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乳腺恶性叶状肿瘤1例

合集下载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报道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报道

第17卷第1期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Vol.17No.1 2019年3月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Med Sci)Mar.2019超声造影诊断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报道边锦霞,张婷,白宝艳(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陕西延安716000)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2017年1月9号以“发现左乳肿块1周余之主诉”入院。

查体:双侧乳头形态如常,双侧乳头凸,无偏斜、溢液;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约3.0cmˑ1.0cm大小肿物,质硬,边界尚清,表面欠光滑,质实韧,无压痛,活动可,与皮肤及胸肌无粘连;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下区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超声表现。

常规超声检查:左乳外上象限可见一大小约3.3cmˑ1.2cmˑ1.5cm的低回声结节(见图1),呈分叶状,内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CDFI: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结果示(见图2):左乳低回声包块US BI-RADS5类。

增强起始时间为7s,16 19s达峰,19s后开始减退,49s后完全廓清;时间-强度曲线:“快进快出”型。

显像后:内部均匀高增强、中心可见小无回声区,边界扩大。

超声诊断:左乳低回声包块US BI-RADS4a类。

病理检查:巨检:2.5cmˑ1.0cmˑ2.0cm灰红结节1个,切面灰白质韧。

HE染色(见图3):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梭形、类圆形,分化差,核分裂象多见,可见裂隙样结构及丰富的血管,部分区域见瘤细胞围绕增生的乳腺导管生长,增生活跃。

间质可见出血坏死灶。

免疫组化图4示:P63导管上皮(+),PCK导管上皮(+),CD117导管上皮局部上皮(+),Bcl-2导管上皮(+),Ki-67约30%(+)。

术后病理:左侧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

图1二维超声图图2超声造影图3病理检查结果972讨论乳腺叶状肿瘤最早是19世纪德国学者Miiller 提出,在临床中是较少见的一种乳腺占位性病变,在乳腺占位性病变中约为0.3% 1.0%[1],好发于40 50岁妇女,男性罕见,但在2003有文献报道<20岁的年轻患者。

乳腺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体会

乳腺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体会

乳腺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体会发表时间:2016-12-05T14:20:24.6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3期作者:何德平[导读] 对乳腺肿块FNAC分析总结。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目的:对乳腺肿块FNAC分析总结。

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6年8月2952例乳腺肿物针吸病例。

结果:细胞学与组织学前后对照,符合率为95.7%。

结论:乳腺FNAC准确率高,简单实用,宜广泛推广;提高诊断能力的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FNAC;肿物;一体化;细胞学【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25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breast lumps FNAC analysis summary. Methods To collect the hospital in February 2010, 2016 -September 2952 cases breast neoplasm needle aspiration.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yt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comparison, coincidence rate was 95.7%. Conclusion Breast FNAC, high accuracy, simple, practical, and should be wide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bility of process is a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Key words】FNAC; The mass; Integration; Cytology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乳腺癌的死亡率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或第二位,在我国一些地方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已对女性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一例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一例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一例患者女,45岁。

因发现左乳肿物于2019年10月于本院外科就诊。

查体左乳外上有一结节,活动欠佳。

B超示左乳外上可见低回声包块,边界较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双腋下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随行粗针穿刺,并送病理检查,活检初步诊断浸润性导管癌(III级)。

完善检查及进一步免疫组化确诊为乳腺基底细胞样癌,于是住院新辅助化疗治疗。

EC,TP,NF长春瑞宾联合5-Fu,共6个周期后,肿物无明显改变,提示肿瘤对多种化疗药物耐药,经患者同意,行全乳切除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病理检查肉眼检查送检乳腺癌化疗后改良根治标本,页状切开,发现距乳头7.0cm处外上象限可见一肿物,大小3.5x2.5cm,灰白色灰黄色,中央有出血坏死,边界清楚。

腋窝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

光镜观察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粗条索状,片状,被地图状坏死分隔(图1示);间质少,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高倍镜下细胞深染,泡状核,可见明显核仁,有大量的核分裂像,符合高级别核改变(图2示)。

免疫组织化结果:ER、PR及Her-2呈阴性表达,E-cadherin阳性,P120胞膜阳性、CK5/6呈阳性,Ki-67(75%)(图3示)。

病理结果穿刺病理诊断:HE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符合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改良根治标本诊断:乳腺癌化疗后,肿物大小3.5x2.5cm,化疗反应1级(MP分级);乳头及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腋窝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9)。

讨论基底样亚型乳腺癌是一组高级别预后差的腺癌,较少见。

研究者应用cDNA微芯片基因技术,根据基因表达类型的不同,提出了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概念。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基底样亚型约占15%[1],同样有学者发现有浸润性小叶癌中也有基底样亚型[2],本例属于浸润性导管癌基底亚型。

基底细胞样癌多发生平均年龄50岁[3],肿物生长较快,患者易自行发现。

病理观察大体上呈灰白色及淡黄色,与周围界限清楚,活度度好,而一般的浸润性导管癌多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固定,活动度小。

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3.涂片背景 包括血细胞、黏液、坏死物及异物 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涂片中若出现坏死物质,应首 先考虑癌的可能,在癌性坏死物中或其周边常可见到残 存固缩的癌细胞核;其次考虑为结核,其坏死彻底,坏 死物周边可发现多核巨细胞或上皮样细胞。
五、诊断程序
(二)诊断方法
1.直接法
根据细胞学检 查,对有特异 性细胞学特征 的、较易确诊 的疾病可直接 作出诊断。
底 层
鳞状上皮细胞各层细胞特征
细胞形态
底层 圆形, 细胞 直径12μm-30μm
中层 细胞
圆形、菱形、
多边形, 直径30μm-40μm
细胞核
较大,圆形。 居中或略偏位。 染色质呈均匀细颗粒 巴氏染色染成蓝色。
核相对较小
表层 细胞
扁平,多角形,
开始有角化, 直径40μm-60μm
细胞核小而深染
细胞质
(2)间质源性良性肿瘤细胞:在细胞学涂片上,与 正常间质源性细胞类似,如脂肪细胞、平滑肌细 胞或成纤维细胞。
四、恶性肿瘤细胞学
(一)概述
原发性恶性肿瘤是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后,机 体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肿 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能侵犯、破坏邻 近的组织和器官。而且,肿瘤细胞能克隆性生长 并形成转移,侵入淋巴系统或血液,在其它器官 形成新的肿瘤。 1.癌 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2.肉瘤 源于中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3. 其他恶性肿瘤命名具有高度器官特异性,如淋巴 瘤,胶质瘤,黑色素瘤等。
胞浆呈深蓝、 暗绿或灰蓝色
胞浆增多, 呈灰色或淡绿色
胞浆透明, 边缘可卷褶, 色浅绿、粉红 或橘黄色
核质比
1:(0.5-1) 1:(2-3) 1:(3-5)
2.分泌性腺上皮细胞

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蒋梅;柯晓斌【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4(22)2【摘要】目的:报道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曾因"乳腺纤维瘤"先后6次手术,第6次手术诊断为恶性分叶状肿瘤,术后半年出现胸壁、牙龈转移,胸壁、牙龈肿物切除术后,发现颧面部、上颌窦、胸椎多发转移,行2周期化疗,临床症状获得缓解,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随访3个月患者死亡.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由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恶性间质成分组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价值有限,常需要手术获取完整标本,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诊断.一旦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应行全面检查明确病灶范围,进行综合治疗.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复发及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总页数】4页(P339-342)【作者】蒋梅;柯晓斌【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肿瘤科,广东,广州,5104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肿瘤科,广东,广州,510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乳腺叶状囊肉瘤合并骨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J], 唐志敏;蒋梅2.巨型乳腺叶状囊肉瘤合并多种慢性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陈元元;赵志龙;沈兰皖;王健生3.外阴原发性乳腺癌1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J], 罗琰;江晓虹;何信佳;于丽;朱莉金;贾清玉;崔欢亮;赵园园4.误诊为急性左室心力衰竭的乳腺恶性肿瘤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严萍;吕东;潘杰;任伟丽5.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J], 曹书芬;张丽;田林;度长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叶状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 叶状 肿瘤好 发于 4 5 0 0岁 的 女 性 , 有 肿 常
年至 2 0 0 9年 诊 断为 叶状 肿瘤 的 7例 患者 的临床 病
理 资料 。 合有 关文 献 . 结 对其 临床 病理 特 点 、 预后 及
治 疗方法作 回顾性 分析 1 资料与方 法 1 临床 资料 7例均 为女 性 , 龄 l~ 8岁 , 均 . 1 年 84 平 3 3岁 ; 右侧 4例 , 侧 3例 ; 左 肿瘤 直径 4 1 c ~ 0 m。6例 边界 清 楚 .但 无 明显 包膜 . 1例肿 瘤 向周 围组织 浸
分 间 质细胞 增 生呈 编织 状结 构 . 分呈 叶状 突入 管 部 腔将 上皮挤 压成 裂隙状 肿瘤 局部可 见出血 、 坏死 、
黏 液 样 变 7例 中 3例 核 分 裂 较 少 .~ . 1 4个/0 P , 1H F 3
例 核分 裂 5 7个/ P . 瘤直径 最 大 的 l 肿瘤 细 ~ H F肿 例 胞密 集, 胞 多形性 、 型性 明显 , 分裂 l ~ 2个, 细 异 核 01 H F 并 向周 同乳腺 组织浸 润 P . 2 讨论
乳腺 叶状 肿瘤 是一 种 少见 的乳 腺肿 瘤 . 占所有 乳 腺原 发肿 瘤 的 03 1 %_ - %~ . I 0 1 .过去 称 为 叶状囊 肉 瘤 .0 3年 WH 乳 腺 肿 瘤 分 类 中 称 之 为 叶 状 肿 20 O 瘤 , 为 良性 、 分 交界 性 、 恶性 。本文 收集 我 院从 1 9 90
论 乳 腺 叶状 肿 瘤 是 一种 少 见 的乳 腺 肿 瘤 , 前 容易 混 淆 诊 断 或 误诊 , 靠 诊 断 勾病 理组 织 学 检 查 。手 术是 治 疗 本 病 的 主要 手 术 可
段。

伴有叶状肿瘤区域及破骨巨细胞的乳腺巨大化生性癌1例

伴有叶状肿瘤区域及破骨巨细胞的乳腺巨大化生性癌1例

伴有叶状肿瘤区域及破骨巨细胞的乳腺巨大化生性癌1例于琳;朱永村;葛文敏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7(033)008
【摘要】患者女性,48岁,5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肿物,10cm×9cm大小,5个月来肿物明显增大。

体检:右侧乳腺较左侧乳腺明显增大,皮温及张力较高,可见一大小40cm×30cm的肿物,几乎占据整个乳腺,呈多发融合,部分区域凸出皮肤表面。

CT示右侧乳腺巨大肿物,其内密度不均,可见高密度钙化及不均质低密度坏死,右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右侧乳腺恶性肿瘤并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

左侧乳腺未扪及明显肿物。

该患者无乳腺癌家族史,育有一女,既往体健。

【总页数】3页(P941-943)
【作者】于琳;朱永村;葛文敏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病理科,威海264200;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病理科,威海264200;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病理科,威海26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伴有软骨基质分泌的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J], 田延龙;吴宏培;郝小康;张冠军;王一理
2.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与预后:附1例巨大叶状肿瘤报道 [J], 汪雁;朱唯力;潘勇;林渊;孙健宇
3.胰腺伴破骨样巨细胞未分化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J], 赵健;田浩;邵成浩
4.含破骨巨细胞样细胞的胰腺多形性癌1例及文献复习 [J], 朱燕;张新华;周晓军;孟奎
5.伴有骨及软骨分化的乳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诊治探讨 [J], YUAN Zhu;QU Xiang;ZHANG Zhong-tao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右側乳腺巨大梭形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右側乳腺巨大梭形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右側乳腺巨大梭形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2铜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贵州铜仁、554300;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四川成都、610041;[通讯作者]△杜正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乳腺肉瘤是来源于乳腺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很少见,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1%。

其恶性程度高,可早期发生血行转移至肺、肝、脑等器官,一般淋巴转移较少见,预后较差,治疗上以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为主,术后辅助化疗和放射的疗效尚不敏感。

2021年0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右侧乳腺巨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肉瘤)1例,采用带血管蒂背阔肌皮瓣联合扩张器植入重建乳房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康复,对手术的效果表示满意。

目前临床上相关病例极为罕见,结合患者病情及文献报道。

1 病例资料1.1 病史特点患者,18岁女性,彝族,因“右乳肿块进行性增大4月”入院。

专科查体:右乳体积较左乳明显增大,类似“篮球”形状,右乳皮肤菲薄、潮红及光亮,表面明显静脉曲张;右乳头扁平,乳晕区异常增大,挤压无溢血溢液;右乳晕四周皮肤组织见散在发黑坏死,面积大小约2-6cm不等,局部灰黑色痂皮覆盖,无破溃及渗液;右乳房可扪及大小约30×25×20cm肿块,表面光滑,质中部分偏硬,边界尚清楚,皮肤明显触压痛,触及无波动感,基地部与胸壁粘连致密,活动度差。

左乳3度下垂,皮肤无红肿、破溃,未见酒窝征及橘皮样改变,乳头无凹陷,左乳未扪及肿块,挤压乳晕区乳头无溢液。

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如图1)。

辅查:2020年11月18日乳腺彩超声学造影示:右乳囊实性占位:幼年型巨大纤维腺瘤?(BI-RADS 4a类)。

2020年11月19日超声引导下行右乳CNB,病理诊断: 右侧乳腺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 BI-RADS 5 级) 。

补充病理: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伴坏死及间质粘液样变),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倾向为肉瘤成分(含横纹肌肉瘤),免疫组化:CD34(部分+)、SMA和Desmin(散在+)、MyoD1(散在+)、myogenin(-)、TLE-1(部分+)、Ki-67(部分区阳性率大于50%)、S-100(多数-)、SATB2(-)、PCK(灶性+)、CK5/6/EMA/P63均(散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