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艺肌理表现与情感
浅析陶艺创作在艺术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陶艺创作在艺术治疗中的应用陶艺作为一种个人化的物质载体,加上它的创作手法丰富多变,能够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视觉化和立体化,体现出人的意识流动。
随着艺术的分门别类,并越来越百花齐放,“艺术治疗”一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因为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在艺术治疗领域中,逐渐出现了陶艺的身影,从而引发出我们对陶艺创作应用在艺术治疗中的思考,笔者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1 陶艺创作毫无疑问,陶艺不能脱离人的创造而存在,对陶艺价值的评定就应该包括审美接受体验中的审美评价和艺术享受体验中的技术评价。
但我们需要强调指出:创作中,技术不是陶艺的全部,两者关系类似于两个相交的圆,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又有相交的公管区域#我认为共管区域包括继承、创新等元素。
生活中,不仅仅是陶艺工作者,还有很多人对陶艺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有人加入陶艺创作的行列。
虽然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拥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他们在陶艺创作上存在着一些共性:在材料的选用上,越来越强调质地与个性;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利用缺陷肌理;在装饰方面,很多人追求肌理效果的随机与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的痕迹;在造型上,不完全强调规整有序和对称比例,从而创作者们很多都把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表现自己个性体验的语言作为关注对象。
因而很多人都将目光放在了从中获得的新的启悟里,逐渐有人开始尝试通过艺术创作来使个人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达到缓解情绪上的冲突,帮助自我认识和自我人格完善的作用。
2、陶艺创作在艺术治疗中的应用陶艺创作引入艺术治疗是一个新的分类,利用陶艺创作的过程,调和被治疗者的情绪冲突,升华情感,帮助被治疗者自我探索、自我了解,以增强自我的成长,达到有益补充。
当一个人专注于创作时,生理上即产生变化,例如肌肉放松、血压降低、呼吸变得深长&脑波改变,而原有的疼痛或不适都会减轻,至于在心理上,缓和情绪忘却困扰,暂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享受了内在的自由,同时身体和心灵得到了整合,可见陶艺创作的过程便是艺术治疗的一种方式。
陶艺对孩子成长有益影响

陶艺对孩子成长有益影响一,“玩”是儿童对陶艺的本能反应"思维在手尖上跳动"。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手中握着一团泥,对他来说是多么轻松和愉快。
天生具有探索倾向的儿童,他们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做陶、玩泥巴,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在儿童泥塑的领域里,很少有理性、逻辑的成分,更多的是他们直觉的表现,而且孩子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和得天独厚的想象是成人无法比拟的。
儿童陶艺制作过程中,可站立、可坐下、可手动、可口说,无拘无束、自由操作,这样能释放儿童的能量,满足好动的需要。
他们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会发现自己的、他人的作品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其形态和内容各有千秋、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儿童处在好奇之中,从而好奇需要也得到满足。
玩泥也是孩子宣泄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敲一敲、打一打、捏一捏,成型出来的就是孩子情感的流露。
二、“美”是儿童对陶艺的视觉反应陶瓷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作为"陶瓷古国"的中国,有着许多艺术作品的图片,可让儿童欣赏。
首先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儿童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
使之眼界得到开阔,文化底蕴逐步加深,艺术美得到享受,促进审美感的发展。
其次,在陶艺活动中,通过老师简单地教一些揉泥、搓泥条、粘接、手捏、等方法,孩子们可以捏塑陶土创造出各种造型,在双手制作过程中,儿童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实现。
他们的作品个性都非常强,每个人都能创作出单纯、自然、原始、粗犷的陶艺作品,而且大家的作品形态各异、生动有趣、富有灵性。
二期课改也给陶艺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幼儿园现在的活动基本是通过主题呈现的,比如在做《海底世界》的主题内容中,儿童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吸取大量、广泛的外界各种信息,他们做了各种热带鱼,还有海星、海马、海龟,还制作了海草、海带。
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

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作者:方梦雪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10期摘要:动与静作为装饰的对比表现手法之一,在现代陶艺中的表现方式日益增多。
本文结合广义的动与静和相关美学观,通过对图例的解析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总结中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体现和运用,为陶艺创作的延续及创新提供更多的素材与手法。
关键词:动;静;现代陶艺;形式美1 引言自然万物,动静相对而存在,并且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精彩,而这种动与静常常被艺术家们所运用。
动,能够迁移人们的视线,增强事物的视觉张力;而静,则使处于动态的事物得以缓息,在人们的视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无时无刻不以动与静的美学观为指导,对生活中事与情的进行表达,为作品注入活力与内涵。
经过相关图文查询,笔者发现关于动与静在艺术中运用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关于其在现代陶艺中运用的探讨则更少。
因此,笔者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从广义的动与静和动与静的美学观入手,结合相关作品图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从而呈现出关于动与静在现代陶艺中的部分表现方式及其应用。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人们应密切关注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进一步研究并学习动与静这一表现手法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2 动与静2.1 自然的动与静动与静,自然界中一切事物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必然的生存状态。
宇宙万千变化的状态都是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程度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而付诸于人感觉。
事物没有运动就不能发展,没有静止就失去平衡,事物在由运动到静止、再由静止到继续运动的循环反复之中形成节奏与秩序。
动与静这两种客观形态既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状态。
2.2 动与静的美学观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动与静”,不仅仅是指艺术的辩证法,而是与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具有同等意义。
即在动与静的哲学观的指导下,派生出了动与静的美学观,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及其发展的历史。
叶朗先生说过:“从美学的角度看,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有的本身就是美学范畴,有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它们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暴力美学视域下的陶艺

r
ag
i
ca
e
s
t
he
t
i
c
s
andt
heDi
ony
s
i
ansp
i
r
i
t.
Ke
r
d
s:
Ae
s
t
he
t
i
c
so
fv
i
o
l
enc
e;Po
t
t
e
r
okenne
s
s;Pa
i
n;De
sagg
r
e
s
s
i
on;Di
ony
s
i
ansp
i
r
i
t
y;Br
ywo
1 暴力美学概念起源与发展
1.
1 暴力美学的概念及其起源
yr
examp
l
e
s,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us
s
e
showc
e
r
ami
ca
r
tunde
rt
hepe
r
spe
c
t
i
veo
fv
i
o
l
en
ta
e
s
t
he
t
i
c
sp
r
e
s
en
t
st
ot
heaud
i
enc
eno
ton
l
y
陶艺的历史文化介绍

陶艺的历史文化介绍陶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那么,关于陶艺的历史和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历史与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历史文化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
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
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
陶艺课堂如何使学生的作品充满灵性

陶艺课堂如何使学生的作品充满灵性摘要:陶艺属于艺术的范畴,陶艺课堂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快感。
同时给学生一个了解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在陶艺活动中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陶艺课堂学生作品灵性对儿童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
天生具有探索倾向的儿童,好奇且爱玩,常为新鲜事物所吸引。
玩泥巴,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他们把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更加本质的看法,或者那些无法用文字、语言和潜意识思维通过游戏的方式予以物化。
其实儿童对陶艺的制作懂得很少很少,甚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在捏泥巴,但他们那种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和得天独厚弥盖心灵的想象,以及贴近自然、贴近泥性游戏似的创作方式的确令人惊讶。
不难发现,大量儿童陶艺作品只要被我们仔细品味、琢磨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仅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作品,总会少了一点什么。
我认为是缺少一些想象方面的延伸,即一种灵性的展现!那么如何使少儿陶艺作品在那种本能的“涂鸦”基础上,展现灵性的火花呢?在陶艺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找“突破口”。
一、融艺于陶,佳作引路,诱发灵感新课标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作为“陶瓷古国”的中国,陶艺课有着继承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教育特征,以培养学生民族的价值观和自豪感。
陶艺课中“壶”“罐”“人物”“动物”等的创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的表现与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我查阅了很多有关书籍和资料,找到了许多陶艺作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他们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神奇的故事,让他们懂得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
优秀的陶艺作品,还可以打动人的情感,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建立审美倾向和习惯,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也是学生制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例如:在欣赏西汉《虎耳骑士四牛贮贝器》作品时,我先让学生猜这件作品在所处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孩子们有的说是用来盛水的,有的说用来放粮食的,当他们知道古人起初用贝壳作为交换物品的钱币时,他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储存古代钱币的。
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纹路,是自然界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陶瓷地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
肌理可以在无形中营造出视觉效果和触觉感受,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观感和实用体验。
在陶瓷地砖的设计中,肌理的运用可以使地砖更具有质感和立体感,使其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陶瓷地砖的肌理种类繁多,常见的肌理有:木纹、石纹、水波纹、云纹、花纹等等。
这些肌理在设计中可以相互搭配,运用多种肌理相互呼应,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例如,将木纹和石纹巧妙地相结合,可以营造出自然、原始的感觉,给人们带来回归自然的体验;水波纹和云纹相互呼应,可以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们感到舒适宜人。
此外,还可以利用肌理的层次感、色彩变化、反差等特点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使地砖更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
肌理的应用也与不同的房间和功能相关,在客厅、卧室等功能性强、讲究舒适性的房间中,常常采用柔和的肌理,营造出温暖舒适的家居环境;在厨房、卫生间等以实用性为主的房间中,采用硬朗、坚固的肌理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房间的使用特点。
适当的肌理搭配可以使房间更加和谐,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协调。
与此同时,肌理的应用也需要注重考虑整体的设计效果和感觉。
在做出肌理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砖的颜色、形态、规格等方面,避免出现不协调、单调的情况。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充分理解肌理的功能和特点,才能创造出更具有建筑艺术感和实用性的陶瓷地砖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肌理的设计要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使用环保无污染的原材料,尽量减少地砖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要注重地砖的质量和性能,保证地砖的安全、耐磨、抗污染、防滑等特性。
这样可以保持地砖长期保持美观,提高其使用寿命,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总之,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为地砖带来更丰富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
通过肌理的精湛运用,可以创造出多样性、个性化的陶瓷地砖设计,使地砖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也赋予地砖更多的生命力和美感。
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它在陶瓷地砖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肌理,可以让陶瓷地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触感体验,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价值。
下面将从肌理的种类、应用方式和效果三个方面介绍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地砖的肌理可以分为纹理肌理、质感肌理和视觉肌理。
纹理肌理是指陶瓷砖表面的纹理图案,如仿木纹、仿石纹、仿古纹等。
这些纹理可以让陶瓷地砖更具有自然和原生态的感觉,使人们在使用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和亲近。
质感肌理是指陶瓷砖表面的质感效果,如光滑、磨砂、亮泽等。
通过不同的质感处理,可以赋予陶瓷地砖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增强其整体装饰效果。
视觉肌理则是指陶瓷砖表面的视觉效果,如凹凸感、立体感、抽象感等。
通过在设计中运用视觉肌理,可以打破平面感,增加立体感,使陶瓷地砖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陶瓷地砖设计中肌理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表面处理和材料选择两个方面。
在表面处理方面,可以通过模刻、压花、打磨等方式来加工陶瓷地砖的肌理效果。
模刻是利用模具在压制时对砖体进行纹理处理,使砖体表面呈现出具有纹理图案的效果。
压花是利用花辊在制砖过程中对砖体进行压花处理,使砖体表面产生丰富的凹凸纹理。
打磨是利用研磨机器对砖体表面进行打磨处理,使砖体表面变得光滑并且具有不同的亮泽度。
在材料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具有特殊肌理效果的陶瓷材料,如水晶骨料、金属粉末、宝石颗粒等,使陶瓷地砖在肌理效果上更加独特和突出。
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价值。
肌理的应用可以使陶瓷地砖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装饰效果。
通过模刻处理的仿木纹砖,可以使地面呈现出自然木质的纹理效果,增加空间的温馨感和实用性。
肌理的应用可以增加陶瓷地砖的触感效果,提升使用体验。
通过打磨处理的光滑砖面,可以使人在走在上面时感受到柔软的触感,提升舒适度。
肌理的应用还可以增加陶瓷地砖的防滑性能,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