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我”和祥林嫂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4)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4)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4)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从这里开始,写祥林嫂在鲁镇人心目中境遇的改变。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她说。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问,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去寻去。

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悲伤的故事,说明她无法从失子的悲痛中解脱。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女人“特意”寻来,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为了猎奇,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猎奇之后“满足的去了”,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鲁迅为我们写出了一群愚昧的国民。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

【语文知识点】鲁迅《祝福》原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鲁迅《祝福》原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鲁迅《祝福》原文赏析《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分享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完整word版)《祝福的语言特点及对教学内容的建议》.docx

(完整word版)《祝福的语言特点及对教学内容的建议》.docx
(4) "(四叔)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在祥林嫂刚刚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她正新寡,鲁四老爷忌讳她的身份,不愿留她做工,只是“我”的四婶“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祝福》交织着两条主线:“我”的归乡一一离乡以及祥林嫂之死。首先,“我”在旧历的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待到第三天,便决定离开。一方面因为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与周围一成不变的环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祥林嫂关于“魂灵”的拷问让“我”碎不及防,以“说不清”搪塞她之后,内心始终不安,直到闻其死讯,百感交集。其次,是祥林嫂这条主线。她在某一年的冬初瞒着婆家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引见下,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她做工毫不含糊,周围人都说比男人还勤快,她很满足。新年刚过十几天后,她在淘米的时候被卫老婆子和婆家人绑回去了,为了给婆家的二儿子娶媳妇筹彩礼,祥林嫂被婆婆卖给了贺家的贺老六。祥林嫂经过激烈抗争无果,最终嫁给了贺老六,并生了一个儿子。有一年的秋天,祥林嫂回到了鲁四老爷家,这时的她连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丈夫感染伤寒而死,儿子被狼叼走了,祥林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逢人就复述儿子阿毛被狼叼走丧命的故事,人们从一开始的同情渐渐变得厌恶和冷漠。鲁四老爷家忌惮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准她插手祭祀的事务,逐渐孤立了她。为了死后不受苦,在柳妈的建议下,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但仍然受到鲁四老爷家的冷遇,最后被打发走了,在“祝福”的热烈氛围中孤独地死去。
鲁迅难以走近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读者习惯跳开原著,直接阅读评论,对作品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评论或有政治因素的深刻烙印,或可能是作者的断章取义,致使读者在理解作品时,反而因缺乏相关知识背景,而障碍重重,对解读文本没有实质帮助。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大部分教师之中,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鲁迅,于是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师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鲁迅的遣词造句与人物形象和文本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鲁迅《祝福》解读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下面是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3)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3)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3)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

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

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封建礼教的法规,女子“出嫁从夫”,从婆家逃走,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鲁四老爷猜出祥林嫂“是逃出来的”,便又是“皱眉”,又是说“不好”。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四叔说。

[从这句话看出,在鲁四老爷心中,维护封建礼教的旧秩序高于一切,大于一切。

]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那女人又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

其时已经是正午。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

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这句话很有深意:祥林嫂竟是如此地容易被人遗忘。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①。

(①淘箩:用竹篾编成的淘米用具。

)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

四叔踱①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①踱:duó,慢步行走。

说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失踪,不慌不忙,毫不在意。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

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

语言描写尽显人物情态——《祝福》语言描写欣赏

语言描写尽显人物情态——《祝福》语言描写欣赏

祖国2018.3上脚,也不缩手缩脚,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共处,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向外传递良好安全形象。

在全球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军事力量适时走出去符合我们的战略需求,但军事力量的海外运用不仅要受到一些国际法则的制约,还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新闻和舆论高度关注,这对塑造我军良好形象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直以来,始终有一些国家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这既是因为某些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威胁自身利益,同时也与中国较少公开军事信息有关。

近年来,中国国防部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发布相关信息,介绍中国军队的建设成果和开展的活动。

在国际上,我军积极参与了在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参加了联合国亚丁湾护航任务,禁止核武器、化学武器等武器核查任务,还执行了利比亚、也门撤侨、海地援助等国际救灾援助行动,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这些变化,不仅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发展成果,也是中国走向军事透明化的步骤之一,更是中国军事软实力自信自强的表现,这些变化和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军事领域的话语权,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也为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军队领导干部会议的讲话[J ]解放军报,2017,(01).[2]李祖发.试论军事软实力[J ].中国军事科学,2014,(01).[3]赵闯.以战斗力标准引领军事软实力建设[J ].解放军报,2016,(06).[4]程晓勇.论军事软实力及其运用[J ].社会科学,2012,(10).[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新华网,2017-10-27. |文化艺术|语言描写尽显人物情态———《祝福》语言描写欣赏文/韩怡然鲁迅先生认为对人物的描写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是描写眼睛。

因此,人们在欣赏《祝福》的过程中注重分析人物的“眼睛”,而忽视人物的语言描述。

在有效对话中打开文本的隐蔽之门——《祝福》的教学解读

在有效对话中打开文本的隐蔽之门——《祝福》的教学解读

在有效对话中打开文本的隐蔽之门——《祝福》的教学解读发布时间:2021-12-24T06:37:09.741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1期作者:曹珊珊[导读]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要想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必须探寻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解读路径。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221131摘要:《祝福》作为经典文本,要想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必须探寻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解读路径。

作为小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生成文本的叙述线索。

本文认为,可从谁能讲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是如何被讲述与被接受的角度,进入文本世界内部,在问题驱动中让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从而打开文本世界的隐蔽之门,产生高层次的小说阅读体验。

关键词:《祝福》,叙述路径,教学解读《祝福》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一般注重对祥林嫂悲剧原因的探寻,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以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围绕小说三要素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缺乏主动的探索精神,被动接受有关这篇小说的他们大概能预料的知识。

要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需要在这篇小说的教学解读上另辟蹊径。

笔者认为,教师可尝试以主问题驱动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打开文本的隐蔽之门,在思考探索中走进这篇小说的深处,激发他们主动建构自己语文能力的积极性。

一、故事叙述之门:谁会(能)讲祥林嫂的故事?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打开小说的叙述之门,让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有自觉,对进入小说的阅读路径有清晰的认识。

谁能讲祥林嫂的故事?这首先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可以通过比较“我”和卫老婆子的讲述来看。

“我”以激愤的反讽态度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意味着“我”不会再按照鲁镇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去讲祥林嫂的故事,“我”是以批判审视的态度看待鲁镇、看待祥林嫂的。

卫老婆子则不同,无论是祥林嫂的改嫁,还是再遭不幸,她依然遵从底层社会的生存原则和民间朴素信仰讲述祥林嫂的一生。

卫老婆子的讲述不会超出一般鲁镇人的认识视野。

《祝福》祥林嫂

《祝福》祥林嫂

用精神分析法对《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分析精神分析理论和批评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这样就产生压抑和抵抗力量的矛盾。

因此,这些本能的冲动就须在无意识领域通过意识不到的精神过程,改头换面地表现出来。

祥林嫂就是在经历种种不测后产生压抑、抵抗情绪而有不同表现。

1 首先表现为“倾诉”?“沉默”与“无言”是鲁迅塑造的祥林嫂的基准,从女性对传统文化承载的角度看,这是非常成功的。

祥林嫂之死,看来好像没有一个是凶手,却人人都是凶手,鲁迅认为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就是传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氛围。

《祝福》中祥林嫂被迫改嫁,生下儿子阿毛后,丈夫贺老六不幸病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吃了,大伯来收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投奔四婶。

这时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指狼吃阿毛的故事),以致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祥林嫂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倾诉”行为。

从精神分析学上说,当生命中有无法承受之痛,倾诉,就成了宣泄的本能,是人发泄痛苦,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

压抑过久,就要倾诉,并且渴望有倾听者的倾听、回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然而,并未真正有一人听完她的故事,导致情绪宣泄受阻,所以她才会一遍遍的叙述。

另一方面文本中我的叙述实质上也是种倾诉:自从被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地狱一事,我便不安,压抑,一听到祥林嫂死去,情绪到达了顶点,对身边的景物也越发敏感起来,“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中“我”和祥林嫂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摘要]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精彩对白,对鲁迅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新的诠释,同时也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文学批评;祥林嫂;宏观;微观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评论
英国哲学家Austin在他的《论言有所为》中提出,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时,实质上是实施了言语行为。

后来经过美国语言学家Searle的发展,这一理论得到不断地完善并广泛运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评论等领域的研究中。

荷兰的学者Dan Dijk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了文学作品中的宏观言语行为(macro-speech acts)和微观言语行为(micro-speech acts),前者着眼于整个文学作品或语篇,后者由单个句子来执行。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作,就是因为成功地刻画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其中人物对白更是精彩绝伦。

本文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篇小说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以期更加理性地探讨鲁迅的语言艺术和作品的文学价值。

二、宏观言语行为分析
根据Dan Dijk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宏观语言行为是指作者在一部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篇章中所执行的言语行为,即作品或篇章的主旨,它实际上表现为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刻画一个勤劳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封建女性祥林嫂,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和人性的毁灭。

这就是作者在整个作品中所执行的言语行为。

这种言语行为体现在对祥林嫂一生的种种遭遇的描述和人物的对白中。

其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发生在祥林嫂经历了二次丧夫,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沦为乞丐之后,遭受了“婆婆”、“大伯”、以及雇主一家甚至鲁镇上男女老少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而成为“末路人”之时,集中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思想对女性的毒害和封建制度人性的彻底泯灭。

在作品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担心死后会和两个前夫见面而被阎罗大王锯开,祥林嫂急于想知道人死后是否会相见,但她并没有直接入主题,而是先询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

从形式上来看,祥林嫂执行的是指令类的言语行为,询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是会话的前系列(presequences),询问人死后是否会相见是会话的真正目的;就作品的主旨来说,祥林嫂的询问所执行的言语行为是,说明历经人世间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之后,祥林嫂已经对现世绝望了,只能寄希望于死后能够解脱。

另一方面,“我”的回答含混晦涩,闪烁其词,多次违反了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

根据Grice 的“会话含意”理论(当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产生会话含意),其言外之义是“我”不忍心增添末路人的痛苦,极力回避可能令她伤心绝望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到祥林嫂因我的回答而一步步地绝望,最后只得“逃之夭夭”。

三、微观言语行为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微观言语行为是由语篇中单个句子执行的,考查对象是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微观言语行为是作品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语篇手段之
一,是构建作品宏观行为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相关的话语分析理论逐句地分析“我”和祥林嫂(以下简称“祥”)的这段精彩对白。

原文如下:
“祥”:“你回来了?”
“我”:“是的。


“祥”:“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
“我”:“也许有罢,——我想。


“祥”:“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我”:“啊!地狱?”,“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祥”:“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我”:“唉唉。

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有没有灵魂和地狱我也说不清。


这段对话虽然简短,只有四个话轮,但句式、语气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表现出鲁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话轮的起始句——“你回来了?”,形式上是问句,但所执行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是问候。

“是的。

”这是“我”的生硬的答语。

表现了“我”由于出乎的预料而慌忙应和的窘态。

“这正好。

”在会话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表明祥林嫂受“心结”折磨已久,另一方面表现了祥林嫂感到今天终于有希望解开“心结”的兴奋。

“你是识字……见识得多。

”这是祥林嫂在询问前所表达的对“我”的信任和敬仰。

另外,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会话礼貌原则,这是一种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使问话不至于唐突无礼。

“我正要问……究竟有没有灵魂?”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中的方式原则(M-principle)告诉我们,若说话人使用了冗长或有标记的表达式,则产生特殊的会话含意。

这里,“正要”、“究竟”是会话标记,使本句产生了会话含意。

“正要”暗示了祥林嫂一直在寻找询问“我”『的机会;“究竟”表明祥林嫂受这个问题折磨已久,或已询问过多人但没有得到令她满意的答案。

“也许有罢,——我想。

”这里,“我”的回答显然违反了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量次则(Maxims of quality)。

因为“至于灵魂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是毫不介意的”,即“我”没有考虑过,也不清楚。

“我”回答“有”是“为她起见”和考虑到“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而斟酌之后做出的。

“也许”、“我想”表明“我”不确信此时祥林嫂的想法,因而采取含糊的回答以便留给自己修正的机会,这也是Levison提出的以“回避为基础”(avoidance-based)的消极礼貌策略。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祥林嫂的这句话执行了双重的言语行为,有两种言外之意:一方面表明祥林嫂相信“我”的观点,另一方面用来发问。

“啊!地狱?”是会话中的多余信息,违反了Grice的数量次则(Maxims of quantity),产生了会话含意,即,“我”惊讶于祥林嫂的追问,同时预感到前面的回答可能加深了她的痛苦,因此用“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这种含混晦涩的话语来搪塞。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的这次追问和上次一样,也执行了双重言语行为。

根据数量次则,“唉唉。

见面不见面呢?”是多余信息,其言外之义是,“我”极度惊讶于祥林嫂的再次追问,此时已成愚人,只能喃喃自语;“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这些含混晦涩而自相矛盾的答语,违反了质量次则,表明“我”在祥林嫂的步步
“逼问”下,完全意识到了原先绞尽脑汁而做出的回答实际上已事与愿违,令祥林嫂彻底绝望。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这种语无伦次和自相矛盾的回答正是在极力执行不增加末路人的痛苦的言语行为。

死后还要遭受惨无人道的锯刑,祥林嫂彻底绝望了,对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彻底绝望了!
四、小结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国外许多学者已经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研究。

Marry Louise Pratt(1977)论证了“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别无二致,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同样可以用于文学批评。

通过运用以言语行为理论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两个角度分析《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精彩对白,我们对鲁迅的语言艺术有了更深地认识,同时也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Pratt, M. L, 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 [M]. Bloomington:, IN: Indian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3]朱小舟. 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4]王景山. 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132-146
[5]何兆熊. 新篇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07-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