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海绵城市

合集下载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市场需求分析1. 引言海绵城市是一种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修复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市场的需求情况。

2. 市场概述海绵城市建设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逐渐增加。

不仅在中国,全球各地的城市也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灵活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因此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3. 市场需求分析3.1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以及水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增强,市场对于水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雨水收集、雨水花园和湿地保护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利用。

3.2 水环境修复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的恶化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构建湿地、绿地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市场对于水环境修复相关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将相应增加。

3.3 水灾害防治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城市面临着更严重的水灾害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水滞留和渗透能力,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的程度。

市场对于水灾害防治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3.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注重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建设绿地、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市场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需求也在增加。

4. 市场前景和机遇海绵城市建设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商机。

随着政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海绵城市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为市场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绵城市建设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亟需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模拟自然水循环和保护城市水资源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城市水系的保护。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重要作用。

应加强城市水系的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和污染源的排放,建立健全的水系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促进城市水系的生态修复。

当前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普遍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需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修复。

可以采用人工技术手段,如人工湿地的建设、水生植物的引种等来改善水质。

可以通过适度的生物修复来增加水中生物的自净能力,如引入一些具有生态功能的水生生物,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水体的自净能力的提高。

应加强景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水系的景观效益和生态价值。

要提高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的科技支撑力量。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需要借助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支持,例如建立城市水系的全程监测体系,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城市水系的水质、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城市水系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城市水系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的社会参与。

城市水系的生态修复治理涉及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强化社会监督,共同推动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水系保护的认知度和责任感,企事业单位应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建设,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促进修复、提高科技支撑和加强社会参与等措施,才能实现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方案公示1 、海绵城市解读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

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项目说明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项目说明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项目说明一、编制背景及概况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谈到“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五位一体的目标。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层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涉水顶层设计,是保护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方案,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管控依据和支撑。

2015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2016年,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要求全国各市按规定要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年,住建部海绵城市12位专家联合发表《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的文章,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定位、内容、编制方法等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这些充分说明了专项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印发,形成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架构,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提供了规划引导。

二、主要工作内容专项规划对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条件、问题识别、需求分析进行了总结,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建立了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结合海绵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本底条件,划定了深圳市六类海绵城市功能分区并提出了建设指引;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分解到全市九大流域、25个管控单元并提出了分级分类的目标管控指引;结合本地现有特点,对水污染治理、排水防涝、雨水调蓄、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等进行灰绿结合的技术设施系统布局;确定了24个近期建设区域,并编制了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案例,对涉及“黑臭”、“内涝”治理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梳理;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对规划保障体系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襄阳最新海绵规范标准

襄阳最新海绵规范标准

襄阳最新海绵规范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提高城市对水的吸纳、蓄存和利用能力,从而实现城市水循环的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襄阳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襄阳市最新海绵规范标准的具体内容:一、海绵城市概念与目标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二、规划与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系统性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可持续性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长期效益,采用经济、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鼓励市民参与,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

三、建设内容与要求1.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湿地、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等,以提高城市雨水的渗透和净化能力。

2. 城市排水系统:优化城市排水管网,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3. 水环境治理:加强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治理,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4. 城市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生态功能。

5. 城市水文化:挖掘和保护城市水文化遗产,弘扬水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四、技术与材料规范1. 透水性材料:选用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以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2. 雨水收集与利用:合理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进行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减少城市用水压力。

3.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应用LID技术,如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实现雨水的自然净化和再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验收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验收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验收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施工 (5)4.1一般规定 (5)4.2施工准备 (6)4.3项目施工 (16)4.4设施施工 (18)5验收 (47)5.1一般规定 (47)5.2设施质量验收 (50)5.3项目联合验收 (86)6 运行维护 (91)6.1一般规定 (91)6.2设施运行维护 (92)6.3项目运行维护 (103)附录A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划分表 (107) 附录B一般项目正常检验一次、二次抽样判定 (111)附录C 验收记录单 (112)附录D模块储水池土工布(膜)搭接及穿管质量检验方法 (125) 本标准用词说明 (129)引用标准名录 (130)附:条文说明 (131)1总则1.0.1为贯彻落实城市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规范和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和设施良好运行,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渗、滞、蓄、净、用、排”设施的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

1.0.3施工应全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1.0.4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海绵城市sponge city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0.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ponge city居住、公建、商服、工业、物流仓储、公用设施,道路与交通,绿地与广场,河湖水系,市政排水设施等五大用地类型项目中新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和现有项目的海绵化改建、扩建工程的统称。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

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严重问题。

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则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及环境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自古便有“绿谷清隐”的美誉,但也面临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

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1. 绿色规划: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优先考虑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2. 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倡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

3. 增加透水面积: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砖等,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4. 联防联控:加强城市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起跨部门的防控机制,实现城市防涝与减灾的有效整合。

5. 提高城市自然气息:保留城市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推动城市生态多样性,提高城市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氛围。

三、具体措施1. 挖掘潜力: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形、水系等情况,挖掘城市的海绵潜力,合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2. 绿色交通:优化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绿色交通系统,提倡鼓励居民选择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

3. 绿色建筑:倡导建筑工程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提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鸟巢效应:在城市绿地、屋顶等区域种植适宜的植被,营造“鸟巢”效应,借助植被的吸收作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5. 雨水管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等方面,提高雨水的再利用率。

6. 联通水系:加强城市水系的连通,修复城市内河、湖泊等水体,打造城市绿色廊道,推动城市水系的生态恢复。

四、落实机制1. 领导支持:建立政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重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湖水怎么变清? 五水共治,20余年
废弃家电 如何“零排放”?
“自己做好了 再去和政府企业谈”
“洗锅碗前,先用报纸把油擦去, 这样能减少城市污水中的油分。 把沾了油的报纸放入可燃垃圾, 不能放到普通报纸里。”
在日本大多数地方看不到垃圾桶。 能回收的垃圾放到资源回收处,
可燃烧垃圾送到燃烧站, 燃烧站本身还是发电站。
Ø 真实储蓄指数(Geniue Savings Index, GSI)
Ø 生态文明指数(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ECI)
Ecologic生态
Economic经济
源于希腊语oikonomia
Eco来自古希腊语家庭(oikos)

治理?
共生
分散—共 生—多样
有机
2012-723讲话及十八大讲生态文明:
(b) 2005.01-2013.01
2005年以后,东部雾霾显著增加,尤其环首都圈, 主要发生在冬季,南方地区的雾霾天气显著减弱。
“元 凶”?
全国煤炭消费和汽车增量井喷。
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48.3 % 。 2005年和2011年全国民用汽车3160万辆和9356万辆, 每年增加1032万辆, 主要集中在城市。
Ø 生态效率理论 Ø 生态足迹理论 Ø 生态位理论 Ø 能值分析理论 Ø 生态承载力理论 Ø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生态化模式、生态化路径、生态化意识
4、生态评价
Ø 生态压力指数
Ø 耕地质量指数
Ø 景观特征指数
Ø 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Ø 生态风险指数
Ø 景观压力指数
1、生态
特征
AHP、PCA、DEA、生态足迹法、能值 分析法、生态效率法、TOBIT回归模 型、灰色聚类法、因素分析法、系 统动力学法、综合影响评估法
空气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均比较微弱,污染物不断积累。
静稳天气怎么来的?
11月20日新闻晚报 复旦大学和 UEA联合建立的 复旦—丁铎尔中心发布 2013年度《全球碳预算》。
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创新纪录
2012年,美国人均排放16吨。
中国人均7吨,欧盟人均7吨。
2013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 预计上涨2.1%,将达到创纪录的360亿吨。
背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 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 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 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一、五水共治
全球化石燃料排放比《京都议定书》规定
2012年5月3日,世界银行报告:
部分中国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列全球最高,
北京、天津、上海高于东京、新加坡、伦敦。
日本40年治污启示录
2013-11-06 瞭望东方周刊
40多年前看到:
“红中带黄的海面”, “天灰蒙蒙的” 。
闻到: “海面飘来的恶臭”
日本八大公害事件之水俣病
形容女子
解读“生态”?
1、语源学:表示娇美的形态、美妙的意境、美好的事态。
2、语言学: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秦牧《艺海拾贝·虾趣》: “我曾经把一只虾养活了一个多月,观察过虾的生态。”
3、生态学:
指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发展状态以及相互的关系。
生 态?
生态学核心:链条—共生 链条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 互为生存条件,自给自足,自成体系。
1、生态 2、基础
思想
理论
生态化
Ø 生态经济学 Ø 环境经济学 Ø 资源经济学 Ø 可持续发展理论 Ø 生态城市理论 Ø 生态文明理论 Ø 气候变迁经济学 Ø 绿色经济学 Ø 低碳经济学 Ø 生态生产力理论
理论
Ø 生态农业规划 Ø 生态城市规划 Ø 生态功能区规划 Ø 生态工业园规划
4、生态 规划
3、生态 评价
2、评价 模型
生态
评价
3、评价
Ø 幸福地球指数(Happy Pl 全球可持续性指标(Glob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GSI)
Ø 人类发展指数(HDI)
Ø 可持续发展指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DI)
产出对比?
水文化与海绵城市
6 -生态智慧
一、五水共治
二、河流文化
三、水与上海
四、海绵城市
五、生态智慧
5.1、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5.2、转型发展健康生活 5.3、生态治水问题建议
生 态?
南朝梁文帝萧纲《筝赋》 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
《东周列国志》目如秋水,脸似桃花, 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
二、河流文化
三、水与上海
四、海绵城市
五、生态智慧
5.1、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5.2、转型发展健康生活 5.3、生态治水问题建议
雾霾--地球的警告 ?
北京? 上海?
PM2.5来源?
22~25%来自机动车(尾气) 25~20%来自于区域传输 17% ~21%来自燃煤
卫星遥感的雾霾分布
(a)1979.01-2004.12
(2265人被确诊,1573人病故,11540人赔偿)
日本40年治污启示录
“日本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治理 了公害和污染问题。”
政府对环境问题压倒性的重视、 企业对环保技术的玩命开发,
公民逐步形成 对保护保境的“信仰” 。
中国正处在与4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发展阶段, 也正在被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深度困扰。 在这个时候,特别应该从细微处向日本学习。
中东部约140万 kM2的雾霾区,正是煤炭与汽车消费最大地区。
1980、1990、2000、2010这4年, 能源消费量依次是6亿吨、10亿、15亿和32亿吨标煤。
帮 凶? 静稳天气
“静” 大范围地面气压场持续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3 m/s) “稳” 低空大气层结比较稳定(一般常有逆温层存在),
2012年10月13日-文汇讲堂-胡永红 《植物会和人类反目成仇吗?》
30万种植物,每天灭绝一种;形成要6000年!
土豆报复人类的故事:
1845爱尔兰大饥荒,100万人饿死。
原因:单一种植
链条—共生
价值趋同引起社会崩坍!
不要姑父!!
3、生态化理论体系
Ø 生态哲学 Ø 生态美学 Ø 生态伦理学 Ø 古代生态思想 Ø 近代生态思想 Ø 工业革命之前 Ø 工业革命之后 Ø 环境保护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