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夏志清在1957年就称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金锁记》、《封锁》、《花凋》以及《小艾》、《十八春》,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这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是《倾城之恋》最初吸引我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出看似圆满的爱情传奇,其实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包裹在“圆满”的外衣之中,更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意味。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爱情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以“男女问题”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但作者写得绝不平凡。

张爱玲借徐太太之口,交待了范柳原的出身,父亲是一个着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今年32岁,父母双亡。

这种背景不足为奇,关键在于他是“庶出”,母亲是个交际花,为了获得继承权,“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加上“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地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柳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际遇下结识了白流苏。

可以说柳原的童年、少年时代并不幸福,尽管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但因为是私生子,他一直偷偷在英国长大,不能归国回家。

越是缺失的越需要弥补,因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爱和被爱的渴望。

这种隐秘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对女人的喜好,他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带着中国传统气息的古典美人,一见白流苏而钟情,正是因为流苏符合他情感世界中对“难得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想象,“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由此可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柳原的恋爱动机:那便是寻找爱的归属,他想找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来爱他,让他的中国化有了确证,也让他更有扎地生根的归属感,所以当遇上了流苏便立刻认同了她。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读后感《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被它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这部小说以婚外情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女子与两个男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爱情与婚姻、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冲突与挣扎。

首先,我对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和文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爱玲的文字简洁明快,擅长运用象征手法和隐喻来表达情感。

她的描写让人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故事的现场,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形象,将爱情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主人公们的遭遇和选择感到心痛和无奈,这是作者极其成功的写作成果。

此外,我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小说的主人公凤霜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子,她深受两个男人的迷恋和痴迷。

和苏陀的婚后生活无趣乏味,而和鲁迅的约定却给了她无尽的激情和自由。

她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角色,她同时承载着对传统婚姻的反叛和对真爱的渴望。

而与之相对的苏陀和鲁迅也是形象鲜明且充满魅力的人物。

苏陀是一个传统的男人,温柔体贴但却缺乏激情;而鲁迅则是一个自由灵魂,追求艺术和自我的完美。

通过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张爱玲在小说中展现了不同人性的迥异面貌,也让我深思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和意义。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结构也是其成功之处。

故事情节自然流畅,紧凑有力。

作者通过设置多个时间段来展现主人公凤霜与两个男人的关系发展,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情感的变化和人物的成长。

小说中的插叙和回忆,以及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而又有张力,引人入胜。

通过阅读《倾城之恋》,我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新的思考。

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爱情和婚姻是复杂而矛盾的,它们既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也能带来苦痛和束缚。

凤霜如同众多女性一样,面临着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她追求着激情和美好的爱情,却在婚姻中感到平淡和无趣。

这让我深思当代社会中婚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

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
3
倾城倾国典故
倾城倾国典故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所谓"倾城"、"倾国",本来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古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女色的祸害之大,足以亡国。例如《诗经》的《大雅•膽仰》讽剌周幽王因宠幸美妃褒姒〔sì〕而亡国,就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之句
但是后来此话却改变了原意,人们习用"倾国"、"倾城"或"倾国倾城"为称誉绝色美女的赞词,而并无贬义。唐朝李白的《清平调花倾国两相欢。"白居q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又李白《感兴诗》:"一笑倾城欢。"李商隐《北齐二首》:"倾城最在着戎衣。"这里的"倾国"和"倾城"指的就都是美女。还有,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写张生见莺莺美貌,禁不住产生爱慕之情,唱道:"怎当她倾国倾城貌!"
2
1939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上海租界与日军之间的战争。这个事件是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个重要的写作背景
3
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张爱玲自身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4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张爱玲在创作《倾城之恋》时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独特见解
最后,"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还可以理解为一段空城里的恋情。在小说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是在一个空城中展开的,这个空城是战争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标题强调了爱情的珍贵和在战争中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倾城之恋》赏析篇

《倾城之恋》赏析篇

《倾城之恋》赏析内容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 ,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 ,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 ,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 ,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失落后的苍凉困境关键词:人性失落反差美《倾城之恋》描述的是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故事中的男女主人翁其实不那末使人全部倒出,他们不是帅男靓女,一点儿也不芳华浪漫,他们的恋爱故事也不是那末缱绻内心悲苦,哀婉动人,他们都是很自私的人,也都是有污点的很世俗的人。

白流苏,一个旧时代女子,她不愿屈从,要做新女性,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二奶!一个旧式家庭生长的新女性,白家的六蜜斯,离婚后住在娘家。

白家虽是上海败落户,却死要体面。

年光光阴将去,旗袍关于她来说就像是根救命稻草,牵着她的芳华岁月和淑女身份。

同时,她也是一个情场赌徒,把婚姻作为职业,在汉子身上找到最后的呵护。

她伶俐斗胆,自卑高傲、矜持要强而自私,她的语气中总带些尖刻与寻衅。

她大白本身对汉子有着莫年夜的吸收力,脸上老是经常挂着各类设计好的笑脸,就算在最困难、最为难的时分,她仍能坚持永不言败的肉体。

但在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当她不堪丈夫暴力,离婚住回娘家,社会舆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这都暂且撇它一边,尽可装聋作哑地过。

关键是同一屋檐下家人因时间愈久厌弃愈深的寒言冷语、指桑骂槐却是装聋作哑也无法回避的。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独特的第一人人公范柳原的视角展现故
事,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非线性叙事
02
作品采用倒叙、闪回等手法,打破线性叙事结构,增加故事的
层次感和悬念。
细腻的心理描写
03
张爱玲擅长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能更深入
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语言特色
华丽的文风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华丽而不失深 沉,她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排 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
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方言运用
作品中融入了上海方言,既增加 了语言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地域
文化的特色。
诗意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充满诗意,她善于 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使作品更具文学美感。
象征手法
丰富的意象
文化研究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文化研究者来说 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入探讨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 景。
心理学研究
作品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 研究价值,可以深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06
相关文献与资料
研究著作
《张爱玲传》
本书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经历, 包括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文学 创作历程等,为研究《倾城之恋》提 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故事情节
01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识
两人在一场舞会上相识,并对彼此产生了好感。
02
感情纠葛
两人开始了一段充满纠葛的爱情故事,期间经历了分离、重逢、家庭压
力等多种考验。
03
战争的影响
故事中穿插了战争的情节,对主人公的生活和感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终,在战争的背景下,白流苏和范柳原走到了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凉。

这部小说中深入地探讨了爱情的实质和人生的价值,故事情节曲折,悲情色彩贯穿始终。

小说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互相不屑一顾,范柳原因为琐事与白流苏发生争吵,不欢而散。

然而,在彼此经历了诸多情感波折后,他们渐渐感受到了对方的存在,并在相互试探中逐渐产生了情感。

正当两人决定走到一起时,战乱却突然爆发,范柳原奔赴前线,白流苏孤独地守着家园。

最终,范柳原战死沙场,白流苏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黯然神伤。

这部小说中,情感表现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范柳原和白流苏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纠结,无法放下一己之私。

当爱情与战争相遇时,这种无奈和悲情更是达到了高潮。

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也表现出深刻的情感,比如范柳原在战场上为白流苏所写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倾城之恋》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作者张爱玲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轨迹。

小说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湛,优美的文字令人陶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在思考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倾城之恋》以其悲情色彩感动了无数读者。

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人物在命运的捉弄下逐渐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以及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这部小说也引导我们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倾城之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以悲情色彩贯穿始终,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

这部作品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部小说将继续感动着每一代读者,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最早开始看《倾城之恋》是因为迷恋这个名字。

在没有读它的时候,我想,这故事应该有一座城,还有一个爱情故事。

倾城,不一定是美女的代称,但一定会是绝美爱情的形容词。

看这部小说,还因着喜欢里面人物的名字。

白流苏,范柳原。

绝对是两个很搭的颜色在里面,白的是苏,绿的是柳。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读小说,我都深深觉得作者为人物起名字一定是花了很大的气力。

我也写过一些小说,短篇中篇都有,长篇需要太多时间,暂时未曾涉猎。

但每次在故事情节勾画好了之后,总是为给人物取名字伤脑筋。

女子的名字,最好要特别,灵气,还要代表她的个性。

如果是白流苏叫白秀贞,请注意这两个字。

流苏飘逸美丽,有点捉摸不透的感性,但秀贞二字,必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传统的女子,恪守所有旧式女性的美德。

当然也不乏反讽的名字,比如《绝望的主妇》里面,其中一个女主角叫盖伯瑞尔,在英语名字里面,它是忠贞的意思,但她是最早出轨的。

所以单单看这两个名字,我就深深爱上了《倾城之恋》。

这座城,是香港,而且是沦陷的香港。

张爱玲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白流苏)。

”相信你可以想象,也能理解,有些爱情,只存在于某个地点,某个时间,一点不合都无法成功。

在战争中,人的欲望变得太少,只剩下活着就好。

那平凡的婚姻,是浪漫主义者的归宿。

小说里是这样写的“不料柳原却看中了她,更不料其时香港适起变乱,幸运竟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了。

”既然书名有一个“恋”字,他们相爱吗?范柳原拿稳了白流苏跳不出他的手掌心,白流苏爱上范柳原目的是图经济上的安全。

而对于他们之所以没有发生关系,张爱玲写的是:“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写到范柳原、白流苏终成眷属时张爱玲调侃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且唯一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

故事讲的仍是张爱玲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命运的巨手搓合在一起,靠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战火结成了婚姻,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在张爱玲满是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

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这段得意缘的华丽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哀。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她对女性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与体认。

《倾城之恋》也是如此。

它可以看作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

对于流苏,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谋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个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形象。

而张爱玲本人则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称赞流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有决断,有口才。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流苏出身于式微旧家庭,是那种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

范柳原就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他之所以对流苏一见钟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古中国情调。

但流苏又并非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是像大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

尽管在这个走出丈夫家门的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却表明流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恪守三从四德凡事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了,她已经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格和权利,可是她仍要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鲁迅曾指出走出家门的娜拉们只有两条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流苏不甘堕落,就只能回来。

回到娘家,这个所有女子的最后据点。

可是在娘家人眼中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是外面的人了。

随着家道败落,生计日益艰难,兄嫂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赶走流苏。

此时母亲的冷语无情和兄嫂的冷眼无义让流苏感到这个大厦将倾的贵族之家已不再是她最后的庇护所。

特别是当过去
笼罩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上的亲情面纱被金钱势力彻底撕毁之后,流苏强烈地直觉到它所散发出的腐败与死气。

流苏不愿被动地接受这一残酷命运,她准备再次出走,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族,她要为自己另外找一条生路来,但她又有什么资本找到这条生路呢?正如流苏自己所说,她是个顶无用的人,而在失去了旧家庭给予她的身份和尊严等等这些保护伞之后,她只剩下还
不老的自己,除此她一无所有,一无所长。

流苏所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用自己残存的韶华再结一门亲,所以当范柳原这个理想结婚人选出现时,流苏首先并不是为他的风仪与魅力而动心,她心中涌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与范柳原结婚,以获得经济的保证。

她很清楚如果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是一种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她千方百计要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在流苏眼中,婚姻的目的不是寻求情感的归宿,而是获取必要的物质倚靠以保障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一书中指出女人的历史性压制了女人的自然性,使她仅仅成为了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或曰次性。

今天的女性虽已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性别不同的人类从来就没有平等地共享过一个世界。

波伏娃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女人与男人的不平等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关系。

而流苏的离婚回家再嫁的人生轨迹恰恰具体而感性地体现了这一真实。

同张爱玲笔下的其她女性相比,流苏应该算一个勇敢的女性,她敢于离婚,也敢于走出去,寻求新的生活,然而女性在几千年高压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对于男性根深蒂固的依赖性与寄生性却又深深束缚着流苏的灵魂,那种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已经渗透为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积淀于她的心灵深处,所以她出走的身影只能被定格为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出走的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

用美好的肉体取悦于人,是女性在退出社会的主导地位沦为男性附庸后所采取的最古老的求生手段,也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妇女职业。

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人,也只能是这样的女人。

她虽曾深罹婚姻之苦,并试图摆脱这条将一生的悲欢都依附于男人的浮萍之路,但生存空间的狭小和生存出路的有限又使她不得不重投婚姻的罗网。

虽然在新一轮的求嫁途中流苏的态度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并将之视作一次愉快的冒险,但这和她第一次旧式婚姻并无任何实质的不同。

流苏
仍将男人作为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标准,对她来说,重要的不是她是否爱他,而是他是否爱她,她所关心的也只是对方与她自己有关的那一部分——柳原到底想不想娶她。

至于柳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心是什么,她统统不懂也不想去了解。

这样的流苏已经毫无人的主体性可言,除了她那堪可倾城的美丽容貌和在封建大家庭中养成的小智小慧,流苏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狭隘卑俗的灵魂,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的是人性失落后的荒凉。

流苏在她第二次寻求婚姻的过程中用尽了所有解数,也受尽了种种委屈,却仍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名分。

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范柳原的情妇,若不是香港的战火成全了她,等待流苏的恐怕也只有堕落一途。

虽然她奇迹般地没有堕落而是意外地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圆满结局,但这一如意的结局并没有消解她求嫁过程中的悲剧意义,所以婚后的流苏并没有感到新生的自信与喜悦,相反,她心中却充满了一片苍凉和怅惘,在前面等她的仍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她仍必须日日为婚姻奔忙,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对于范柳原而言,这次恋爱则体现着另一种悲哀。

评论界对范柳原的评价历来不高,认为他是一个把把恋爱看作高尔夫和威士忌之间的调剂的浮滑浪荡的花花公子。

的确,他爱流苏,首先爱她的美貌,优雅以及纯粹的东方闺秀风采,但这并
不是最主要的。

对于被捧坏了,把女人看作他脚下的泥的范柳原来说,已是败柳残花的流苏带给他的不只是外在的吸引,他在流苏身上寻求的也不仅是感官的享乐,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慰籍与精神的契合。

范柳原生在异邦,长在他乡,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由于他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的身份也无法得到确认,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这些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虽然他在后来也争到继承权,获得了财产,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家族的承认,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他和流苏一样,就像无根的浮萍,飘零的落叶,是被硬硬挤出家族谱系的孤独个体。

他们的心都是虚飘飘的没有着落,所以他第一次见到流苏就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能够看出流苏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也能体会她受到的精神压抑。

在她身上,他感觉到了那种非常熟悉的没有根的凄凉和惶惑。

范柳原是真正懂流苏的,他曾多次提到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特长是低头,他看出了流苏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奴性。

虽然流苏准备逃离,却始终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她只能依附于他人。

而范柳原也是想着逃离,只不过他要摆脱的是对之失望已
极的人类文明,回归到自然与原始中去。

然而同流苏的命运一样,他最终也逃不掉,他必须依附于这个社会。

他和流苏是一对无力掌握自己命运方向的软弱无力的可怜虫。

由于这种类的相似,使得范柳原千方百计的要得到和流苏在一起的机会。

应该说,一开始他对流苏是抱有幻想的。

他希望流苏能给他一点真心,能像他懂她一样懂得自己。

但很快他就明白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流苏不愿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两人无法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不过是流苏想要得到的结婚对象而已。

正如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一样,流苏也无法主宰自己的感情,现实的重压已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除了自己她根本不会爱别人。

流苏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女人,而范流原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浊世中的一点真爱,既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回应,他也绝不愿付出自己的真情。

流苏与柳原就这样互相计较互相盘算着,两个人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掩藏了真心,根本无法达成真正的契合。

如果说流苏面临的人生困境主要是由生存的压力造成的,基本上属于物质层面,那么柳原面临的困境则是纯粹的精神危机。

这源自于他对人类文明的怀疑和不确定,在他眼中,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虚假。

他认为只有当造成这种虚假和隔膜的人类文明彻底崩溃,人们才能看见彼此的一点真心。

果真,香港的陷落不仅成全了流苏也成全了他,使他亲眼目睹了文明的毁灭,战争的炮火轰毁了所有的浮华,使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失去了身外之物的文明人,最终只剩下纯粹的自己。

除掉了外在的束缚,人们终于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处,所以他和流苏能在刹那间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两人真正达到了谅解,做到了水乳交融。

然而人类不可能彻底毁掉他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文明,他们终究还是要回到文明中去,所以那令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的和谐与理解最终还是要被现实的重重黑暗所淹没。

所以我们看到当一切都恢复到战前的原状时,柳原也很快滑回到他的老路上,就像流苏要继续面对她的生存困境一样,等待柳原的也依然是虚无世界的满目荒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