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维生素的营养
第九章 各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各类营养物质间的互相关系1. 氨基酸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是协同、转化与替代、拮抗作用。
2. 饲粮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着协同、拮抗、转化和替代的关系。
3. 能量和蛋白质是畜禽营养中的两大重要指标。
注:本题考畜群营养中的指标的掌握。
P1484. 饲料三大有机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是动物饲粮最主要的营养成分。
5.进入动物组织中的氨基酸通过协同作用,构成体内的各种组织蛋白。
6. 能量和蛋白质是畜禽营养中的两大重要指标。
7.饲粮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着协同、颉颃、转化和替代等关系。
8.饲料中补加硫酸盐可减轻动物硒酸盐中毒症,但对亚硒酸盐和硒的有机物中毒无效。
9.畜禽营养中的两大重要指标是能量和蛋白质。
10.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有协同、转化与替代、颉颃。
11. 随着饲粮粗纤维水平的升高,其有机物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
12. 维生素D对维持动物体内的钙、磷元素平衡起重要作用。
13. 补饲锰盐可治疗雏鸡__滑腱症_ ,但饲粮中必须含有足够的 _尼克酸__。
14.动物种类和性别、生产目的、日粮的营养浓度、日粮的全价性和环境温度等是影响饲粮能量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15. 能量和蛋白质是畜禽营养中的两大重要指标。
16. 饲料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粗蛋白水平17. 动物体内三大有机物质的代谢,转化与利用依赖一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18. 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协同、转化与替代、颉颃作用。
19. CU 盐可促进维生素C氧化的作用。
20. 饲料中三大有机物质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21. 畜禽营养中两大重要指标是能量和蛋白质22. 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有:协同、转化与替代和拮抗作用。
23. 畜禽营养中的两大重要营养指标是能量、蛋白质25. 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协同、拮抗、转化与替代。
26. __维生素D 对维持动物体内的Ca、P平衡起重要作用。
27. 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协同、拮抗、转化与替代等28. 饲料中各种氨基酸存在协同、颉颃、转化和替代关系。
临床营养学---维生素

维 生 素 Vitamins
1
一、概述
维生素(Vitamins)是维持机体正常生
理功能及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所必需的一类
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多数都不能在体 内合成,而必须由食物供给。虽然维生素每 • 日的需要量很少,仅以毫克或者微克计,但 在调节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2
28
4.食物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1)食物来源 海水鱼(如沙丁鱼、鱼)、肝、蛋黄等
19
(2)参考摄入量 维生素A国际单位:(p/54) 视黄醇当量(retinol equivalent, RE) 视黄醇当量(μgRE)=视黄醇(μg)+β-胡萝卜素 (μg)×0.167+其他维生素A原(μg)×0.084
20
DRIs:
RNI 婴儿、儿童、青少年400~800 μgRE/d,
成年男性800 μgRE/d,成年女性700 μgRE/d;
(2)改进的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3)暗适应功能测定
(4)眼部症状检查 (5)其他: 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稳定同位素稀释技 术
17
4.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Dietary sources and DRIs) (1)食物来源 ①维生素A :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 奶、奶油、奶酪及蛋黄等。
18
②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深色蔬菜和水果,如 冬寒菜、菠菜、空心菜、莴笋叶、芹菜叶、 胡萝卜、红心红薯、辣椒、南瓜、胡萝卜和 芒果、杏、西红柿等。
5
6
二、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水溶性维生素: B族维生素、维生素C
7
脂溶性维生素的一般特性
1、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吸收与脂类吸 收相关。 2、在机体中与脂类一起贮存在脂肪细胞, 通过胆汁缓慢排泄。 3、长期过量摄入会在体内累积而中毒,若 摄入不足会缓慢出现缺乏症状。 4、一般血液指标不易查出短期缺乏。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第九章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第九章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课型:新授主备人:丁福章责任人:丁福章审核人:王强时间:2013年月日【学习目标】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食物中一般都含有、、、、、、,其中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有、、。
2.研究表明,我国公民的膳食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无机盐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多吃含钙的食物可以预防儿童、老人等。
4.多吃含丰富的食物可以预防贫血症。
5.多吃含丰富的食物可降低地方甲状腺的发病率。
6. 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人体进行运动、呼吸等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具有保持体温和防止机械损伤等作用。
7.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是,它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如和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饮食中长期缺少含的无机盐,医患贫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提问: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后回答(1)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2)哪些营养成分属于无机物?哪些属于有机物?(3)三大产热营养素是哪三种营养成分?各有哪些作用?(4)人体需要哪些维生素,各有哪些作用?(5)水对人体的作用?(6)无机盐的作用,及人体容易缺乏的无机盐有哪些?2.讲述总结:(1)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共六大类。
(2)水、无机盐属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
(3)三大产热营养素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类: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保温,备用能源物质维生素: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5)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B:脚气病、神经炎维生素C:坏血病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6)水:一种溶剂,运输,调节体温,排泄废物(7)无机盐: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铁:贫血症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8)纤维素:预防肠癌、胆结石、高血脂。
各种维生素的作用及功能一览表

各种维生素的作用及功能一览表以《各种维生素的作用及功能一览表》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3个维生素。
它们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保护健康,提高免疫力,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眼睛健康,增强骨骼力量,抗炎,缓解维生素缺乏症状等。
维生素的作用及功能一览表如下:一、维生素A:维生素A有助于保护视力,促进皮肤,口腔,黏膜和骨骼的正常发育,改善免疫力,减少感染,促进病毒性疾病的康复,降低癌症发病率,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等。
二、维生素C:维生素C是身体抗氧化剂的主要来源,它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管健康,锦鲤鱼提升免疫力,减少口腔感染、减少口腔炎、缓解感冒,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保护皮肤和牙齿,抗氧化,缓解疲劳。
三、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强健,降低钙的排泄,预防骨质疏松,促进钙和磷的吸收,改善血管健康,抗炎,预防一些疾病,减少抗体和种子膜中免疫素的分泌,缓解失眠。
四、维生素E: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老化,缓解压力,促进免疫力,保护血管,预防脑血管疾病,保护细胞膜结构,增强抗氧化能力,保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五、维生素K:维生素K参与合成血小板,维持凝血功能,促进骨骼发育,保护血管,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预防骨质疏松症,预防外伤等。
六、维生素B1:维生素B1参与能量代谢,增强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保护肝脏,缓解神经衰弱,增强体力等。
七、维生素B2:维生素B2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皮肤病发病率,保护眼睛,增强抗氧化能力,保护肝脏,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等。
八、维生素B3:维生素B3参与新陈代谢,保护肝脏,减少脂质的吸收,维持正常的皮肤和毛发状态,抗衰老,促进能量代谢,预防一些疾病,增强免疫力,缓解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等。
九、维生素B6:维生素B6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减少贫血,预防神经衰弱,促进糖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预防脑部疾病,预防肥胖症,保护神经细胞,预防心脏病等。
各种维生素的作用及功能维生素的功效

各种维生素的作用及功能维生素的功效各种维生素及其作用对主要几种维生素的功能、缺乏症以及食物中的主要来源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维生素A(视黄醇)功能:与视觉有关,并能维持粘膜正常功能,调节皮肤状态。
帮助人体生长和组织修补,对眼睛保健很重要,能抵御细菌以免感染,保护上皮组织健康,促进骨骼与牙齿发育。
缺乏症:夜盲症、眼球干燥,皮肤干燥及痕痒。
主要食物来源:红萝卜、绿叶蔬菜、蛋黄及肝。
维生素B1(硫胺素)功能:强化神经系统,保证心脏正常活动。
促进碳水化合物之新陈代谢,能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稳定食欲,刺激生长以及保持良好的肌肉状况。
缺乏症:情绪低落、肠胃不适、手脚麻木、脚气病。
主要食物来源:糙米、豆类、牛奶、家禽。
维生素B2(核黄素)功能:维持眼睛视力,防止白内瘴,维持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的健康。
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之新陈代谢,并有助于形成抗体及红血球,维持细胞呼吸。
缺乏症:嘴角开裂、溃疡,口腔内粘膜发炎,眼睛易疲劳。
主要食物来源:动物肝脏、瘦肉、酵母、大豆、米糠及绿叶蔬菜。
维生素B3(烟酸)(烟草酸、烟碱酸)功能:保持皮肤健康及促进血液循环,有助神经系统正常工作。
强健消化系统,有助于皮肤的保健及美容,改善偏头痛、高血压、腹泻、加速血液循环,治疗口疮,消除口臭,减少胆固醇。
缺乏症:头痛,疲劳,呕吐,肌肉酸痛。
主要食物来源:绿叶蔬菜,肾,肝,蛋等。
维生素B5(泛酸)(nthenol)功能:制造抗体,增强免疫力,辅助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产生人体能量。
加速伤口痊愈,建立人体的抗体以防止细菌感染,治疗手术后的颤抖,防止疲劳。
缺乏症:口疮,记忆力衰退,失眠,腹泻,疲倦,血糖过低等。
主要食物来源:糙米,肝,蛋,肉。
维生素B6功能:保持身体及精神系统正常工作,维持体内钠,钾成份平衡,制造红血球。
调节体液,增进神经和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功能,是天然的利尿剂。
缺乏症:贫血、抽筋、头痛、呕吐、暗疮。
主要食物来源:瘦肉,果仁,糙米,绿叶蔬菜,香蕉。
营养学-维生素名称、作用、食物来源

陈代谢,刺激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
肝与肾、大豆、甜瓜、
米、蛋、燕麦、花生、胡桃、鸡
牛奶和奶酪
酱、鸡蛋、小扁豆和豆
豆类、啤酒酵母、蛋、
浆、麦芽和糙米
蛋,绿叶蔬菜、豆类、
他动物的肝、鱼肝油、鱼
蛋;黄、红色素和叶绿素及有色蔬豌豆苗、红心甜薯、胡萝卜、辣椒杏子、柿子等
、肾、瘦肉及蛋类;绿叶
品)来源
,动物肝
)的白色果皮部分,以;杏、荞麦粉、黑莓、樱桃及玫
、鱼肝油、及乳类制肤可以因日光照射而自身合成维
、葵花籽油、玉米油、核桃、杏仁、榛子、柑橘批和绿
、水果和糙米;在复合素的制剂中,通常都含有维生
萄汁、花菜、芭蕉、番甜辣椒等
类。
营养学-维生素

我国:大部分内陆,海鱼不能普遍供应;动物内脏 和鸡蛋有很多人也不能保证每天食用;蔬菜、谷 类、水果中几乎不含VitD或者没有活性,所以在 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建议参考美国的标准, 提高每日参考摄入量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数值。
(三) 维生素E
生育酚(4种) 生育三烯酚(4种) 生育酚:(活性最高)、b、、
维生素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是生 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许多维生素是 辅酶的组成成分或是酶的前身物。
脂溶性维生素(fat-soluble vitamins)
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Soluble in organic solvents such as ether and benzene 通过肝—肠循环代谢,贮存于机体脂肪组织中 Metabolised via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and stored in adipose tissue.
UL 成年人3000 mg/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维生素的营养 维生素是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反刍动物瘤胃的微生物能合成机体所需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维生素不是形成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原料,也不是能源物质。它们主要以辅酶和催化剂的形式广泛参与体内代谢的多种化学反应,从而保证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正常,以维持动物的健康和各种生产活动。维生素缺乏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产生一系列缺乏症,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维生素的需要受其来源、饲粮(料)结构与成分、饲料加工方式、贮藏时间、饲养方式(如集约化饲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和延长贮藏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都倾向于增加某些维生素在饲粮中的添加量,有时可超过需要量十倍。 对维生素所表现的营养作用的认识,往往先于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少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目前还没有彻底搞清,而且也还没有一个满意的为大家所接受的维生素定义。目前已确定的维生素有14种,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本章主要介绍各种维生素的特性、生物效价(Bioavailability)、生物学功能及主要的代谢过程;动物缺乏维生素的表现及典型症状;维生素的来源,影响维生素需要的因素以及动物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它们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可从食物及饲料的脂溶物中提取。在消化道内随脂肪一同被吸收,吸收的机制与脂肪相同,凡有利于脂肪吸收的条件,均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溶性维生素以被动的扩散方式穿过肌肉细胞膜的脂相,主要经胆囊从粪中排出。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可引起中毒,代谢和生长产生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一般与其功能相联系。除维生素K可由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合成所需的量外,其它脂溶性维生素都必须由饲粮提供。
一、维生素A (一)特性和效价 维生素A是含有β─白芷酮环的不饱和一元醇。它有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三种衍生物,每种都有顺、反两种构型,其中以反式视黄醇效价最高。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中,植物中不含维生素A,而含有维生素A原(先体)─胡萝卜素。胡萝卜素也存在多种类似物,其中以β─胡萝卜素活性最强,玉米黄素和叶黄素无维生素A活性,但可用作蛋黄,肉鸡皮肤及脚胫的着色。在动物肠壁中,一分子β─胡萝卜素经酶作用可生成两分子视黄醇。猫和貂缺乏这种能力。各种动物转化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的能力也不同,如果以家禽的转化能力为100%,猪、牛、羊、马只有30%左右,详见表9-1。
表9-1 不同动物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价 动 物 每1mgβ─胡萝卜转化为维生 素A的IU 相当于维生素A的IU (从胡萝卜素估计) (%)
标 准 肉 牛 奶 牛 绵 羊 猪 生长马 繁殖马 家 禽 狗 鼠 狐 狸 猫 水 貂 人 1=1667 1=400 1=400 1=400-450 1=500 1=555 1=333 1=1667 1=833 1=1667 1=278 不能利用胡萝卜素 不能利用胡萝卜素 1=556 100 24 24 24-30 30 33.3 20 100 50 100 16.7 ─ ─ 33.3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易被氧化破坏,尤其是在湿热和与微量元素及酸败脂肪接触的情况下。在无氧黑暗处较稳定,在0℃以下的暗容器内可长期保存。一个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A相当于0.3微克的视黄醇、0.55微克维生素A棕榈酸盐和0.6微克β─胡萝卜素。 (二)吸收与代谢 食入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在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的作用下,从与之结合的蛋白质上脱落下来。在小肠中,游离的维生素A被酯化后吸收。胆盐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对β-胡萝卜素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β-胡萝卜素的溶解和进入小肠细胞。β-胡萝卜素通过小肠粘膜细胞后,被双加氧酶分解成两分子的视黄醛,再还原为视黄醇。饲粮中50-90%的维生素A可被吸收,胡萝卜素的吸收率为50-60%。 吸收的维生素A以酯的形式与维生素A结合蛋白相结合,经肠道淋巴系统转运至肝脏贮存。当周围组织需要时,水解成游离的视黄醇并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缩写RBP)结合,再与血浆中别的蛋白质结合,形成视黄醇-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通过血液转运到达靶器官。 (三)功能与缺乏症 维生素A与视觉、上皮组织、繁殖、骨骼的生长发育、脑脊髓液压、皮质酮的合成以及癌的发生都有关系,但目前了解较清楚的是维生素A与视觉。 1.视觉 维生素A的视觉功能归功于11─顺视黄醛。它与视蛋白结合生成视紫红质,而视紫红质是视网膜杆细胞对弱光敏感的感光物质。当维生素A缺乏时,11-顺视黄醛的生成不足,杆细胞合成的视紫红质减少,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而产生夜盲症。 2. 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 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消化道、呼吸道、生殖泌尿系统、眼角膜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的上皮组织细胞都可能发生鳞状角质化。上皮组织的这种变化可引起腹泻、眼角膜软化、浑浊、干眼、流泪和浓性分泌物等多种症状。脱落的角质化细胞在膀胱和肾易形成结石,角质化也减弱了上皮组织对外来感染和侵袭的抵抗力,动物因此易患感冒、肺炎、肾炎和膀胱炎等。 3. 繁殖 维生素A缺乏,鸡和其它动物可发生胎儿吸收、畸形、死胎、产蛋率下降、睾丸退化等症状。目前研究发现,维生素A酸(视黄酸)在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骨的生长发育 维生素A缺乏,软骨上皮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受到影响而使骨发生变形。生长期骨形的变化可压迫神经,进而发生退化。如水牛的夜盲症可因骨管狭窄导致视神经萎缩而致。狗可因听神经受损而导致耳聋。牛、羊和猪也发现因骨变形而影响肌肉和神经,导致运动不协调、步态蹒跚、麻痹及痉挛等。另外也可因软组织受损而造成先天畸形,如猪生下无眼球和兔子产生脑积液。 5.免疫力 维生素A在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抵抗疾病的非特异性反应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细胞分化成T和B细胞的胸腺(鸡为法氏囊)发生萎缩,鸡的法氏囊过早消失,骨髓中骨髓样和淋巴样细胞的分化也受到影响。在体液免疫方面,维生素A缺乏的动物其抗体抗原的应答下降,粘膜免疫系统机能减弱,病原体易于入侵。在细胞免疫方面,维生素A的缺乏会影响机体非抗原系统的免疫功能,如吞噬作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捕捉和定位,天然杀伤细胞的溶解,白血球溶菌酶活性的维持以及粘膜屏障抵抗有害微生物侵入机体的能力。维生素A对于防止某些癌症也有一定作用。 此外,维生素A可促进肾上腺皮质酮的分泌。维生素A缺乏导致肾上腺萎缩和糖原异生作用大大降低。目前已发现,维生素A酸与类固醇激素有相似的作用。 目前关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一系列病变的机理还了解不多。生物化学的证据只表明它在粘多糖的合成中起作用。粘多糖是存在于软骨和分泌粘液的上皮细胞中的糖蛋白质或粘蛋白质的辅基。上皮细胞的这种变化有可能是通过遗传信息的改变而影响细胞核的形成或细胞表面糖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已有报道,维生素A缺乏,RNA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均会受影响。维生素A酸受体可促进基因转录。 (四)来源与需要 维生素A来源于动物产品,主要是鱼肝油,多以脂的形式存在。胡
萝卜素在豆科牧草和青绿饲料中含量较多,幼嫩的比老的多。青绿饲料在干燥、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由于所含胡萝卜素易遭氧化破坏而含量差异较大。叶子的绿色程度是胡萝卜素含量多少的一种标志。快速晒干的绿色牧草胡萝卜素的损失可降低到5%。胡萝卜素的损失主要来自酶反应(高达27-28%)。高温条件下损失更大。这种酶反应在完全干燥时才停止。在正常情况下,干草中胡萝卜素的含量每个月损失约6-7%。 动物对维生素A的需要和饲粮中维生素A的添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的品种、品系及生理状况,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的效率,饲料中类胡萝卜素异构物的含量和类型,体内胆汁的适量与否,微量元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破坏,疾病和寄生虫的干扰,环境卫生及温湿度条件,饲粮中脂肪、蛋白质、抗氧化剂等的含量都可影响动物对维生素A的需要。集约化的饲养方式、饲料的颗粒化及其贮存时间的延长都将增加维生素A的添加量。 生长反应、肝脏维生素A的含量、血浆的维生素A浓度以及脑脊髓液压都可反映动物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肉牛血浆中维生素A的浓度低于20μg/100ml表示缺乏;奶牛肝中维生素A的含量低于每千克1IU表示临界缺乏;猪血浆中维生素A含量低于每10μg/10ml表示严重缺乏;鸡每克肝贮备2-5IU维生素A则不会产生缺乏症。新孵出的小鸡肝脏维生素A的含量是反映母鸡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最好指标。 畜禽及鱼类对维生素A的需要一般在每千克饲料1000~5000IU之间。 (五)维生素A的过量 维生素A过量易引起中毒。症状可表现为骨的畸形、器官退化、生长缓慢、失重、皮肤受损以及先天畸形。对于非反刍动物,包括禽和鱼类,维生素A的中毒剂量是需要量的4-10倍以上,反刍动物则30倍于需要量。据报道,人一次服用50-100万IU的维生素A可致死。 二、维生素D (一)特征和效价 维生素D有D2(麦角钙化醇)和D3(胆钙化醇)两种活性形式。麦角钙化醇的先体是来自植物的麦角固醇;胆钙化醇来自动物的7-脱氢胆固醇。先体经紫外线照射而转变成维生素D2和D3。7-脱氢胆固醇在动物体中可由胆固醇和鲨烯(三十碳)转化而来。后两者大量存在于皮肤、肠壁和其它组织中。 结晶的胆钙化醇是一种白色针状物,低温和暗环境下较稳定。紫外线的照射、酸败的脂肪以及矿物质元素均可使之氧化失效。维生素E和其它抗氧化剂可防止胆钙化醇的破坏。一个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相当于0.025ug维生素D3的活性。对于猪,维生素D3的效价可能高于维生素D2。奶牛维生素D2的效价可能只有维生素D3的1/2-1/4,用维生素D2满足鱼对维生素D的需要至少3倍于维生素D3。家禽维生素D3的效价比维生素D2约高30倍。
(二)吸收与代谢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皮肤经光照产生的维生素D2或D3和小肠吸
收的维生素D2或D3都进入血液。水生动物肝脏可贮存大量的维生素D,陆生动物主要贮存于肝脏、肾、肺,皮肤和脂肪等组织也可贮存。在肝细胞微粒体和线粒体中,维生素D3经25-羟化酶作用,生成25-OH-D3,在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中经1-α-羟化酶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成1,25-(OH)2 -D3,是维生素D的一种真正活性形式,其作用类似类固醇激素。25-OH-D3也可在肾脏中转化成24,25-(OH)2-D3、25,26-(OH)2-D3和1,24,25-(OH)3-D3。这些物质的作用还不清楚。24,25-(OH)2-D3可能与骨的钙化、甲状旁腺素(PTH)的抑制、软骨形成和胚胎(鸡)发育有关。1,25和24,25-(OH)2-D3的合成受体内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分泌的影响。 (三)功能与缺乏症 维生素D是骨正常钙化所必需的。佝偻病的产生除了钙、磷代谢障碍的影响外,维生素D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动物,引起佝偻病的钙、磷和维生素D的阈值不一样。母畜孕期维生素D过度缺乏会造成新生幼畜先天骨畸形,母畜本身骨也受损害。家禽缺乏维生素D可降低产蛋量和孵化率,使蛋壳薄而脆。蛋中维生素D的含量受母鸡饲粮的影响。但在奶牛和其它泌乳母畜,饲粮中的维生素D很难进入奶中,需要一个高浓度的饲粮维生素D才能使奶中维生素D的含量略有增加。 维生素D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提高血液钙和磷的水平,促进骨的钙化。骨钙化的程度,如尺骨骺软骨的厚度可用于佝偻病的诊断。佝偻病和软骨病病畜均伴随有血清钙水平的降低(常在5-7mg/100ml)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上升,这可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在肝脏形成的25-羟胆钙化醇是维生素D的贮存形式。因此人和动物血液中25─羟胆钙化醇[25-(OH)-D3]的水平,也可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状况。当血钙过低时,可促进甲状旁腺激素释放并刺激羟化酶,使25─羟胆钙化醇在肾脏进一步转化成1,25二羟胆钙化醇。后者进入肠道,通过促进钙结合蛋白质的形成参与钙的吸收,在体内则参与骨的钙化。 此外,维生素D与肠粘膜细胞的分化有关。维生素D缺乏的大鼠和雏鸡的肠粘膜微绒毛长度仅为采食正常饲粮的70-80%。1,25(OH)2-D3有可能促进腐胺的合成,而腐胺与细胞分化和增殖有关。已有实验证明,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中Be、Co、Fe、Mg、Sr、Zn以及其它元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