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及节日

合集下载

山南藏历新年习俗及文化内涵

山南藏历新年习俗及文化内涵

山南藏历新年习俗及文化内涵
山南藏历新年是藏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

1. 掸墓:在过年前,藏族人会自发地前往祖先坟墓,掸去坟墓上的灰尘,祭祀祖先,以表达尊重和缅怀的意思。

2. 点灯:在新年来临的前夜,每个家庭都会点亮酥油灯,以示向佛祖的敬仰和祈愿,同时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

3. 赛马:在藏历新年期间,赛马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参赛的马匹身穿盛装,主人和观众都着传统服饰,场面非常热闹。

4. 火把节:火把节是藏区藏历年末较为盛大的民间庆祝活动之一,也被誉为“雪域最壮观的节日”。

节日当天,人们手持火把燃烧,跳动着前往喇嘛寺庙,祈福众生平安。

5. 哈达送礼:哈达是藏族人互赠的一种礼物,尤以蓝色和白色为佳。

在新年期间,人们会相互送达哈达,表达祝福和感恩之情。

6. 贴门神:在过年前后,藏族人会在自家门上贴上吉祥物和门神,以驱除邪气,迎来好运。

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藏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神灵、互助互爱、感恩思考、奋发向前的精神。

我喜欢的一个节日作文藏历新年介绍

我喜欢的一个节日作文藏历新年介绍

我喜欢的一个节日作文藏历新年介绍嘿,大家好!今天我来聊聊我最喜欢的节日——藏历新年。

对你们来说,藏历新年可能有点陌生,但我向你保证,这可是一个超级棒的节日,特别适合庆祝!首先,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叫做“洛萨尔”,这可是藏族的“年年有余”啊!想象一下,整个藏区都在庆祝,街上人头攒动,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那气氛真是热闹得没话说!过节前,藏族朋友们都会忙着大扫除。

哦,那可不是随便扫扫地那么简单,而是要把每一个角落都擦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家具上的灰尘也不放过。

这时候,我的藏族朋友扎西就会调侃说:“这是为了迎接好运,如果运气不来了,那就让灰尘跑了!”哈哈,扎西说话总是这么风趣,大家都笑得特别开心。

然后,藏历新年的前夜,大家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哇,那桌子上简直就是美食的盛宴!藏族的传统美食像是糌粑、牦牛肉、奶酪,还有藏族特有的青稞酒,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尤其是那一大碗青稞酒,喝上一口,暖胃又暖心。

我的朋友阿旺每次都会开心地说:“这酒好,祝你新年快乐!”说完,他还会举杯,我们大家一起碰杯,笑声不断。

还有,藏历新年期间最有趣的要数传统的舞蹈和歌唱了。

那可是非常有特色的藏族舞蹈!大家会穿上五彩斑斓的藏袍,戴上鲜艳的藏式头饰,一边跳舞一边唱歌,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我的好朋友格桑每次都特别喜欢带领大家跳藏族舞,她一边跳一边高声喊:“来啊,大家一起跳,笑到肚子疼!”看着她那开心的模样,大家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跳舞,真是开心极了!节日期间,大家还会互相拜年。

每个人都会说一句吉祥话,比如“洛萨尔吉祥”,祝福彼此新年幸福、身体健康。

小孩们特别喜欢这个节日,因为他们可以收到长辈们的红包。

而我每次见到这些小孩,都会开玩笑说:“嘿,别光顾着拿红包,来帮我扫地,哈哈!”他们总是一边笑着一边跑开,真是有趣极了。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藏族朋友们互相之间的关爱和祝福。

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家人,大家都用心去传递美好的祝福,真是温暖人心。

藏历年与泼水节

藏历年与泼水节

藏历年与泼水节
《藏历年与泼水节》
藏历年,又称洞朗节,是西藏地区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藏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藏历新年期间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顺和不利,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与其他地区的泼水节不同,藏族泼水节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充满了宗教意义和仪式感。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游行和祭祀仪式,然后在街头巷尾相互泼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同时也祈祷着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幸福安康。

在泼水节期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表演和传统游戏,例如藏族舞蹈、唱歌、骑马比赛等,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藏族群众前来观赏和参与。

整个节日气氛热闹而愉快,人们在欢笑声中传递着祝福和快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泼水节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一节日,人们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传统和习俗,也使得藏族文化更加鲜活和多彩。

同时,泼水节也成为了一种旅游吸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这一独特的节日氛围,感受着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情感交融。

藏历年与泼水节,是藏族人民的一种独特方式,表达对美好生
活和幸福未来的向往和祈愿。

通过这一传统节日,人们共同感受着团结、快乐和幸福,将这份美好情感传递给每个人,也将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的节日藏历新年作文

我们的节日藏历新年作文

我们的节日藏历新年作文英文回答:Tibetan New Year, also known as Losa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for Tibetans. It is a time for family gatherings, religious ceremonies, and cultural celebrations. During this festival, people dress in their finest traditional clothing, decorate their homes with colorful decorations, and prepare special meals.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ibetan New Year is the "Monlam Prayer Festival," which is held in the first month of the Tibetan calendar. Monks from different monasteries come together to chant prayers and perform religious rituals. This festival not only brings blessings and good fortune to the community but also promotes unity and harmony among the people.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ibetan New Year is the "Gutor Festival," which is held on the eve of the New Year.It is believed that evil spirits roam around during this time, so people perform rituals to drive away the negative energies and welcome the new year with positivity. They make offerings to the gods, burn incense, and hang colorful prayer flags to bring good luck and happiness.During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s, people engage in various traditional activities such as singing and dancing. One popular dance is the "Guozhuang Dance," where people form a circle and move in a synchronized manner. It is a joyful and energetic dance that symbolizes unity and happiness.Apart from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ibetan New Year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People travel long distances to be with their loved ones and celebrate together. They exchange gifts, share delicious food, and engage in lively conversations. It is a time to strengthen family bonds and create lasting memories.中文回答:藏历新年,也被称为洛萨尔,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藏族的传统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黄藏历元旦藏族称新年为“洛萨”。

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

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依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

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

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

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

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头,人们就预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置各种年货。

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头的。

藏历除夕是个非常劳碌的日子。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利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

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竞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

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其次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利、幸运,财源滚滚。

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

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利、健康、美好、和谐的祝辞。

此后,全家会闭门团聚。

大年初一,很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喧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现新年时装的时刻,处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愿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充满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阔农牧区还将进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消遣活动。

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将始终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新年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夫就要开头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藏人的传统节日食品有哪些?

藏人的传统节日食品有哪些?

藏人的传统节日食品有哪些?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藏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美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藏人传统节日的食品文化。

一、藏年节藏年节是藏族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称为藏历新年。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藏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食品,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祈愿。

1. 酥油茶:藏族人民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一种传统饮品。

酥油茶色泽黄亮,油脂丰富,口感浓郁,富有独特的风味。

2. 羊肉火锅:藏族人民将羊肉作为节庆的主要食材,火锅是他们常见的烹饪方式之一。

将鲜美的羊肉片放入热腾腾的锅中煮熟,搭配各种鲜蔬,鲜美无比。

3. 过藏节饵块:藏族人民在藏年节期间还会制作一种专属的传统甜点——过藏节饵块。

饵块中包含糯米、豆沙、瓜子等,外形可爱,味道香甜,寓意新年吉祥。

二、藏历五月的萨嘎节萨嘎节是藏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庆祝葡萄丰收和拜神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藏族人民会品尝到一系列美味可口的食品。

1. 烤牦牛肉:在藏民族习惯中,烤牦牛肉是重要的节日食物之一。

将牦牛肉切成薄片,撒上特制的调料,再用火焰烤制,肉质鲜嫩,味道独特。

2. 酥油糌粑:藏族人民在萨嘎节期间还会制作一种特色食品——酥油糌粑。

糌粑是一种由青稞面加水揉制而成的食物,加入酥油、奶粉等佐料,酥香可口。

三、藏历六月的噶玛斯节噶玛斯节是藏民族传统节日,庆祝玉米丰收。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品尝各式各样的传统食品。

1. 玉米饭:玉米是这个节日的主角之一。

将新鲜的玉米剥下粒粒均匀的黄颗粒,与大米煮成的玉米饭颗粒饱满、香甜可口。

2. 酥油小酥饼:酥油小酥饼是噶玛斯节的传统点心之一。

饼皮金黄酥脆,内夹红枣馅,甜而不腻,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3. 青稞酒:青稞是藏区最有特色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制作青稞酒的主要材料。

青稞酒入口浓烈,回味悠长,是品味噶玛斯节的绝佳选择。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藏人的传统节日食品种类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西藏过年的风俗

西藏过年的风俗

西藏过年的风俗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重大的民俗节日。

新年前夕,各家都要准备叫作“切玛”的木制吉祥斗,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还要准备卡赛(油炸果)、用彩色酥油花塑的象征六畜兴旺、年年富足的洛郭(羊头),以及各种干鲜水果、酥油、茶砖等,并在佛龛前叠放供奉。

藏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灶房正中的墙上用面绘出“八吉祥”图案。

二十九晚饭前,每户在大门外用石灰粉洒绘雍仲符号(汉语叫“万字符”)等吉祥图案。

除夕之夜各家照例要吃团圆饭。

藏族传统的年夜饭,是用牛羊肉、萝卜、面疙瘩等作成的“古突”,饶有风趣的是,有一些面疙瘩里分别包着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石子、钱币、盐巴、辣椒、木炭、羊毛等全家人围坐一桌,每人盛上一碗,小心地吃着古突,看谁吃到什么东西。

石子表示意志坚强,辣椒象征直爽泼辣,木炭说明此人心黑,羊毛则表明性情温柔,豌豆表示圆滑,桃干表示健康,瓷片表示纯洁,盐巴表示懒惰,蒺藜意味着对人尖刻,等等。

此外还要做一个脑袋小、肚子大的小面人儿,它出现在谁的碗里,谁就得挨罚学驴叫、装狗叫,还得喝九大勺面汤。

伴随着这种幽默诙谐的助兴方式,一家人的年夜饭充满欢声笑语,哄笑声此伏彼起其乐融融。

吃完古突后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以示驱鬼避素。

藏历正月初一,拉萨人绝早起来,有的甚至通宵不睡,但是不能外出。

当启明星升起,东方破晓听到折嘎艺人大声呼喊的“拉结罗!”(神胜利啦)之声,各家各户才敞开大门,开始新年第一天的庆祝活动。

家家户户都把折嘎艺人当作贵客迎进,向他献哈达、敬青酒,往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预祝丰收的青稞粒,并请他豪饮用麦片、奶渣、红糖、人参果熬煮的热青酒。

近年来,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广播电台反复播送赞颂词录音,吉祥欢乐的祝福声随着无线电波适时传遍西藏大地,人们皆大欢喜。

"抢水”是藏历年初一的第一节目。

深更半夜,许多地方的藏胞们要到河边,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等待破晓时分。

习俗认为谁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最好的运气。

藏历新年作文

藏历新年作文

藏历新年作文在藏族地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藏历新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穿上盛装,挂起五彩经幡,燃起香炉,迎接新年的到来。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他们团聚和欢乐的时刻。

藏历新年的来临,意味着一年的辛勤劳作告一段落,也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在这一天,藏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祈愿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在藏族人的心中,藏历新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日子,也是他们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的见证。

除了祭祀和祈福,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还包括舞蹈、歌唱、赛马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尤其是藏族的传统舞蹈,如藏戏、扎西顿珠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节日表演。

这些舞蹈富有民族特色,舞姿翩翩起舞,歌声婉转动听,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在藏历新年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如赛马、射箭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更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情感的好时机。

藏族人民在这一天,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通过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除了在家庭和社区举行庆祝活动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在这些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藏族传统美食,购买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还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这些庙会不仅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藏族文化的好机会。

在藏历新年这一天,无论是藏族人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节日氛围。

人们在这一天里尽情欢笑,畅饮美酒,共享美食,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一天,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藏历新年,承载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在这一天,人们忘却烦恼,放下忧愁,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这一天,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人们心中的美好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历新年及节日
7月28日至8月15日第三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将在我省举行。这次活动
对进一步弘扬青海优秀民族文化,打造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丰富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树立青海改革开放新形象,,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本报特组织一版反映我省民族文化瑰宝的专刊,为本届民族文化
旅游节添彩。
藏族拉伊
“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藏区的一种反映爱情内容的山歌艺
术。“拉伊”种类繁多,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拉伊”的曲调因不同地域而
具有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情、悠扬,
形成比较自由、婉转的长调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
庄的抒情歌曲风格等。

“拉伊”脱胎于山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它的形成与藏族一万年前
产生的雏型语言直接相关。随着六千多年前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拉伊”逐渐以
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公元七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拉
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传播。

玉树卓舞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三江之源,歌舞之
乡的美称,其中尤以玉树卓舞蜚声海内外。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主要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反
映了人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感情。完整的卓舞演出形式分为祭奉神佛的序
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等三个部分,它不但表现出强烈的自
娱性,而且有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高超的表演性,因而在功能上又分为
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深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

玉树卓舞的结构由慢、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语言华
丽、精辟,音乐沉稳、激昂,舞步凝重、热烈,总体上以庄重、舒缓、豪迈、奔
放见长。

土族盘绣
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土族。土族所
独有的盘绣艺术,装扮着土族人民的民族服饰,也装点出一个民族灿烂的心情。

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的一种。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
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
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
值。

黄南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我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产生于公元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
族地区,后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
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
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涉及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
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热贡艺术在传统的创作习惯中,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
藏传佛教信仰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开始流向
民间,并在民间传播。

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吴屯村、年都乎村、尕
沙日村、郭麻日村等村落,并自成体系,其中吴屯村以绘画为主,兼事雕塑和堆
绣;年都乎村以堆绣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画创作;尕沙日村和郭麻日村以
唐卡和壁画创作为主。热贡艺术以其精美的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成为
艺术瑰园中的一朵奇葩。

加牙藏毯
、藏毯是青海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安多藏
区和康巴藏区在藏毯的编织工艺及图案设计上有所不同。康巴藏区较多地保留了
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区则在图案的设计上,突出表现了藏汉文化融为
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思巧妙,色调和谐统一。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是安多藏
毯的主要发源地。
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加
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讲究,采用的是植物染料低温染色、低温洗毯,毛质不易
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不脱色掉毛。

民和三川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的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举行纳顿
节的三川地区,包括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各地举行纳顿节的
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7月12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
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9月15日结束,历时63天,
因而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节的筹备和举办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筹备、小会和正会。
筹备:从每年的清明节开始,三川各地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
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节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即“大牌头”和“小牌头”,
负责节前筹集纳顿节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等。

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
大小牌头敲锣打鼓,用轿子迎来二郎神像,村民进行还愿、献祭、占卜、念经、
布施等一系列活动。
正会: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纳
顿属于乡人傩,具有久远的历史,以民间信仰为纽带,连接村落,年年举行,在
形式和规模上,具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广泛的特点。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撒拉族传统的婚礼
仪式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
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需要半年多时间。
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突厥民族的婚礼习俗,比如敬献“羊背
子”等习俗,这些习俗在现有的突厥民族后裔的习俗中早已绝迹,但却在时间和
空间上远离突厥文化圈很远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可以说是研究突厥古代文
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礼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堆委奥义纳”,这是一出以
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
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
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13日举行,会期为5
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
聚居的乡镇。该镇民族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诸多的民间群众文体活动构成
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

“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朝后期,盛行于清朝、民国及建国初期。1966年在“文
革”期间被认为低俗野曲会而被禁止,1978年以后逐步复苏。据专家认定,“丹麻
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
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现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展示土族民族风情的一座平
台。

年都乎於菟
土族於菟系列民俗活动系至今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一种特有的民俗
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11月初5至20日举行。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
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则是对半裸上身、纹有虎豹图案表演人员的称谓。

年都乎村位于同仁县隆务镇以北1.5公里处。该村拥有一座古城,即年都乎
城。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观点,民间
尚有多种说法。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
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中断。现今仅在年都乎村保留至今。“於菟”系
列民俗活动,以原生态文化形态蕴涵了当地先民原始而纯朴的精神需求,表现了
村民对真、善、美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