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基本理论
易语言多线程雷电模拟器写法案例

易语言是一种面向中文的编程语言,它具有简单易学、易上手的特点,因而受到广大中文用户的喜爱和青睐。
在易语言中,多线程编程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大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并发处理能力。
而雷电模拟器作为一款Android模拟器,在广大用户中也备受欢迎。
本文将介绍在易语言中如何利用多线程实现雷电模拟器的模拟操作,希望能为广大易语言爱好者和雷电模拟器用户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一、理论基础在开始介绍多线程雷电模拟器写法案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理论基础知识。
多线程是指程序中同时存在多个线程,每个线程都可以执行不同的任务。
相比单线程,多线程可以实现并发处理,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而雷电模拟器则是一款Android模拟器,可以在PC上模拟Android系统环境,用户可以在雷电模拟器上运行各种Android应用程序。
结合多线程和雷电模拟器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线程技术来实现对雷电模拟器的模拟操作,比如同时进行多个应用程序的操作或者多个设备的模拟等。
二、多线程雷电模拟器写法案例1. 创建多个线程我们需要在易语言中创建多个线程来分别实现不同的模拟操作。
可以使用易语言中的Thread组件来创建和管理线程,每个线程负责执行不同的模拟操作。
可以创建一个线程用来模拟点击某个应用程序的按钮,另一个线程用来模拟滑动屏幕等。
2. 同步多个线程由于多个线程是同时存在的,为了保证它们之间的操作不会相互干扰,需要进行线程同步。
可以使用互斥锁、信号量等机制来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确保它们按照预期顺序执行,并且不会发生资源竞争和冲突。
3. 模拟雷电模拟器操作在多个线程创建和同步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编写每个线程的具体模拟操作了。
可以编写点击按钮的操作、输入文本的操作、滑动屏幕的操作等,以及这些操作的循环执行逻辑。
通过这些模拟操作,我们就可以实现对雷电模拟器的多线程模拟操作了。
4. 异常处理和错误处理在实际的多线程编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异常和错误,比如线程卡死、操作超时、模拟操作失败等。
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

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是基于大气电学理论和气象学原理建立的,它考虑了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云层的结构和地面的情况等多种因素,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计算雷电发生的概率。
一般来说,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大气中的电荷分布是影响雷电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大气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根据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和位置上。
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会考虑这些电荷分布的情况,从而对雷电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
2. 云层的结构,云层的结构也对雷电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类型的云层中,电荷分布和气流情况都会影响雷电的产生。
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会考虑云层的结构和特征,从而对雷电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3. 地面情况,地面的情况也会对雷电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形的高低、植被的状况、建筑物的分布等都会影响雷电的发生概率。
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会考虑地面情况的影响,从而对雷电的发生概率进行修正和调整。
基于以上几个关键因素,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P = f (Q, C, G)。
其中,P表示雷电的发生概率,Q表示大气中的电荷分布情况,C表示云层的结构和特征,G表示地面情况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就可以得到雷电的发生概率。
在实际应用中,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通过对大气电场、云层结构和地面情况等因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得到雷电机动概率的数值结果。
这些数值结果可以帮助气象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雷电的预测和预警工作,从而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除了对雷电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外,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还可以用来研究雷电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不同气象条件下雷电发生概率的计算和比较,可以揭示雷电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雷电的预测和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雷电机动概率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气象学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雷电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雷电的发生概率。
古人对雷电的认识

2009-07-17 |古人对雷电的认识标签:雷电古人认识雷电自远古呱呱诞生已有数十亿年了。
雷电的本质是什么?它阵阵的骚动、悠闪藏耀展现在原始先民的面前时,既蕴含着对生命的诱惑,深藏着对生存的恐惧。
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祖先便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雷电,以揭释其中之谜。
先秦时代,先哲就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雷电。
《尚书洪范》中认为:“有云然后有雷……故云雷相托,阴阳之合。
《淮南子·天文训》中也说:“阴阳相薄,感而为电,激而为雷。
”宋代的理学家程颢也指出:“电者阴阳相轧,雷者阴阳相击.”阴阳学说成了古人解释雷电产生的机理的理论依据。
雷电也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道壮观长廊。
在古代的诗歌词赋中,有不少关于雷的吟咏佳作。
晋代傅元《惊雷歌》中的:“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其气魄是何等的雄奇!宋代愈琰《雷》诗中的:“幽窗降鉴频三四,照尽人间正与邪”,却把雷电与人类伦理等联系起来……可见雷电对古人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
当然,雷电给人类生活带来不少的悲剧。
如人被雷击、树木折断、房屋着火等,古人则错误地认为这是上天对人不良行为的惩罚。
汉代王充针对这种情况,曾分析说这是由于“阴阳较轸”(冲突)而产生“激射”的结果,他批评“雷为天怒”,是虚妄之言。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建筑中,巧妙地应用了避雷方法.山西应县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有一座木塔,它建于辽代清宁上年(1056年),塔高1/ 267.31米,其周围的房屋不过高10米.当周围的屋舍屡遭电击时,这座高耸的木塔却安然无恙。
明代永乐年间建在武当山绝顶处的铜铸镏金大殿,每逢雷雨季节,当雷电骤起之时,金殿周围频频掠过巨大的火球,形成了“雷电炼殿”的奇观,而金殿却完好无损.科学研究表明,金殿建在峰顶,其表面鎏金,本身就如同一个伸入天空的大型钝头避雷针。
我国古代的雷电产生于阴阳之说和避雷的方法,在科学发展史上的确是一项奇迹。
2/ 2。
雷电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雷电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雷电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是否被视为自然资源,取决于对“自然资源”这一概念的理解。
一般而言,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或能量。
雷电虽然具有巨大的能量潜力,但由于其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目前尚未被有效利用。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雷电尚未被普遍视为已开发的自然资源,但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自然能源。
雷电的特性与能量雷电的形成与能量释放雷电是由对流云中的电荷分离引发的放电现象,通常伴随有闪电和雷声。
雷电的形成过程复杂而壮观,当积雨云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进而引发闪电。
雷电的能量释放极为强大,一次闪电可以释放出数百万伏特的电压和数千安培的电流。
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次闪电击中地球,产生的能量估计达到250亿千瓦小时,这一数字令人震撼。
雷电的能量释放不仅仅是电压和电流的体现,还包括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闪电的高温可以瞬间将空气加热到数万摄氏度,导致空气迅速膨胀并产生雷声。
此外,雷电还可能引发森林火灾,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尽管如此,雷电的能量释放仍然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现象之一,其潜在的利用价值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雷电的利用难度尽管雷电的能量巨大,但其利用却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雷电的发生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闪电的发生时机随机且瞬息万变,这使得人类难以准确预测和捕捉雷电能量。
其次,雷电的瞬时能量极高,对捕获和储存设备的要求也极为苛刻。
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技术能够有效捕获和储存雷电能量,这使得雷电的利用变得极为困难。
雷电的利用难度还体现在技术和经济成本上。
捕获雷电能量需要高效的导电材料和储能设备,这些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成本高昂。
此外,雷电的能量释放时间极短,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捕获和转换能量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期在未来能够有效利用雷电这一自然资源。
雷电的潜在利用价值人工引雷技术的探索为了克服雷电利用的难度,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人工引雷技术。
尖端放电的原理

尖端放电的原理尖端放电是一种重要的电气现象,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尖端放电是指当导体的尖端处受到电场作用时,会发生放电现象。
这种现象在雷电、电晕放电、电晕发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尖端放电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尖端放电的基本原理。
当导体的尖端处受到电场作用时,电场的强度会集中在尖端附近,形成一个非常强的电场梯度。
这种电场梯度会导致空气分子的电离和电子的加速,最终形成放电现象。
这种放电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电晕放电或者电晕发射。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尖端放电的条件。
尖端放电需要一定的电场强度和导体尖端的形状来实现。
一般来说,导体尖端的曲率半径越小,电场梯度就越大,从而更容易发生尖端放电。
此外,空气中的湿度、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尖端放电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尖端放电的应用。
尖端放电在雷电的产生和防护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当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雷电放电,而尖端放电可以通过提供导电通路来促进雷电的放电过程,从而减少雷击的危害。
此外,尖端放电还可以应用在电晕放电器、电晕发射器等领域,用于除尘、除味、静电除尘等方面。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尖端放电的重要性。
尖端放电作为一种重要的电气现象,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尖端放电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种现象,从而更好地应用于雷电防护、静电除尘、电晕发射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尖端放电是一种重要的电气现象,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尖端放电的原理、条件、应用以及重要性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重要的电气现象,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球状闪电_精品文档

球状闪电摘要:球状闪电是一种天气现象,它具有球状外形的闪电弧,通常出现在雷电暴雨中。
本文将介绍球状闪电的形成原理、观测方法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引言球状闪电是一种神秘而壮观的自然现象。
它的球状外形和独特的运动轨迹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观众的注意。
球状闪电通常在雷电暴雨中出现,但它的形成机制仍然是科学界的一个谜。
本文将探讨球状闪电的形成原理、观测方法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一、球状闪电的形成原理1.1 外部电场理论外部电场理论是解释球状闪电形成原理的一种常见假设。
该理论认为,当雷暴云带正电荷的底部和负电荷的顶部之间存在强烈的电场时,会导致空气中的电子被加速,从而形成雷电。
如果电子与氮分子碰撞后,氮分子被激发到高能级状态,随后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闪光,形成瞬时的球状闪电。
1.2 氮气核化理论氮气核化理论是另一种解释球状闪电形成原理的假设。
该理论认为,当雷电通过空气时,会造成氮分子发生核反应,形成氮气的同位素氮-15。
这种同位素不稳定,会衰变释放出多个高能质子,形成一串瞬时的闪光,最后形成球状闪电。
二、球状闪电的观测方法2.1 高速摄影高速摄影是观测球状闪电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高速摄像机可以捕捉到球状闪电的瞬间细节,并对其运动轨迹进行分析。
然而,由于球状闪电出现的频率较低且具有突发性,所以成功捕捉到球状闪电的图像是一项挑战。
2.2 雷暴探测雷达雷暴探测雷达可以检测到雷暴云中的电荷分布和雷电活动。
通过分析雷达数据,科学家可以确定球状闪电出现的位置和时间。
这种方法提供了更多关于球状闪电的统计信息,但无法提供详细的图像。
三、球状闪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3.1 安全风险球状闪电在造成火灾和电击等安全风险方面可能具有潜在危害。
球状闪电的外貌吸引人们靠近,但它的温度极高,接触球状闪电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烧伤。
此外,球状闪电出现的时候常常 beg用雷电暴雨,雷暴环境下存在雷击风险。
3.2 对电力设施的影响球状闪电的强大能量通过触碰导体,例如电线和变压器等,可能引发电力设施的故障。
“法拉第笼”在建筑防雷中的理论与实践

“法拉第笼”在建筑防雷中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李文西张立阳来源:《中华建设科技》2018年第05期【摘要】雷电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
人类还不能控制其发生。
“可防不消。
”只能积极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其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
本文采用“法拉第笼”的原理,可利用建筑物钢筋网形成分格的“法拉第笼”,使笼内各区间电位差趋于零,从而人员在等电位网格内不受电位差值的侵害。
建筑物钢筋网通过引雷、导雷、泄雷装置,形成雷电的有效通路,使整体建筑物钢筋网构成为雷电流传导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这个“电荷吸收体”。
确保雷击发生时建筑物内人员安全。
【关键词】法拉第笼;零电位;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Abstract】Lightning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in the universe. Humans cannot control their occurrence. "It can be prevented." Only some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avoid harm to human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Faraday cage" is adopted, and the "Faraday cage" of the building reinforcement mesh can be used to make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each section in the cage tend to zero, so that the personnel are not affected by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in the equipotential grid. . The steel mesh of the building forms an effective passage for lightning by means of lightning,lightning, and lightning discharge devices, so that the overall building steel mesh is formed as a lightning current conducting device, and the lightning curr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harge absorber" of the earth. Ensure the safety of personnel in the building when a lightning strike occurs.【Key words】Faraday cage;Zero potential;Lightning receptor;Down conductor;Grounding device从人类形成到现代文明社会为止,宇宙中雷电的发生,就一直在“可防不消”中没有消停过。
高中解释尖端放电的原理

高中解释尖端放电的原理尖端放电是一种高压电现象,常见于高电压设备、雷电等情况中。
它是由于极高的电压导致电场强度达到电气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而产生的。
尖端放电原理可以从电场理论和电气绝缘理论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从电场理论来看,当一个导体或尖端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即使没有外部电源的作用,电场生成的电子与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碰撞,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电场的作用力,会加速运动,与空气分子再次碰撞,产生更多的电离,形成一个放电通道。
这个放电通道的电阻非常低,电流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快速地流动,从而形成尖端放电。
其次,从电气绝缘理论来看,每种材料都有一定的绝缘强度,即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当电压超过材料的绝缘强度时,材料会发生击穿而导致放电。
尖端放电就是利用电场集中的原理,使尖端附近的电场强度升高,超过了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从而导致电气绝缘材料发生击穿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尖端放电经常出现在高压设备中。
当高压设备的电极形状尖端化时,电场强度在尖端处升高,达到电气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导致放电。
这种放电可以用来清除设备表面的污物、电离空气中的氧分子、去除静电等。
例如,在电力工程中,高压穿透实验中会利用尖端放电的原理,通过尖端高压引线放电,使高压电压通过试验样品。
其次,尖端放电也是雷电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雷电是大气层中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电分离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或附近物体积累了极高的电荷时,电场强度会在尖端处集中,形成尖端放电。
这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交换,产生闪电现象。
此外,尖端放电还可以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艺制造领域。
一些实验室中的放电装置利用尖端放电的特点,产生高强度电磁场,用于研究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
在工艺制造中,尖端放电技术可以用于微电子器件的制造、材料表面处理、纳米加工等领域。
总结来说,尖端放电是由于电场强度达到电气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而产生的一种高压电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基本理论Ⅰ.雷电概述人们通过模拟地球原始大气在密室中进行放电的实验,结果由无机物合成了11种氨基酸。
这些物质的出现,是生命起源的基础,因此,一些生命起源学说认为,是雷电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同理,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它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该电离层起着防止太阳和宇宙空间各种有杀害生命作用的射线进入地面,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如果没有这电离层,即使地球上本来已经有的生命,也会被来自太空的各种射线杀死,地球不可能出现现在的繁荣和文明。
但是电离层的正电荷以平均约1800A的电流强度向大地放电,可想而知,如果得不到补充,电离层的电荷恨快便会放尽。
由于雷电不断补充电离层放电失去的电荷,保持电离层总电荷量大体平衡,使这层生命的保护屏障得以保存,使地球上的生命不致被宇宙射线灭绝。
因此,可以说,是雷电促使地球成为文明的星球。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有今天的文明应该感谢雷电。
由于雷击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此,人类很早就与雷害进行斗争。
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有18世纪中叶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Franklin)M·B·罗蒙诺索夫(JIOMOHOCOB),L·B·黎赫曼(PHXMAH)。
他们通过大量实验建立了雷电学说,认为雷击是云层中大量阴电荷和阳电荷迅速中和而产生的现象;并且创立了避雷理论,发明了避雷针。
他们取得的这些科学成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古籍中,有关雷电理论和避雷实践的记载十分丰富。
例如东周时《庄子》上记述:“阴阳分争故为电,阳阴交争故为雷,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
”这些学说与现代的雷电学说是如此相似,不过它比现代雷电学说要早2000多年。
在古籍中关于建筑工程中避雷的记载也十分丰富。
南北朝的孟奥《北征记》中有如下记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有盛弦之《荆州记》中记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了,重母畏雷,为立石室,以避之,悉之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书中谈及的白石、文石,据分析应该属于绝缘性能较好的石块。
至于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多用“雷公柱”(宋代称枨杆)等措施以避雷。
在古籍中有关雷击的事故的记述就更多了,例如:《续晋阳春秋》:“太元五年,霹雳含殿四柱,杀内侍二人。
”《晋安帝记》:“义熙三年六月,震太庙鸱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中兴书征祥说》:"元兴三年,永安王皇后至住巴防,将设威仪入宫,天大雷震,人马多死。
"《沈括·梦溪笔谈》:“内侍李舜举家为暴所震,其堂之西屋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默。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铝者,银悉容流在地,漆器不燃灼。
有一宝刀,极坚刚,就刀室中容为汁。
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烁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
《齐书·五行志》:“永元三年正月,豫章郡,天火烧三千余家。
”该天火,到底是一般雷击,还是球形雷?未加考证。
以上只是我国古籍关于雷记载中的点滴摘录,当然它与现代雷电理论和避雷技术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那么早的年代里就创造出那样完整的雷电理论,并且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这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历史的一页。
Ⅱ.雷电成因通常所谓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
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
当然,云层之间的放电主要对飞行器有危害,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没有很大影响。
然而,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主要形式:其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
其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
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
其三是“球形雷”,将在后面另详细说明。
(1) 雷云的形成不管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都与带电的云层存在分不开,带电的云层称为雷云。
有关雷云形成的假说很多,但至今尚未有一种被公认为无懈可击的完整学说,这里我们介绍其中被认为比较完善并经常被推荐的假说。
根据大量科学测试可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电容器,通常带了稳定地带负电荷50万库仑左右,而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离层,这两者之间便形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电压为300KV左右,并且场强为上正下负。
当地面含水蒸气的空气受到炽热的地面烘烤受热而上升,或者较温暖的潮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而被垫高都会产生向上的气流。
这些含水蒸气的上升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雨滴、冰雹(称为水成物),这些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的作用下被极化(图1-1),图1-1水成物在大气电场中的极化负电荷在上,正电荷在下,它们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云滴和冰晶(这二者称为云粒子)要大,因此极化水成物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云粒子发生碰撞。
碰撞的结果是其中一部分云粒子被水成物所捕获,增大了水成物的体积,另一部分未被捕获的被反弹回去。
而反弹回去的云粒子带走水成物前端的部分正电荷,使水成物带上负电荷。
由于水成物下降的速度快,而云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逐渐分离(这叫重力分离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气流,云粒子不断上升,分离的作用更加明显。
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或者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
当下面所讲的带电云层一经形成,就形成雷云空间电场,空间电场的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在情况下更加剧重力分离作用,使雷云发展得更快。
从上面的分析,好像雷云总是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
实际上气流并不单是只有上下移动,而比这种运动更为复杂。
因此雷云电荷的分布也比上面讲的要复杂得多。
根据科学工作者大量直接观测的结果,典型的雷云中的电荷分布大体如图1.2所示。
图1-2典型的雷电云中的电荷分布,按理论归纳科学工作者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负电荷从雷云向大地放电,少数是雷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在一块雷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最后一次雷击往往是雷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
从观测证明,发生正电荷向大地放电的雷击显得特别猛烈。
上面的假说首先是由威尔逊(Wilson)提出的,通常把它叫做威尔逊假说。
另外,广州有位唐山樵先生对雷云的形成提出了如下的假说:雷电的出现是与气流、风速密切相关的,而且与地球磁场也有一定的联系。
雷雨云内部的不停运动和相互磨擦而使雷雨云产生大量的正、负电荷的小微粒,即所谓的摩擦生电。
这样,庞大的雷雨云就相当于一块带有大量正、负电荷的云块,而这些正、负电荷不断地产生,同时也在不断地的复合,当这些云块在水平方向向东或向西迅速移动时(最大风速可达40m/s),它与地球磁场磁力线产生切割,这就好像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一样,云中的正、负电荷将产生定向移动,其移动的方向可按右手定则来判断。
若云块是由西向东移动,而地磁场磁力线则是由地球南极指向地球的北极,因此大量正电荷向上移动,负电荷向下移动,这样云的下部将积聚越来越多的负电,而云的上部积聚大量的正电,当电场强度达到足够高(25~30KV/cm)时将引起雷云间强烈放电,或是雷云中的内部放电,或是雷云对地放电,即所谓的雷电。
综上所述,雷电的成因仍为摩擦生电及云块切割磁力线,把不同电荷进一步分离。
由此可见,雷电的成因或者说主要能源来自于大气的运动,没有这些运动,是不会有雷电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雷电总伴随着狂风骤雨而出现。
(2)电离层与地面间的电荷平衡图1-3 地球电场示意图上面说过,地球是一个表面带负电荷的球体,并且它所带的负电荷量长期稳定在5×105C水平,而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上则带有相等的正电荷,使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压约300KV。
因而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存在一个电场,晴天时在地面附件的电场强度为120V/m。
即使在晴天时,大气中总有一些空气分子被电离。
在电场的作用下造成放电电流。
根据观测和计算的结果表明,全地球该放电电流强度为1800A,如果长期如此,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将很快放电完毕;然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大致长期保持恒定的电量和电压,这主要由于雷暴的形成和雷击,把正电荷从大地送回到电离层,起到对电离的正电荷充电的作用。
根据卫星观测资料及电学观测资料估计,在任何一时刻全地球表面上连续发生着大约1000个雷暴,从而使电离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场保持稳定。
(3)尖端放电与雷击由物理学可知,通常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体来看不显示带电现象,当某一物体所具有的正、负电荷不相等时,这个物体就显示带电的特性,当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物体带正电,反之带负电。
由于电荷都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带电物体中的同性电荷总是受到互相排斥的电场力作用。
以一个如图1。
4那样的带尖锋的金属球为例,假如金属球带上负电(同理也可以解释带上正电),由于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电子总是分布到金属球的最外层表面,并且有“逃离”金属球表面的趋势。
球带尖锋部分的电子受到同性电荷往外排斥力最强,故最容易被排斥离开金属球,这就是通常说的“尖端放电”。
此外当带电物体周围的空气越潮湿或带有与带电体相反电荷的离子时,带电体也越易放电。
当天空中有雷云的时候,因雷云带有大量电荷,由于静电感应作用,雷云下方的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都带上与雷云相反的电荷。
雷云与其下方的地面就成为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当雷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压高到一定的时候,地面上突出的物体比较明显地放电。
同时,天空带电的雷云在电场的作用下,少数带电的云粒(或水成物)也向地面靠拢,这些少数带电微粒的靠拢,叫做先驱注流,又叫电流先导。
先驱注流的延续将形成电离的微弱导通,这一阶段称为先驱放电。
开始产生的先驱放电是不连续的,是一个一个脉冲地相继向前发展。
它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05~106m/s各脉冲间隔约30~90μs,每阶段推进约50 m。
先驱放电常常表现为分枝状,这是由于放电是沿着空气电离最强、最容易导电的路径发展的。
这些分枝状的先驱放电通常只有一条放电分支达到大地。
图1-4当先驱放电到达大地,或与大地放电迎面会合以后,就开始主放阶段,这就是雷击。
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先驱放电所开辟的狭小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以至发出强烈的闪光和震耳的轰鸣。
在雷击中,雷击点有巨大的电流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