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的诊治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炎

一、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理化因素等。细菌感染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为主;理化因素如高温、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等。

急性咽炎的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初期咽喉干燥、灼热、疼痛,吞咽时加重,疼痛可向耳部放射。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因年龄、体质、细菌毒力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区别,严重者有发热、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等。病程一般一周左右。

检查:口咽和鼻咽粘膜急性弥漫性充血,腭弓、悬壅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束红肿。严重者淋巴滤泡中央可出现黄白色点状脓点。颌下淋巴结肿大且压痛。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局部检查所见诊断不难。如要明确致病菌,进行咽部细菌培养。儿童患者尤应注意与急性传染病(流感、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的前驱症状或伴发症状鉴别。如在口腔、咽部、扁桃体出现假膜坏死,应进行血液检查,以排除血液病。

并发症:急性咽炎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环,可以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心肌炎等全身并发症。

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血象和咽部细菌培养给与治疗。应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酌情选用抗病毒和抗生素,中药制剂有良好作用。可用含片含服或碘甘油局部涂布。

二、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为屡发急性咽炎,病程迁延而成,同时与局部及全身慢性刺激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局部因素主要是慢性鼻炎或鼻窦炎致长期张口呼吸及鼻涕后流,经常刺激咽部,以及慢性扁桃体炎、龋病或长期烟酒过度、长期吸入粉尘、有害气体等。全身因素包括各种慢性病,如贫血、便秘、下呼吸道慢性炎症,胃食道反流、心血管疾病等均与慢性咽炎有关。

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咽部各种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轻微疼痛等,或时有咽痒咳嗽、晨起干呕等。上述症状因人而异,轻重不一,时好时发。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往往在疲劳受凉、用嗓过度、嗜食辛辣后诱发。可能存在临近部位的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龋齿。

检查:咽粘膜、悬壅垂、咽侧索肿厚色暗红,咽后壁常有少许粘稠分泌物附着。咽后壁有颗粒状滤泡隆起甚者融合成片;或咽粘膜干燥萎缩。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局部检查所见诊断不难。但应排除鼻、咽、喉、食道、颈部的隐匿性病变,这些部位的肿瘤早期症状与慢性咽炎症状可能颇有几分相似,因此应作全面仔

细的检查以免误诊。

治疗:

①去除病因,戒除烟酒,改善工作环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鼻部和鼻咽部炎症,治疗全身性疾病增强抵抗力。

②对症治疗:针对咽炎的各种不适症状治疗,如咽干、咽痛、咽痒、咳嗽等。

③中医中药:见下一节。

④局部治疗:可用复方硼砂溶液含漱,含片含服。对肥厚性咽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可行冷冻或激光处理,或10%硝酸银局部点灼,使得淋巴滤泡萎缩变小。

喉痹——关于咽炎的中医论述

喉痹是中医对咽炎的称谓。指以咽部肌膜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临床上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分。

急喉痹相当于急性咽炎,是因外邪侵袭,以咽部肌膜红肿疼痛,咽中痰涎增多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咽喉病。本病多发于秋季及冬春之交,以风热邪毒致病者居多,故又称为风热喉痹。

慢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是因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以咽部微干、痒、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咽喉病。本病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顽固难愈。以往认为多属虚火之证,故亦称虚火喉痹。

历史沿革:喉痹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等论述,最早提出了喉痹一病与肺、肾、胃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少阴咽痛诸证,所论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通脉四逆汤、大承气汤等方,以及《金匮要略》中“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等论述,对后世关于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辨证论治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30有喉咽肿痛候、咽喉不利候、喉痛候等的病因病理论述。宋代《御药院方》卷9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名,指出:“龙脑散,治不测急、慢喉痹,咽肿塞不通”。明代窦梦鳞《疮疡经验全书》卷1有风热喉症、酒毒喉痹、风毒喉痹、风热喉痹、阴毒喉痹等病症的论述。在古代文献中,有关咽(嗌)肿、咽(嗌)痛、咽(嗌)干、咽燥、咽喉疼痛、咽喉不利,以及喉风等多种病证或症候,可能均与本节所述喉痹有关。

病因病理:急喉痹多因外感六淫所致,病理以风邪犯咽、肺胃热盛熏咽多见;慢喉痹多由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常因过食辛辣炙煿、烟酒厚味、讲话过多等而诱发或加重症状。常见病因病理如下。

1.风邪侵咽:咽喉属肺胃之所系,上通口鼻,内达肺胃。肺主皮毛,若风寒袭表,肺气不宣,营卫不和,邪郁不能外达,壅结于咽喉,则为风寒喉痹。若寒郁化热,或外感风热犯肺,上壅咽喉,气血壅滞,则为风热喉痹。如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35说:“若风热邪气搏于脾肺,则经络否塞,气不通利,邪热攻冲,上焦壅滞,故令咽喉疼痛也。”

2.肺胃热盛:外感表邪失治,热入于里,肺胃热盛;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烟酒,肺胃积热,火热之邪循经上蒸咽喉,发为火热喉痹。如《太平圣惠方》卷35说:“夫咽喉卒肿痛者,由人脏腑充实,脾肺暴热之所致也。或有服饵丹石,毒气在脏,熏蒸上焦,而又多食炙煿热酒,冲于脾肺,致胸膈壅滞,气道痞塞,热毒之气不得宣散,故令咽喉卒肿痛也。”

3.阴虚失濡:热病伤津,久病失养,劳倦过度,吸烟,以及长期吸入粉尘等燥热之邪,或讲话过多,耗气伤津,阴液不足,咽失濡养,甚则虚火上炎,灼烁津液成痰,痰热阻滞咽喉,发为阴虚喉痹(虚火喉痹)。如《景岳全书》卷28说:“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4.气虚失养:饮食不节,思虑、劳累过度,或寒凉、攻伐太过,久病失养,致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咽喉失养,邪毒滞留;或脾虚痰生,阻滞咽喉,发为气虚喉痹。如《医学心悟》卷6说:“喉间肿痛,名曰喉痹,古人通用甘桔汤主之。然有虚火实火之分,紧喉慢喉之别,不可不审。虚火者色淡,微肿,溺清,便利,脉虚细,饮食减少。此因神思过度,脾气不能中护,虚火易致上炎,乃内伤之火……”。此处虚火,即李东垣所谓脾胃虚则阴火上乘之属,实为气虚所致。

5.阳虚失煦:寒凉攻伐太过,或劳累过度,损伤肾阳;不慎摄养,禀赋素虚,下元亏损,命门火衰,则下焦虚寒,咽喉失于温养,气化不利,津液成痰,凝结于咽喉;或寒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上浮),无根之火客于咽喉,发为阳虚喉痹(格阳喉痹)。如《景岳全书》卷28说:“格阳喉痹,由火不归原,则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凡察此者,但诊其六脉微弱,全无滑大之意,且下体绝无火证,腹不喜冷,即其候也。盖此证必得于色欲伤精,或泻泄伤肾,或本无实火而过服寒凉,以伤阳气者,皆有此证。”

临床表现:

一、急喉痹

[病史] 起病较急,常有受凉外感,或咽喉的物理化学刺激等病因。

[症状] 咽干燥、焮热、异物感,继而咽部疼痛,吞咽时加重,咳嗽,有少许痰粘着感。多有全身不适,头痛、发热、恶风,食欲不振等。

[检查] 咽部肌膜色红肿胀,腭弓、悬壅垂水肿。或有喉底小瘰增生,咽侧索增粗而红肿,重者小瘰表面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喉底表面少许痰涎附着。颌下或有臖核肿痛。

[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