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全解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储层岩性识别与流体评价技术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储层岩性识别与流体评价技术

块状泥岩宏观特征: 深灰、 黑灰、 灰黑色, 成
1 2 元素分析技术
蚌化石、 介形虫化石等。 纹层状页岩宏观特征: 黑
具有不同的 X 射线光谱特征, 通过对这些射线光
分纯或较纯, 块状或波状层理, 含炭屑、 黄铁矿、
灰或灰黑色, 成分较纯, 页理发育或较发育, 纹层
厚度 一 般 为 0 5 ~ 10 mm, 单 层 页 理 厚 度 一 般 为
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elemental analysis, 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o forth,
various technic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ithology were summarized, the combined technique of the
元素分析技术是依据岩石所含不同的矿物成分
谱特征进行分析, 可确定不同岩性的个性元素和元
素组合变化规律, 在获得各岩性元素特征之后, 可
反向根据单项元素或元素组合特征建立不同岩性的
识别方法 [3] 。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泥页岩有 5 类矿物组
成, 分别为黏土矿物、 石英、 长石、 方解石和白云
石。 黏土矿物主要由蒙脱石、 绿泥石、 伊利石、 高
岭石等组成。 依据此类矿物的化学分子式可知, 主
要元 素 为 Si、 Al、 Mg、 Fe、 Ca、 K、 Na、 C、 O。
经过研究, Ca 和 Mg 元素含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的
相关性最好; Al 元素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的相关
性最好; Si 元素含量与石英含量呈正相关 [4] 。 应

211035267_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基底岩性的重磁震联合解释

211035267_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基底岩性的重磁震联合解释

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3.01.017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基底岩性的重磁震联合解释周卓明1 ,陈 军2 ,杨 昊1 ,陆建林1(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2�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由于梨树断陷基底结构复杂,且地震深层资料品质常受影响,通过重磁震联合研究基底岩性分布对进一步评价该地区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收集前人资料基础上,笔者等重新测定了部分样品的岩石物性。

通过对研究区重磁资料进行重震结合剥皮及延拓等去浅部效应,利用小波分析和趋势分析等去深部影响,得到了基底剩余异常,并结合地震、钻井等资料联合解译了剩余异常,从而深化了对梨树断陷基底岩性的认识,预测了基底不同岩性的分布特征。

梨树断陷基底岩性可分为如下几类:花岗岩、变余砂砾岩、板岩、千枚岩等浅变质岩,石英岩、石英片岩等中变质岩,片麻岩等深变质岩,灰岩以及火山岩。

本次研究分类更加详细,与钻孔资料吻合较好。

关键词: 梨树断陷;基底岩性;剥皮法;联合反演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3)01-0120-061 前言梨树断陷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以北,跨越梨树和德惠两县。

杨大城子镇以南,万发镇—大榆树镇—怀德镇以东,沈洋镇—玻璃城子镇以西,面积约2758.2 km2,主要露头区包括吉林市、磐石市、桦甸市等地。

梨树断陷的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超过30年的勘探历程,重力、航磁、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勘探工作都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目前进入勘探详查阶段,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区。

张利(2011)通过测井和地震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断陷深部地层[1];柯钦等(2018)通过连片三维地震处理解释对边界控制断裂进行了分析[2];李程(2016)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中央构造带的烃源岩[3];王黎等(2014)通过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和地震相,综合分析了断陷沉积相特征及演化[4]。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致密砂岩储层及油气特征研究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致密砂岩储层及油气特征研究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致密砂岩储层及油气特征研究梨树断陷营城组是松辽盆地南部的一个重要油气层位,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梨树断陷营城组致密砂岩储层及油气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资源的评价、储层解释和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梨树断陷营城组是一套深层沉积,主要由致密砂岩和泥页岩组成。

在不同断陷区域,梨树断陷营城组的岩性和物性特征有所不同。

在丰镇隆起和营河坳陷区域,梨树断陷营城组主要以致密砂岩为主,砂岩主要为亲水性,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在大庙子和小庙子地区,梨树断陷营城组主要以泥页岩为主,储层主要以页岩气为主。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能够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是主要油气来源地。

梨树断陷营城组储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渗流储层,即砂体储层;二是吸附储层,即页岩储层。

渗流储层主要指的是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吸附储层主要指的是页岩储层,具有高含气量和高孔隙度,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

在渗流储层中,油气主要以自由气存在,孔隙中包含着一定的水相;在吸附储层中,油气主要以吸附气存在,孔隙中包含着一定的有机质和水相。

通过对储层类型的划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和储集性能。

梨树断陷营城组油气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油气的成因特征。

梨树断陷营城组油气主要来自干酪根类有机质的热演化,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砂岩和泥页岩中,热演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油气的形成和富集。

二是油气的分布特征。

梨树断陷营城组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和裂缝中,油气具有较好的储集空间和储集能力。

在断裂带和裂缝中,油气以富集流体的形式存在,可以形成较大的储集空间。

三是油气的运移特征。

梨树断陷营城组油气主要通过断裂、裂缝和孔隙的连通性进行运移,油气的运移是多相流体运移过程,受到断裂和裂缝的控制。

四是油气的储集特征。

梨树断陷营城组油气主要以自由气和吸附气的形式存在,其中以吸附气为主。

油气在砂岩和泥页岩中主要以微观孔隙和纳米孔隙的形式存在。

第四章 油气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第四章  油气盖层及生储盖组合

(三)、烃浓度封闭
盖层烃浓度封闭的三种模式 : (1)盖层为非生烃层 ; (2)盖层为生烃层,但不存在欠压实超压;
(3)盖层为生烃层,且存在欠压实超压;
★ 三、盖层评价
盖层封闭油气的机理有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及烃浓度封闭, 但油气盖层封闭往往是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形成的复合 封闭。不论哪种封闭机理或复合封闭机理,都需要一定的物 性封闭条件。也就是说物性封闭是超压封闭或烃浓度封闭存 在的基础。所以目前评价盖层的参数主要为评价盖层物性封 闭能力和影响物性封闭能力的参数,参数主要有盖层岩性、 单层厚度、累计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密度、比表面积、 微孔隙结构、孔吼中值半径、压汞中值压力、排替压力、泥 岩中膨胀性矿物的含量、遮盖系数、成岩强度、盖层的力学 参数等。下面介绍盖层评价一些常用的参数及对盖层封闭能 力有效性影响:
(一)、盖层的岩矿性质
1、岩性:盖层岩性的不同决定了排替压力大小差异
岩性特征可以作为定性评价盖层的一个参数。油气的盖层岩 性主要有泥页岩类、蒸发岩类和致密灰岩类3种类型。一般 来说,蒸发岩类是最好的盖层;泥页岩类越纯(含砂越少) 封闭性越好;致密灰岩含泥质封闭性要好。
(一)、盖层的岩矿性质
2、泥岩中膨胀性矿物的含量
(三)、按纵向分布位置关系分类
按盖层纵向分布位置关系可以分为直接盖层和上覆盖 层两类。 (1)直接盖层:它是指紧邻储集层之上的盖层。一 般是圈闭盖层,但也可以是区域性盖层 (2)上覆盖层:它是指直接盖层之上的所有非渗透
性岩层。上覆盖层一般是区域性盖层,对区域性油气
的聚集分布和保存起重要作用。
★ 二、盖层的封闭机理( Seal mechanisms of caprocks )
(二)、超压封闭(superpressure seals)

论述古代河流沉积的主要鉴别标志

论述古代河流沉积的主要鉴别标志

论述题1.论述冲积扇的形态及鉴定标志。

答: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扇)形沉积体。

其锥顶端指向山口,锥底向着平原,平面上是沿山口向外辐射的扇状。

扇体的纵向呈上凹底部不平整的楔形,横向上呈上凸的透镜状。

冲积扇有如下识别标志:①岩性:岩性差别大,多以砾岩为主,砾石间充填砂、粉砂和泥。

②结构:粒度粗,成熟度低,圆度不好,分选差。

③沉积构造及颜色:冲积扇沉积属间歇性急流成因,故层理发育程度较差或中等,扇根显示块状层理或不规则层理,细粒泥质为薄的水平层理,粗粒沉积中有时见不明显和不规则的交错层理,底部常见充填冲刷构造,泥质表面有泥裂、雨痕、流痕等。

④生物化石:几乎不含动植物化石,也很少含有机质。

⑤C-M图:河床及漫流沉积,C-M图上呈向上弯曲的图形,只有P-Q-R缺RS段,说明悬浮沉积特征,泥石流呈近于与C=M线平行的长条状图形,但分选差得多。

⑥沉积相组合:横向上向源区与残积-坡积相邻接,向沉积区多与冲积平原相接。

2.论述河流沉积的多阶性及其成因。

答:在一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面上,河床亚相的底部滞流沉积和点砂坝沉积构成其下部层序,称为底层沉积,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构成其上部层序,称为顶层沉积,二者的垂向叠置,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的“二元结构”,通常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就形成了河流沉积的多阶性。

河流沉积的多阶性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区域性地壳振荡运动所造成,称为构造多阶,其特征是:分布广,具区域性,韵律和旋回性明显,最低部具明显的冲刷侵蚀界面,韵律间自下而上无粒度由粗变细的总趋势;另一种由于河床在河谷中侧向迁移的结果,称为迁移多阶,其特点是分布范围相对较小,横向较易变化,韵律间自下而上,粒度具由粗变细的总趋势。

3.论述辫状河流(粗粒)的沉积特征。

答:辫状河流的沉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岩石类型及其组合:辫状河流沉积以砾石和砂为主,局部夹粉砂和粘土,形成所谓“砂包泥”的宏观沉积特征。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简表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简表

1 / 1地层岩性简表地 层 层位代号 厚 度 (m)岩性描述绝对年龄Ma 反射界面系统 组段第四系Q0-130黄色、土黄色、暗灰色粘土、杂色砂砾层白垩系上 统嫩 江 组三段 K 2n 3 100-1500 为灰、灰绿、棕红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

二段 K 2n 2 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夹粉砂质泥岩。

一段K 2n 1 以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粉砂岩。

姚家组K 2y 灰绿、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

青山口组K 2qn上部灰绿、紫红色泥岩、砂岩。

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油页岩。

下统 泉 头 组 四段 K 1q 4 500-1900 紫红、灰绿色泥岩与灰白、灰绿色砂岩。

三段 K 1q 3 灰、紫褐、灰绿色泥岩与灰、灰白色粉、细砂岩。

二段 K 1q 2 棕褐、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一段 K 1q 1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中砂岩、含砾中砂岩互层。

登楼库组 K 1d100-2100 上部以紫、褐黑色泥岩夹粉、中砂岩、粗砂岩与浅灰黑色、黑色泥岩互层。

营城组营四 30-300岩性总体为灰色、灰黑色泥岩与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互层,营三 100-600 营二 100-800营一50-500沙河子组K 1sh600-1400 上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及砂砾岩,中部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砾岩,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煤层和灰、褐灰色砂岩及砂砾岩。

火石岭组K 1h200-1500 灰紫色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深灰色砂、泥岩夹煤。

C- J基 底灰色片麻岩,灰色、灰绿色千枚岩、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灰岩,浅灰色、浅红色花岗岩、花岗蚀变岩。

To 2T 1T 11T 2T 3 8390.488.597 112124.5 Yc2 Yc3 Yc4T 4 T 42 T 5 131.8138.5145.6T 41。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分析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分析
Apr 201 ., 1
松 辽 盆 地 安 达 地 区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及 勘 探 方 向分 析
赵 波
( 国石 油 与 天 然 气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大 庆 油 田有 限责 任 公 司 勘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中 黑龙 江 大 庆 1 3 1 ) 6 7 2
摘 要 : 合 应 用 地 质 、 井 、 震 和 地 球 化 学 资 料 , 统 分 析 了安 达 地 区 构 造 演 化 、 源 岩 、 积 、 盖 组 合 、 水 关 系 及 油 藏 类 型 综 钻 地 系 烃 沉 储 油 和 油 气 成 藏 特 征 , 究 了本 区 的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 为 烃 源 岩 有 机 质 丰 度 高 , 有 较 好 的 生 、 烃 能 力 ; 流 河 道 砂 体 储 层 物 性 好 , 研 认 具 排 分
前 景 。由于本 区勘探 程度低 、 井成 功率 不高 , 有 探 很
必 要对其石 油地 质 特征 进行 综 合分 析 , 结油 气 聚 总
收 稿 日期 : 0 0 4 9 修 订 日期 : O 1 2 9 2 1 —0 —0 ; 2 l 一O 一O 。
作 者 简 介 : 波 ( 9 9 ) 男 , 士 , 程 师 , 要 从 事 沉 积 学 与 石 油 地 质 学 研 究 。E malb ho p tohn .o c 。 赵 17一 , 硕 工 主 — i z a@ ercia cm.n : 基金项 目: 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7 国 9 3计 划 ” 目( 0 9 B 1 3 0 资 助 。 项 2 0 C 2 0 ) 9
勘探 证 实 , 地 内发育 上 、 、 和深部 4套 白垩 系 盆 中 下
含 油气 组合 , 即上 部含 油组 合 : 帝庙 油层 ( 江组 黑 嫩 三 段 四段 ) 中部 含 油组 合 : 尔 图油 层 ( 家 组 ; 萨 姚 二、 三段 ) 葡 萄花 油层 ( 家组一 段 ) 、 姚 和高 台子油 层 ( 山 口组二 、 段 ) 下部 含油组 合 : 余 和杨大 城 青 三 ; 扶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Key words:Songliao Basin;sequence stratigraphy;systems tract‘fault laeustrian basin;depression lacustrian basin;oil—gas gathering rule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着许多大小不等的中新生代 最全,是建立陆相层序模型的最佳地区。经钻探证 陆相含油气盆地,其中松辽盆地规模最大,环境类型 明,松辽盆地存在的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和复
摘要:桩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刹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尘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
架,特松辽盘地地屉划分为白量纪裂谷盆地巨层片和第三纪裂咎盒地巨屉序,并将白垩纪裂咎盆地巨屉序
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十超县序和19个岳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
3个阶鞔,断陪湖宣与坳陷湖盘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屉序地屡内部特征度克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
在三级层序单元的进一步划分中,笔者采用了 四分的观点,即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 (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 和水遇体系域(RST)组成。此划分方案主要是基于
i。0 n*一-:‰ M口H*十**en 5世十 t
{jn}
t=蚴
(一#)
*‰n
薯4* 5誓;
1 l如 自^兰!
万方数据
第2期
郭巍.等: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由于隐蔽
初始断陷超屡序相当于火石岭组,由一套火山
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相对发现较少,但却是下一 岩一沉积碎屑岩组成,并可进一步划分出2个层序,
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在松辽盆地开展层序地层 其中层序T为火山岩相,以熔岩相为主;层序Ⅱ为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

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

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

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1 沙河子组(K1sh)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

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

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

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 营城组(K1yc)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

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 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 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

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

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3 登娄库组(K1d)登娄库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成频繁互层。

发育的相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相、泛滥平原、水下重力流相、浅湖相。

该组化石较少单调,化石主要有孢粉、植物、轮藻以及少量的沟鞭藻、叶肢介,主要为陆地植物及其孢子花粉,水生生物很贫乏。

孢粉中蕨类含量较高约占80%,海金砂科孢子丰富,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低,植物化石有披针苏铁杉(Podozamites lanceolatus),约氏楔羊齿(Sphenopteris johnstrupii),蛹形锥叶蕨(Coniopteris nympharum)等。

4 泉头组(K1q)泉头组是松辽盆地坳陷期早期阶段的沉积,盆地内以河流相为主,向盆地边缘粒度变粗,按岩性可将该组分为四段:泉一段以紫灰、灰白色砂砾岩与暗紫红色泥岩互层为主,局部夹少量凝灰岩;泉二段以紫红、褐红色泥岩为主,夹紫灰色、灰白色砂岩;泉三段以灰绿、紫灰色粉、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为主;泉四段为灰绿、灰白色粉、细砂岩与紫红、棕红色泥岩互层,顶部常为灰绿色泥岩。

泉头组与下伏登娄库组呈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盆地边部常超覆于不同层位老地层之上。

这一时期主要发育了洪积相、河流相、湖泛平原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

化石以植物、轮藻、孢粉、双壳类、介形类、沟鞭藻为主,多分布于中上部。

该组植物化石中见到较多的被子植物化石,如角形菱(Trapa angulata),细齿荚蒾(Viburiphyllum),北方悬铃木(Platanus septentrionalis),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花粉已具一定数量,以三沟粉(Tricolpollenites)、网状三沟粉(Retitricolpites)、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等为主。

泉三段以角藻类囊孢占优势,双壳类含富饰蚌(Nippononaia),褶珠蚌(Plicatounio)等化石,叶肢介为松辽似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opis songliaoensis),介形类以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为主,并与蒙古介属(Mongolianella),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玻璃介属(Candona)等化石共生。

5 青山口组(K2qn)青山口组主要为一套黑色、绿色泥岩,油页岩、下部以泥岩为主,下部夹砂质岩。

在全盆地岩性、岩相变化很大,在王府凹陷、三肇凹陷和古龙凹陷为深湖、半深湖相的黑色泥岩和页岩,向凹陷的边缘为浅湖相的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从盆地的边缘至沉积中心相带展布规律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半深湖相,深湖相。

该组生物第一次繁盛,种属明显增加,化石丰富。

女星介属(Cypridea)、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极其繁盛,另外,湖女星介属(Limnocypridea)、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为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

叶肢介以线叶肢介(Nemestheria)、粗强壳叶肢介(Cratostracus)为主,轮藻化石以开口轮藻属(Aclistochara)、梅球轮藻属(Maedlerisphaera)、中生轮藻属(Mesochara)、钝头轮藻属(Obtusochara)为主,植物化石中被子植物化石占重要地位,且多为进化类型,脉序规律性强,如杜尔伯特五味子(Schisandra durbudensis)、南蛇藤未定种(Celastrophllum sp.)、圆叶柿(Diospyros rotundifolis)等,孢粉的组合特征是具有气囊的松科花粉含量很高,约占50—60%,花粉类型开始复杂化,主要为三沟粉和三孔沟粉。

6 姚家组(K2y)姚家组以紫红色、棕红色、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为主。

盆地中部可见有黑色泥岩,与下伏青山口组呈整合—不整合接触。

姚家组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但在梨树断陷一带被剥蚀。

其沉积的时期为滨浅湖相。

姚家组为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或滨湖相、半深湖、深湖相。

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双壳类、孢粉及少量鱼化石。

介形类化石中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最繁盛,也是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

叶肢介以网状纹饰为主,鱼化石以大庆似狼鳍鱼(Plesiolycoptera daqinggensis)代替了青山口组的满州鱼属(Manchurichthys),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含量更高,类型复杂,还可见鹰粉、山龙眼粉。

7 嫩江组(K2n)嫩江组是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层,约26×104km2,在北部和东北部已超出现今盆地边界。

岩性下部主要为黑色、灰黑色泥岩、页岩,夹油页岩;上部为灰绿、深灰、棕色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

嫩江组与下伏姚家组呈整合接触。

在嫩江组沉积末受燕山运动Ⅳ的影响,在西部斜坡部分地区嫩江组上部被部分剥蚀,德惠断陷和梨树断陷地区被完全剥蚀。

发育深湖相、浊流相、河流相、浅滩相、淤积相、湖相。

该组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生物群的第二次繁盛,也是各门类化石最繁盛的层位,以介形类、瓣鳃类、叶肢介最为常见,介形类仍以Cypridea为主,并出现较多新属,瓣鳃类假嬉蚌属(Pseudohyria),肋蛤属(Musulus)具明显特征,该组是松辽盆地腹足类最丰富的层位,以中屠螺(Mesolanistes)、盘螺(Valvata)、小旋螺(Gyraulus)发育为特征,出现以松花鱼(Sungarichthys)为代表的真骨鱼群,孢粉化石中被子植物化石占重要地位,以鹰粉型花粉占突出地位。

8 四方台组(K3s)该层下部岩性为砖红色含细砾的砂泥岩夹棕灰色、灰绿色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砖红色、紫红色泥岩互层;上部以红色、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灰白色、灰绿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与下伏嫩江组为不整合接触。

本时期沉积相为浅湖、浅滩及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

生物群比较单调,化石数量较少,以轮藻、介形类、瓣鳃类、腹足类和孢子花粉为主。

9 明水组地层(K3m)由灰绿、灰黑、棕红色泥岩与少量灰、灰绿杂色砂岩组成,在盆地东部缺失。

二、盆地生储盖地层分布松辽盆地坳陷期发育多套沉积体系,不同时期的各沉积体在空间上叠置,为油气提供了生成、储集和封盖的条件1、优质的烃源岩松辽盆地内部的白垩系青山口组至嫩江组一段的深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富转化条件好,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层。

青一段和嫩一、嫩二段沉积了两套分布广泛、富含有机质、巨厚的黑色页岩,间夹油页岩,是松辽盆地最重要的生油层和区域性盖层,其中黑色页岩分布范围达十几万平方千米,有机质丰富,可以与海相盆地相媲美。

松辽古湖盆属富营养型,有机质供应丰富,有机质在深水凹陷内大量聚集和保存,这是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到嫩江组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的主要成因。

但青一段、嫩一段、嫩二段黑色页岩远比其他时期密集段有机质含量高,而且高值区并不局限于深坳陷内部,这说明青一段、嫩一段、嫩二段黑色页岩中有机碳含量偏高还有另外的原因,除有机碳供应充足、湖泊较深等因素外,有机碳的大量保存可能与海侵有关。

松辽盆地白垩系生油岩的平均有机碳含量 2.3%,总烃含量1540ppm。

青一段泥岩和嫩一段泥岩有机质丰度一般达到最好烃源岩级别。

其次是青二、青三段,有机质丰度一般达到好—中等烃源岩级别。

嫩二、嫩三段地层有机质丰度一般为中等或差烃源岩。

松辽盆地是一个地温梯度较高的盆地,平均每深100米增温 3.7度。

有机质成熟门限深度较浅。

在松辽盆地烃源岩Ro与深度关系图中(图6),处于成熟阶段的烃源岩埋深范围大1500—2100m。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大多处于这一深度范围内,这是其成为优质生油岩的重要因素之一。

2、有利的油气储集条件松辽盆地主要发育陆相湖盆沉积,由于其沉积相态的多样性和碎屑来源的复杂性,以及后生成岩作用的影响,发育了各种类型的储层,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问。

油气勘探结果显示,松辽盆地从浅至深共发育10个含油气层(表3),其中坳陷沉积6个含油气层,以产原油为主;断陷沉积4个含油气层,产天然气为主。

坳陷沉积中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局部地区还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和泥岩裂缝储层;断陷沉积中储层岩石类型复杂,碎屑岩类有砂岩、砾岩以及二者的过渡岩类,此外还有火山岩和基岩风化壳储层。

储层在空间分布上,由于受构造发育特征的影响,坳陷沉积和断陷沉积的储层分布明显不同,其中受湖盆大小和物源方向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坳陷沉积中储层空间展布也明显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