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2011年第5期

MODERN AUDIO-VIDEO ARTS

视听专论/SHITINGZHUANLUN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

刘中东 孟 伟 王文科

今天,图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当然,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①而与之紧密相连的“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

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讨论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公共”一词是界定“公共文化”含义的重要元素。“公共”概念强调公共文化空间本身,主要指人们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有和共享。这种公共性既充分体现

[内容提要]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传播 公共文化空间 广电传媒

了公民的文化权利诉求,更关乎社会价值、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另外,尽管“公共性”是公共文化产生的前提,但城市区域差异又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同城市的“公共性”的文化土壤是不一样的。这种开放多元的、具有区域特征的公共文化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中绚丽的一环。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上来说,城市居民既利用公共文化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在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演、交流文化成果。此外,公共文化还是城市环境的精神地标和象征文化或政治理想的仪式空间。由于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它通常能够为大多数城市居民所享用。③主要包含城市的区域文化联系、整体文化氛围、文化价值取向、公众文化共享、政府的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而非公共文化设施、公共艺术装置等具体的文化场所。此外,本文探讨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是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观照背景的。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而视觉传播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为推动力的。从2010年8月18日开始,10套免费高清频道和7套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7-1330/G4(2011)5-034-3

2011年第5期

MODERN AUDIO-VIDEO ARTS

视听专论/SHITINGZHUANLUN

清付费节目落地青岛,高清时代大幕开启,岛城市民可以尽情领略高清节目带来的视听震撼。

伊雷特·罗戈夫认为,由于传播科技在视觉和听觉的空间中建立起了“竞技潮,使得视觉文化在“观看状态的精神动力学”下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发展空间。

当今数字化全媒体时代,更是构筑起了视觉文化的

全球化平台。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并为社会普遍接受。

视觉文化传播正在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中的重要力量。青岛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形成系统成熟的传播体系,以广电媒体为主要承载元素的视觉文化已成为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青岛是一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年轻人则是公共文化空间中最跳跃靓丽的音符。据调查,广播电视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资讯来源和“娱乐工具”,广播电视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优势。在2008年奥帆赛前后,广电媒体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帆船运动,记者体验式采访,电视知识竞赛、演播室专家访谈……荧屏上白帆点点,百舸争流,冲起的浪花,令人神思飞扬……持续而有效的视觉传播,不但让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更清晰地刻上了“帆船之都”的标签,更激发了青年人对帆船运动的热情。洁白的船帆能够真正融入到这座城市的品格中,视觉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有鉴于视觉传播中出现的低俗化、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传媒应给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打造健康的媒介传播空间,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启发和引导他们实现自觉认同、自主接受与自我内化,帮助青少年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建构精神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融入社会,为转型期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发展找到有效的路径。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视觉传播对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作用。那就是“微尘”从一个单纯的新闻事件塑形为一个城市的名片。2004年,一位不知名的捐款人在青岛慈善机构捐款时首次以“微尘”署名,电台和电视台发起了“寻找微尘”活动,而在追踪报道的

过程中,青岛市民受“微尘”精神感召,纷纷效法,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强大的视觉文化传播力量迅速渗入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到公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这座城市形成了一股以“微尘”命名的爱心力量。2006年,青岛“微尘”爱心团体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微尘”从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扩展成一个爱心群体,进而拓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这座城市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在“寻找微尘”的路途中,视觉文化和公共文化共融共生,视觉文化传播的功能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宽视觉文化的传播空间。2005年5月18日,青岛的上班族发现在公交车和出租车里也可以看电视节目了。青岛广电移动电视在国内最先采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建设了DTMB 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目前,这个单频网的市域覆盖率达到了85%,可以为全市700万以上人口提供多套无线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和无线多媒体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青岛广电移动电视“六大平台(公交传媒平台、的士传媒平台、户外LED 大屏传媒平台、私家车,商务车传媒平台、手机电视传媒平台、长途车传媒平台)”的产业链已雏形初显,市区的60多条线路,2000辆公交车和2000辆出租车上,每天播放着9套电视节目。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的2006年“四个建设”工作亮点评选活动中,青岛广电移动电视以“开拓岛城市民文化生活新空间”为由被选为青岛市文化建设工作亮点。2007年,青岛广电移动电视成为青岛奥帆委指定的户外电视宣传合作伙伴,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和奥帆赛的宣传。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许多进城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一些农民土地被城市化,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这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的现象在青岛同样存在。另一方面,

2011年第5期MODERN AUDIO-VIDEO ARTS视听专论/SHITINGZHUANLUN

青岛从1987年就已经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利益的调整,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其中社会群体贫富差距拉大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探讨公共文化空间和视觉文化传播环境时不能忽视“浅城市化”的背景,不能不关注“被城市化”的市民和日益增加的老龄化人口。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因为城市化进程不仅指城市面积的扩张,更是旨在推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旨在制度和观念更新。城市化也并不仅指劳动力从农村单向城市转移,同时意味着城市人群可自由向农村流动。只有城乡可以双向流动的城市化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自由流动机制形成,将不仅拉动商贸经济活力,也在带动文化传播与意义循环功能,实现了“意义的给予与获得”,⑤还规范和组织了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实践方式。

上海世博会提出了“better city,better life”。

“美好的生活”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愿望,是很难用物质占有指数的高低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近年来,青岛的城市个性从传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已经衍化到颇具人文色彩的“帆船之都”、“品牌之都”,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视觉文化传播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最终目的。“美好的生活”显然并不是体现在城市的新与旧上,今天,我们生活的城市出台了一系列关注弱势群体回迁安置保护地缘文化特征的政策,对一些特殊的人文景点和历史遗迹给予了保护性开发。但问题的关键在怎样使城市的空间及其文化脉络得以延续,是否能把日常生活有机地组织在城市空间中。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看到的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贵族化”倾向。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大楼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普通百姓却感到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在不少城市,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出现了高端化、贵族化的倾向。城市越来越漂亮,但不少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认为,城市化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都提供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而不仅仅是少数高端人士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公共文化空间被压缩以及其他民生困扰,也正是目前视觉文化传播中缺失的层面。由此,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由上而下”的方式,也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一起,以人为本地悉心听取当地人群对改善民生和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用视觉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公众面对面平等双向地交流。这种“由下而上”的思想碰撞和争论,会激发一个人、一群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确切的生活理想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会激发出重大的理念索求和创新愿望。以此为前提,深入城市中人的每个领域,倾听与讨论切身问题的过程,也是推展美好生活理念的过程,更是建设有个性、能包容、有爱心、守规则的城市文化环节中最实在的基础工作。

总之,广电媒体作为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的提供者和空间构建的重要元素,它需要在创新的机制体制中达到和谐,完成自我的“华丽”转身。当广电等媒体通过视觉文化传播活动,使媒介成为公共领域,进而影响、参与培育公民文化等现代公共文化,就将从根本上促进和谐文化的构建。

注释:

①W·J·T·米歇尔:《图像转向》

②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

③马树华:《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公共文化》

④伊雷特·罗戈夫:《视觉文化研究》

⑤尼·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

作者单位:青岛广播电视台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文化馆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X X 县文化中心(文化馆)关于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危害和影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指文化活动,是指在公共文化场所举办或经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演出活动、展览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本预案所指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火灾、建筑物坍塌,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拥挤踩踏等事故灾难;爆炸、恐怖袭击等重大刑事、治安案件。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要始终把预防突发事件发生放在各项工作首位,细致排查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中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加大宣传普及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安全知识的力度,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二)依法管理: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的管理及应急处置工作,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快速反应: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主办单位应相应建立预警和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各级预案,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果断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将危害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应急组织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是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成立的负责事件处置的决策领导机构,县文化馆的主管部门文化中心设立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总指挥由文化中心主任担任。

1、组织、指挥、协调本系统各有关部门参与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任务。 2、按照县政府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工作指导方针,确定或与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信息发布的内容、时间、方式等。 3、加强与县政府及县级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报告、通报有关情况和信息。 4、研究解决突发事件中的重大问题。 四、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主办单位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监管,注重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公共安全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 (二)预防预警行动 1、要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加强事前的监督检查。定期演练各种应

西方商业资本主义国家对中东文化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东文化的影响 2010084419 10历史4 曾倩丽 一直以来,中东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争夺的焦点,西方各国,通过各种手段,以增强自己在中东的各个层面的影响力,以获得更多利益。 在18、19世纪时,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侵入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中东地区。中东各国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早期现代化改革运动,如当时著名的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冲突着中东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的农业文明,这既是一种冲突,也是一种融合。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融已经清晰地表现在中东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和装束的变化可以最直接的反映出文化的抉择。在中东,对于这些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象征物的革除甚至是改变的企图一开始都是不可容忍的。“衣服有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用来御寒隔潮,另一方面是作为穿着者身份的象征。当人们脱下他们穿着的衣服并且换成另一社会的服装时,这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抉择,或被接纳或被据斥。”穆斯林的头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点。穆斯林男子传统形制的缠头巾一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甚至标志着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区别。后来,随着与西方社会接触的日益加强,这种头饰已在悄悄地逐步发生着改变,有时又是以非常剧烈的方式出现的。比如,素丹马哈默德二世曾引进了一种新的帽饰———费兹帽。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不断地通过战争掠夺新的能源和开辟新的自由贸易市场去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才能避免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破产,所以,王世保也说过,贪婪、掠夺、战争与毁灭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特征。伴随着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现代化浪潮开始拍打这块几乎已经停滞了的文明板块。面对挑战、做出回应成为救亡图存情境下历史的必然。除了物质方面的回应(近代中东的改革运动)以外,思想上的回应主要表现为近代伊斯兰社会思潮。这一时期的伊斯兰社会思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伊斯兰复古主义,它要求以严格的一神教义净化社会、纯洁宗教、清除一切外来影响、回复到穆罕默德时代的质朴中去,企图以“复古”的形式来变革令人不满的现实;另一种是伊斯兰现代主义,即主张在保留伊斯兰教思想体系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法律、经济和教育制度上的改革,调和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使宗教观

地域文化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1902229.html, 地域文化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何方园 来源:《艺海》2019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引入了大量地域文化。本文将从当前地域文化的概 况出发,阐述公共空间设计运用地域文化的基本原则,对公共空间设计运用地域文化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并列举了几个公共空间设计实际案例,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合理化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空间设计;公共空间;地域文化 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来讲,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极为广泛,建筑设计人员开展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引入代表性较强的地域文化,可以借助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给公共空间增色。目前,地域文化的应用得到了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因此,研究公共空间设计运用地域文化的主要策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当前地域文化的概况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分别是人文要素类、历史要素类、自然要素类的文化,这三种地域文化彼此影响、彼此关联,都对地域文化产生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中,人文要素这个类型的文化主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该地域文化比较侧重精神与思想方面。历史要素这个类型的文化主要包括历史中重要任务、重大事迹、重要遗留、发展进程等变迁、发展与传承的文化。自然要素这个类型的文化主要包括动植物资源、山水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貌地形等,通过提炼和总结这些自然特征,使生成的文化影响该城市发展。 二、公共空间设计运用地域文化的基本原则 1.功能主导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运用地域文化时,应把分析的环境语境放在更大的地域范围中,让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能够和地域文化、空间设计存在内部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主题的选取不但要融合公共空间这一载体,还应融合更大地域范围的功能,对运用地域文化时城市的场所精神、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 2.保护自然原则无论任何建筑设计都应将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如此,需要对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间的平衡进行维护,这样才有利于该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运用地域文化时,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可以和自然对立,更不能凌驾自然上,需要尽可能地给予自然与生态应有的尊重,体现在具体设计中就是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发扬和保护本土物种等。 3.经济性原则要想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需要综合、全面地考量和分析技术规划要求、成本经济控制、交通状况需要、附近环境特征、当地具体状况等不同方面,使公共

中东文化

中东文化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两洋五海三洲”之地,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

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兰国家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国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马来西亚这样的其他民族国家。 一、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包括沙特、 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王* (**大学管理学院****030006) 摘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表现出了伦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诸多价值特征,优化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从空间设计、区域特色和文化讲坛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为公众营造一个舒心、休闲、开放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优化策略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Library as Public Cultural Space WANG****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030006)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libra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services,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lace in public life,has showed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ality,sociality and umanity,we could scale up implementation in space design,regional specialties and culture forum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library as public cultural space,to create a comfortable,casual and open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Key words:Library;Public Cultural Space;Value Characteristics;Optimization Strategies 1引言 图书馆是人际交流和资源汇集的重要空间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只注重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物理意义,而忽视了它的社会学内涵,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图书馆的文化公共空间职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随着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文化政策的交叉影响,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于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它所能够发挥的空间逐渐被压缩,社会认同度和资源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服务中所体现的价值底蕴,人们在阐释图书馆核心价值时,容易遗漏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和梳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研究现代图书馆理念是必要的,同时对于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也具有现实意义。 2图书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2.1内涵相容性 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于私人空间的概念,它由私人空间延伸而来,并逐渐成为与公共权力相对立的一个独特领域,作为社会环境中参与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之一,图书馆就是以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属性而服务于公众,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①两者都以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公众为己任,各种信息流在公共空间汇集,呈现出多元化但又保留了独立性,这种意义上的空间,是开放式的自由空间,也是人们的关系自由、平等,思想和行为融合,可以把真正地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表型公共空间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表型公共空间 摘要: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不同于古希腊罗马和资本主义时期的民主政治环境,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皇权至上的社会,相应的也造就了以代表型公共领域为特征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代表型公共领域展示机制家国同构封建政治 Abstract: The feudal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occupying most of the time,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nd capitalist period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ancient imperial power is always the first society, the corresponding also made to represent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eatures of public space. Key words: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domain; display mechanism; home state; feudal politics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十分漫长的国家,没有出现过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那样的民主政治制度,若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先作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中国长期处于以代表型公共领域为特征的传统社会阶段。封建皇帝是国家的化身,是国家共同体的唯一代表。他受命于天,是大公与大私的统一体。相应地,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基本上属于代表型公共空间。 封建君主的代表型公共空间 古汉语中的“公”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代表性特征,它在多数情况下都用来指代郡主、贵族或其他位高权重年长的人,有“公”在所构成的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词汇也大部分与这一类人有关系,这一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君主与“公”字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 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代表性特征有两种: 首先,皇帝名义上垄断一切公共性资源,成为公共表现的唯一主体,他的臣民都是这种表现的对象与受众。皇帝的宫城充分体现“公私合一”的代表性公共性

中东

《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之读书笔记 一、内容简介 中东是一个有着久远古老又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的地区。它曾经是文明的中心,四通八达的商品集散之地,傲视群伦的文化灿烂之所。然而到了近现代,它却成为西方势力的冲击所在。为了进一步了解中东历史,我阅读了伯纳德·路易斯的《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这部专著。路易斯学者的这本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 伯纳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是举世知名、望重学界的伊斯兰教及中东史大师。1916年出生于伦敦亚非学院中东史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研究荣誉教授。路易斯毕生致力于中东研究,精通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对于伊斯兰教神学和律法,以及中东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都有较深的造诣。 二、读书笔记简单摘要 1.【文明的冲突?】第17页 到了现代,最足以左右大多数中东人的所思所想者,应该首推欧洲人带来的冲击吧,说得更笼统些,是西方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它所带来的转化——也许有些人会把这种“转化”(transfor-mation)叫做“捣乱”(dislocation)。中东地区的现代历史,是一段快速而且被迫改变的历程——来自陌生世界的挑战快速进逼,人们则在这

种进逼之下,被迫以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面向,做出种种反动、拒斥和回应。在某些方面,改变是彻头彻尾的,也或许是无法逆转的,甚至还有一些人希望能把这些改变推得更深更远。然而在某些方面,改变却是有限而肤浅的。有许多人——包括保守者和激进者——都想要继续和扩大这种反向逆转,在他们眼里,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中东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要比十三世纪蒙古人的毁灭式入侵更为严重。曾经有一段时间,“帝国主义”这个词是用来特指西力冲击,然而曾几何时,当欧洲人直接统治的短暂时期已隐褪成往事,而美国仍待在那遥远的地方,根本不插手中东事务,帝国主义的指控似乎是越来越不具真实性。反对西方影响的人,是怎样看待这种转变呢?我们可以由霍梅尼对美国的评论中,得到明确的解答,霍梅尼把美国称之为“大撒旦theGreatSatan)。撒旦不是帝国主义者,它是诱惑者;它不使用征服手段,它只引诱人。有一些人,痛恨且恐惧着西式生活所具有的引诱力量,也就是他们眼中的毁灭力量;而另一些人,则把西式生活看做是一种新进步和新力量,是文化和文明交流中持续而有益的因素。这两派的战争,至今仍未歇止。这两股势力在中东地区的争斗,到底会谁胜谁负,现在还看不出来。我们或许可以从了解中东历史和中东文明的背景入手,一步步追索决定这场争斗的起源、过程和诸般课题。 2. 【习惯做反抗者】第30页 阿达希尔(Ardashir,226—240)推翻帕提亚王朝之后,这种文化现象为之改观。阿达希尔是萨珊王朝(Sasanid)的开国君主,复兴袄教信仰。袄教如今成为了伊朗地方的国教,是政权机制的一部分、社会机制的一部分,也是政府机制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个例子,一个国家宗教由国家赋予其正统性,并且有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2011年第5期 MODERN AUDIO-VIDEO ARTS 视听专论/SHITINGZHUANLUN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 刘中东 孟 伟 王文科 一 今天,图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当然,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①而与之紧密相连的“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② 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 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讨论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公共”一词是界定“公共文化”含义的重要元素。“公共”概念强调公共文化空间本身,主要指人们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有和共享。这种公共性既充分体现 [内容提要]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传播 公共文化空间 广电传媒 了公民的文化权利诉求,更关乎社会价值、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另外,尽管“公共性”是公共文化产生的前提,但城市区域差异又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同城市的“公共性”的文化土壤是不一样的。这种开放多元的、具有区域特征的公共文化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中绚丽的一环。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上来说,城市居民既利用公共文化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在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演、交流文化成果。此外,公共文化还是城市环境的精神地标和象征文化或政治理想的仪式空间。由于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它通常能够为大多数城市居民所享用。③主要包含城市的区域文化联系、整体文化氛围、文化价值取向、公众文化共享、政府的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而非公共文化设施、公共艺术装置等具体的文化场所。此外,本文探讨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是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观照背景的。 二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而视觉传播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为推动力的。从2010年8月18日开始,10套免费高清频道和7套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7-1330/G4(2011)5-034-3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武凤文张曦 摘要: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其历史文脉、重塑其街区活力是保护的核心。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正是历史文脉和街区活力的重要承载体,它承担着展示历史风貌、塑造街区凝聚力的重任,使它的居住者具有历史自豪感和生活认同感。本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沿革、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载体)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从而以钟鼓楼广场、街巷和院落三类形式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出传承文化、重塑街区活力的改造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贡献绵帛之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钟鼓楼地区 引言 为了有效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好城市的传统格局与风貌,北京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钟鼓楼地区凭借其重要的城市区位、传统的历史风貌以及浓厚的文化特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钟鼓楼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周边大体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胡同肌理,以民居四合院为主。该地区存在传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公共空间匮乏、缺少街区活力等问题。 本文拟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钟鼓楼地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石,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理论来探讨和构建适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通过梳理历史街区,恢复钟鼓楼地区的明清历史风貌,依托中国都城传统计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及周边传统历史风貌区,打造以发扬中国传统时间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区。 1 概念解读 1.1 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 城市的历史记忆片段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建筑遗产的历史街区,既有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刘扬徐泽 【摘要】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分类;并对城市文化战略、各类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基本技术框架,包括文化资源调查与标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构建、文化空间分类引导以及重点文化发展区规划指引等四个方面;最后,简要指出编制和实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引言 实际上,与城市文化空间相关的规划并非新鲜事物,例如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早已出现,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另外,随着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空间规划也逐渐出现和成熟。但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这类规划通常仅针对文化空间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别,并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组织编制和实施,而将城市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规划实践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概念、分类、及相关的规划内容和方法,以期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基础平台。笔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发展主题,整体性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建设是实施文化战略、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形象的重要途经,系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将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功能,它也将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成员。 1.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1.1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 较早提出“文化空间”概念[1]是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2005年,我国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文化空间”作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内涵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内涵的探析【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既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招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日益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 abstract 】 the city public space is public communication places, and it is a sign of urban culture.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methods and ways that embodies the city culture in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ference . 【 key words 】 urban, public spac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公共空间这一载体,将城市文化融入设计理念之中,鲜明地表达出城市特色,使之区别于其他城市。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公共空间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塑造出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城市形象。

公共空间设计 教案

GUANGDONG INNOVATIVE TECHNOLOGY COLLEGE 教案 课程名称:公共空间设计 教师姓名:姜佳良 系别:机电系 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第二学期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公共空间设计 总学时:64 周学时:周4学时 教学起始周: 1 周——16 周 授课班级及时间:工业设计二、三班 教材概况(主编、出版社、版次等): 《公共空间设计》杨清平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辅概况: 《室内设计》马澜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时授课计划 一、授课具体时间: 第一周 二、授课课题: 公共空间设计概述(1)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公共空间的概念 2.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及风格表现 3.公共空间的类型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公共空间概念的理解 公共空间的主要风格 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 五、教学方法、用具: 讲授、演示、实践 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板书设计、课堂练习、教学进程时间分配、课外作业等):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一、授课具体时间: 第一周 二、授课课题: 公共空间设计概述(2)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公共空间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因素 3.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公共空间分类的依据 公共空间发展的因素与趋势

五、教学方法、用具: 讲授、演示、实践 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板书设计、课堂练习、教学进程时间分配、课外作业等):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一、授课具体时间: 第二周 二、授课课题: 展馆空间设计案例鉴赏解析 三、教学目的要求: 对湖南益阳博物馆室内设计进行鉴赏 归纳总结展示空间的设计特点与要求 要求学生进行展示空间设计

中东知识梳理1

材料整理人:王艳、王智 课标要求: 17年考试说明: (1)运用地图,说明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 (2)运用地图及其他资料,说明中东的石油资源及其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中东水资源状况,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运用地图,说明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知识梳理: 一、位置、范围 (一)范围 1、包括西亚的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 3、本区地跨两洲的国家: 埃及——跨亚、非两洲, 土耳其——跨亚、欧两洲, 阿塞拜疆——跨亚、欧两洲 (二)位置及重要性 位于亚洲西北部和非洲东北部,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50N---400N,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属于热带、北温带,位于中低纬度。 2、海陆位置:(1)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2)咽喉之处: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3、重要性:(1)联系亚、欧、非三大洲(2)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3)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地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 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3、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 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4、输油路线: 西线即图中的航线③: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是运输量最大的一条线路)。 图中的航线①: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 →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 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 欧洲西部、北美洲(是 波斯湾沿岸石油输往欧洲 西部路程最短的线路。) 东线即图中的航线②: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 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 峡→南海→太平洋→东亚 (日本、中国)。 5、石油输出的国家和地区:东亚(日本)、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 6、面临石油资源越来越少的形势,中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实施经济发展多样化的措施 三、匮乏的水资源 1、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沙漠广布 2、气候类型及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3、主要河流及分布特点: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河流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匮乏,多国共用 4、水资源匮乏的原因: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的沙漠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1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分析_以广州_天津_太原为例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分析 ——以广州、天津、太原为例 吕斌 张玮璐 王璐 高晓雪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12-06-25 ABSTRAC T/ Aiming at the boom of concentrated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public culture facilities in recent years, and consulting relevant foreign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s take three culture centers separately in Guangzhou, Tianjin and Taiyuan as typical case, and make analysis by comparative method with spatial syntax on the subject of spatial performance of public cultur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 four aspects: 1. Whether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could conform to the need of urban culture development. 2. Whether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could impact surrounding traffic. 3. Whether the planner considers urban vitality. 4. Whether the income could be balanced with the investment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public culture facilities, concentrated construction, spatial performance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院、少年宫等公益性设施或商业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既是人类进行大型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作为城市活动的集中发生点,公共文化设施承载着所处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印记,往往成为重要的地区形象标志物。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力增强,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正逐步凸显。另一方面,城市经营者的发展观念从“生产基地”逐步向“人居乐园”转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得到重视。在此大背景下,近20年来,全国上下大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大有“无大型设施不成市”之势。特别是在城市土地扩张或旧区重建为背景的建设项目中,几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在短时间内被集中在一块或几块相邻的地块内,形成了以广场、公园为中心,大型建筑围绕布局的完整的文化功能空间。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人民广场、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等(图1、2)。 大规模的集中兴建作为公共设施的一种布局模式,集聚效应明显,可识别性高,几乎成为现代中国城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的唯一选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动辄几十公顷用地的低容积率建设是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面临的巨大挑战,巨大的建筑尺度脱离了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高标准的场馆建设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潜在的问题,却鲜被人们关注。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案例对广州、天津、太原3个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区进行分析,在“为什么建”、“如何建”、“建成后有什么影响”3个层面上探讨,并试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1) 设施建设是否顺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2) 空间上的集中是否对城市肌理与周边交通产生影响;3) 规划设计是否考虑了城市活力的营造;4) 后期运营是否能与大规模建设投入相平衡。 1 国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验借鉴1.1 建设历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已经开始陆续出现剧场、博物馆、音乐厅等,如1667年的巴黎歌剧院、1869年的维也纳音乐厅、1893年的卢浮宫博物馆等,在美国甚至出现了百老汇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 二战后,国外公共文化设施迎来了建设高潮[1]。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政府希望通过“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天堂”[2]来吸引投资和人才。在城市更新时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复兴城市的发展策略, 被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3]。此后的建设开始重视自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热潮,在梳理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公建区、天津文化中心和太原长风文化岛为国内典型案例,运用对比分析法、空间句法等,从设施建设是否顺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空间上的集中是否对城市肌理与周边交通产生影响、规划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以及后期运营是否能与大规模建设投入相平衡4个方面,对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 集中建设 空间绩效URBAN DESIGN AND STUDIES 城市设计与研究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热潮。在梳理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广西南宁为实证对象,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网络结构;大中小结合,以中小文化设施为主的规模结构,运用对比分析法、空间句法等方法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规划。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boom. Based on combing the foreig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aking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Nanning C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verall pl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ropriate dispersion, local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network reasonable structural layout; small binding, mainly to small and medium scale structure of cultural facilities,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space syntax and other methods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scientific planning.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layout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些先进城市,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抢占文化战略高地,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把建设城市文化,繁荣大众文化,保证人民群众享有优秀文化成果,视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二、存在问题 南宁作为中国—东盟的永久举办地,中国-东盟对外文化交流的枢纽,近年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把南宁建

中东地区的特点

中东问题的历史特点 以欧洲(法国)为中心向东划分,近东(东欧、土耳其)、中东(阿拉伯地区、中亚)、远东(中国、东亚)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 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都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以他们所在地区通向亚洲的海 上路径——西地中海一带为基点,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称呼.这几个系列性词语、大约出现于欧洲各殖民一帝国主义国家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扩张的早期,而开始盛行于19世纪, 相沿使用以迄于今.原来笼统地称为“东方”,因地区过于辽阔,始进一步按照和它们距离的遐迩,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至于就欧洲人称呼的“东方”乃至亚洲本身而论,所谓“远”、“近”和所谓“东”也者,应该正好颠倒过来才对,我国历史上的说的“西域”,按广义曾把后世的“中东”以及迤西的地区都包括在内,就是一个证明.说穿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云云,不过是“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反映,徒因相当长时期以来,“西方”在世界上得势,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地区名,方通行无阻而己. 就“创造”这些地区名的西欧而言,顾名思义,近东距离近些,远东距离远些(乃至最远), 中东是不近不远.但不论近、中、远,都是些相对字眼,本来就模模糊糊,仅有大致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各自的范围还随时代、随称说者的立脚点、随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等等,进退、盈缩不定.比如“近东”,最初指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于这个地区曾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与西欧不是一个世界.在那个时期,有人就拿它当奥斯曼帝国的同义词使用,“近东者,奥斯曼帝国之谓也”.有的英国人把巴尔干半岛视为近东的“实指”部分,也就是奥斯 曼帝国核心部分,东南方的毗连地区,则是它的外延.按这种说法,东南欧印亚非两洲的东 地中海沿岸,都涵盖在内. “中东”指近东以东的广大地区,指称范围可以直至印度、缅甸.后来,因受东方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19世界初叶开始的奥斯曼帝国的逐步衰落,以及因此而来的巴尔干半岛政 治地图变化的影响,“近东”指称范围渐次缩小,东移,循至某些辞典解释“近东”的时候,说 “包括利比亚、埃及、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等”,东南欧显 然不在其内了.但这样就难免与“中东”的指称范围“重叠”,彼此的界限和范围越来越模糊 不清.人们不得已,又往往混称为“中近东”或者索性以“中东”概括,“近东”一词越来越不单 独使用了(比如前些时尽管波黑烽火连天、血流成河,按传统的划分,当地属于近东,在 报端上却见不到这个词,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陈旧得不能再用了).与此相应,“中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