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整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在从事幼儿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情绪烦躁的时候,觉得小朋友怎么这么闹腾,还经常的听不懂话。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就会出现对幼儿发脾气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例如:有个孩子平时都很开心的来幼儿园,可突然有天早上说什么都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询问半天,他告诉妈妈说是幼儿园老师打他,他不想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在放学排队的时候老师清点人数时拍了下他的头,在我们眼里也许只是个不经意的动作,但却被孩子认为老师是不喜欢他在打他。弄清事情原委后,放学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将事情清楚的解释了一遍,同时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力问题。经过沟通家长也觉得不好意思,表示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在得到家长理解的那一霎那我的委屈与埋怨都烟消云散了。因此,在遇到矛盾与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冷静处理,换位思考。因此,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幼儿教师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克服角色冲突。

要树立起正确的角色观,有效克服角色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失调,关键有赖于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自身的角色认识,并不断在角色认同中提升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坚定信念。一方面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尚,幼儿园内人尽其才的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幼儿教师深刻认识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亲身体验作为幼儿教师的荣誉与自豪则是主观因素。幼儿教师要注意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兴趣,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大胆破除传统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期待。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扮演职业角色过程中才可能做到“心随所欲不逾矩”,才可能有效避免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内耗,保持教育者应有的公正、谦逊、热情、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2)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克服认知偏差。

幼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幼儿是一种需要发展而且也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即强调以幼儿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幼儿服务。这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幼儿的个性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尊重和热爱儿童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公正平等地对待幼儿的一切行为,包括他们的缺点和过失。这不仅是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上的要求,而且是对幼儿教师道德修养上的要求。

(3)幼儿教师扮好职业角色,搞好师生关系,使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动因。

幼儿教育是一种凝聚着幼儿教师心血的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真正成功的教育必然熔铸了教师的理想信念、聪明才智和意志情感等精神特质,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写照。具有良好成就动机的幼儿教师,总是通过完成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来赢得肯定,以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幼儿教师要想有效缓解因动机冲突带来的心理挫折,一方面有赖于社会不断从思想观念到制度保障等各个层面完善幼儿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幼儿教师自身襟怀坦白地正视动机冲突的存在。身为幼儿教师要能扮好自我定向的学习者的角色,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使自己向专家学者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幼儿教师以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身份,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