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化秘史半部视听好戏——跨媒介传播视域下的《白鹿原》
电视剧《白鹿原》的文化互文性分析

电视剧《白鹿原》的文化互文性分析电视剧是当下流行的文艺形式之一,它既是娱乐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白鹿原》是一部由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该剧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农民起义、社会冲突等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示了一个燃烧着矛盾、暴力和爱情的乡村世界。
本文旨在分析《白鹿原》中的文化互文性,探讨该剧如何通过对文化符号的引用、重构和再现,在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主题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多元、交融的文化语境。
文化互文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
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文化互文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引用和重构等。
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引用。
该剧中有大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在剧情中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强化主题等作用。
例如,剧中的白鹿观察塔、祭坛等建筑物均是与传统宗教文化有关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在剧中的出现不仅体现出了作者的文化背景,更与人物的信仰、情感、欲望等紧密相关。
此外,该剧还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铺垫、典故等,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的表达,该剧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广阔而深刻的文化世界。
最后是对西方文化的参照。
虽然《白鹿原》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主要背景的电视剧,但其中也涉及到了一定程度的西方文化元素。
例如,有关信仰、爱情、权力等话题都有来自西方话语的影响。
电视剧《白鹿原》艺术创作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自身特点不失时代气息和文化特色的独立作品风格。
综上,电视剧《白鹿原》具有多元文化元素和文化互文性的特点,这种包容性和植根于人们思维和情感的文化交流,大大提高了现代艺术品的品质和价值。
以文化为纽带,电视剧的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不仅为观众带来欣赏、体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更是为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跨媒介传播视角下《白鹿原》之关中文化符号解读

跨媒介传播视角下《白鹿原》之关中文化符号解读作者:李倩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2期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它通过白鹿村两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将传统文化内部矛盾、个人文化和阶级文化之间的矛盾,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两个家族的命运走向将上世纪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映射出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1]电影在《白鹿原》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虽然有着一定的改动,大体来说是尊重原著的。
但是,由于文化厚重和想象力的缺失,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白鹿原》是一部有着关中文化底蕴的作品。
一、文化符号跨媒介传播概述(一)文化符号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或活动起着约束规范作用。
而符号,是人与事物相互认识的桥梁,只有从符号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观察,才能够使人与物进行对话,从而建构意义关联。
比如小说中的“祠堂”,当我们未与它建立联系时,它只是一个建筑,但当它成为宗法制度的承载符号时,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
符号是文化的桥梁,也是传播的介质。
文化总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符号体现出来,其缔造的本质即为符号缔造。
文化符号,本身作为特定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具有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效用。
本文在对《白鹿原》进行研究时,主要选取了其中极有关中特色的文化,老腔、碗碗腔、秦腔和戏楼,并对其产生的新的意义加以探讨。
(二)跨媒介传播人类媒介传播历经口口相传、手写流传、印制流传与电子传播4个时期,流传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形式、审美途径及思考途径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跨媒介传播不但是多个媒介载体之间对相同信息的流传与整理合并,同时也体现出了各载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尤其是电影艺术出现之后,使得众多的文化符号,可以汇聚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下,进行全新的传播,这一方面有助于文化符号的广泛发展,而另一方面则又使得能够产生新的文化聚集效应,从而引发新的文化思考与解读。
本文主要对电影《白鹿原》进行重新解读,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媒介载体中所产生的新的文化涵义。
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

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互文理论观照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研究,探讨了《白鹿原》原著小说和电视剧改编的背景、互文理论对改编的影响、以及电视剧如何应用互文理论。
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了互文理论对《白鹿原》改编的启示。
结论指出互文理论为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其他文学作品的改编提供借鉴。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拓展了互文理论在电视剧改编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改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互文理论、电视剧《白鹿原》、改编研究、原著小说、影响分析、比较分析、启示、新视角、借鉴。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视剧《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小说以20世纪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家族恩怨、人情冷暖、社会变迁等多层面的故事。
由于小说情节丰富、人物性格丰满,一直备受读者追捧。
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白鹿原》作为经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被改编成了同名电视剧。
由于文学和电视两种媒体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改编过程往往会受到一些批评和质疑。
为了更好地探讨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问题,引入互文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互文理论的观照,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小说和电视剧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对改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启示。
本研究将从互文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白鹿原》的电视剧改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互文理论的研究视角,探讨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过程及影响,分析互文理论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启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跨界互文性。
通过对比原著小说和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互文理论如何影响改编的选择和表现形式。
本文还旨在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电视剧改编的具体应用,分析《白鹿原》如何运用互文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来丰富故事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

D0I:10.16551/ki.1002-1809.2020.06.0022020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13媒介权力视域2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王传领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学经典的形成和建构不仅为每一的受众和研究者提加关注的文学文本和题,一认知价值的社会变迁、文化思潮和生节完整呈现予读者。
认为:“作是作家对世界体验、、和把握的结果,又是读者阅读的对象。
”①,从作一环节入手来审文学文本在经典化过程中所确立的元,以及其在被改编成为其他艺式之元的解重构等问题,有助于把握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变。
作为中国文学表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鹿》的文学不言而喻,自20世纪90发表至今,始是文学研究的热点,甚至被誉为能够者体验到“动、、空些截然对立的被浑然一起成的巨大而奇异的”。
②《-截至目前已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且展现出经久不衰的传播潜力和文化能量,其其强大的生命力始于不断嬉变之中。
一、文学经典价值构建主导力量的转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的构建方式也正发生巨大变化。
文学理论家杜-认为:“文学经典是为了解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创作的,它们对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能的解决方案。
”③这一点来说,文学经成的应该趋向于大者的。
但事上,文学经典的正在经历着由学向媒介转移的,能够其经的主要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转。
《》经化的程中,其文学位的奠定是由和学的交织作用来的。
这部连载于《》杂志的,首于1992者见面,由西安广播电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连播,并得以正式出版。
不仅,《》还“获人民大会堂①胡友峰:《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②-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12期。
③45•:《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平等》,、主编:《文学经典的、解构和重构》,第23页,李会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4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6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资格,立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向全世界宣布,它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步”。
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 ——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

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王传领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学经典的形成和建构不仅为每一个时代的受众和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值得关注的文学文本和艺术母题,也将这一时代最具认知价值的社会变迁、文化思潮和生活细节完整地呈现予读者。
艾布拉姆斯认为:“作品既是作家对世界进行体验、观察、分析和把握的结果,又是读者阅读的对象。
”①因此,从作品这一环节入手来审视当代文学文本在经典化过程中所确立的多元价值内涵,以及其在被改编成为其他艺术形式之后多元价值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有助于把握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变迁规律。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白鹿原》的文学地位不言而喻,自20世纪90年代发表至今,始终都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甚至被誉为能够令读者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②《白鹿原》截至目前已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且展现出经久不衰的传播潜力和文化能量,其艺术价值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处于不断嬗变之中。
一尧文学经典价值构建主导力量的转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的构建方式也正发生巨大变化。
荷兰文学理论家杜威·佛克马认为:“文学经典是为了解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创作的,它们对我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③就这一点来说,规约文学经典形成的力量应该趋向于大众或普通读者的口碑。
但事实上,文学经典的建构力量正在经历着由政治与学术权力向媒介权力转移的过渡,能够规约其经典与否的主要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偏转。
在《白鹿原》经典化的过程中,其最初文学地位的奠定是由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交织作用来实现的。
这部最早连载于《当代》杂志的小说首先于1992年与读者见面,次年便由西安广播电视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连播,并得以正式出版。
不仅如此,《白鹿原》还“获得在人民大会堂31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20.06.0022020年第6期当代作家评论①②③胡友峰:《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文学接受与传播中的“《白鹿原》热”探析

是《白鹿原》2 :《白鹿原》;反思 ;叙 事 ;文学 阅读 ;商业 性 ;文学消费
中圈分类号 :I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300【2012)03—0041一o6
An Analysis of W h/te D eer Plain in Literature Reception and Dissem ination
下 五个方 面归纳其 成 为热点 的原 因 。
史、斗争史、社会变迁史,探讨 了尚农重土的农耕 文
化 、强悍的宗法家族文化、以传宗接代为本 的生殖文
化 、充满民俗风情的地域文化以及农民运动和革命
外则 有香 港 版 、台湾 版 、韩 文 版 、日文版 、越 南文 版 , 耕文 化 与现代 阶级 斗 争交 织 中特定 时 期 的历史 ,描
成 为 20世纪 90年代最 引人 注 目的长篇 小说 ,是 “那 写了宗法家族文化对农 民的浸染以及建国前 5O年 一 时期小说 艺术所达 到的最 高水平 ”。…本 文从 以 的社会风云,在真实层面上展现民族的文化史、心灵
LI Zhao——hong (College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 Unwersity ofArts and Science, ’an 710065,China)
Abstract:W ̄/te Deer Plain enjoys great popular ity among readem and crit ics.This paper explores into the
文 学作 品有 的喧嚣一 时 ,成 为 时 尚话 题 ,而后渐 无价值 ;有的当时获得 了认 可,越往后越增值 ,《白 鹿原》属于后者 。自1992底发表以来 ,广受追捧 ,从 理论界的高度评价 ,读者 的广泛认 可,到话剧 、电影 的纷纷改编 ,茅盾文学奖 的获得 ,“《白鹿原》热”持 续不减 。今天重新审视这部作 品,探究形成热潮 的 原因,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 ,《白鹿原》获得普遍认 可 的深 层原 因是什 么? 文本 怎样才 能成 为经 典?本
《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解读

本科毕业论文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白鹿原》通过展示陕西关中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沧桑和风云变幻来揭示出这块黄土地上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
作者既写了民族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又有许多非主流文化乃至神秘文化,从中探索出一个民族的秘史,进而解读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神秘性与神圣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段民族历史文化做粗略的分析,从中揭示民族文化的秘史,在肯定它的作用同时并深刻反思它。
关键词:《白鹿原》;宗法观念;性;儒家文化;神秘文化The BaiLuYuan through emerging the middle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life vicissitudes and changeable to reveal the depth of less history, the thickness of the life, the width of humanity and culture. The authors wrote not only the mainstream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many non-mainstreams cultures even mysterious culture, exploring a nation secret history, and exploring futherly for ethnic culture history of mystery and divinity. This test attempts to analyse roughly about this period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reveals the secret history of national culture, Confirming its function as well as reflects it profoundly.Keywords:Bai Lu Yuan ;Patriarchal concept;Sex,;Confucian culture,;Mysterious cultur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前言. (1)一、《白鹿原》的诞生背景 (1)二、民族秘史探寻 (2)(一)宗法观念 (2)(二)性伦理 (3)(三)神秘文化 (4)结论 (7)参考文献 (8)谢辞 (9)咸阳师范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前言《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
跨媒介电影传播下的《白鹿原》主题重解

第12卷第19期 Vol.12 No.19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视觉艺术的图像传播尤其是影视剧的改编,更能够具象化文本传达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面对小说《白鹿原》庞大的叙事背景以及涉及的复杂问题,电影《白鹿原》(王全安导演)舍弃了小说中家族叙事框架下的三条主要矛盾,转而以田小娥为核心展开叙事。
作为商业产物的电影必然把盈利作为要义,但在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过程中,经济利益并非唯一原则,影片主旨也是重要导向。
由此我们从电影对小说主旨的析取入手,探究田小娥之所以成为主要人物的原因。
一、悲惨命运的挽歌受限于篇幅短小,电影改编删去了白鹿原中另外几个灵魂人物,如白家的三个儿女,鹿家二儿子,神医冷先生,大儒朱先生等,仅保留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鹿兆鹏、黑娃、鹿三以及唯一的女性形象田小娥作为主要人物。
电影核心表述的大旗由田小娥扛起,叙事的着眼点也从时代变迁下的家族历史转变为具体女性的命运。
而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首先,在小说中田小娥便是极其夺人眼目的角色之一,最直观的原因是文中与之相关的大量欲望书写。
作为“充满了以旺盛的情欲为内核的生命力的女子”[1],事实上田小娥身上的悲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其被赋予的欲望化表达,因而读者更对她凄苦的遭遇感到同情,对她身上无法割舍的依附性感到痛惜。
嫁到郭家是她悲惨的命运的开始。
作为郭举人的小妾,她得不到关爱,忍受着正室的欺辱;她与黑娃的相爱跨越了封建礼教的雷池,于世俗所不容;作为没有独立思想和地位的封建女子,在黑娃逃走后她又成为鹿子霖用以对付白嘉轩的武器,半推半就地勾引白孝文。
如果说白嘉轩的传奇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于“一生娶了七个女人”,那么田小娥的传奇性就体现在她和这几个男人的纠葛,因此这也成为一条电影比较容易抓取的清晰主线。
影片从五分之一处开始围绕田小娥展开情节,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命运都通过她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和小说叙事不同的是,电影增加了田小娥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譬如她的纯真、美丽的外表与动人的嗓音、对安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接受族规惩罚时的隐忍等,这使人物受到的时代摧残更加鲜明可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
终归宿。身体是欲望的合法空间存在瑚,也是环境中的主要表 少文学经典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比如金
现对象。但是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消费社会里,这种身体叙事 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
跨 媒介 传播 时代 。 先后 以秦 腔 、话 剧、 交响 舞 剧的 形式 重新 搬 上舞 台, 20 12年 小说 《白
鹿 原》 出版 20 周年 ,电 影 《白 鹿原 》 的公 映, 更 可以 称 得上 是一 件 文化 事件 。 本文 通过
传
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
东南传播2013年第3期( 总第103期)
紧盯前沿理论 透析传播实践 ONGNANCHUAN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
“慎独”总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的关中大儒朱先生,放浪、叛 逆又充满挑战精神的田小娥,率真浪漫的革命者白灵,颠荡 沉浮的白孝文,刁钻鲁莽的黑娃……这一个个脸谱式的人物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各种版本的白鹿原人 物,总不能让受众完全接受。比如电影中的小娥放浪有余而 抗争不足,白嘉轩更像一个被动的卫道士。就小说的人物形 象塑造,著名编辑何启治曾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白鹿原的巨 大魅力来自于它所塑造的许多丰满而鲜活的,乃至堪称为典 型的艺术形象,它始终以人物为叙述的中心,通过人物命运 的变迁来展 示民族历史的演变 。”I l l
放浪 大于 抗争, 对禁 欲描写 不足 ,而对 纵欲 则是大 篇幅 。
土地的关系,诠释出土地和人性的意义,其传播效果应该不
一方面,“以田小娥作为贯穿故事的主线,通过作为欲望 会输给小说。
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身体,电影叙事将小说整体的故事构架连
综上所述,白鹿原的三个阶段传播,小说是一部文化秘
接起来,并赋予了不同人物以性格个性和关系张力。”网另一 史与永恒的经典,舞台上的白鹿原是昙花一现,而电影版的
l 东南传播O
和白灵去世后,它又转换成了朱先生和白灵的化身。没有了 向,朝着 视觉化、立体 化的模式深入 发展。
“白鹿”意向的白鹿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白鹿原,缺少了它,
第二,各媒介在传播中交叉、碰撞、互动,在自身基础上
这片土地缺少了神秘,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缺少了精神力量和 激活出新的传播空间和意义。如不同文本的白鹿原,不论是
守护神,影片中这两个重要符号的缺失使影片的文化内涵大 小说、话剧还是电影,对秦腔老腔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
打折扣。
的表达都很突出。文化信息不仅通过剧情、人物、对话和动作
从文本的改编上,电影和舞剧的文本有相似之处。共34 传达出来,还通过沧桑的古原这一极具文化象征感的舞台空
章的小说里,田小娥这个角色在19章就死了。但是在舞剧和 间,通过老腔、秦腔的凄婉的“旁白”,通过祠堂、牌坊、求雨、
话剧的成功与影响, 相比较其他的改编剧本,话剧版<白鹿 原>是最忠实于原著也是最依附 于原著的。叙事结构和原著 基本一致,是小说的缩减版。话剧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白鹿原 的魂,演员们也展现出了关中农民典型的生存相。但是其缺 陷在老腔、秦腔等文化元素的喧宾夺主,与陕西方言的不恰 切使用。话剧舞台上用了大量的老腔、秦腔、祭祖仪式等文化 元素和符号,这些符号对烘托地域文化氛围来讲不可或缺, 但是大 段凄苦的 秦腔和老 腔由于见 缝插针的 使用以及 表演 的夸张反而抢了主角的戏份。其次人艺版的话剧全剧使用陕 西方言,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来讲,陕西方言既没有满足 本地受众的媒介期待,也不利于跨文化传播。卡茨将“使用与 满足”过程的基 本模式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 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此外, 他还强调,人们的需求在媒介接触使用后有”满足”与“未满 足”两种结果,这个结果将影响到以后受众对媒体的选择使 用和期待以及媒体的参与。131 陕西受众受本地地域环境和心 理因素的影响,对小说更有共鸣,也更期待<白鹿原>以新的 媒介形式展现,但是话剧中方言生硬的模仿和使用,演员们 不地道的方言只能增加话剧的笑点而不是审美价值,并不能 满足本地受众的期待,也不利外地受众的接受,所以话剧的 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2012年6月,<白鹿原>小说出版发行整整二十年,20 年里,再版多次,累计印数达到了138 33 50册,先后被翻译成 法、日、韩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传播。2 0年里出版发行的<白鹿 原>版本就有十五种,可见小说的传播范围之广。这部小说让 人们认识到了极具民俗特色的关中大地,小说展现了大量的 民俗文 化与民俗 信仰,“乡 约”和”祠 堂“体现 了以儒家文 化为 核心的宗法制,白嘉轩的仁义宽厚鲜明饱满的性格起到了社 会行为示范效果。所以从环境认知、价值形成和社会行为示 范三个层面上讲,小说的传播效果也是舞台和荧屏传播所远 远不及的。
2006年5月,由孟冰 改编、林兆华执 导的话剧版<白鹿 原>搬上了人艺的舞台。对于话剧版的白鹿原,文学评论家肖 云儒说“新时期的话剧,很少有像( 白鹿原>这样,以史诗眼光 史诗笔法正面、全景式地打开中国农业文明的作品,很少有 这样在 一个非常 深刻的程 度上揭示 中国传统 社会瓦解 的创 痛和迈 出新步伐 的无比艰 难的作品 。将这样 的作品搬 上舞 台,是 历史的责 任、话剧的 责任。”团 从业界人 士的评价可 见该
电影里却是叙事的中心,也是电影里唯一刻画的一个女性角 祭祖等仪式化的民俗场面传达出来。一切文化元素都构成文
色。电影的叙事可以说是田小娥的身体叙事,以她身体欲望 化符号,暗示着远比剧情内容要丰富得多的东西。老腔、秦腔
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对田小娥在不同场景( 窑洞、麦垛等) 的 的进入,象征了关中农民的文化人格,也是对全剧的一种旁
一部文化秘史半部视听好戏
— — 跨 媒 介传 播 视 域 下 的 《白 鹿 原 》
高盛楠
(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譬
昌
生 第
接要: <白鹿 原》作为一 部恢弘的历 史题材小说, 在文学史上 有不可替代 的地
三 期
位 。自 1997 年获 得矛 盾 文学 奖后 ,更 是得 到人 们 前所 未有 的重 视, 《 白鹿 原》 也进 入了
三、荧屏上的<白■■>:文化内涵与白■■囊的缺失。身 体叙事的过度消■
在陈忠实的小说中,有个角色,他并不是主角,作者也没 有费太多的笔墨,但是他却引领者整个故事的思想主线,他 不动声色地规约着白鹿原的生存走向,为白鹿原排除一场场 灾难,他是统摄所有人物的核心和枢纽,这个人就是关中大 儒朱先生。他是白鹿书院的掌门人,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建 书院、 劝清兵 、立乡约、 赈灾民 ,发抗日宣 言,救 赎人性。他 是 一个读书继世、耕读传家、礼仪待人的大儒,他的闪光点正是 我们民族文化结构深层的精魂。
影 视
众文化符号。而且电影里这个被消费的文化符号远远盖过了 人的记忆。琼瑶的小说在大众文化热潮中能经久不衰,也正
传 皤
小说原著中白鹿原中真正的文化符号,像上文提到的白鹿、 是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赚足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眼泪。如果
关中大儒等。在电影中,过长的身体叙事使小娥这个角色的 <白鹿原) 拍成电视剧,在关中文化的背景下真正拍出农民和
一、小说<白■一>的文化庭一曩传播效果 <白鹿原>这部气势恢宏的重大历史题材小说,是陈忠实用了 五年的心血书写了一个民族五十年的辛酸血泪史。故事逾越半个 世纪,却打破了教科书中的历史叙事,通过中国西北大地关中平 原上白、鹿两个地主家庭荣辱兴衰的家族史,折射了近代中国最 为动荡,最具转折的半个世纪的民族灵魂史,也是几代典型人物 的心灵秘史。小说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详尽 描写了关中特有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白嘉轩、朱先生身上承载 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田小娥、白灵儿、兆鹏这代人的性格和命运则 揭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这部小说是一部 当之 无愧的民 族秘史 。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性格饱满又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的人物形象:宽厚仁义的白嘉轩,自私狡猾的鹿子霖,一生讲究
情欲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不难看出,导演安排这些场景和 白式文化解读。
空间的用心,窑洞里的戏表现了封建婚姻制度所压抑下的情
第三,不同版本的文本比较于原著都存在着过度依附或
、_一
窖
欲,是田小娥与封建宗法制度对抗的空间;而田间与麦垛的 者文化意蕴的削减等问题,其传播效果都不及原著本身,笔
占
焦
戏则表现了她挣脱封建枷锁,是获得自由和释放的空间:而 者以为如果要在保持原著完整的文化意蕴与叙事基础上,以
播 视
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
域
探索。
影
关■诩:《白鹿原》 跨媒介传播 传播效果
观
传
燔
2012年9月15日,电影<白鹿原>在历经17年的改编之后 终于被搬上了银幕,这注定是小说<白鹿原>出版二十年后的又一 个文化事件。尽管在公映前该影片已经在国外获得多个大奖,然 而在国内公映后,不论是从票房还是从受众来讲,都不免有些失 望。在电影之前,<白鹿原>也曾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出 现,但是传播效果均远 远不及小说本身。这首先得从小说<白鹿 原>的巨大成功及其文化底蕴说起。
f专
成了视听大戏的最重要的加工原料和消费品之一,成了消费 侠倚碧鸳”,金庸的小说文学价值当然不可否认,但是真正妇
燔
观
主义意识形态垂青的对象,是“眼球经济”下的消费品。在电 孺皆知,传播 效果最好的是拍成电视 剧的作品如<射雕英雄
域 影<白鹿原>中,田小娥的身体成了高度社会化、商业化的大 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 等,这些武侠电视剧成了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