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方法
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制备及应用

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制备及应用
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是一种新型的防腐涂层材料,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能和持久性。
制备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的主要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离子交换法、原子层沉积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制备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的常用方法,其具
体步骤包括溶胶制备、凝胶形成、涂布和烘干等。
首先,将钛酸酯等钛源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均匀的溶胶。
然后通过水解和胶凝反应使溶胶形成凝胶。
接下来,将凝胶涂布在金属表面,并进行烘干使其形成连续的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
离子交换法是利用杂多酸盐、阳离子聚合物等进行离子交换反应来制备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的方法。
首先,将金属表面浸泡在含有离子交换层的溶液中。
然后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离子交换层上的阳离子与金属表面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使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在金属表面形成。
原子层沉积法是一种利用连续的原子层堆积来制备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气相化学反应,在金属表面上沉积一层层的原子层,形成连续的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
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具有较高的防腐性能和持久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属材料被腐蚀和氧化。
因此,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广泛应用于船舶、桥梁、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保护金属材料免受腐蚀和环境氧化的侵害,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钛
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候性,使其在户外环境中也能保持其防腐功能。
种植体表面处理的进展

种植体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梁伟(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贵州铜仁554300)【关键词】牙种植体;骨整合;表面处理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3-2016-03中图法分类号:R783.2文献标识码:A骨内种植体植入成功的标志是: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直接接触,光镜下种植体的周围无放射投射区,也就是无软组织介入,且能使种植体的负荷持续传导,并分散在骨组织中,也就是种植体与周围骨形成骨整合[1]。
种植体表面工程设计是种植体能否形成骨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直接影响种植体周牙槽骨中成骨细胞的贴附、增殖、分化和基质的合成、钙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2]。
因此,为了提高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种植体表面各种处理技术如加成法、去除减少法、表面修饰法等处理技术常被应用。
1表面加成法1.1钛浆涂层(titanium plasma sprayed,TPS)钛浆喷涂是在高温下,将熔融的钛金属液滴高速喷射在种植体的表面并附着其上,形成疏松粗糙的表面,电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表面形成圆形或者不规则的相互沟通的微孔。
由此形成的粗糙表面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分化。
Bagno等[3]用的是藻酸钠凝胶纯钛作为涂层材料证实其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估计是介导了细胞的生物信号。
1.2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le,HA)涂层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简称HAP或HA)因为与人体天然骨组织的成分类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钛基HA生物涂层材料可以诱导软骨细胞在天然骨上沉积,发生成骨反应,使新骨在涂层的表面更好地生长。
这种双向的生长方式有利于形成天然骨组织和种植体表面涂层之间的化学键结合,有利于种植体最终的骨整合。
钛基HA生物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等离子喷涂法、涂覆-烧结法、溶胶-凝胶法、电化学反应法以及低温燃烧法等。
1.2.1等离子喷涂法(plasma sprayed coating,PSC)以高纯度的HA粉末为原始粉,采用PSC制备的钛基HA涂层生物材料,具有效率高、涂层均匀、重复性好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特点。
钛表面修饰抗菌特性的研究进展

・
2 7・ 3
腔细 菌6 对 L 抗菌性 老獾得 寸 为.齿科 材料 ・ 材 ,0 1 2 : 器 20 ,0
( ) 6 -6 1 : 87 .
5 h b t S i a a Y, Ka i , Ya moo H , e . An i a t ra i n u wa H ma t ta 1 t ce i tt i m b l a p a e a o ie y b i g d s h r e i Na o u i n x i i e l l t n d z d b e n ic a g d n Cl s l t e h b t e l o s
无关。
参
考
文
献
组装聚 乙二 醇 修饰 的钛 粘 接 肽 ( E y t i nu bn ig P G l e taim-id ad t n ppie ,B s , et sT P ) 发现该钛表 面 能够阻 止蛋 白质 的吸收 和金 d 黄色葡 萄球 菌 的粘 附。其进 一 步研 究显 示 , 四价肽 ( B 4 T P- P G) E 较单价 ( B 1P G) 二 价 ( B 2P G) 具 有 良好 的 T P .E 、 T P -E 更
电沉积
S i so 等 将 含青 霉 素/ iv ot ri 链霉 素 或地 塞米 松 电沉 积
到 聚吡咯后涂 在钛 表面 , 能通过 电控制 释放 8 %的药物 , 0 以
P G P G R G对金黄 色 葡 萄 球 菌 粘 附 作 用 的影 响显 示 , E /E —D P LgP G P G R D具有明显 抗金 黄色 葡 萄球菌 粘 附 , L --E / E — G 同
tt i m t v l rn c a i/c io a oy l cr l t h l y r n i u wi h a u i c d h t s n p l ee to ye mu ia e a d n a h o s RGD f r r mo i g se b a t u ci n a d n b t g a t ra o p o tn o t o l s f n to s n ihi i n b ce i i l
纳米二氧化钛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纳米二氧化钛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李智;葛少华【摘要】纳米二氧化钛( nano⁃sized dioxide titanium,nano⁃Ti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光催化性能,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纳米二氧化钛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该文综述了纳米TiO2在肿瘤治疗、种植体表面改性、抗菌方面的应用及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TiO2 nanomaterial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nanomaterials in the world, which has big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photocatalysis. Rec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nano⁃sized dioxide titanium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ine has rais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possible adverse reactions ofnano⁃sized dioxide titanium in tumor therapy, implant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spects.【期刊名称】《口腔医学》【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肿瘤治疗;抗菌作用;种植体表面改性【作者】李智;葛少华【作者单位】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山东济南 250000;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山东济南 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1二氧化钛(TiO2)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种半导体物质,分为金红石、锐钛矿、板钛矿和二氧化钛B几种晶型,具有化学性能稳定、价廉易得、催化活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钛-铝合金表面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生物矿化

钛-铝合金表面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生物矿化张爱勤;刘密;肖元化;姚倩倩;李峰【摘要】TiO2 nanotubes with highly ordered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anodic oxidation , and bio-mieralization test was carried out in a simulated body fluid.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iO2 nanotubes as well as the hydroxyapatite coating formed after bio-mineraliza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FESEM and XR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ameter and length of the TiO2 nanotubes were about 80 ~ 100 nm and 1 μm, respectively. The bio-mineralization results proved that hydroxyapatite coating had been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TiO2.%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在钛-铝合金表面生成一层结构高度有序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并在模拟体液中进行生物矿化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TiO2纳米管的结构形貌以及通过生物矿化生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钛-铝合金表面的TiO2纳米管直径为80 ~ 100 nm,管长约1μm.在模拟体液中的矿化实验结果证明在TiO2纳米管上沉积了羟基磷灰石涂层.【期刊名称】《电镀与精饰》【年(卷),期】2013(035)003【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钛-铝合金;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羟基磷灰石【作者】张爱勤;刘密;肖元化;姚倩倩;李峰【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53.6引言钛和钛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蚀性、高的比强度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广泛用于生物材料领域[1-4]。
氮化钛涂层工艺

氮化钛涂层工艺氮化钛涂层工艺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它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同时还能改善材料的表面光洁度和抗氧化性能。
本文将从氮化钛涂层的原理、工艺流程、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氮化钛涂层的原理氮化钛涂层是一种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氮化钛薄膜来提高材料性能的表面处理技术。
氮化钛薄膜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还能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
氮化钛涂层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氮化和钛化。
氮化是指将材料表面暴露在氮气气氛中,使氮原子与材料表面的金属原子发生反应,形成氮化物薄膜。
氮化物薄膜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可以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钛化是指将氮化物薄膜暴露在钛气气氛中,使钛原子与氮化物薄膜发生反应,形成氮化钛薄膜。
氮化钛薄膜具有很高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能。
二、氮化钛涂层的工艺流程氮化钛涂层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清洗:将待处理的材料表面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2. 预处理:将材料表面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氧化层、打磨和抛光等。
3. 氮化:将材料表面暴露在氮气气氛中,进行氮化处理,形成氮化物薄膜。
4. 钛化:将氮化物薄膜暴露在钛气气氛中,进行钛化处理,形成氮化钛薄膜。
5. 后处理:对氮化钛薄膜进行后处理,包括清洗、干燥和包装等。
三、氮化钛涂层的应用领域氮化钛涂层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
具体应用如下:1. 机械领域:氮化钛涂层可以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如轴承、齿轮、刀具等,可以提高零件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2. 航空领域:氮化钛涂层可以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零件,如涡轮叶片、涡轮盘等,可以提高零件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3. 汽车领域:氮化钛涂层可以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零件,如气门、活塞环等,可以提高零件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4. 电子领域:氮化钛涂层可以用于制造电子元器件,如电容器、电阻器等,可以提高元器件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紫外线光功能化种植体影响骨质疏松骨整合能力的研究进展

紫外线光功能化种植体影响骨质疏松骨整合能力的研究进展肖威;姜可;刘婵娟;高致远;高金星
【期刊名称】《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年(卷),期】2024(25)2
【摘要】钛及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运用到医学领域中。
但是骨质疏松会造成颌骨的进行性吸收,影响钛种植体骨结合效果。
紫外线(Ultraviolet,UV)光功能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处理方式,在不改变种植体表面形态的基础上改变种植体表面特性,有效提升骨结合率,能够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种植成功率。
本文从骨质疏松对口腔种植的影响、光功能化对钛种植体表面特性、细胞生物学行为、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光功能化种植体在骨质疏松模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57-160)
【作者】肖威;姜可;刘婵娟;高致远;高金星
【作者单位】蚌埠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杭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牙槽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3.4
【相关文献】
1.骨质疏松对完成骨整合的大鼠股骨钛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2.淫羊藿苷对骨质疏松状态下钛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
3.淫羊藿苷在骨质疏松状态下对喷砂大颗粒酸蚀纯钛种植体骨整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4.椅旁紫外线光功能化技术提高钛种植体生物活
性的研究进展5.紫外线光功能化对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改性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士卓曼钛锆合金亲水种植体备洞流程

士卓曼钛锆合金亲水种植体备洞流程士卓曼钛锆合金是一种常用于种植体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适用于种植体的长期应力负荷。
在进行士卓曼钛锆合金亲水种植体备洞时,需要遵循以下流程。
1.术前准备:在进行种植手术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牙骨结构和种植体的位置,确定种植体的数量和位置。
同时,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期望和需求,并将术前准备通知给患者,包括术前禁食禁水和停用一些可能干扰手术的药物。
2.局部麻醉:在进行种植体备洞时,应先进行局部麻醉以确保患者无痛感受。
通常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
3.打开口腔:打开口腔是进行种植体备洞的第一步,该步骤旨在清除术区的软组织覆盖物。
此过程通常使用口腔外科手术刀,先在术区周围切开牙龈组织,然后使用牙龈撕裂器抽离软组织。
4.制备托槽:在种植体备洞之前,需要制备托槽。
托槽是种植体的定位器,用于确保种植体在正确位置。
制备托槽的过程包括使用托盘和模型,通过加工或3D打印制作一个适合种植体尺寸的托槽。
5.设计导向钻孔器:导向钻孔器的设计是为了确保种植体的位置和角度准确无误。
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导向钻孔器,确保在备洞过程中不会有意外的损伤。
6.进行钻孔:使用导向钻孔器进行钻洞是种植体备洞过程中的核心步骤。
通过导向钻孔器的引导,可以将钻洞定位在准确的位置和角度。
在钻洞之前,需要用准直导向手术模板,进行适当深度和宽度的划定。
7.清洁洞底:钻孔完成后,需要用生理盐水或洁净的生理盐水冲洗洞底,以清除可能产生的骨屑和残留物。
8.定制种植体:在士卓曼钛锆合金种植体备洞流程中,需要根据洞的尺寸和形态定制种植体。
通常将种植体安装在预制的钛基体上,并确保与托槽的相互配合良好。
9.种植体固定:种植体固定是将种植体置入洞内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通过轻微的挤压和定向力,将种植体安置在洞内,使其与骨组织良好接触。
10.缝合和术后护理:种植体固定后,使用缝合丝将牙龈组织缝合,并进行术后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方法 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是指采用特殊技术在材料表面形成纳米尺寸的结构,如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纳米孔或者由纳米晶体构成的膜等。表面纳米化需要在原子水平上处理物质,其制备方式也较多,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目前常用的钛种植体表面纳米化技术(见表1)。 (1) 纳米颗粒紧压法:纳米颗粒紧压法属于物理改性技术,是指在室温高压下使用压力容器将预成的纳米颗粒结合到基底材料上。纳米颗粒紧压法可以保留基底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特性,而只改变其表面形貌、粗糙度等物理性质。Webster 等[2]在室温下使用10GPa 的压力处理5 分钟分别将的Ti 微米级(>10.5μm)、纳米级(0.5-2.4μm) 颗粒结合到基材上,最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基底材料表面密布着颗粒,AFM 结果显示纳米颗粒表面粗糙度远大于微米颗粒。 (2) 离子束沉积技术:离子束沉积技术(IonBeam Assisted Deposition,IBAD) 是利用等离子枪产生直流电弧将涂层材料加热熔融后用高速气流喷射到金属表面形成涂层,通常使用钛浆或羟基磷灰石进行喷涂沉积。Coelho PG 等[3] 应用离子束沉积技术在种植体表面形成了纳米晶体组成的薄膜,提升了表面的微观粗糙度。离子束沉积技术制备纳米形貌的工艺较为成熟,已经被用于商业种植体材料表面形貌的制备,例如Bicon 种植体的表面纳米处理就采用此技术(Nanotite, Bicon Inc., Boston, MA),利用IBAD 在表面形成一层羟基磷灰石纳米沉积层。 (3) 表面化学处理:表面化学处理是目前的口腔种植体表面改性研究的热点,是指利用酸或碱处理基材表面得到纳米形貌。张波等[4] 把纯钛在60℃恒温NaOH 溶液中浸泡24 小时,在表面形成多孔网状钛酸钠凝胶,然后在600℃热处理后,凝胶层晶体化,得到100nm 厚的金红石型的TiO2 膜。但该方法获得的TiO2 涂层较薄,存在结合强度低的缺点。Wang 等[5] 使用H2O2/HCl 酸蚀纯钛在表面形成了无定形态的纳米膜结构,并且发现膜的厚度与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 (4) 阳极氧化及微弧氧化:阳极氧化法是将钛金属试件作为阳极,铜、石墨等作为阴极,置于相应电解液(如硫酸、磷酸、草酸等) 中,在特定条件和外加电流作用下,进行电解,使其表面形成氧化物薄膜,其成本低廉,效果明确。李荐等[6] 在20V 电压下使用0.24wt%HF 溶液作为电解液阳极氧化1 小时,在材料表面制成孔径100~110nm 的管状结构,稳定性良好。微弧氧化法是由阳极氧化改良而来,它采用较高的工作电压,将工作区域由普通的阳极氧化法区域引入到高压放电区域,可以得到厚度均匀的氧化膜,并且微弧氧化的操作时间约3~5min,较阳极氧化节省工作时间。马楚凡等[7]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纯钛试件,得到了内层致密、外层多孔的TiO2 陶瓷膜,膜层的晶粒尺寸为纳米级,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都得到相应提高。 (5) 溶胶-凝胶转化沉积技术:溶胶-凝胶转化沉积法是采用胶体化学原理实现基材表面纳米化改性或获得基材表面纳米薄膜,其主要过程是将溶胶液涂抹在钛基上凝胶化形成凝胶膜,再经烧结形成纳米级涂层。贺刚等[8]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TiO2 涂层,并采用不同温度烧结,发现在500℃烧结得到最佳的TiO2 膜,高倍电镜下发现该膜由很多树枝状相互交联成网络的纳米晶体构成。沉积技术的主要缺点是沉积层的脱落以及脱落物的毒性问题。Gutwein 和Webster [9] 研究了沉积物颗粒大小与细胞的活性及增殖能力的关系,纳米级颗粒比微米级颗粒对细胞活性和增殖的负面影响更小。 (6) 分子自组装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是通过非共价键力使分子自发结合到特异性的基材上,分子链的末端组最终暴露最终界面上[10]。这个暴露的功能性末端组可以组装上具有成骨诱导作用或者细胞粘附诱导功能的分子,以达到不同的功能要求。Germanier Y 等[11] 在酸蚀喷砂处理过的种植体表面沉积上PEG 膜,然后将RGD 肽序列通过自组装技术结合于其上,在种植体表面形成纳米凸起,并加强了其生物学性能。 2 纳米化钛种植体表面的生物学性能 种植体在机体内接触的界面,如基膜的突触,骨组织有机胶原等都是纳米级结构。细胞粘附在材料表面时,首先由细胞粘附蛋白吸附于材料表面,它与细胞膜的整合素受体结合后能介导细胞的粘附[12],然后才能进行分化和增殖[13]。学者们尝试种植体表面纳米化,希望能模仿天然骨组织的各个成分的形貌,使机体对种植体的反应更接近对天然骨组织的生理反应。 (1) 仿生矿化:仿生矿化类似于人体环境中骨组织沉积过程,可以反应骨组织中的磷灰石种植体对钙磷等物质。张波等[4] 采用碱热处理制得纳米晶粒TiO2 膜,在模拟体液(SBF) 中浸泡2 天后,发现碱热处理组表面大量沉积物,XRD 结果显示其成分是羟基磷灰石,而碱处理组表面几乎没有沉积物。表面纳米化后种植体的表面形成粗糙的微观结构,具有更高的表面能,更容易提供吸附溶液中Ca2+的位点,形成结晶核心。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浸泡12 小时后磷灰石首先在材料表面纳米膜的微裂缝中沉积,再通过晶体长大扩散到整个表面。 (2) 促进蛋白粘附:种植体材料表面纳米化在导致表面微观粗糙度增加的同时,也形成特定的纳米几何形貌。材料表面粗糙度大幅度的增加为蛋白提供更多结合位点,促进蛋白粘附。Rechendorff等[14] 对比了不同粗糙度的纳米形貌上纤维蛋白原的吸附情况,发现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材料表面积增加了约20%,相应的纤维蛋白原饱和吸附值增加了大约70%。纳米化所形成的特定纳米几何形貌则可从蛋白的运动能力、吸附部位等方面影响蛋白的粘附。Galli 等[15,16] 在原子力显微镜下用局部阳极氧化技术在钛表面制备了与蛋白尺寸相似的纳米凹槽,发现F-肌动蛋白易于沿着高度1-2nm 的纳米凹槽吸附;Denis 等人[17] 将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得到纳米凸起结构,发现胶原蛋白在这种表面的吸附量改变不大,但是吸附层的形貌却不相同,这说明蛋白更容易于吸附在某些位点。 (3) 促进成骨细胞粘附:纳米形貌会直接的影响成骨细胞的粘附。陶凤娟等[18] 对材料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与MC3T3 细胞共同培养后发现,3小时后未处理纯钛表面细胞呈球状,而纳米化钛板表面细胞呈扁平状,铺展充分并长入纳米空隙内;细胞粘附计数结果也显示纳米钛板组明显高于未处理组。也有学者认为,纳米形貌对细胞粘附的影响不是其单独作用的结果。Lim 等[19] 对比了在不同尺寸的纳米形貌(11-85nm) 上的成骨细胞粘附情况后认为,纳米形貌以及基底表面形貌特征与表面化学的综合因素才是对成骨细胞粘附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原因。 (4) 促进成骨细胞功能:表面纳米形貌对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也有一定影响。Webster 等[20] 采用颗粒紧压技术将纳米(32 nm) 和微米(2.12μm) 颗粒结合到基材上,然后与成骨细胞共培养21 和28 天后,纳米材料上形成的细胞层中碱性磷酸酶的合成和钙含量增加。Isa 等[21] 比较了在亲水性微米和纳米级形貌表面腭间质细胞的分化情况。发现在这两种表面上,间质细胞都出现成骨分化,但是,Runx2 表达只在纳米表面有所增加,此外,其他与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如BSP、OPN、OCN 也发生了上调。
种植体骨结合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生物分子,骨结合形成的快慢和质量取决于细胞对种植体的反应。种植体表面形貌是影响细胞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种植体表面形貌根据尺寸大小可分为宏观的、微米级、纳米级和微纳米复合形貌。大量研究显示微米形貌有利于种植体初期骨结合[37, 38]。微米级形貌的喷砂酸蚀、微弧氧化和钛酸钙种植体表面形貌设计已作为产品应用于临床[39, 40],且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该种植体能够诱导更快更好的骨结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41, 42]。目前主要有三个理论解释微米级表面形貌促进骨结合的现象:一是微米级形貌增加了骨接触面积;二是微米形貌能够提高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机械嵌合;三是Hansson和Norton提出的生物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骨细胞为生理刺激感受器[43],材料表面机械力学刺激通过信号通路系统传递到细胞内部,调节骨细胞行为。虽然微米形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它们直接调控种植体周围组织细胞的能力有限。 近年来研究发现,当材料表面粗糙尺寸在原子水平(1-100纳米),即纳米形貌时,该形貌相比宏观和微米形貌而言能够直接调控细胞对材料的反应。众多的研究提示,纳米结构的生物材料更接近天然骨组织形貌和化学特性,因此可能为骨组织的再生提供更加理想的生长支持环境[30]。学者们制备出纳米晶[44]、纳米羟基磷灰石[45]、电纺纳米纤维丝绸[46]和钛表面纳米结构[47, 48],并且通过生物学实验发现细胞能够非常敏感的感知这些纳米级形貌,纳米结构能更好的诱导成骨细胞和BMSCs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形成能力和细胞外骨基质矿化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是,对于细胞是如何感知材料形貌并做出相应的生物学反应的机制,目前尚处于初步研究的阶段。 细胞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材料暴露在体内或是体外培养环境中不到 1 秒钟,体液或是培养液中蛋白就会选择性地吸附到材料表面形成细胞外基质蛋白层(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继而,体内纤维蛋白血凝块、血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或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会粘附聚集在 ECM 表面,然后逐渐分化成熟,形成类骨质和最终的矿化成熟的骨组织。ECM 主要含有纤连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成分。材料表面的多种性质,比如化学成分、表面能、表面张力、润湿性、表面粗糙度、结晶度、表面电荷、特性尺寸(微米级/纳米级)、弹性及其他机械性能,都会影响 ECM 中蛋白吸附的种类、折叠和功能团表型,进而影响了细胞对材料的感知和反应。ECM 除了作为结构蛋白提供细胞一个空间生长支架,还能够将材料的表面信息通过它内部蛋白的组成和构象的变化传递给细胞。成骨细胞与ECM 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经胞膜表面的整合素受体介导。整合素是成骨细胞内外信息交流的桥梁,起到连接细胞外基质环境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纽带的作用,其表达水平和活性可随细胞功能状态发生改变。 整合素(integrin)为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介导细胞与 ECM之间的相互粘附,并介导细胞与 ECM 之间的双向信号传导[49]。整合素是细胞膜表面的一组跨膜糖蛋白,由 16 种和 9 种亚基经非共价键连接构成异源二聚体。整合素受体胞外段与 ECM 中配体(如 RGD 多肽片段)结合后聚集成簇形成细胞粘附位点,与细胞外基质中的粘连蛋白形成粘着斑(focal adhesion,FA),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进行连接。整合素胞内段会募集一系列相关的结构蛋白(包括ɑ-辅肌动蛋白(ɑ-actin)、纽蛋白(vinculin)、踝蛋白(talin)、张力蛋白(tensin)、及吻蛋白(paxillin)等)和蛋白激酶(如粘着斑激(FAK)、Shc、Cas 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并通过这些蛋白和蛋白酶与细胞骨架系统相连[50]。整合素与其胞内段结合的蛋白激酶根据 ECM 的构象和成分激活多条胞内信号途经,共同将细胞外环境的信号传递给细胞骨架蛋白(如 F-actin,vinculin 等),使得细胞骨架重组,并最终将外界刺激传递进入细胞核,调控与细胞的伸展、增殖、功能分化等行为相关的基因转录和表达[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