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国初三十年小说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文学方向上 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工 文学方向上 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文艺方针上,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 在实际中却难以真正贯彻执行。 第四,思想内容上 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 思想内容上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进行 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是为了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演化为题 材决定论。
Leabharlann Baidu
有两类题材的小说异常发达 一是反映现实生活、为现实的政策辩护的小说, 尤其是写合作化的小说。 代表作品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 〈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长篇小说,李 准、王汶石、马烽、西戎等人的中短篇小说; 一是表现革命斗争历史从而为现实政治的合理性 合法性辩护的革命历史小说。 代表作则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 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 《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 《三家巷》等长篇小说。
第一章: 第一章:建国初三十年的小说创作
概述
大致经过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大致经过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 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小说观念和小说 美学观念(概念 功能、创作原则、 概念、 美学观念 概念、功能、创作原则、审美标 准等),题材范畴和主题取向, 准等 ,题材范畴和主题取向,人物形象及 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显示出若隐若显的变化, 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显示出若隐若显的变化, 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小说审美形态。 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小说审美形态。
一是突破把人仅仅看成阶级人、政治人的局限, 深人到爱情的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性、人情、爱 情。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
处》、李威仑的《爱情》、丰村的《美丽》、阿章的《寒夜的别离》 等小说,则是大胆描写人性人情的佳作。
三、50年代后期和 年代前期的颂 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颂 年代后期和 歌与战歌阶段
“文革文学”的主流形态,正是直接服务于“阶 级斗争”理论和纲领的极端意识形态化的文学
“样板小说”是《虹南作战史》和《牛田 洋》,与上述两部小说情况大致相同的还 有长篇小说《千重浪》、《较量》、《暴 风雨》,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金 钟长鸣》、《第一课》等。 另外,浩然复出后以极快速度推出的《金 光大道》、《西沙儿女》、《三把火》等
“三突出”创作原则:林彪提出,在所有 三突出 在所有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 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 物。造成文学创作的公式化(1958年毛泽 东提出过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 两结合,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确定为最好 的创作方法。周扬在30年代曾经提出。) 主题先行论” 老干部等于民主派,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 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 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 打倒” 打倒”。使文学作为图解政治阴谋的工具, 公式化、概念化,成为“瞒和骗”的文学。
一、建国初期的颂歌阶段
这一阶段的小说突出的是歌颂与教育功能, 在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对立中强调的是作品 的倾向性, 在主题取向上则把三颂——新华颂、英雄 新华颂、 新华颂 劳动(建设 建设)颂 颂、劳动 建设 颂作为基本主题。 题材选择上有两类题材成了当时的热点, 一是写革命斗争历史,一是写社会主义新 一是写革命斗争历史, 人新事。 人新事。
五、1976年10月至 年 月至1978年底的现实 年底的现实 月至 主义恢复阶段
中国思想文化界最为振奋、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中国思想文化界最为振奋、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标志着现 实主义传统的复归,此后卢新华的《伤痕》、王 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作品相继发表,终于引 发了一股敢于正视血泪与苦难的“伤痕文学”大 潮。《班主任》等作品,呼唤启蒙精神,呼唤人 的价值与尊严,呼唤人道主义,以其鲜明的思想 特征宣布自己承继了五四文学的血脉,开始走向 一片新的更为宽广的道路。
把“两结合”奉为创作的最高原则。(所谓“两 两结合”奉为创作的最高原则。 结合”,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 结合。)进一步确定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甚至是 为具体的政策服务的原则。 所谓颂歌 颂歌,不仅是指对新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的 颂歌 论证与歌颂,更指对现行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的图解与歌颂; 所谓战歌 战歌,乃是尽力宣扬一种斗争哲学,要反帝、 战歌 反修、反封建,还要反对一切达不到革命理论革 命思想的纯洁性、神圣性要求的东西,如旧风俗、 旧习惯、旧思想、旧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或现实,如敬信 的《生命》、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 天》、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李广田的 《闪闪的红星》等。 民间流传的手抄本小说,如张扬的《第二 次握手》、靳凡的《公开的情书》、赵振 开的《波动》等一类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以及一些表现性爱的小说如《曼娜的回 忆》、《少女的心》等等,
二、50年代中期的探索阶段 年代中期的探索阶段
探索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直面现实的 精神大胆地干预现实,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矛盾 和问题,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王蒙的《组织部
新来的年轻人》、耿简(柳溪)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易的《办公 厅主任》、李准的《灰色的篷帆》、刘绍棠的《田野落霞》、李国文 的《改选》等,就是干预生活的代表作;
总结50-70年代末期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 年代末期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第一,文学观念上 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文学观念上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第二,创作方法上 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创作方法上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候与革命浪 漫主义相互结合。艺术目标和价值标准是真实性 和倾向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 具体操作中,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而忽视真实 性与审美性。
四、“文革”时期的迷狂阶段 文革”
支撑“文革”疯狂运转的核心理论 核心理论(“无产阶 核心理论 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 (“阶级斗争”),不过就是“千万不要忘记 阶级斗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已。 根本任务论” 主题先行论” “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三 突出” 三陪衬” 突出”、“三陪衬”为主要内容的“文革” 文艺的新法典。
“三结合”、“三陪衬”创作方法:领导出 三结合” 三陪衬” 领导出 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结 合);以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 以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 雄人物, 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 人物, 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三陪衬)。
第五,人物表现上 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 人物表现上 的新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 回避英雄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 机械的理解为“三突出”。 第六,文学形式上 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 文学形式上 美趣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但在现实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 式,反对五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新的文学形 式和内涵。
前者有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孔厥等的《新儿 女英雄传》、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刘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 儒的《战斗在滹沱河上》、孙犁的《风云初记》、 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陈登科的《活人塘》、 柳青的《铜墙铁壁》、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代表性作品。 后者有赵树理的《登记》、《三里湾》,马烽的 《一架弹花机》、《结婚》,西戎的《纠纷》、 《宋老大进城》,谷峪的《新事新办》、《强扭 的瓜不甜》,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代表性 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