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2.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教学难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建成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范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承上启下: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教师明确:(1)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2)城乡人均储蓄存款大大提高。(3) 农村中的贫困人口下降,创造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4)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消费升级,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

一、衣、食、住、用、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等主客观原因,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已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都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 基本食品消费急速下降, 而衣着、用品、住房和交通等消费比例明显提高。据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思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年下降了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思格尔系数为39.3%,比1978年下降了28.4个百分点。物质产品的丰富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穿衣从保暖到追求美观和个性化; 饮食从果腹到追求营养和健康美味。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日常用品消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最为真切的感受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长期以来人们在吃的方面偏重主食, 副食单

调。20世纪80年代以后, 内类、奶类、蛋禽、水产、海鲜、时鲜蔬莱和反季节蔬等, 都有充足的市场供应丰富的副食品种类, 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衣服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 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改革开放前, 人人穿着的主要特点是缺乏个性的标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服装逐渐成为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20世纪80年代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由原先的土坯房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快速增加, 大大缓解了住房紧张的状况。2012年,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9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1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29.0平方米。住房质量、配套设施与环境等也大为改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 汽车、电脑等耐用高档品拥有量也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12年末,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12.6部、87.0台和21.5辆, 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辆。

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 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城乡基础教育蓬勃逢勃发展, 人民群众的

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到2011年底, 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2001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由过去的“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改为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明确了县(市) 人民政府承担发展义务教育的职责。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从2006年到20008年, 我国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覆盖全国城乡 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977年, 全国高校招生仅27万人; 2015年全国招生达737.85万人, 毛入学率为40%。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大量青年学子得以进入大学继续求学深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次年开始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刚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1978年, 全国录取硕士研究生10708人; 2015年研究生招生达64.51万人。

三、文化生活的繁荣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带来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文艺创作空前活跃, 成绩斐然,

在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振影、美术等领域, 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文化园地呈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 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以“文华奖”为例, 自1991年设立以来, 已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语》, 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电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 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儿童剧《红领中》《一二三齐步走》, 杂技剧《天鹅湖》, 美术作品《父亲》等, 堪称脸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文化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市场欣欣向荣, 文艺创作日益繁荣, 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建成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范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末, 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52个,博物馆2956个, 公共图书馆3136个,文化馆315个有线电视,用户239亿户, 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

P202亿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益率为98.2,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目前,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商,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量稳居世界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