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

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

研究生姓名:刘洋

学号:2010021573

年级:2010级

专业:植物病理学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签名: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

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

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1]。因此。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

(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

(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

(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

(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

1.3 真菌概述

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

(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1.3.2真菌的种类

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2]。

1.3.3有益的真菌

(1).可供食用: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2).医药: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Flaming—青霉素,土霉素)。

(3).工业发酵:制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

a.生物农药: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

b.白僵菌:防治昆虫─玉米螟。

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

d.赤霉素:920─真菌的代谢产物。

(5). 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1.3.4有害的真菌

(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

2.真菌分类的变化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的深入,各类生物的分类研究逐渐趋于专门化,从而形成了生物分类学的许多分支。微生物的分类也分支并专门化,形成了细菌分类、放线菌分类、真菌分类、病毒分类等分支。

2.1真菌分类的历史

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字的“蘑菇”(fungi),现使用的真菌一词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既有单细胞个体,又有多细胞的大小型丝状体及大型个体的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由于真菌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较原核生物复杂、多样,但与高等植物相比形态结构则又简单,因此其分类既不同于原核生物也不能与高等植物相似。回顾对真菌系统研究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古真菌学时期(—1860),近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现代真菌学时期(1950—)三个主要时期。在古真菌学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利用真菌,人类最初对真菌的分类是依据易于识别的宏观形态特征来鉴别的,使用的是简单的描述性语言。

十七世纪中期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真菌的研究由大型真菌转入小型真菌并推动了真菌分类工作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3]。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巴斯

德发酵实验的研究,为真菌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真菌的分类从形态结构方面深入到了系统演化方面,建立了以系统发育为基础的分类系统,它反映了系统发育的进程,使真菌分类从外表形态上相似和内在本质上的相关联相统一。这一近代真菌学研究的时期,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了反映自然系谱的分类工作,同时以进化的观点研究了真菌的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近三十多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把真菌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导致了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重大突破,进入了现代分类时期[4]。

2.2传统的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的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的分类原则。以形态结构为依据是传统(或经典)分类法的基础。以生理生化特征为依据能从多方面研究真菌,但采用的指标较多。另外,不同真菌在形态、营养、繁殖等诸方面对生态因素都有特定的要求和耐受的界限,因此观察真菌时也须考虑到生态性状并将它作为真菌鉴定的辅助性状。在真菌分类领域中,具有进化概念的,有代表性的真菌分类系统主要有De Bary(1884)系统,Gaumann(1926—1964)系统,Martin等(1950)系统,Whitaker(1969)系统等。但真菌学工作者在实践中经常参照和应用的系统一般是以Martin为代表提出的4 纲分类系统,即将真菌归属植物界的菌藻植物门,下分粘菌和真菌2个亚门,真菌亚门再分4个纲[5]:

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或者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

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未发现有性阶段。

这一分类系统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70 年代中期,曾被世界各国的真菌学者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这一分类系统将藻状菌纲分得太乱,以后分类系统的变更主要在这一纲内。

2.3真菌分类的新进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给真菌分类学以巨大的推动力,其中将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性状用来探索真菌的种、属、科、目、纲、门等各级分类阶元的进化和亲缘关系应用日趋广泛,弥补了传统分类的不足,使人们对真菌系统发育的认识更接近于客观实际,为真菌分类学的研究开辟了前景。近几十年来真菌分类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