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观逻辑的PKI信任评估模型
简要说明pki系统中多个ca间建立信任的方法。 -回复

简要说明pki系统中多个ca间建立信任的方法。
-回复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系统中,信任是确保数字证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在PKI系统中,多个CA (Certification Authority,认证机构)之间建立信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如何在PKI系统中建立多个CA之间的信任。
第一步:了解PKI系统中的认证机构(CA)PKI系统中的认证机构(CA)是负责验证和签发数字证书的可信机构。
每个CA都有自己的根证书(Root Certificate),该根证书用于验证和签发下级CA的证书。
因此,CA在PKI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多个CA之间建立信任需要确保它们之间的根证书是有效和可信的。
第二步:验证和签发CA的根证书在PKI系统中,首先需要验证和签发每个CA的根证书。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1. 验证CA的身份:对于每个CA,其他CA需要验证其身份,确保其符合PKI规范和安全要求。
2. 验证根证书的有效性:其他CA需要验证根证书的有效性,包括根证书的签名是否有效和根证书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
3. 签发信任证书:一旦验证通过,其他CA将签发一个信任证书,证明它们对该CA的信任。
该信任证书包含验证通过的根证书信息和对该CA的信任声明。
第三步:更新信任证书和根证书PKI系统中的根证书和信任证书可能会需要定期更新。
更新根证书和信任证书的目的是增加信任的有效期限,以确保PKI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更新证书的步骤:1. 根证书的更新:如果根证书过期或被撤销,则需要生成新的根证书。
其他CA通过验证新根证书的有效性来更新对该CA的信任。
2. 信任证书的更新:信任证书也需要定期更新,以确保对其他CA的信任仍然有效。
更新的信任证书将包含新的根证书信息和对该CA的信任声明。
第四步:建立信任链在PKI系统中,信任链是将根证书和信任证书连接在一起的关键。
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信任度评估模型

i n g i n t o a c c o u n t t h e u n c e t r a i n t y o f we i g h t a n d t h e we i g h t s b a s e d o n d y n a mi c c h a n g e s , a n d wi t h t h e h e l p o f t h e v a r i -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 v a l i d i t y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 t r u s t e v l a u a t i o n m o d e l b a s e d o n t h e f u z z y t h e o y. r
A t r u s t v a l u e s e v a l u a t i o n mo d e l b a s e d o n t he f uz z y t h e o r y
Z UO S h u a n g — y o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G u a n g d o n g P e i z h e n g C o l l e g e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8 3 0, C h i n a )
b l e v a l u e o f c o mpr e h e n s i v e e v lu a a t i o n,t h e c r e d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t us r t wa s e v a l ua t e d. T h e e x e mp l a y r a n a l y s e s v e if r i e 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跨域认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推荐指数 6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11年 科研热词 跨域认证 跨域传输 责任认定 认证 网络空间 网络安全 网络协议 签密法 移动ip 涉密数据 注册 数字身份管理 授权 异构域 密钥建立 pki kerberos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4年 科研热词 跨域认证协议 跨域接入技术 网络安全 可信网络 信息安全 语义 认证 空间信息 地理本体 兵团 推荐指数 2 2 2 2 2 1 1 1 1 1
科研热词 跨域认证 组合公钥 种子矩阵 密钥管理 共谋攻击 公钥基础设施 id证书 跨域 认证 认知无线网络 移动网 无线 数字证书 对称密码体制 密码体制 安全声明标记语言 基于身份的加密 信任平台 互联网 一致性哈希 xml加密管理规范 web服务认证 web服务安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跨域认证 1 跨域安全 1 跨域 1 组合公钥 1 端到端 1 安全模型 1 安全令牌服务 1 基于口令的认证和密钥交换 1 可证明安全 1 切换 1 信任关系模型 1 信任关系 1 互操作 1 ws-trust 1 mipv6 1
《2024年基于博弈论的Web服务信任评估模型》范文

《基于博弈论的Web服务信任评估模型》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Web服务已成为企业间信息交互和业务协同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Web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信任度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Web服务信任评估模型。
该模型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思想,对Web服务的信任关系进行建模和分析,旨在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提供可靠的信任评估依据,从而提高Web服务的整体信任度和可靠性。
二、博弈论基础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的理论。
在信任评估模型中,我们可以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视为博弈的参与者,通过分析他们的策略选择和收益关系,来评估Web服务的信任度。
三、模型构建1. 模型假设在构建模型时,我们假设Web服务环境中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他们之间的交互行为构成了一个博弈过程。
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策略选择,同时受到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影响。
2. 模型组成本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参与者: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
(2)策略集: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策略集,包括选择信任或不信任对方等。
(3)收益函数:根据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博弈结果,计算各参与者的收益。
(4)信任评估指标:根据收益函数和博弈结果,构建信任评估指标体系,对Web服务的信任度进行评估。
四、模型分析1. 博弈过程分析在Web服务环境中,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服务请求者需要选择信任或不相信某个服务提供者。
如果选择信任,则进行服务交互;如果选择不相信,则终止交互。
在服务交互过程中,服务提供者会根据服务请求者的行为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这个博弈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策略调整和收益计算。
2. 信任评估指标构建在博弈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收益关系,构建信任评估指标体系。
终端信任评估模型

终端信任评估模型1.引言1.1 概述在当今信息时代,终端设备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用户对终端设备的信任成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
终端设备的信任评估是对其安全性和可信度的评估和验证过程。
这一评估过程可以涵盖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数据处理能力、网络连接等方面,旨在通过评估终端设备的整体信任水平,为用户提供选择和使用终端设备的依据。
终端信任评估模型是用于描述和衡量终端设备信任水平的框架和方法。
通过构建信任评估模型,我们可以对终端设备进行系统性的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漏洞,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终端信任评估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可信硬件平台评估:对终端设备的物理硬件平台进行评估,包括芯片安全性、加密算法、随机数生成等方面,以确定硬件平台是否可信。
2. 可信软件系统评估:对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软件系统进行评估,包括漏洞扫描、代码审计、权限管理等方面,以确定软件系统是否可信。
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评估:对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隐私保护等方面,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 网络连接与通信评估:对终端设备的网络连接和通信能力进行评估,包括网络协议安全性、通信加密机制、传输可靠性等方面,以确保网络连接的安全和稳定。
5. 用户体验与用户信任评估:对终端设备的用户体验和用户信任进行评估,包括用户界面友好性、交互设计、用户隐私意识培养等方面,以提高用户对终端设备的信任度。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的评估,终端信任评估模型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科学的终端设备选择标准,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同时,终端信任评估模型也可以为终端设备制造商提供改进产品安全性和可信度的指导和建议,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终端信任评估模型是信息安全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对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和提升终端设备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模糊理论的主观信任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R sac f ujc t s cm rh nieeau t nmoe eerho betr t o pe e s vla o dl s u v i
b s d o u z h o y a e n f zy t e r
II i mio,C N Z i g n JL — a HE h — a g,DE a — e NG Xi o h n,GUI i s n n— o g J
( colfI om t nSi c Sho o n r ai c ne&E gnen .Cnrl ot nvrt,C agh 10 3 hn ) f o e n ier g et uhU i sy h nsa40 8 ,C ia i aS ei
黎梨苗 , 陈志刚 , 晓衡 , 邓 桂劲松
( 中南大学 信 息科 学与工程 学院 , 长沙 4 0 8 ) 10 3 摘 要 :在 开放 式 网络 环境 中, 任是安 全通信 的重要保 证 。针 对主观 信 任评 价 带有 不 确定性 , 信 建立 了基 于模
糊理论 的主观信 任综合 评价模 型 。研 究 了模糊理 论在 主观信任 评价 中的应 用 , 出了信任 问题 的定 义机制 和综 给
合评价 机制 。最后通过 实际数值 例子 证明 了该 方法具 有有 效性 、 合理 性 及 工程 可行 性。通 过仿 真 实验 比较 , 证
明 了该 方法能 够使 网络 性能得到 改善 。 关键词 :模 糊理论 ;主观信任 ; 特征 向量矩阵 ;综合评 价 中图分类号 :T 33 P 9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6 5 2 1 )5 16 — 3 0 13 9 ( 0 0 0 — 8 0 0
可信层次评估模型

可信层次评估模型
可信层次评估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不同层次的安全需求,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对每个层次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根据不同层次的安全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可信层次评估模型包括以下层次:物理层、操作系统层、应用程序层、用户层、管理层。
在物理层,评估的重点是硬件设备的安全性和环境的安全性;在操作系统层,评估的重点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配置的安全性;在应用程序层,评估的重点是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在用户层,评估的重点是用户的安全行为和密码的安全性;在管理层,评估的重点是安全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可信层次评估模型可用于评估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如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
该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和机构评估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水平,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 1 -。
一种基于行为评估的信任模型

一种基于行为评估的信任模型[摘要]网格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可随时按需利用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环境。
由于这一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给区域间网格实体的合作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其中最难以确定的,是网格实体间的信任关系。
当前的安全机制,已经可以解决信任关系中的身份信任,但实体间的行为信任,却是这些安全机制所不能处理的。
文章把行为信任划分为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评估的信任模型,采用数学形式化的方法,得到实体的信任度和声誉度,共同衡量网格环境中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以更科学、有效地解决网格环境中的行为信任问题。
[关键词]网格;行为评估;信任;信任度;信任模型[作者简介]农毅,男(1973-),广西宁明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古天龙,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形式化技术等,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1-0108-03一、引言网格就是能够提供对高端计算能力的独立、一致、普遍且廉价的访问的硬件和软件体系结构[1]。
随着网格计算系统的发展,网格环境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信任问题已经成为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网格实体间进行紧密的合作时,为了能够可靠地共享资源,我们需要确定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
信任可以划分为实体身份的信任和实体行为的信任[2]。
传统的安全机制有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等,它们被用来提供授权和认证,解决了身份信任的问题。
但它们并不能处理行为信任,不能保证提供你所需要的服务(例如不能保证按你所需要的方式进行授权)[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评估的信任模型,采用数学的方法把实体间的行为量化,从而科学地评估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帮助网格实体进行信任抉择,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网格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二、网格中的信任问题(一)行为信任的分类关于声誉和信任的研究已经很多[4][5][6],它们是相关联的两个概念,都可以用来评价某个实体的信任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层物资配送中心车辆调度问题研究 耿 雪1,2,段会川1,2 (1.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 250014;2. 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 摘 要:在分析物流配送物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两层物流配送中心的物资配送方法。供应方在配送物资时需经过两层配送中心到达需求方,否则将予以惩罚。在建立供应方、两层物流配送中心及需求方四层物流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采用Dijkstra算法求出从各供应点到各需求点的最短运输距离并将其转化在供需平衡表中,采用表上作业法和节约里程法相结合的算法求解四层物流网络模型。结合算例计算验证,该算法在保证运输总费用最少的同时可有效地减少配送过程中车辆调度的次数。 关键词:表上作业法;物资配送;物流网络模型;Dijkstra算法;节约里程算法;最小元素法
Research on Vehicle Schedule Problem of Two-layer Mterial Distribution Center
GENG Xue1,2, DUAN Hui-chuan1,2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2.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Distributed Computer Software Novel Technolog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log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a way of dispatching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two-layer distribution center. When dispatching the materials, the side of supplier has to pass through two layers of distribution center to reach the side of demander, otherwise it will be punishe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four-layer logistics network, which includes the sides of supplier and demander, also two layers of distribution center, this paper uses the Dijkstra algorithm to obtain the shortest transport distance between the point of supplier point and the point of demander, and conversion into the balance chart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n it makes use of algorithm which combines the Tabular method and save-mileage method to solve the model of four-layer logistics network.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can guarantee the least total cost of transport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umber of vehicle schedule in the process of delivery. 【Key words】Tabular method; materi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network model; Dijkstra algorithm; saving mileage algorithm; minimum element method DOI: 10.3969/j.issn.1000-3428.2012.05.088
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8卷 第5期
Vol.38 No.5
2012年3月
March 2012
·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 文章编号:1000—3428(2012)05—0285—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B114.1
1 概述 在物资配送过程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物流配送物资过程的复杂性,出现了多层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输物流网络问题,车辆路径优化(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是基于复杂物流网络运输问题研究的关键之处[1]。国外
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早,常用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如节约启发式、遗传算法等,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以C-W为基础的启发式算法对VRP进行了求解;也
运用遗传算法就VRP问题进行求解等。 运输问题[2]是线性规划的一类特殊问题,它可以解决物资的合理配送。因此,可以尝试将问题转化在近似供需平衡表中,运用表上作业法进行求解。运输问题存在着产销平衡、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对于产销不平衡的情况,可以通过增加虚拟产地(虚拟销地)转化为产销平衡的问题进行求解。本文基于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结合改进的表上作业法和节约里程算法,研究基于四层物流网络中如何将物资进行最优化调度。
2 物资配送模型的建立 2.1 物资配送模型 由于城市规模都比较大,物流配送车辆又受到交通拥挤的影响,如果每个供应点都只通过一级配送中心供应物资,
不仅造成很多较远的需求点难以及时得到物资,同时又造成了配送中心的紧张局势,导致整个服务水平降低,因此出现了多层物流配送中心。车辆运输物资的过程如图1所示[3]。
供应点1供应点2. . .供应点m供应点1供应点2. . .供应点n
物流中心
配送
配送配送配送 图1 物资配送模型 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可将物资配送模型转换为四层物流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四层物流网络模型 作者简介:耿 雪(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优化调度,物流管理;段会川,教授 收稿日期:2011-08-24 E-mail:gengxuesdnu@163.com 286 计 算 机 工 程 2012年3月5日 该模型可以描述为供应方Ai的物资经过两层配送中心到达需求方Bj。设某产品有m个供应商A1,A2,…,Am,可供应物资a1,a2,…,am;另有n个需求方B1,B2,…,Bn,需求物资b1,b2,…,bn。用gij表示从供应点i到需求方j的供应量,用xij表示从供应点i到需求点j的路径和,若从Ai到Bj的单位运价为cij,这样就把问题转化为:在此网络求可行的调配方案,使得保证总的运价最小。 根据对物资配送问题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在配送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给出供需平衡表[4],如图3所示。然后建立如下数学模型,如式(1)~式(3)所示,式(4)~式(6)表示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11min(2)ijijmnijCcXx==××=+∑∑ (1) min(1())()ijikkssjkjxLLLXLX=++−×+× (2) 01X⎧=⎨⎩物资经过二级配送中心到达需求方物资从一级配送中心直接到需求方 (3) 11qnskjsjMQ==∑∑≤ (4) 11mnijijab===∑∑ (5) 110,,ijnmijiijjjigggab====∑∑≥ (6) 其中,Lik表示从Ai到一级配送中心的距离;Lks表示从一级配送中心到二级配送中心的距离;Lkj表示从一级配送中心到需求点的距离;Lsj表示从二级配送中心到需求点的距离;xij表示从供应点i到需求点j的路径和;Mk表示车辆在第k条路径上的一次运载量;Q表示车辆的载重量。 在上述模型中,式(1)为目标函数,即要求配送总里程最短。任一供应方需经过2次配送中心到达需求方,供应方Ai的物资如果只经过一层配送中心到达需求方Bj,则相应的会有2个单位的费用惩罚;式(2)表示了从Ai经过二级配送中心到达Bj的距离之和;式(4)表示了第s个二级配送中心在第k条路径上的运载量不超过车辆的载重量;式(5)、式(6)保证了产销平衡。 B1 B2 … Bn 供应量 A1 C11 C12 … C1n a1 A2 C21 C22 … C2n a2 … … … … … … Am Cm1 Cm2 … Cmn am 需求量 b1 b2 … bn 图3 供需平衡表 2.2 相关算法描述 2.2.1 Dijkstra算法 最短路径搜索算法旨在寻找图中两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常用的路径算法有:Dijkstra算法,A star算法,SPFA算法,Bellman-Ford算法,Floyd-Warshall算法,Johnson算法。可以采用Dijkstra算法求得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5]。 2.2.2 表上作业法 表上作业法[6]是求解运输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求解工作在平衡运输表上进行。它是一种迭代法,迭代步骤如下: 步骤1 用最小元素法或西北角法找出一个初始解。 步骤2 运用闭回路法或位势法对所求的初始解进行最优性判别。若这个解不是最优解,就在运输表上对它进行调整改进,得出一个新解;再判别,再改进;直至得到运输问题的最优解。 2.2.3 节约里程算法 节约里程算法[7]的核心思想是依次将运输问题中的2个回路合并为一个回路,每次使合并后的总运输距离减小的幅度最大,直到达到一辆车的装载限制时,再进行下一辆车的优化。 如图4所示,物资从A、B分别运往DC,然后返回A、B,那么路程为2×(La+Lb),车辆调度次数为4。若Lab<(La+ Lb),则Lab+Lb+La<2×(La+Lb),所以车辆可以从A-B-DC-A,这样不
仅可以节约路程,而且可以减少车辆调度次数[8]。
图4 节约里程算法样例 3 D-T-S算法 针对2.1节中建立的四层物流配送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将Dijkstra算法、表上作业法和节约里程算法相结合求解四层网络配送问题。步骤如下: 步骤1 运用Dijkstra算法求出从各供应点经过两层配送中心到达各需求点的最短路径,并将其转化在供需平衡表中。 步骤2 运用最小元素法求得运输问题的初始解,在物流配送物资过程中,在每一次配送过程中都保证单位运价最小化,从而经过若干步后可以完成物资配送过程。 步骤3 用闭回路法进行检验,构造每一个空格的闭回路,计算出各非基变量(对应空格)的检验数。若检验数大于或等于0,则可得问题的最优解;否则,需找出绝对值最大的负检验数格进行调整,经过调整后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步骤4 在保证车辆运载能力的情况下,运用节约里程算法对运输问题中从二级配送中心到需求方的2个回路合并为一个回路,每次使合并后的总运输距离减小的幅度最大,直到达到一辆车的装载限制时,再进行下一辆车的优化。具体过程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