尔街”的三年历程,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头一年轰轰烈烈的情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直奔曼哈顿的富人聚居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传遍全美。
D . 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3. (2分)(2017·深圳模拟) 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恰当的一项是()A . “恒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告语:走进“恒春”,明媚一生。
B . 某位来宾给97岁的老人祝寿:祝您老人家健康快乐,长命了百岁。
C . 某局长在现场办公会上说:今天我的表态,一言九鼎,决不含糊。
D . 小张对王教授说:今天您做的报告,不仅言近旨远,而且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 (6分) (2017高二下·伊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计18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个别高等院校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仅给自己带来伤害,也给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的名誉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学术态度着实让人担忧。
(2)当前网络信息的内容五花八门,传播速度极快,当我们把不科学、不真实的信息随意传播出去时,就是。
(3)学术交流活动中,即使是权威专家的话,我们也要持怀疑的态度去审视,不宜,更何况学术活动本来就倡导百家争鸣。
A.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以讹传讹 B.拾人牙慧以讹传讹人云亦云C.以讹传讹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D.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以讹传讹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首届跨境电商论坛最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 版

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每题3分,共9分)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迫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全国卷)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全国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军人的精神修养,基本着重在智、仁、勇三达德。
这三达德中,又以仁为主。
中国文化主要精神都发源在一个“仁”字上。
孟子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礼是仁的表现,仁是礼的本原。
但战争本是要杀人的,好像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我中华民族虽尚武,而不流于残忍,所以能绵延历久,屡挫不衰。
中国军事要讲顺天应人,替天行道。
所谓止戈为武,仁者无敌,战争乃为一种吊民伐罪,以杀止杀的行为,故军队则成为仁义之师。
孟子也说:“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
”不嗜杀人,不是不杀人。
但杀人总不是好事,因此非存心至仁,则不宜开来担任此杀人的大任。
既要杀人,自己也该不怕死,所以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视死如归,也是武德。
当知两军交锋,固是要争取胜败,更要是“争是非”。
是的向非的投降,实无光荣可言。
一个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强调“精神不死”,躯体虽不保,但其人格气节仍然存在。
战争并不是鼓励杀人,更不是鼓励自杀。
心中只有一个道,一个仁义之道。
死生一观,并不在这些上来计较。
中国军人既尚仁,又讲礼,吉、凶、军、宾、嘉五礼,军礼占其一。
可见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军人,正也代表着文化传统主要精神之所在。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段军人修养最高精神的话,说:“子之所慎,斋、战、疾。
”斋是祭前斋戒,所祭是鬼神。
孔子在祭前斋时,既不确认有鬼神,也不确认无鬼神,只是此心戒慎,不懈怠,不做作。
祭只是祭,斋只是斋。
疾病之来,也不知将成大病,抑系小疾。
但不要害怕,也不要疏忽,只一心戒慎在疾上。
遇战事,也如对鬼神、对疾病般,只莫放松、莫紧张,不当它是强敌,亦不当它是弱敌。
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当代社会,“美”和美学也许是最让人困惑的词汇和学科之一。
一方面,美和美学的概念随着当代艺术和时尚业的发展而迅速变化;另一方面,与美学概念关系密切的当代文艺批评始终处在某种“理论表述”的困境之中。
中国当代美学因为人民大众审美经验的日趋活跃,用原有的学院派的美学理论似乎已难以描述。
因此,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具有理论上的迫切性。
当代美学的基本目标是对20世纪末至今形成的新的文化生态及其所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作出理论的思考。
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美学领域表面的纷繁复杂中,新的、积极的因素正在生长。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它的表现形式又有差异,因此,理论的多元化格局是正常现象。
中国当代美学应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在多元性、叠合性的当代语境中探寻当代美学的“物质基础”。
具体而言,把美学和文艺问题放到社会系统中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情感结构的分析来阐释文学艺术意义的研究思路,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地方性审美经验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性的密切关系,影响着当代文学艺术及其意义阐释,当代美学不能忽视这种文化关系的制约作用。
对于中国当代美学而言,要高度重视当代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注重分析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呈现,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及审美认同的社会基础作出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必须承认,当下的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界还充斥着理论的混乱和歧义,对此,展开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重申美学本体论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没有死亡和消失,无疑是有意义的。
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学界先后讨论过“悲剧之死”“乌托邦之死”和“文学之死”,然而,文学艺术在现实的土壤中,在人民的生活里,在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仍然支撑着人们的生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结构。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兰州一中2018-2019-1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
这时期的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据考证,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传入中国北方,并于公元551年前传到南方。
曲项琵琶具有拨弹音量大和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
琵琶成为隋唐燕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贞观至开元的百余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
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
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为了曲项琵琶的专称。
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
据《辽史》载:“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
以琵琶弦叶之。
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
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
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0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一、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二、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三、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四、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试题由学生保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
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在明代达到鼎盛。
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
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
早期从1368 年至1433 年,以官营为主。
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规模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
中期从1433 年至1554 年,官私并举。
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虽朝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成为当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
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走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
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
晚期从1554 年直至明亡,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
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朝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由此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而以葡萄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青花瓷外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
明末,青花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色彩。
青花瓷大量传入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
这种艺术风格在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
当时,谈论中国文化成了欧洲最时尚的话题。
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
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
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1.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出现在对外政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官私并举,再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的过程。
C.外销青花瓷是明王朝提升自身国际影响的重要举措。
D.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自其诞生就与外销有着密切的联系。
外销青花瓷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促进了青花瓷制造业的发展。
B.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销领域。
D.明代唯一的外销瓷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动,更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明王朝被迫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转型。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14分)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5分)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鼠疫斗士”伍连德如果说白求恩大夫是一位国际主义者,那么生于、死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终生持有英国国籍的伍连德大夫又何尝不是一位国际主义者?与白求恩不同的是,伍连德是华人,他的父母来自中国。
1903年,年仅24岁的伍连德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7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他,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1910年冬,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哈尔滨一带肺鼠疫流行,疫情扩散迅速,一路南下,直逼京畿,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
正在天津主持中国第一所现代医学院——天津陆军医学堂的伍连德,临危受命,辞别妻儿,年仅31岁的他,只带着一个助手就抵达哈尔滨。
义无反顾地直扑一线,出任清廷特派全权总医官。
在当时的医学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却不这么认为,他发现鼠疫是可以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的。
他仔细地调查研究,发现此次烈性呼吸性传染病病源来自于一种草原上的旱獭,捕杀旱獭的猎人和皮货商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