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合集下载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

浅谈许渊冲的“三美”“三似”“三化”与“三之”发表时间:2010-10-14T09:01:58.327Z 来源:《学园》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吕献兰[导读] 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著名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

吕献兰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著名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和“三之”论。

【关键词】许渊冲 “三美” “三似”“三化” “三之”【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5-0026-02 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的杰出代表。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同时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多种名著译成中文。

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倡导“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被人视为译界狂才。

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大理论家。

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四个“三”论: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译诗的效果论——“三似”论;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和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

一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1.理论来源“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鲁迅的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①许渊冲先生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

②2.理论内涵“意美”是指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

“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律与原诗的对应程度。

“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许先生认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摘要: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有开创之功。

他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备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在汉诗翻译界颇有建树,提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一系列翻译美学理论。

本文以“三美论”为理论框架,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理论在许渊冲翻译柳词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诗词翻译;《雨霖铃·寒蝉凄切》英译;三美论余光中曾说过,文学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诗歌语言优雅,形式完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特有形式。

这就意味着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表达出原诗的含义与情感,还要最大可能保留原作的意韵,再现其中的美学韵味。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意在强调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意韵,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入手。

本文拟以“三美论”为依据,从音、意、形美三个方面,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许译本进行分析,并对许渊冲译词中该理论的应用及启发进行探讨。

一、“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最早提出的诗歌翻译学说,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需要在信息不增加或丢失的情况下,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美,也就是原诗的深层结构。

音美是指译者可以选择与原文相似的节奏,运用头韵、结尾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诗歌最好有节奏,韵律和流畅。

形美意味着诗歌应该尽可能在诗歌类型和行的长度方面与原文相似。

许渊冲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力求运用“三美”理论,但这三个原则很难在所有译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他主张翻译过程中以意美为主,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但仅有翻译理论是完全不够的,脱离了实践,不管理论再完美,我们也称其为纸上谈兵,那么接下来就将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三美理论是如何运用的。

许渊冲的三论

许渊冲的三论

•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 cooperation!!!
Man will grow old, but Nature seems the same, On each Double Ninth Day. On this Double Ninth Day, Battlefield flowers smell sweeter by a long way. Autumn reigns with heavy winds once every year, Different from springtime. More splendid than springtime, The boundless sky and waters blend with endless rime.
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罗郁正教授的译文: Shimmering water at its full—sunny day is best; Blurred mountains in a haze—marvelous even in rain. Compare West Lake to a beautiful girl, she will look Just as becoming—lightly made up or richly adorned. 许渊冲的分析:该译文可以说是译得“意似”的,但是 原诗有韵,译文没有,所以读起来觉得没有传达原诗的 “音美”,因此也就没有充分传达原诗的“意美”,只 能使人知之,不容易使人好之。由此可见“意似”和 “意美”的差别,也可以看出“音美”和“意美”的关 系。
Bynner的译文:
She is slim and supple and not yet fourteen,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

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

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

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

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

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

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1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

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三美”的具体体现2.1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

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

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

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
翻 译 的 恰 当 方 法
整体 性 著称 , 此 赋 予 了 中国诗 词 微 妙和 独 特 的特 性 。 因 根
据 电 脑 统 计 , 西 方 文 字 ( 英 法 德 俄 西 ) 9 % 以 上 可 以 “ 如 有 0
对 等 ; 中文 和英 文 差 距 太 大 , 约 只 有4 %可 算 对 等 . 而 大 0
经典 中国语 言 以其 高 浓缩 性 、 法 多 样 性 、 态 缺 乏性 和 语 时
中西 方之 间的 文化 差 异 而对诗 歌 翻译 的译 者提 出了相 当
大 的 挑 战 。 文 将 以 宋代 陆 游 所 写 的 《 头 凤 》 例 , 本 钗 为 以许 渊 冲 的 诗 歌 翻 译 理 论 来 分 析 其 三 种 英 文 译 本 .探 讨 诗 词
之 、 之 。为 了达 到 这 一 境 界 . 必 须 运 用 “ 美 ” “ 乐 则 三 和 三
按 照 英 国著 名 诗 人 柯 勒 律 治 的 说 法 , 歌 就 是 “ 恰 诗 最 当 位 置 上 的 最 恰 当 的 词 ” T eb s w r s n te b s o — ( h e t od e t r i h d r 。但 当 诗 歌 翻 译 成 另 一 种 文 字 时 , 目 的 语 的对 等 文 e) 其 本 并 不 一 定 是 最 佳 译 本 。 如 罗 伯 特 ・ 罗 斯 特 所 说 。诗 正 弗 “ 歌 就 是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丧 失 的 东 西 ” P er a i l s i ( o t i wh t s o t n ys t n lt n ) r s i . 。因 此 , 歌 / 翻 译 是 翻 译 的 最 高 境 界 。 歌 a ao 诗 词 诗 通 常 具 有 音 乐 感 或 内 在 节 奏 ,古 代 诗 词 还 有 固 定 句 长 和

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

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

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作者:高思飞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摘要: 中国诗词因其本身的模语言微妙特性以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对诗歌翻译的译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本文将以宋代陆游所写的《钗头凤》为例,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来分析其三种英文译本,探讨诗词翻译的恰当方法。

关键词: 《钗头凤》诗歌翻译三原则一、诗词翻译概论按照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说法,诗歌就是“最恰当位置上的最恰当的词”(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但当诗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其目的语的对等文本并不一定是最佳译本。

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诗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丧失的东西”(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因此,诗歌/词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诗歌通常具有音乐感或内在节奏,古代诗词还有固定句长和韵律规则,这些在翻译过程中都要考虑。

此外,诗歌翻译的译本也应具有目的语的诗歌特征。

正因为诗歌翻译受到的束缚太大,某些学者甚至提出了“诗歌不可译”的观点,认为要考虑到诗歌翻译的所有因素并在目的语中百分之百再现原文特征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诗歌的特殊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诗歌各个功能层面。

列费维尔曾经指出,许多诗歌翻译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是因为这些翻译都过分强调了源语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

诗歌并非只具备语义内容和美学形式,更多情况下,诗歌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感情,这一语用功能是诗歌翻译中最难的问题。

因此,诗歌译者往往被要求达到“等效”,即在目的语读者中创造出和原文对其同时代读者的相同印象。

然而,究竟何种等效才是重要的?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每个译者都会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即如何“保留尽可能多的原文特点,而同时又在目的语中创建一个能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相似语用效果的诗歌文本”[1]P174。

在所有层面同时达成等效是不可能的,因此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摘要: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历来是文人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诗歌的翻译,对翻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渊冲的三原则理论给诗歌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维,对于诗歌的翻译实践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三原则进行探析,希望我们继续继承优秀的诗歌翻译传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歌文化传向世界。 Abstract: As the highest expression form of literature, poetry has always been the best way to express emotions for writers, s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lso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 Xu Yuanchong''s three principles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and idea for poetry translation, and have a great guiding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Xu Yuanchong''s three principles for the poetry translation, in hope of continuing to inherit the fine traditions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poetry culture to the world. 关键词:许渊冲;诗歌翻译三原则;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Key words: Xu Yuanchong;three principles for poetry translation;to promote and inherit na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9-02 0 引言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 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 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 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 Raising my head。I find the full moon bright; And bowing down,in thoughts of home I’m lost. 译文②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韵文整篇押韵,如译文①的尾韵…t’及译文②的…t,…d’,每一句都对仗工整,读起来顺口好听,译诗都是韵脚工整,音步整齐,音美在译文中几乎都体现了出来。 李白《菩萨蛮》: 原文: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译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mbroidered mist, 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4].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去而不归的心情。这两句为远景,此“漠漠”没有直接译出,但句中三个“f”起头的词(flat,forest,far)把“漠漠”表现出来了。[f]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将树林“无边无垠”的感觉体现出来了;第二句“伤心碧”的“碧”字,译者用英美传统诗中的相关意象来替换这一色彩意象,将“碧”译成“blue”,巧妙运用了blue一词多义的特点,既表达了山色碧,又传达了思妇的“忧郁”这一深层含义,一语双关,充分表现了李白用语奇特的特点。 1.2 诗歌翻译的三化原则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1.2.1 词语反复 词语反复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的英文单词,出现在同一或相邻的诗行里。在诗词中,为了某种需要,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个方面,往往重复使用一些字或者某些词组;这种手法,无论在中诗或英诗中,都是屡见不鲜的。 如李白《秋浦歌》的翻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Long,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long,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如《江雪》中诗句的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no man in sight.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翻译: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Listening to her sad music,I sighed with pain. Hearing her story,I sighed again and again. 1.2.2 新创词语 诗歌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却又不同于日常语言。诗歌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偏离,具有鲜明的形式美学意。许渊冲在诗歌中创造了新的词语,使诗歌语言自然、明确而充满美感,充满新意。 1.3 诗歌翻译的三之原则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许渊冲,2003),指出“唐诗英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即‘中为洋用’;而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则是‘洋为中用’。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没有创造美的诗趣的人是翻译不好诗歌的,许渊冲先生译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是“以创补失”,他为中华诗词翻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尽管创造性具有译者的叛逆之嫌,但是在诗歌的翻译中,创造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可以让西方读者更好地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我们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很容易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许渊冲创造性的文化补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他与其他人翻译的最主要区别之一。他的“以创补失”的思想更加符合现代翻译的时代精神。 2 结束语 一首好的诗词,只有通过传神的翻译,才能再现它的文学艺术之美。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兼顾诗词的音律、形式、意蕴上的统一,力求使译文达到同原文“神似”的境界。翻译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该以再现原作之艺术为宗旨,最大程度地发挥译语的优势。把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瑰宝更为准确地再现给西方读者,这是译界永不言弃的追求,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追求。我们不仅要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还要让他们体会到丰富的精神内涵。只有两种语言之间达到相互的协调,才能在内容上实现互通的目标,使得译文在功能上形成同原文的对等。从而能将中华民族的可贵遗产传播到更多的国界。 参考文献: [1]张经浩,陈可陪主编.名家名论名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95. [2]张柏然,许均主编.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2,5:353. [3]许渊冲英译.唐诗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90. [4]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78. [5]许渊冲.追忆似水年华[M].企鹅出版社,1991. [6]罗淑萍,洪蔚.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J].科技英语学习编辑部邮箱,2004,(04). [7]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