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征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浅谈昆曲的表演艺术

的变化。 现在是 2 1 世纪 , 我们 面临的大问题 , 是怎样才把传统
和现代结合起 来 , 让我们 的古 老文化在 世界舞台上重放光芒 。 我们把传统与现代结合 , 想要 探讨 的是怎样让它再产生 意义 ,
本美 学不要去 随意改动 。几百年 下来 的程式 , 念 唱做 打 , 走 的
2 0 0 6年 白先 勇青春版 《 牡丹亭 》 开 始在美 国 ̄ n k ' l i 大学 四 在是在非 常大 的舞 台现代性演 出空间中进行表演 ,完全不 同
个校区巡 回 1 2场 , 场场爆满 , 师生都非常热烈 。 西方人对 中国
于传统 的雅聚 ,不 同于传统 的戏 曲演 出空间。所 以在设计方 面, 就需要在现代性剧场演 出空 间中, 合理运用传统空 间形式 美感 , 不伤害传统精神 。 大原则应该是 , 尊重传统 , 但 不因循传
术, 以及 新 时期 下 昆曲 表 演 艺 术 的发 展 。
关键词 : 昆曲; 表 演艺术; 雅; 戏 曲表演
中 图分 类号 : J 8 2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9 — 0 0 2 8 — 0 1
而 昆曲的水袖甩 出来也是线条 , 如果把水袖 的动作描下来 , 就
难道不是是一 幅狂草吗 。 这本戏用水墨画 、 书法作 为舞 台设计 的重要元 素 , 把它们跟昆 曲结合起来 , 构成一套符号 系统 。这 些元 素简单又 和谐 , 极简 , 而又有禅意 。
在我看来 ,昆曲的复兴与认 同还关涉传统文化 的认 同与
有现代 职能的舞美 、灯 光 ,我们要了解当时 的演 出和观众环
境。 而现在则是在剧 院里 , 客观环境变了 , 社会条件变 了, 人 的 审美观念也变 了。2 1 世 纪的年轻观众 , 看 的是 电视和好莱坞 大片 , 视觉 的认 同不一样 了。演 出场所 也都 是西方式 的剧场 , 这样的变化必然要 求演 出方式也 随之变化 。 每一个时代的演出方式都有一种特别 的美学 ,合乎 观众
昆曲游园惊梦唱腔赏析

昆曲游园惊梦唱腔赏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而《游园惊梦》则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作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析昆曲《游园惊梦》中的唱腔艺术,探寻其中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游园惊梦》这部昆曲的故事背景。
《游园惊梦》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昆曲剧作,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关于一个富家公子和一个贫苦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之间的种种困难和磨难。
在这个故事中,唱腔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唱腔的表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昆曲《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现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唱腔的音乐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音乐艺术。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强烈,旋律跌宕起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别是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矛盾和情感起伏的时候,唱腔的音乐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观众可以通过唱腔的旋律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音乐性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唱腔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
昆曲中的唱腔分为“平腔”、“起腔”、“断腔”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比如在表现主人公的忧愁和痛苦时,演员可以使用“断腔”来表现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在表现主人公的喜悦和愉悦时,演员则可以使用“平腔”来表现内心的宁静和舒畅。
这种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唱腔的表现内容也非常丰富。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情感和情节展开的。
通过唱腔的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忧愁喜悦,以及种种磨难和挑战。
唱腔中的抒情词句和音乐旋律,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的成就

昆曲的成就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戏曲、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首先,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注重唱腔的优美和文辞的华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昆曲的剧目丰富多样,其中《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经典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四大名剧”。
其次,昆曲在音乐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
昆曲的音乐以曲牌体为主,兼有板腔体和歌谣体,旋律婉转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昆曲的音乐伴奏也十分考究,传统乐器包括琵琶、二胡、笛子、鼓等,演奏技巧高超,音响效果丰富。
此外,昆曲在舞蹈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昆曲的舞蹈动作精细、优美,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昆曲的舞蹈动作以柔美、细腻、灵动为特点,如“水袖”、“云步”、“折腰”等,都成为中国传统舞蹈中的经典动作。
最后,昆曲在文学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昆曲的剧本文学价值极高,其中的词曲、对白、唱腔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
昆曲的剧本注重文辞的优美和哲理的深刻,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本,都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
总之,昆曲在戏曲、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瑰宝之一。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艺术特征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流传的历史已超过600年。
作为一门影响深远且包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学,舞蹈,唱歌,美术,杂技集于一身,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昆曲代表名作《牡丹亭》,由汤显祖创作,迄今已有400多年。
2004年,由白先勇带领创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如一缕清风,使暂处萎靡状态下的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
瞄准社会剧院和学校剧场的双向市场,齐头并进,一时间出现争先恐后,一票难求的状况。
促使人们从现代文化快餐的怪圈中逃脱出来,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对于今天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作为昆曲传承的知名“义工”,青春版《牡丹亭》的轰动,离不开白先勇的坚持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白先勇以一己之力的坚持实现了昆曲的“文艺复兴”。
(一)优秀演员的表演考虑到《牡丹亭》的故事主题与背景,选择演员时,白先勇首先考虑选择处在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恰好苏州昆剧院“小花木兰班”人才辈出,小旦沈丰英、小生俞玖梅脱颖而出,担任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重任。
”经过昆剧名家汪世瑜老师和张继青老师亲自教授,指导。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年轻一代演员在表演,唱腔以及文艺修养等方面有了显著地提升,终于把老一代“传”字辈南昆正宗的演唱艺术继承下来,保持了昆曲表演艺术“正宗、正统、正派”的风格。
(二)出彩的剧本整合青春版《牡丹亭》在原剧的基础上,挑选了27折,保留了原著的曲白,又将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各9折:“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将“情”字贯作为主线穿整部剧中。
其中为了突出剧中的时代背景,适当的穿插了反映当时宋金对抗局面的戏,拓展出不同角色的表演空间。
因演出时间所限,为使最精华的部分保留下来,青春版将部分曲白进行了删减。
如“《硬拷》一折,重点保留了小生的名曲【新水令】、【折桂令】、【燕儿落】三个唱段,其他的八支曲子全都删减掉。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皇冠上的明珠”。
它以音乐和唱腔为主要特征,形态多样,表演丰富。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昆曲之冠”,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进行探讨。
一、音乐特点昆曲音乐是昆曲中最重要的表演特征之一。
《牡丹亭游园》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美的旋律昆曲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唱腔,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婉转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和高亢的音调,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牡丹亭游园》中的音乐旋律轻盈婉转,柔美动听,悠扬动听,令人陶醉。
2.富有变化的节奏昆曲音乐具有丰富的节奏变化,节奏变化丰富而有层次,表现了不同情节的氛围和感情。
例如《牡丹亭游园》中的舞蹈部分,节奏轻快活泼,表现出少女们欢快轻盈的心情。
3.严格的音高和音律昆曲音乐有着严格的音高和音律要求,这些规定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
昆曲音乐的严格性,使得演唱者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彩排,确保表演效果最佳。
二、表演特点昆曲的表演特点是其独特之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
1.手势细腻唯美昆曲表演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演员的手势表现。
演员们的手势非常细腻,每个手势都非常精细,表达了角色的状态和情感。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的手势,柔美细腻,优雅动人,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行走曲艺的巧妙结合昆曲是以行走为基础的曲艺。
演员在舞台上的走动动作非常精细,融合了曲艺表演的元素,令人佩服不已。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的身姿优美动人,形象生动,不仅表达了主要人物的个性,也表现出时代的主题。
3.以暗示为主的道白和馆子昆曲以暗示为主的表演风格,是其表演特点之一。
演员们的表演方式非常含蓄,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去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在馆子里的表演,通过暗示表达出她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三、服装道具特点昆曲服装道具非常精美,能够为角色形象的塑造增添无穷魅力。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7f7ff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f.png)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现状与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昆曲。
一、起源与发展昆曲起源于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的起源与民间音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昆山腔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腔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昆曲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昆曲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剧目著称,被誉为“近代戏曲的鼻祖”。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昆曲才得以重现生机。
二、艺术特点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优美:昆曲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巧都十分讲究,以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2.表演细腻: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文学性强:昆曲的剧目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舞蹈性强:昆曲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水袖、扇子舞等。
这些舞蹈元素的运用使昆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三、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昆曲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
2.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在各地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和演出场所。
昆曲的设计概念

昆曲的设计概念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在中国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
昆曲的设计概念是在表演形式、音乐和舞美方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标准。
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昆曲积极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首先,昆曲的设计概念在表演形式上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精髓。
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强调唱腔、念白、动作和打击乐器的结合。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唱腔和念白技巧,以及丰富多样的舞台动作和打击乐器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
同时,昆曲还注重表演技巧和身段功夫的训练,要求演员们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高度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这种表演形式的设计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表演的特点,为昆曲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昆曲的设计概念在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
它以弹、拉、吹、打为基本音乐形式,主要运用锣鼓、琵琶、二胡、笙等乐器,以及高亢婉转的唱腔和特殊的音韵来营造氛围和表现情感。
昆曲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具有古朴、优美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设计上,昆曲注重音乐与舞台表演的结合,追求音乐与表演的和谐统一,以及音乐在戏曲表演中的独特作用。
这种音乐设计概念,使得昆曲在音乐上独具特色,成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再次,昆曲的设计概念在舞美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舞美设计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和舞台布景等方面,它们统一呈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审美的特点和风格。
在服装设计上,昆曲强调角色的服饰和发式要符合古代社会的礼制和等级制度,以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化妆方面,昆曲注重人物脸谱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以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情感变化。
在道具和舞台布景上,昆曲追求布景简洁、舞台氛围和谐,以便突出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舞美设计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昆曲在舞台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意境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昆曲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征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清中叶后走向衰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剧种繁多,形式多样,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音乐,文学,民俗,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亦有“百戏之祖”的美誉。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北京的梨园子弟学戏,在同光年间尚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之后,则专学皮黄了”(梅兰芳)。
昆曲原本是士大夫阶层观赏的典雅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昆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高节奏的需求和艺术价值观,再加上昆曲本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使得原本的优势变成阻碍它发展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争不过新生的“花部”,皮黄戏逐渐盖过昆曲的势头。
从清代中叶开始没落,戏班子和表演名家逐渐减少,每况愈下。
昆曲在当今社会中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曲艺界人士及社会文化名流的鼎力支持关系很大,更与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和表演形式以及艺术特征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表现在它的音乐,语言文学,演唱技巧,舞台美术,角色分工等各个方面。
昆剧行腔与京剧不同,京剧声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腔,故又称皮黄戏。
昆曲声腔只有昆山腔一种。
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
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它腔调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故又称为“水磨腔”,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和加工,融北曲和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无论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以前诸腔更为完美。
在音乐方面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戏曲的音乐包括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前者以京剧为代表,后者以昆曲为代表。
昆剧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北曲中有"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
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在语言文学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采用了长短句结合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枢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字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相济,长短和谐,轻重妥当的艺术效果。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
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从而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载歌载舞”,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即慢、小、细、软、雅。
昆曲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曲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以及脸谱的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昆剧初创时期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
昆剧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
一般用一桌椅两栋,附加帐子,布围之类。
桌子可象征性地代表山坡成楼台,椅子可用作高台、门洞等。
简约含蓄,富于美感,形象有趣。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剧目,例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看了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我被精美的舞台设计,优美婉转的唱词,轻柔曼妙的歌舞以及优雅绵长的音乐所深深地震撼,这种艺术形式与西方的歌剧,芭蕾舞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昆曲是我们灿烂的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糅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炉,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我们的文化,在这一点上其它艺术形式是不能够望其项背的。
在当今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观赏这样一种轻柔典雅的艺术,加之其高深不俗,曲高和寡,所以昆曲慢慢成为一种阳春白雪式的艺术形式的,其发展举步维艰。
对此,有人提出对昆曲进行加工改造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但是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将会改变昆曲本来的艺术效果,我们也不能真正去感受原汁原味儿的
昆剧艺术。
所以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昆曲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而是出在它的传承和发扬方面。
当今社会,随着外来快餐文化的强势冲击,很多人不能够触及到真正的美,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没有价值的文化垃圾。
所以我认为,传承发扬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将老艺人的精良技艺继承下来并培养优秀的昆曲艺术接班人;另一方面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推广昆曲艺术,发扬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在广大青少年中间,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种优雅的艺术,一方面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很好地普及和推广了昆曲艺术,并能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此外,昆曲艺术还要进入大学校园,音乐厅,文化宫,剧院等各种场合,让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种高雅艺术,感受视听的盛宴,而不仅仅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想象。
还要这种传统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外国人真正品味一下融合了中华文明中的精华的昆曲艺术。
让昆曲也成为和芭蕾舞,歌剧一样活着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昆曲才能有美好光明的前景,才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雅俗共赏却又超凡脱俗的艺术,让我们一起努力,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