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世界文化交流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近年以来,与现代性问题相伴随的全球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今天,讨论现代化问题,特别是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根本就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这是因为现代性的诉求与全球化的扩张,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叠的。从世界范围看,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化作为一种人们活动的客观过程,就已经开始了。而西方学术界正式把“全球化”作为描述与分析世界宏观秩序的概念,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后的事情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文化方面跨越国界的相互交流,也必然地

日益加强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上个世纪末早就说过,“未来的21世纪将使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这种跨国文化交流的结果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术界对文化全球化的看法分歧颇大,甚至有人根本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这并不能改变“文化全球化”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

有的学者说得好,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三、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两面性

全球化的过程,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的层面,文化的“全球化”比经济的全球化,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但是,我们已然看到,西方在文化上(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对东方国家发展的影响。一般地说,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经济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有可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迷失自我,从而处于绝对的弱势。其实,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具有两重性的。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文化全球化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最终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理性化;文化全球化在把多种文化带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同时,文化全球化也促进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全球化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认识,我们当然应当持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应当深入探究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来认识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全球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同质化。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即经济一体化,文化也开始了其一体化的进程。全球化不仅流动物质产品,也流动文化产品。资本主义价值哲学就是通过资本的全球流动,把全球消费市场统一起来,从物质到精神把当代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模塑为毫无差异的消费主体。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我们同样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同质化的浓郁

气息。它一方面确实使我们民族的文化更加开放,更具有世界风格;然而,在另一方面又使它的民族气息与中国特色却在日趋萎缩与消失。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由于文化力的强势与弱势,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在文化传播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当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企图以强势的西方文化去裁剪、支配、吞并其他文化,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和理念去整合和教化其他文化,并进而诱导发展中国家及非西方国家的人民,接受其文化并淡忘甚至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殖民主义格局,使得非西方文化面临着“存在”或“消亡”的艰难选择。正如约翰·汤林森所言:“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说,全球文化多多少少倾向于成为一种霸权式的文化”。文化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霸权文化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冷静审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出路,无疑值得深切的关注。

三、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过:“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要么是文化的发展, 要么就什么也不是”。可见,文化建设在新的世纪是多么重要! 今天,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新,我们应当而且能够以开放、健康的心态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既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性, 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既注意增强文化建设的世界性,又坚持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我们这样做的目的, 不为别的,而是“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就具有某种典型的意义。

面对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起既适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保持鲜明民族化个性特征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今天中国的文化环境,实际上就是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三种主要的文化形态。我们只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外国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何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问题了。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不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最后,西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新和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推动力在我国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上,很容易发现外来文化的影响。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上述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灵活地调整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便妥善地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开放与文化同质化、民族文化的世界化与本土化等一系列矛盾,从而使我们在全球化格局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品性。

四、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文化路线,坚持创新,实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和长期繁荣

我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应坚定地发展本国的特色文化,并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才能更好发展自身,适应世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文化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好有快发展。

第一,加强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毛泽东曾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和平与发展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表面比较平静,而实则暗流涌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同化表现为一场异常尖锐而激烈的斗争。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合理的路线。

第二,博采众长、批判地继承,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谐文化。首先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文化

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对待外国文化遗产要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第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分子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克服某些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落后现象。同时要不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弘扬毛泽东文化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成功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创新。只有自觉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我们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本土文化的长期繁荣,又能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性

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性 重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郑重提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是我们党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句话,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院系班级: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类1103班 姓名:王帅 学号: 201118910315 辅导老师:王晓东 完成日期: 2013.5.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当今世界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而这不但带动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使中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中国文化发展遭遇的困难 文化全球化进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代表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价值倾向,那么它所带来的后果必然也是双重的。道理很简单,全球化开启于西方,今天的全球化因素多半来自于西方历史社会自身的变革,全球化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是一个自然的自身发展的过程。而对于非西方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是一个人为的、在外力重压之下被迫接受的过程。因此,在全球化的演进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是极不平等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而且是世界现存的唯一的没有中断其古代文化发展的国家。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却和世界其他的古老文明一样面临同样的境遇,极不情愿地放弃了传统的农本经济而融入工业化的世界大潮。这个过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而使我们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 1.1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

书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浅谈书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正越来越远离大众。书法作为本民族一种特殊艺术,一方面需要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一方面也要随时代的发展寻求自身的出路,从而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介入到世界大文化艺术格局中。书法在当今社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和艰难的处境,我想结合我自己的专业——教育技术系,浅谈一下书法未来的发展。 当今社会书法艰难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书法已经跟不上文化发展的速度,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书法应该以文化和精神为依托的书法,否则难以表现书法本体意义的。现在我们只是用用中国古代文化形态的书法来表现中国现代文化,这无疑成为制约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也正反映出现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滞后性。在传统意义上书法是中国文化赖以传播的汉字,在个体上的唯一表达方式,这一点也是支撑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社会科技的发展,书法的这种特殊职能已经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导致其本有的强大公用性和实用性在现代社会无法完全实现。硬笔取代毛笔,键盘取代硬笔,这已经是无法挽回的发展事实。书写正失去实用性与公用性的基础,离开了公共传播的领域,在大众的个体传播之间也显的微不足道。往日的传书基本上已经为电话所替代的现状,使人们动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无疑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对待书法的态度。 我觉得书法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就要认清时代的发展。由于书法的实用性的减退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与其挽回这一即成的事实倒不如去从容的接受,直接把书法艺术提高到纯艺术的层次。就我自己所学专业——教育技术,我对书法的发展有几点小想法: 1.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学习书法 书法发展应该要与时代同步,如果连与时代同步都不敢,又怎么超越。如今的信息时代可以为书法学习创造优秀于古人千万倍的学习条件,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融汇古今,化合中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然后从哲学、美学、宗教学、心理学、历史发展等方面作以全方位的分析,将各种信息重新排列,重新组合,重新构建发展出一门新的书法艺术。 2.利用媒体网络向大众推广书法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 在我们当代,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一个机遇和新的挑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学会如何做人。世界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呢?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实现自我素质价值呢? 高考之后,近千万人走向自己向往的大学,但是在今后大学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坚定自己的目标呢?也许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逐渐摸索是怎么生活。我以为只要做到了三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我们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人本主义的流露,精神家园的固守。君子与小人之差别在于道德。时下战火纷纭,如果人人都有道德,世界将减少多少战争,人类将减少多少浩劫生命将减少多少折磨!因此,肩负历史责任的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民一道为了理想,用双手去摸索未来。 我们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乃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纵观时代风云,非知识不能驾驭。非技术不能驰骋。在人生的海洋里,我们需要知识的引导;在生命的天空中需要知识的导航。为了我们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 我们要提高心理素质。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之下进行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成长和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尽管才华横溢,博文强识,但由于心理素质有严重缺陷而身败名裂者不乏其人。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科技创业的重任,正热切呼唤着我们:在调适各种心理矛盾中成长,在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中走向未来。 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还必须学会在感情问题上自我约束。注意感情问题,爱情在大学里是永恒的话题,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要看得很重,既然来了,就让其自然地来,自然的去,不要在大学里留下学习和感情的遗憾。学习和爱情的双收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绝大多数是不是为了婚姻而为了爱情,毕业是一道很难越过的坎,两个人能在一起的少之又少,而劳燕分飞天南地北却如恒河沙数。若来了,不妨积极地对待使其变为学习的伙伴,而不是为了寂寞无聊追求时尚,毕竟这样的人太多了。 此外,还要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大平台,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不仅能不断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能始终引领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和面貌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去挫败每一个困难。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它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统统在内,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正确地做出选择,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都会对大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而世界观是左右一个人行事为人的思想架构或思想体系,它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有某些言行和决定的前提假设。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紧相连,拓展视野,才能在人生上有所作为。 大学生只有好好把握,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地胜任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愿所有的新时代大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新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

2011年第10卷第22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2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新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探析 □李丹丹 【摘 要】“90后”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价值观形成于改革开放这个 大背景下,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是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和改进 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 “90后”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关键词】新时代背景;“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作者简介】李丹丹,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在这个渲染个性、思想开放、多元文化冲撞,以及全球互 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大多数的 “90后”大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广泛的爱好和兴趣,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价值观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取向是高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文化相互 交融,在多元文化并存并且相互冲击的情况下,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绝对的一元化,在价值选择和价值评 定标准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注重个人利益原则的影响下,社会上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逐渐淡 化, 例如: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对于这些高尚的道德观,如今的“90后”大学生都比较冷淡,只注重物质上的需求。可是另一方面呢,他们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自觉勤奋学习,对于那些崇尚自我、只图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又持着非常鄙夷的态度。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受如今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还是会为物质所蒙蔽,厌恶读书,幻想通过经商赚钱,一夜致富,由于缺少经验,容易受到不法之人的嗦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取向,但是如果大学生们没有把握好重要的尺寸,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会很容易产生一些比较偏激并且还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价值评价的功利化。“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极为敏感,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并且由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机制、体制不够健全,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违法行为没有收到有效遏制,导致如今的“90后”大学生在选择人生目标的时候,普遍趋向功利化、短期化。一方面,由于如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毕业生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在学校的安排下就业,而是走上了自主择业的道路。从他们选择自己的职业的价值取向上,不难看 出:如今大学生的功利色彩表现非常明显。经过调差,发现 80%以上的大学生把工作中“经济收入多少”、“升迁机会如何”、“工作环境舒适与否”等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明显看出功利色彩。另一方面,功利化不仅体现在工作选择上,还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并且愈发严重。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只注重经济利益、 人际利益,总是把人际交往中,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作为交往判断尺寸,将感情置之度外。 (三)价值目标的现实化。一般来说,价值目标体现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该要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所导致的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使大学生在选择人生价值目标时片面追求现实化、短期化,缺乏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长远性、科学性思考。(四)价值追求的个体化。“90后”是在改革开放最富裕,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探讨,对于传统的文化观念提出质疑,有自己的 独特见解,他们当中普遍都认同以“自我”为主题的人生价值观, 这个观念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组织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是一种组织行为,学校要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组织支持。首先,我们要先对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的作风建设进行先进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积极工作的精神,让他们在普通青年学生中提高凝聚力和感染力,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做好带头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这些团组织的指导工作,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互动,加强培养他们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摒弃自身的缺点和性格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二)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家长在大学生关于人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长和家庭的重要影响,所以家长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摒除封建思想和专职作风,在家庭中做到人人平等,同时,还要关注已成为大学生的子女的成长,多与子女进行交 · 501·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世界文化交流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近年以来,与现代性问题相伴随的全球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今天,讨论现代化问题,特别是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根本就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这是因为现代性的诉求与全球化的扩张,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叠的。从世界范围看,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化作为一种人们活动的客观过程,就已经开始了。而西方学术界正式把“全球化”作为描述与分析世界宏观秩序的概念,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后的事情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文化方面跨越国界的相互交流,也必然地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冉兵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包含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模式中的团队精神、分形工厂、虚拟形式都对企业管理变革带来新因子。文章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锋,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巨大的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这次革命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经济形态。这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的,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把知识和信息作为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也在企业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企业管理变革。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快,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企业的革新浪潮,正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也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战略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儋州校区) 形势与政策 学习论文 题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选择》指导教师:钟喜芸 学号:20142835320052 姓名:王扬中 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系别:工学部 年级:2014级 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1班 2016年6月4日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有一种说法是:大学毕业=失业?过去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首先考虑户口、工资、福利等因素,当前的大学生在择业观上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变得冷静、理智,这些择业标准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指向现在,倾向于未来的发展。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有利于他们选择工作,实现人生目标,也有利于企业去选择人才,减少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也层出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薪酬标准体系就业情况就业现状就业指导就业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这就要求国内的高级学府向社会输送高材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以保障其快速发展。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就业的难度也在响应地增加。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少数人“毕业即失业”在所难免,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无业游民”,有的大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又觉得薪水太少,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威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一种。 然而,由于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想要解决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经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几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稳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为自己将来的前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毕业时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的分析,受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规划理论的影响,在上世纪60年代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促使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一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录取率时,就将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会对学校和政府产生巨大的压力。 经常看见新闻说现在的大学生求职很难,从年年攀升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和逐

新时代如何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代如何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加强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机关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机关思想和工作作风结晶的机关文化是机关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机关文化能正确引领和有效推动机关建设,为机关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机关工作的需求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机关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团结、进取、勤政、务实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机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履行机关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机关文化的基本内涵 机关文化是机关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目标方向、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精神是机关文化的核心,而其中的价值观更是机关文化的灵魂。二是制度层面。制度是机关文化的保证,能够被机关全体成员认同的制度才是有效的,才能确保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促进机关建设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三是管理层面。管理是机关文化的根本,机关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目标管理的方式,以此促进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机关文化的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机关文化的文化力集中体现在其功能上,具体讲有五大功能: 团队力量的凝聚功能。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部门的积极性以及整个机关的积极性,形成人与人相互理解、部门与部门相互配合、人与部门相互依存、机关与机关相互融通的和顺局面。 工作目标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目标任务的分解、完成情况的督办和工作绩效的评价,形成一个有章可循、运转有效、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势。 个人行为的自律功能。就是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强化机关成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意识,不断提高其自我要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组织培养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引导机关成员想干事、鼓励机关成员多干事、支持机关成员干成事、教育机关成员不出事,营造一个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能给予人的需要和发展以更多的人文关怀的心理环境以及一个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和谐统一的氛围。 机关形象的塑造功能。就是通过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机关的打造,密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协调和联系,充分展示良好的机关形象,提升并扩大机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建设机关文化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机关文化是机关管理的一部分,主要体现于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运用

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运用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职称 2014年5月

团队成员情况 序号姓名分工情况备注1 2 3 4 5 6 7 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以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作者(代表)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建立和实施适合企业自身的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壮大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学习借鉴了很多西方激励理论,然而员工的激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应用激励理论时没有考虑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因此,研究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运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着眼于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已有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机制,分析了中国文化环境以及目前中国企业激励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些激励方法,如物质激励、团队激励、培训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等,最后建议了几种保障机制如制度保障、系统保障和环境保障等,以保障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激励理论激励方法中国文化中国企业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has brough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various aspect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terprise to establish and carry out an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enterprise to activate the human resourc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learned a lot of western incentive theories. However, employees’incentive problems remain unresolve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did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nvironment when applying the incentive theory.Therefor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the existing incentive theor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lso stu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centiv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on this basi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then put forward some incentive methods, such as material incentive, team motivation, training, motivation, emotion motivation, culture motivation and so on.Finally suggests several security mechanisms such as system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entives. Key words:Motivation theory, Motivation method,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enterprises 目录

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特色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特色论文 摘要:在现阶段,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新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内涵,简要地论述了如何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一、新经济的特征新经济是一种以自发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新经济,之所以“新”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极强的创新能力上,新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电脑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要依靠社会各种制度创新的支持。而创新又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知识化。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制约,使得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极大降低;新经济可以减少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净剩余,有利于社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形态,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 1 / 4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