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讨

合集下载

[教学研究]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

[教学研究]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一)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与支持的一支。

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

但我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形成了哪些形态。

从已经形成的历史来看,文学流传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态:1、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

讨论一:沈从文《湘行散记》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人物和景物的处理上,受者与传者都十分喜爱和追求将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

所以两者都成为世界一流散文作品,受到高度评价。

讨论二:狄更斯的小说影响到老舍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在英留学时读过狄,并在《二马》、《骆驼祥子》等早期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关注人物形象种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自然风景的简洁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简单勾勒。

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

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有一个特别突出。

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

2、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

讨论一: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

正如史德在寒山诗集的“前言”中所说的:“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

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

”这是许多中国学者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寒山在中国唐诗里面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甚至一般的人都没有读过他的诗,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

在个体对群体的流传中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结果:第一,可能是由于放送者本身就有多面性;第二,可能是接受者不同的个性与气质所决定的;第三,可能是各个时段的历史语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精品文档资料

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精品文档资料

法国⽂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精品⽂档资料法国⽂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法国⽂学对20世纪中国⽂学的现代化转变与历史嬗变的过程中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位法国的学者曾经指出:法国⽂学对整个欧洲⽂学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中国⽂学产⽣影响。

因为中国对西⽅⾸先产⽣兴趣的是西⽅的科学和技术,后⾯因为多次受到它国武⼒的威胁,所以中国从20世纪开始,才真正地开始接受欧洲⽂化,特别是对法国⽂学的开放。

中国,法国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促进了两国⽂学世界的丰富。

中国现代作家构建新的⽂学殿堂是在20世纪开始的,现代作家在法国⽂学中学习到了什么,⼜是⽤什么⽅法来学习法国⽂学的精髓来丰富我国的⽂学的,法国⽂学对20世纪中国现代化⽂学的影响和其他民族及国家影响的差异是如何的,对它们的影响的特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对了解20世纪的中国⽂学有着很⼤的作⽤和意义,同时对全球的⽂学发展也具有⾮常重要的意义。

对20世?o中国现代化⽂学影响全⽅位的是法国⽂学。

璀璨如星的法国⽂学在20世纪的中国⽂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20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家萨特,⽡雷⾥,罗曼.罗兰,克洛黛尔,纪德,谢阁兰,贝尔特等,19世纪象征主义诗⼈波特莱尔,马拉美,魏尔伦,兰波,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果,⼤仲马,乔治桑,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司汤达与⾃然主义作家莫泊桑,左拉,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与卢梭,16世纪⼈⽂主义时期的拉伯雷,莫⾥哀,蒙⽥等这些作家在中国的⽂坛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的现代中国⽂学在法国⽂学的选择及借鉴上都会结合本国的⽂化特征。

⼀、法国⽂学在中国译介的时代特征法国⽂学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过三个⾼峰期。

分别是五四新⽂学的产⽣期、三四⼗年代中国现代⽂学的成长期以及⼋⼗年代中国现代化⽂学的振兴期。

法国⽂学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学译介热潮有双向选择:现代⽂学启蒙和五四现代思想启蒙,中国⽂学对法国译介的表现也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

影响法国及整个欧洲的哲学家,思想家与⽂学家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时期的思想领袖伏尔泰。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世界
表现
文学作品
全球化
通过
多元化
文学
文学
当代 不同
文学家
当代
提供
借鉴
同时
发展
影响
手法
内容摘要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一本深入探讨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关系的著作。本书以全球化 的视角,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文学的互动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当代文学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相互交流、相 互影响,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学网络。
同时,地域性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和重视,它们在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与全球化的趋势 相互融合。
世界文学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主题。通过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学的优秀元素,当代文学 家们能够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同时,世界文学的主题和题材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 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
本书首先对“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 文学创作,而世界文学则是指跨越国界、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 界定,本书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背景的文学 作品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同时,当代文学也更加包容,接纳各种不同的声音 和观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该书的目录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在每个章节中都提供了丰 富的案例和资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观点。作者还提供了许 多思考题和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_刘白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_刘白

第14卷第1期2011年1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4No.1Jan.2011■文学研究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刘白1,2(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

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

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关键词:狄更斯研究;述评;问题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1-0088-05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英国作家中,“也许只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

”[1]320在中国,狄更斯是最早引起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一,对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

自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滑稽外史》之后,狄更斯就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线。

此后,学界日益关注和重视狄更斯小说及其研究,狄更斯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脉。

进入21世纪,中国狄更斯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增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要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要

中长篇丰收:茅盾《子夜》;巴金 《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 《边城》;曹禺《雷雨》
左翼文学
以左联作家为代表
主张:文学革命化、政治化
左联作家:鲁迅、冯雪峰、柔石、蒋
光慈、钱杏邨、茅盾、瞿秋白等
海派文学*
上海
主张:文学走向商业化
艺术上追
求变与新

以张资平、叶灵凤(30年代前)、刘 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0年代:新 感觉派)等人为代表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7——1966)
又称工农兵文学 主旋律: 放声歌唱--自愿选择;人为性、 政治性 文学主题: 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领袖和人民
文学格调:豪迈明快
较成熟之作:
《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 史》、《山乡巨变》、《茶馆》等
历史局限




题材、主题单调 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 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文学结构模式:战争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 维模式 文学创作和批评,普遍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 倾向。
3、文学创作*
1)鲁迅《狂人日记》 2)白话新诗: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 等 3)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自叙体小说*: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等;王鲁彦;郁 达夫 4)杂文、美文: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 5)话剧:洪深、田汉、丁西林 鲁迅《呐喊》《彷徨》、郭沫若《女神》
4、外国文学译介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与
区别
明确几个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 (中国)当代文学: 1949年共和国成立—20世纪末新时期文 学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1917年文学革命—20世纪末新时期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名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2044049 )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世纪西方文学名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2044049 )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世纪西方文学名著鉴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2044049【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任选)【学分】 2【总学时】 36【讲授学时】 36【先修课程】外国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文秘【教学目的】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分析,指导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坚持以正确的方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人物现象,学会独立思考分析文学作品,树立对作品系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通过对文本现象的认识,了解西方文化发展脉络,并能活学活用。

从而扩大知识视野,把握文学争鸣的实质,理解读者在阐释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通过作品文艺心理分析比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内容提要】第一章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赏析[基本要求] 了解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总体线索;现实主义文学在德、法、英、美等国的代表作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赫索格》、《洪堡的礼物》。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小说在二十世纪总体线索及其流变;《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洪堡的礼物》分析。

[讲授学时] 8第一节概述法国文学:罗曼·罗兰、马丁·杜·枷尔、莫里亚克、纪德等;英国文学:肖·伯纳、高尔斯华绥、毛姆、劳伦斯、康拉德等;德国文学:“曼兄弟”;美国文学:欧·享利、杰克·伦敦、德莱塞、海明威、索尔·贝娄等;其他国家:意大利的皮兰德娄;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

第二节德莱塞生平创作;《美国的悲剧》简析。

第三节海明威生平创作;“硬汉形象”及“冰山风格”;《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分析。

第四节索尔·贝娄索尔·贝娄的文学成就;《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分析。

第二章苏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赏析[基本要求] 掌握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曲折发展历程,把握文学的生命力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着掌握肖洛霍夫的创作与顿河哥萨克的关系;《静静的顿河》中的格利高里矛盾性格的成因;掌握《日瓦戈医生》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

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

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 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 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 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 学科。(乐黛云 乐黛云:《中国大百科 乐黛云 全书》之“比较文学”词条)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 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 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 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 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 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 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 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 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杨乃乔 杨乃乔: 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北大,2002,98)
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关 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特性”(开放 开放 宏观性:视 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 宏观性 野、胸怀、整体;文学性 文学性:文学首先 文学性 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 历史、哲学、宗教);
我的认识:比较文学学科正在建设中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立不容讨 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 理论立场、有自己的成体系的研究方 法、有学科与教学体制的支撑、有产 生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比较文学独 立只有好处利处.)
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关系的学科 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可作这样一种界定: 比较文学就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首 先是各民族文学、各国家文学、各语 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即法国学派所 提倡的“影响研究”; 其次是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即 美国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与 “跨文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讨
——夏衍与高尔基
夏衍(1900年-1995年)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堪称世纪同龄人。

他是在五四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正式登上文坛,开始其文学活动的。

从青年时代开始,夏衍就一直紧紧追随着时代的潮流,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时代的召唤。

可以说,他既是历史变化的见证人,也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夏衍写了无数的作品,反映了我们中国20世纪政治、文学、思想上的变化,因此,对夏衍的创作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那一段历史,并对中西方的文化作出比较和评价。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输入,直接刺激了中国新的文化系统的形成,并且激化了新的文化系统同原先文化系统的对立与冲突,使中国新文化的二元化进程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纠缠在一起,并相互借鉴和融合。

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始终伴随着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

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夏衍见证了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并参与其中: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新思想的熏陶和新文化的影响,还积极投身中国文学创作中,与当代文人奋战在文艺前线。

他曾赴日本留学多年,在留学期间,他真正开始在斗争实践中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捍卫者,并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文艺、日本文艺,以及俄苏文艺的进步思想,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知识技能,使其文化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自幼沉静务实的夏衍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

当时的俄苏文学的译介在中国成为一个高潮,瞿秋白在《〈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中解释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这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

因此大家都要讨论研究俄国,于是外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

”因此,夏衍开始比较集中阅读俄苏文学作品,对此,他有过这样一段回忆:“当时我开始知道了一些苏联大革命中的英勇出奇的英雄,于是我很想追觅一些介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俄罗斯人民的典型与性格,我找到了高尔基,读了《夜店》,读了《太阳儿》,终于读完《母亲》而深深地感动了。


回国之后,夏衍陆续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还撰写了一批评论俄苏作家作品的著作和论文,如《高尔基传》《乳母与教师——关于苏联文学》,等等。

其中对高尔基的研究尤为突出,因为高尔基代表了“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良心”,是中国进步作家学习的榜样。

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与探究之中,夏衍逐渐与高尔基心灵相通了。

之后夏衍一直奋战在民主革命第一线,用手中的笔写出时代的呼喊,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也具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和坚实的基础。

因此,他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活动中,既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能够兼收并蓄批判继承。

在中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夏衍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成为一个在话剧、电影、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翻译和理论批评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的“多面手”,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新文学大家。

夏衍曾把苏联文学称为“乳母与教师”,在苏联文学中他最推崇的作家便是高尔基了。

他在自己的杂文随笔集中提到:高尔基是一个“教育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文艺工作者,我们这一辈人,应该说没有一个不受过他的哺育和影响的。

”正因如此,夏衍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高尔基占的分量是很多的,如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奸细》,等等。

夏衍还写了为高尔基做了传——《高尔基传》,以及一些关于高尔基及其作品的评介文章。

在《高尔基城的回忆》中,夏衍也高度赞扬高尔基是“俄罗斯和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

由此可见,夏衍对高尔基这个外国文学作家所持有的态度是不一般的。

从夏衍现存的话剧作品来看,高尔基对夏衍的戏剧创作的影响是较明显的。

高尔基作品中的时代性和战斗性,崭新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以及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夏衍的话剧创作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高尔基的精神贯穿在夏衍的戏剧创作中,给了他不少的启示和灵感。

高尔基的创作以小说、戏剧成就最高。

此外,还有传记、散文、诗歌、特写、政论、文学评论等。

高尔基首先是个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者,他的创作多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因此,高尔基注重戏剧作品的宣传功能和思想教导。

在这一点上,夏衍与他是相同的。

夏衍的剧作总是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号召人民相信自己的力量,正确对待社会制度问题。

从夏衍对《上海屋檐下》所表现的“忧郁的感情,狭隘的感情摩擦,人事纠纷”的批评上,可以看出,他希望的,是人民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

其次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的面目的创作方法。

高尔基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揭露批判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现实生活现象的丑恶,另一方面则展示了生活的远景,塑造了有理想的新人形象,给予读者希望与寄托。

夏衍在戏剧创
作上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在1956年11月5日,夏衍对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屋檐下》全体演员说,当其创作思想转变之时,他所认识到的是,“戏要感染人,要使演员和导演能有所发挥,必须写人物、性格、环境……只让人物在舞台上讲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是不能感人的。

写《上海屋檐下》我才开始注意及此”。

因此,夏衍之向着现实主义的转变,其含义乃在于兴起一种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性格的自觉。

第三是艺术性,高尔基固然对剧作的思想性和宣传性高度重视,但他并不把剧作简单化为时代的传声筒,而是将现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高尔基认为剧作应当力求“形式美和真实美的统一,”应当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这一点在夏衍的创作思想中也得到很充足的体现。

夏衍的《赛金花》《一年间》《上海屋檐下》便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丰满生动。

第四是戏剧的选材,夏衍和高尔基一样,首先涉足的是小市民题材。

独幕剧《中秋月》、《都会的一角》,多幕剧《愁城记》《上海屋檐下》,皆是如此。

夏衍力图通过在小市民题材的书写中寄托一个积极的主题,他对田汉陈述《愁城记》的创作缘起说:“我最初的目的是有感于现代知识青年中的确还存在着‘小圈子’倾向,又因想帮帮上海剧艺社的忙,决以孤岛上的知识青年生活为题材。

又为着理解标金、纱花一类投机买卖的实情,我曾特找此道专家谈过。

”[8而通过对小市民命运的书写,揭露时代本质的病态和黑暗,这一点也是阅读了高尔基作品之后,对高尔基创作手法的一种学习和借鉴。

总之,高尔基对夏衍戏剧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唐弢在《夏衍剧作集序》所说:“我觉得在夏衍同志的话剧创作里,又有我开头提及的高尔基的影响,时时起着作用。

我指的主要是剧本的神态和格局,作家对自己创作的理解,他对人物的态度与表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