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上)川雪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
中国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五福之花”。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
同时,人们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风貌,看作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远古朴的风韵,看作是中华古国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紧簇同心的形状,看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就被人们普遍重视。
随着古体诗歌创作的发展,梅花也走进了诗人们的笔下,开始在诗笺上大放异彩。
南朝·宋诗人鲍照最先在诗中称赞梅花那不惧严寒的品格。
他在《梅花落》写道: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诗中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最先在诗中称梅花为报春信使的,是南朝·宋诗人陆凯。
他在《赠范晔》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
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最先从审美角度咏赞梅花的,是南朝·梁诗人何逊。
他在《咏早梅》中写道: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芳林苑。
全诗的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诗词中的花卉意象与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花卉意象与文化内涵花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花卉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作为自然界的景观元素,还是象征特定的情感和意义,花卉都经常出现在各种诗词作品中。
通过描绘花卉,古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人生哲理以及家国情怀。
经典的花卉意象与文化内涵梅花梅花是中国四大名花之一,在古代诗词中被赞颂为高洁、坚韧不拔的象征。
梅花常被用来描述崇高品德、守志向以及顽强不屈精神。
兰花兰花有着清雅高贵的形象,常用于描绘女子之美和高尚的品格。
兰花也被视为君子风范和人品高尚的象征。
菊花菊花通常被用来表达坚毅不拔、忠贞不渝的特性。
菊花晚秋开放,正好独秀,象征着品格高洁和坚守原则。
桃花桃花在古代诗词中常与爱情、美丽的女子有关联。
桃花也表示了春天的到来、新生命的希望以及幸福的预兆。
花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花卉与自然之道中国传统的花卉观念中,注重与自然之道相一致。
花卉在成长过程中展示了自然界变化无常、无拘无束的特性,这种自然状态被视为人们追求内心平和和身心健康的榜样。
花卉与季节循环中国古代人们将不同花卉与四季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花开放时节的描绘,表达对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的思考。
例如,在春天,梅花、杏花盛开;夏天是荷花、菡萏开放之时;秋天桂花、菊花等等。
花卉象征意义不同花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牡丹被称为国色天香,象征富贵和繁荣;月季花象征着永恒的爱情与美丽;菊花则代表了忠贞不渝的友谊。
花卉与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花卉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吟咏描绘花卉之美、抒发心情,增加了诗词作品的艺术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花卉的赞美和鉴赏能力,也向读者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结语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花卉作为一种特殊意象被广泛应用,包含了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通过描绘不同花卉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美、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欣赏花卉诗词也是一种领略古人审美情趣和感悟生活哲学的方式。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作者:孙佳楠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自古以来,梅花因为其具有的坚韧不拔、清高孤傲的特质而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古典诗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梅花这个意象的发展经历和精神内涵两方面,分析古典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关键词:梅花;发展;品格;精神内涵一、梅花意象的发展梅花因为具有不惧风雪、坚韧不拔、傲雪欺霜的特质,自古以来收到文人的关注。
它这种高洁的品质也充分展现了华夏儿女的崇高精神。
但是梅花意象的发展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梅花的被关注点从果实、外表到蕴含情感,从一个一般意象到一个独立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的咏花诗词中,梅花并不是最早出现的,开始的时候也并不受人追捧。
梅花意象所占的比重也远不如莲花、杏花和桃花。
但是作为一个孤傲的意象,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姿态还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眼光,最终,依靠自身的魅力,在诗词歌赋中站稳了脚跟。
在古诗词发展的成河之中,梅花意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不同的历史意义。
因此,梅花意象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过程:魏晋时期,中唐以及宋朝[1]。
(一)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然则人民精神却极大地解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以后,魏晋时期的人民进入了一种文学自觉的时代。
咏花草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梅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最开始的时候,梅花仅仅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花,作为咏春或早春的诗中,起到铺垫和点缀的作用暂时并没有被赋予一种意象。
如萧纲《雪里觅梅花》中说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二)中唐时期中唐起,人们意识到梅花与杏花、桃花有着不同的特点,梅花虽不能与杏花、桃花并肩,但是自此,人们开始着眼于梅花的“外貌”以及习性特征,如郑谷《梅》诗:“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粘袖李须饶。
”由此可以看到,这时的诗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把梅花的这一实景转化为虚指的意象。
晚唐亦是如此,借梅花托物言志者有,但受众仍是少数。
古诗词意象——花

古诗词意象——花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大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
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
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就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
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
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就是经冬雪未消。
”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与不尽的意蕴。
南宋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
北宋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就是“暗香与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
南宋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就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
“梅花闲伴老来身”——浅谈姜夔词中“梅”意象

《长江丛刊》2019.017“梅花闲伴老来身”——浅谈姜夔词中“梅”意象■孙同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摘 要:姜夔是南宋词坛重要的一位词人。
南宋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带来了咏物词的新的发展,尤其是姜夔咏物词作正代表了这一转变的关键。
在姜夔84首词作中,与梅相关的词作大约有28首,占到了总词作的将近33%。
在姜夔词中有关“梅”意象,大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飘零之悲,清高之寒;二是清冷之恋。
姜夔词境中梅意象的清幽冷寂特点源于诗人的审美情趣与特定的身世。
梅这一特有意象,其透过内在品质和精神表现出词人的悲情,在情与景的融合上达到了契合无迹的境界。
关键词:姜夔 咏物词 梅宋代之时,社会政治格局一直动荡不安。
时代导致了词本身具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传统的中国抒情诗歌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一种文体走向结果时,它的结果不是结束,而是对前贤在继承之上的极大的跨越和挑战,而不是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之中。
“姜夔即是处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过渡人物,是一个拥有两种不同生活模式的人物,他的生活模式和艺术模式颇为宋代后期的优秀诗人们所向往。
”①姜夔大约生活于1155年至1221年间,其生活的中、后期正是咏物词开始成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的时期。
林顺夫先生则认为“姜夔词作结构代表了中国抒情传统上一个根本转变。
”②总之他是宋代历史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却在词史上体现出了非凡的意义。
在姜夔84首词中,咏物词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有关梅花意象的词,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
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
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
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
③据夏承焘统计“二三十首都是咏物之作,咏梅花的有十七首,算是他作品中分量最多的一类”,④梅花词是白石自己真实的人生写照,梅花寄托着他一生的情感经历,其人其词与梅最近,《鹧鸪天》:“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中国古诗词中咏梅的故事解读

中国古诗词中咏梅的故事解读第一章:梅花之源 (1)1.1 梅花的传说 (1)1.2 咏梅的起源 (2)1.3 唐代咏梅诗选析 (2)第二章:梅花品格 (3)2.1 梅花的品格象征 (3)2.2 宋代咏梅诗选析 (3)2.3 明代咏梅诗选析 (3)第三章:梅花与诗人 (4)3.1 唐宋诗人咏梅 (4)3.2 明清诗人咏梅 (4)3.3 近现代诗人咏梅 (5)第四章:梅花意象 (5)4.1 梅花与园林 (5)4.2 梅花与绘画 (5)4.3 梅花与音乐 (6)第五章:梅花与社会 (6)5.1 梅花与政治 (6)5.2 梅花与宗教 (7)5.3 梅花与民俗 (7)第六章:梅花与情感 (7)6.1 梅花与爱情 (7)6.2 梅花与友情 (8)6.3 梅花与乡愁 (8)第七章:梅花与审美 (8)7.1 梅花的审美价值 (8)7.2 咏梅诗的审美特征 (9)7.3 梅花与其他花卉的比较 (9)第八章:梅花与传承 (9)8.1 梅花文化的传承 (9)8.2 咏梅诗的传承 (10)8.3 梅花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 (10)第一章:梅花之源1.1 梅花的传说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关于梅花的传说,流传甚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梅花仙子”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梅花仙子,她掌管着梅花的花期与盛开。
她热爱梅花,用心呵护着每一朵梅花,使得梅花盛开时节,香飘十里。
梅花仙子在人间传播梅花的美与精神,使得梅花成为了一种高尚的象征。
1.2 咏梅的起源咏梅,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诗歌。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写。
但是真正将咏梅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是唐代诗人。
唐代咏梅诗的兴起,与当时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密切相关。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崇尚自然,追求高洁品质。
梅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诗人们寄托情感、抒发志向的载体。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作者:陈龙艳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01期梅,岁暮冰雪而不枯,众芳摇落而独放,清香幽雅,风韵超脱,其幽贞之姿,凌寒之质,一向是我国诗人、画家所乐于歌咏、描绘的题材,在我国古代诗词当中,写梅花的作品不计其数。
早在魏晋时代,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梁简文帝萧纲就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的反复咏唱,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质,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独俏寒枝香飘雪绕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的姿态。
唐人张谓有《早梅》诗:“一树寒枝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而同是唐人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不仅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而且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王安石笔下的“凌寒独自开”(《梅花》),更是溢满赞美之意。
二、春信使者季节变迁就花时而言,梅花多开在百花之先,是报春使者,诗人常借梅花传达春的消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宋·李清照《渔家傲·梅花》),“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宋·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宋人陈亮在他的《梅花》诗中更是盛赞梅占百花魁:“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里藏。
”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不怕冰风摧折,不惧寒雪埋藏,傲雪凌霜,看到梅花,人们便有春已归来的感觉。
三、折枝寄赠离情惆怅梅花有折枝寄赠的美好意象,古人常以梅寄托对友人的挂怀与牵念,唐代柳宗元就有“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早梅》)的诗句。
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探析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探析【摘要】梅花作为岁寒四友之一,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描写梅花的诗词也枚不胜举,王维、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王安石、陆游、等诸多大家都曾有咏梅之作。
在女词人李清照所有写花的作品中,对梅花的描写占了很大的比例。
梅花词的创作时间不一,所以女词人在梅花词中寄寓的情怀和梅花的意象也不同。
【关键词】李清照;梅花;意象一、青梅灵巧生动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这首词的作者身份备受争议,有认作是无名氏,有认作是苏轼词,也有认作周邦彦词。
在收录的时候,题目也各有不同,一作《秋千》,一作《佳人》。
这些误解和争议皆因当时封建思想所致,历代文人名士均认为李清照一女子之身,不可能做出如此出色生动,不拘礼法的词,于是武断地将作者冠以其他男性文人的名字。
全然无视了李清照少年时期就已经作出了《如梦令》这样潇洒自如的游记词,也曾日暮划船晚归,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由于男性文人的性别固化思维,导致这首词直到现在才被确认为李清照所作。
作《点绛唇》时的李清照尚且待字闺中。
词中少女不遵当时的礼法,未婚待嫁之身“见客入来”,虽是有回避的行为,还是有“倚门回首”轻佻失礼之举。
再结合李清照婚后的“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和“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闺情》)之句,可以看出李清照天性直率,从不压抑自己的感情,这时候的“梅”是青涩的,是生动的,是俏皮的,是洋溢着爱意的。
李清照对荡秋千这一娱乐活动是非常喜欢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亦有“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之句,与适龄的女伴斗草、荡秋千、嬉耍,至黄昏时分下起小雨,大家围坐一团赏窗外的江梅、柳絮。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这也造就了她的灵动,在今后的人生中,无一物不可入词,词中无一物不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南朝宋人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
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
前者代表是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林逋是北宋诗人,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以“梅妻鹤子”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咏梅诗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成功地传写出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后者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称赞梅“花中气节最高坚”,俨然是梅的知音,梅的化身。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
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
元代诗人杨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
提到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特点,不能不想起唐朝诗人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平淡无奇,却耐人咀嚼。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奇特景象。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虽属传说,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力。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颇有雄心抱负。
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
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
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
性,创造了一种高远境界,含蕴丰富。
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
它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
陈亮《浪淘沙•梅》一词中有“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之句,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辛弃疾喟叹“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则以梅花冰肌玉骨的仪态自诩;李清照在《玉楼春•红梅》中以“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写出了梅花特有的高格:其香几多,虽难测定,其意无限,却易感知。
暗示梅花不以浮动于外的飘香来媚俗,来博得庸人的喝彩,而是以包藏于内的深意来警世,来觅取知己的赏识。
元代诗人王冕在《墨梅》中写到“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虽然外表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
它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
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苏轼)梅花的孤高绝俗成为君子情操的代名词,成为诗人品德风骨的自我写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此诗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是明代诗人王淇的一首诗。
这首诗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赞颂梅花一尘不染的本性和甘于清贫的品质。
后二句就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传说发出议论,诗人用风趣的语言既点明了梅的纯贞,也说出了后人对梅花的偏爱。
几千年来,国人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