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摘要: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刚度、耐腐蚀等特点的先进材料。
本文通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引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指将碳纤维与树脂、金属等载体复合而成的新型复合材料。
由于其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低比重、耐腐蚀等特点,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1.1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减轻飞机的重量,在提高飞机综合性能的同时还能减少燃油消耗。
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的机身结构、机翼和尾翼等部件中。
1.2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器结构中的应用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2.1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中的应用汽车行业对于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正是实现轻量化的理想选择。
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减轻车身重量,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和安全性能。
2.2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应用汽车悬挂系统的重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悬挂系统可以降低悬挂系统的重量,提高汽车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
三、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3.1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3.2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可以用于制作建筑装饰中的墙板、地板等部件,使建筑物更加美观、耐用。
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展望: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同时,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不断成熟和降低成本,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
结论: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先进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刚度、耐腐蚀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和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可研报告

碳纤维复合材料可研报告一、引言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1.强度高:碳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度,比钢铁强度高几倍。
2.刚度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刚度非常高,具有较低的变形能力。
3.轻质:相比于金属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更低,因此更轻。
4.耐腐蚀: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受到腐蚀。
5.耐热性好: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三、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1.纺丝法:将碳纤维预制体通过纺纱工艺制备成连续纤维,然后在树脂中进行浸润和固化。
2.预浸法:将预先浸润树脂的纱线制备成成型工艺所需的各种形状,然后进行热固化。
3.压塑法:将纤维预制体敷布在模具上,在压力和温度下进行热固化,最终形成复合材料。
四、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缺点1.优点:-高强度和刚度:适用于要求轻质和高强度的产品;-耐腐蚀和耐高温性:适用于化学工业和航天航空领域;-良好的电导性:适用于电子器件和导电部件制造。
2.缺点:-制造成本较高:碳纤维的制造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脆性较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受到冲击时易产生裂纹。
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1.航空航天:用于制造飞机结构件、导弹和航天器。
2.汽车工业:用于制造车身和引擎部件,以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车辆重量。
3.体育器材:用于制造高尔夫球杆、航空器和汽车赛车的车身。
4.建筑领域:用于制造高层建筑的外墙材料和结构件。
5.电子产业:用于制造电子器件、半导体设备和导电部件。
六、结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刚度大、轻质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体育器材、建筑领域和电子产业。
然而,由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较高且脆性较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制备工艺,以推动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新形势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探讨

综述与专论合成纤维工业ꎬ2019ꎬ42(5):58CHINA㊀SYNTHETIC㊀FIBER㊀INDUSTRY㊀㊀收稿日期:2019 ̄02 ̄15ꎻ修改稿收到日期:2019 ̄07 ̄12ꎮ作者简介:高奇(1973 )ꎬ男ꎬ高级经济师ꎬ从事企业党建和政策研究等工作ꎮE ̄mail:gaoq.blsh@sinopec.comꎮ新形势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探讨高㊀奇(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巴陵石化分公司ꎬ湖南岳阳414014)摘㊀要:探讨了碳纤维的生产供需㊁下游应用状况ꎬ以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研究进展㊁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ꎮ2018年我国碳纤维理论生产能力26.1kt/aꎬ产量9.0ktꎬ开工率34%ꎬ进口量(包含预浸料等)22.0ktꎬ表观消费量31.0ktꎮ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休闲体育领域ꎬ占比为52%ꎬ而在航空航天㊁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占比则较低ꎮ当前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主要围绕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ꎬ提高碳纤维本身性能ꎻ改善树脂体系的韧性ꎬ提高树脂体系与碳纤维复合的界面相容性ꎻ开拓复合材料成型新工艺ꎬ提升应用水平ꎮ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ꎬ我国在碳纤维产业化工艺与装备ꎻ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㊁制造㊁评价能力ꎻ基础研究与产业配套方面均严重落后ꎮ建议政府层面加强引导㊁政策扶持力度ꎬ规范碳纤维行业发展ꎻ企业层面加大产㊁学㊁研协同ꎬ加快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ꎬ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ꎻ行业组织层面加强组织协调ꎬ搭建公共服务平台ꎬ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良好的产业生态建设ꎮ关键词:碳纤维㊀碳纤维复合材料㊀生产㊀供需㊀应用㊀研究进展㊀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TQ342+.7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 ̄0042(2019)05 ̄0058 ̄06㊀㊀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材料ꎬ既具有碳材料质轻㊁耐高温㊁耐腐蚀㊁耐疲劳㊁抗蠕变㊁高强度㊁高模量等固有本质特性ꎬ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ꎬ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㊁交通运输㊁体育休闲等领域[1]ꎮ碳纤维产业链核心环节很多ꎬ包括上游原丝生产㊁中游碳化环节㊁下游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等ꎮ经过五十多年的研发和突破ꎬ我国碳纤维产业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ꎬ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平台ꎬ逐步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局面[2]ꎮ但碳纤维产业化过程仍存在一些 卡脖子 问题亟待解决ꎮ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新形势下ꎬ加快碳纤维产业的发展ꎬ不仅可以推动石油化工㊁纤维纺织等传统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ꎬ而且对于保障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国防科工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ꎮ作者探讨了国内外碳纤维的生产供需㊁下游应用状况ꎬ以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研究进展㊁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ꎬ并提出了发展建议ꎮ1㊀碳纤维生产供需状况从企业角度来看ꎬ全球碳纤维企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一梯队为兼具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ꎬ日本东丽株式会社㊁日本东邦会社等为典型代表ꎻ二梯队是在特定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ꎬ如德国西格里集团在汽车领域竞争力较强ꎻ三梯队则是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ꎬ如中国台湾台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㊁土耳其阿克萨公司㊁韩国晓星集团等ꎮ2018年全球碳纤维主要生产企业见表1ꎮ表1㊀2018年全球碳纤维主要生产企业Tab.1㊀Globalcarbonfibermajorproducersin2018国家和地区企业名称生产能力/(kt a-1)日本日本东丽株式会社27.1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14.3日本东邦会社12.6欧洲德国西格里集团15.0土耳其阿克萨公司3.5俄罗斯UMATEX集团2.0美国美国赫氏公司10.0美国氰特公司7.0美国卓尔泰克公司(被东丽收购)20.0韩国韩国晓星集团2.5中国台湾台湾台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8.8中国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6.0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4.65精功集团有限公司3.6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1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1.8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1.8其他5.15其他3.0合计154.8㊀㊀2018年全球碳纤维理论生产能力154.8kt/aꎮ其中ꎬ日本东丽株式会社㊁德国西格里集团㊁美国卓尔泰克公司(已被东丽收购)㊁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㊁日本东邦会社5家企业合计生产能力89kt/aꎬ占全球总产能的57%ꎮ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是全球碳纤维生产第一大公司ꎬ生产能力达到27.1kt/a(不含美国卓尔泰克公司产能)ꎮ㊀㊀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有近30家ꎬ2018年理论生产能力26.1kt/aꎬ见表2ꎮ其中ꎬ产能千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ꎬ分别是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㊁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㊁精功集团有限公司㊁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㊁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㊁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㊁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ꎬ合计生产能力22.05kt/aꎬ约占国内总产能的84%ꎮ表2㊀2018年我国碳纤维主要生产企业Tab.2㊀Chinacarbonfibermajorproducersin2018企业名称㊀㊀生产能力/(kt a-1)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6.00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4.65精功集团有限公司3.50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10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1.80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1.80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1.20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0.60吉林方大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0.55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分公司0.50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0.50其他1.90合计26.10㊀㊀2018年国内碳纤维产量约9.0ktꎬ开工率约为34%ꎬ低于全球60%的开工率ꎬ主要原因一是优秀企业老生产线因经济效益较低而停产ꎬ二是有些企业的生产线水平较低ꎬ不能长期稳定运行ꎻ纯碳纤维进口3.48ktꎬ同比增长13%ꎬ但进口若包括碳纤维预浸料㊁碳纤维布等ꎬ则进口量为22ktꎬ同比增长36.8%ꎮ这说明我国碳纤维下游消费以进口预浸料加工为主ꎮ表3㊀2014―2018年国内碳纤维供需情况Tab.3㊀Chinacarbonfibersupplyanddemandsituationover2014-2018年份产量/kt进口量/kt进口量(包含预浸料)/kt表观消费量/kt2014年2.01.66512.814.82015年2.51.76614.416.92016年3.62.78116.019.62017年7.43.07516.123.52018年9.03.47722.031.0㊀㊀基于近年来碳纤维需求旺盛ꎬ碳纤维正处于从 贵族材料 向 平民化材料 转变ꎬ价格逐年降低等原因ꎬ预计2019―2025年ꎬ我国碳纤维消费需求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以上ꎮ2㊀碳纤维下游应用状况碳纤维一般不单独使用ꎬ而是和树脂㊁金属㊁陶瓷等制成复合材料满足下游应用ꎬ其中ꎬ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使用量最大ꎬ占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份额的90%以上[3]ꎮ环氧树脂㊁乙烯基酯树脂㊁酚醛树脂㊁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固性树脂ꎬ以及聚丙烯㊁聚酰胺㊁聚四氟乙烯等热塑料性树脂均可用于制备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ꎮ从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下游应用来看ꎬ航空航天㊁体育休闲和工业应用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3个主要领域ꎬ但与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不同的是ꎬ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休闲体育领域ꎬ占比为52%ꎬ而在航空航天㊁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占比则较低ꎮ碳纤维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ꎬ产业化生产工艺不成熟是导致国内碳纤维应用领域集中在低端市场的主要原因ꎮ表4㊀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下游应用领域Tab.4㊀Down ̄streamapplicationfieldofChinacarbonfibercomposite应用领域应用实例所占比例ꎬ%体育休闲㊀高尔夫球棒㊁羽毛球拍㊁钓鱼竿㊁自行车52工业应用能源㊀风电叶片16土木建筑㊀桥梁增强㊁建筑材料6压力容器㊀医用氧气瓶㊁压缩天然气瓶6交通运输㊀汽车㊁船舶3电子电气㊀笔记本㊁电视机㊁LED显示屏2电力电缆㊀电缆芯2机械㊀管㊁集装箱3其他㊀钻井平台㊁医疗器械3航空航天㊀飞机㊁卫星3其他4㊀㊀未来ꎬ我国航空航天㊁新能源汽车领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巨大ꎬ不管是国产大型客机C919ꎬ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都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有很大需求ꎬ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端产能目前在国内仍属空白ꎬ碳纤维发展的瓶颈亟待攻克ꎮ3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研究进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ꎬ生产成本95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高㊀奇.新形势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探讨的降低ꎬ既与碳纤维本身有关ꎬ也与树脂体系以及其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有关ꎬ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ꎮ当前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ꎬ提高碳纤维本身性能ꎮ碳纤维的制备包括前驱体制备㊁预氧化㊁碳化及表面处理等工艺过程ꎮ其中ꎬ前驱体的制备占碳纤维生产成本的50%以上[4]ꎮ因此ꎬ开发低成本㊁高性能的前驱体被认为是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ꎮ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的碳纤维前驱体主要为粘胶基㊁沥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ꎬ粘胶基前驱体最早用于制备碳纤维原丝ꎬ但粘胶纤维的实际碳收率较低ꎬ在30%以下ꎻ各向同性沥青基前驱体原料廉价㊁碳收率在80%以上ꎬ生产工艺简单ꎬ生产成本较低ꎬ但其力学性能较低ꎻ中间相沥青前驱体由于对沥青纯度有极其苛刻的要求ꎬ必须进行纯化处理ꎬ因而成本较高ꎻPAN基前驱体碳收率比粘胶基前驱体高ꎬ生产流程㊁溶剂回收㊁三废处理也较简单ꎬ但原料价格仍然较高ꎮ为开拓廉价质优的前驱体替代材料ꎬ众多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研究ꎬ如以聚烯烃[5]㊁木质素[6]㊁芳香族聚合物[7]㊁生物质[8-10]等为原料的碳纤维前驱体ꎬ但这些前驱体仍然存在碳收率低或者生产成本高㊁力学性能差等问题ꎮ值得关注的是ꎬYangJ等[11-12]以廉价的无灰煤作为前躯体ꎬ通过低温溶剂分离和薄层蒸发法调控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氧含量ꎬ制备了各向同性沥青ꎬ该沥青碳化所制备的碳纤维拉伸强度达到1100MPaꎬ具有巨大的市场潜能ꎮ碳纤维难以兼顾强度和弹性模量ꎬ这成为开发的焦点之一ꎮ碳纤维石墨化采用超高温度使碳纤维内部由乱层石墨片层结构形成规整的三维石墨晶体结构ꎬ是制备高模量或高强高模碳纤维的关键工艺ꎬ其技术的核心在于石墨化装置对碳纤维进行超高温热处理的高效性及石墨化工艺对纤维结构择优演变的有效控制[13]ꎮ国内外研究者对碳纤维石墨化设备进行了广泛研究ꎬ研制了不同加热方式的石墨化炉ꎬ如塔姆式电阻炉[14]㊁感应炉[15]㊁射频炉[16]㊁等离子炉[17]等ꎮ其中ꎬ塔姆式电阻炉㊁射频炉均已产业化ꎬ国内外普遍应用(日本东丽株式会社采用射频炉制备高强高模碳纤维)ꎮ但这几种石墨化炉均采用间接加热技术ꎬ存在热效率低㊁能耗高㊁石墨化炉寿命短㊁热处理温度受限的缺点ꎬ影响了碳纤维石墨化过程中结构的择优演变ꎮ针对间接加热技术的缺点ꎬ激光隧道炉[18-19]㊁连续石墨化炉[20]等直接加热技术石墨化炉被研制ꎮ这类石墨化炉克服高温限制且高效高质量㊁节能环保是未来的发展趋势ꎮ在石墨化工艺方面ꎬ国内外研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ꎬ发现温度场的分布对碳纤维结构的择优演变十分重要[21]ꎻ控制热处理时间可以在保证石墨纤维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能源消耗[22]ꎻ施加一定的牵伸力可以改善碳纤维的微观结构ꎬ提高拉伸强度和模量[23]ꎻ硼原子催化剂对碳纤维石墨化过程有很强的促进作用ꎬ可降低纤维热膨胀系数ꎬ提高其抗氧化性能[24-25]ꎮ(2)改善树脂体系的韧性ꎬ提高树脂体系与碳纤维复合的界面相容性ꎮ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的结构特点ꎬ在垂直纤维方向的性能较差ꎬ而增加树脂体系的韧性可提高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强度ꎬ从而提高复合材料抗损伤性能及应力水平ꎮ目前研究较多的树脂体系增韧技术有橡胶弹性体增韧㊁热致性液晶高分子增韧㊁热塑性树脂增韧㊁超支化聚合物(HBP)增韧和纳米粒子增韧等[26-29]ꎮ然而ꎬ应用橡胶弹性体或热塑性树脂虽可实现环氧树脂增韧ꎬ但同时牺牲了体系的模量㊁耐热性能㊁拉伸性能等ꎻ用热致液晶高分子改性树脂ꎬ韧性提高的同时ꎬ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虽没有大的损失ꎬ但原料价格较贵ꎬ树脂很难与它很好相容ꎬ且加工成型难度较大ꎻ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和特殊的尺寸效应ꎬ增韧效果显著ꎬ但纳米颗粒分散性不好ꎬ极易团聚ꎮ在增韧的同时降低对材料其他性能的负面影响㊁降低成本㊁协同增韧是未来树脂体系增韧的发展方向ꎮ碳纤维与树脂体系间的界面相容性是充分发挥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势ꎬ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核心问题ꎮ目前ꎬ改善树脂体系与碳纤维复合的界面相容性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ꎮ由于碳纤维极性低ꎬ不利于树脂的粘附ꎬ所以需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氧化改性ꎬ以增加其表面的羟基㊁醛基㊁羧基的数量ꎬ提高极性以便于和树脂粘附[30-34]ꎮ但改性在提高碳纤维表面性能的同时ꎬ会以损失纤维自身的性能作为代价ꎻ二是通过更改树脂与固化剂的配方ꎬ提高树脂体系固化后的极性ꎬ或者令其更容易与碳纤维表面基团反应ꎮ也有相关研究通过在树脂中加入富勒烯㊁碳纳米管等增加其与碳纤维的相容性㊁致密程度等以提高性能ꎮ(3)开拓复合材料成型新工艺ꎬ提升应用水06㊀合㊀成㊀纤㊀维㊀工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2卷平ꎮ成型工艺是实现原材料由半成品到成品的加工手段ꎮ原材料的特性和成品的预期性能决定了成型工艺的类型ꎮ目前ꎬ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主要有缠绕成型㊁高温模压成型㊁真空热压罐成型㊁液态成型㊁挤压成型等ꎮ其中ꎬ除缠绕成型工艺(即将浸有树脂的纤维束按一定规律缠绕在一个旋转的芯模上ꎬ然后固化㊁脱模成为复合材料制品ꎬ主要用于制造筒形或球形碳纤维制品等)可以直接使用碳纤维外ꎬ其余工艺均需先将碳纤维制成中间材料ꎬ再与树脂复合成制品ꎮ几种常见的中间材料有碳纤维布㊁预浸料㊁片状模压料(SMC)和短纤ꎬ其中预浸料是最主流的中间材料ꎬ约占树脂基碳纤维消费总量的55%ꎮ碳纤维布一般采用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ꎻ预浸料采用高温模压成型㊁真空热压罐成型等ꎻSMC主要采用与非饱和聚酯树脂等模压成型ꎻ而短纤或长纤适合用与热塑性树脂挤压成型ꎮ除了上述几种工艺外ꎬ近年真空导入㊁3iTech感应加热等成型工艺发展迅速ꎮ真空导入成型工艺是一种大尺寸复合材料制件的液体模塑成型技术ꎬ是目前大型风电叶片制造所普遍采取的一种成型工艺[35]ꎬ即通过真空产生的压力把树脂通过预铺的管路压入铺设好的纤维层中ꎬ让树脂浸润增强材料ꎬ最后充满整个模具ꎬ固化成制品的过程ꎮ3iTech感应加热成型是一种将感应器集成在模具中的新型感应加热工艺ꎬ可以在20~400ħ的温度下加工碳纤维材料ꎬ利用热传导的原理通过温度感应器来加热模具表面ꎬ可用于批量化制备小型零部件ꎮ4㊀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ꎬ但发展较为缓慢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ꎬ我国在碳纤维产业化工艺与装备ꎻ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㊁制造㊁评价能力ꎻ基础研究与产业配套方面均严重落后[36]ꎮ(1)碳纤维产业化工艺与装备核心技术仍未本质突破经过10余年的探索ꎬ虽然我国碳纤维产业化已初具规模ꎬ初步实现了国产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ꎬT800级㊁M40J级碳纤维的工程化生产ꎬ但产业化工艺与装置核心技术仍未本质突破ꎮ主要表现在:原丝水平落后ꎬ绝大多数碳纤维企业采用的是二甲基亚砜原丝技术ꎬ质量尚未过关ꎬ其他原丝技术发展相对滞后ꎻ碳纤维性能不高㊁产品稳定性差ꎬ产能利用率不到30%ꎬ且仅能应用于体育休闲等低端领域ꎬ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则应用较少ꎻ碳纤维设备生产技术几乎被国外垄断ꎬ且严格限制对我国出口ꎬ如碳化炉㊁石墨化炉等关键设备研发滞后ꎮ(2)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㊁制造㊁评价能力薄弱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㊁制造㊁评价是碳纤维应用的基础ꎬ制约着碳纤维产业的发展ꎮ目前ꎬ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㊁制造㊁评价水平较为薄弱ꎬ主要表现在:未真正掌握复合材料连接㊁疲劳耐久性㊁损伤容限㊁稳定性等具体设计技术和要领ꎻ设计的规范㊁手册ꎬ以及设计分析软件等缺乏ꎻ成型工艺㊁模具技术㊁无损检测㊁制造设备等制造技术发展落后ꎬ如日本㊁德国㊁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已掌握70~75g/m2标准的碳纤维预浸料生产技术ꎬ而我国还不能生产低于80g/m2的碳纤维预浸料ꎬ高端碳纤维预浸料主要依靠进口ꎻ碳纤维复合材料设备完全由美国公司垄断ꎬ如自动铺丝机㊁层合固化装备等ꎮ整体上ꎬ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㊁制造㊁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ꎮ(3)基础研究与产业配套不到位与国外相比ꎬ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许多基础理论和工程实际问题未获解决ꎬ基础理论方面如分子㊁原子水平上的碳纤维结构演变ꎬ复合材料的加工损伤形成机制等ꎻ工程实践方面如PAN的工程控制㊁复合材料许应值与结构设计许应值的确定原则㊁复合材料大面积整体成型等基础科学问题尚未探明ꎮ除了碳纤维自身原因外ꎬ国内相关配套产业不到位也严重制约了碳纤维产业发展ꎬ表现在:由于原料PAN原液杂质含量较高ꎬ导致碳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毛丝缠结ꎬ甚至发生断丝ꎬ造成碳纤维性能不稳定ꎬ离散系数较大ꎻ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基体韧性较差ꎬ造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较低的抗冲击损伤能力ꎬ特别是在制造或使用中遭受意外冲击时ꎬ其内部易出现不易观测到的分层损伤等ꎮ5㊀发展建议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ꎬ其核心技术要不来㊁买不来㊁讨不来ꎬ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对中国日益趋严的出口管制形势下ꎬ依托政府㊁企业㊁16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高㊀奇.新形势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探讨行业组织的力量ꎬ将政府与产业界㊁顶层设计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ꎬ大力加强自主创新ꎬ整合各方面资源ꎬ才能把创新主动权㊁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ꎮ(1)政府层面ꎬ应加强引导㊁政策扶持力度ꎬ规范碳纤维行业发展ꎮ一是制定碳纤维行业准入标准ꎬ如产能㊁能耗㊁物耗㊁环保㊁安全等规范要求ꎬ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ꎮ二是积极推动企业间跨行业㊁跨区域联合重组ꎬ促进碳纤维上下游产业集约㊁协调发展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ꎬ提高产业链的竞争优势ꎮ三是组织制定和完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品标准㊁测试方式标准和工程应用设计规范ꎮ(2)企业层面ꎬ应加大产㊁学㊁研协同ꎬ加快碳纤维上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ꎬ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ꎮ一是优化工程实验和工程化条件ꎬ解决碳纤维性能不高ꎬ生产不稳定的问题ꎻ二是提高碳化炉㊁石墨化炉㊁恒张力收丝装置等大型关键设备自主化水平ꎻ三是加快预浸料㊁树脂体系的配套研究ꎬ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低成本㊁高质量发展ꎮ(3)行业组织层面ꎬ应加强组织协调ꎬ调动行业组织成员积好性ꎬ搭建行业内专家技术服务㊁科技成果转化㊁技术引进合作和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ꎬ如第三方公共检测评价平台㊁复合材料共享数据库平台等ꎬ促进产业链信息与技术交流共享ꎬ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良好的产业生态建设ꎮ6 结语我国碳纤维产业经多年努力ꎬ已初步形成碳纤维生产㊁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㊁下游应用等完整产业链ꎬ基本满足体育休闲等民用领域的应用需求ꎮ但是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高品质㊁高效率与低成本技术ꎬ产品设计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ꎬ在国防军工㊁航空航天㊁汽车㊁轨道交通等领域ꎬ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整体应用技术方案和产业配套体系ꎬ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仍任重道远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齐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现状[J].新材料产业ꎬ2017(12):2-6.[2]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Z].2013-10-22.[3]㊀沈协人ꎬ朱本松ꎬ赵家森.我国碳纤维生产现状及对策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ꎬ1990(4):1-5.[4]㊀BAKERDAꎬRIALSTG.Recentadvancesinlow ̄costcarbonfibermanufacturefromlignin[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13ꎬ130(2):713-728.[5]㊀WARRENCDꎬPAULAUSKAFLꎬEBERLECCꎬetal.LowercostcarbonfiberPrecursors[C].Proceedingsofthe17thAnnu ̄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osites/NanoEngineering.HawaiiꎬUSAꎬ2009.[6]㊀COMPEREALꎬGRIFFITHWLꎬJRLEITTENCFꎬetal.Lowcostcarbonfiberfromrenewableresources[J].OfficeofScientific&TechnicalInformationTechnicalReportsꎬ2001:576-8424.[7]㊀PRAUCHNERMJꎬPASSVMDꎬOTANICꎬetal.Eucalyptustarpitchpretreatmentforcarbonmaterialsprocessing[J].Jour ̄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ꎬ2004ꎬ91(3):1604-1611. [8]㊀PRAUCHNERMJꎬPASSVMDꎬOTANISꎬetal.Biopitch ̄basedgeneralpurposecarbonfibers:Processingandproperties[J].Carbonꎬ2005ꎬ43(3):591-597.[9]㊀QIAOWMꎬHUDAMꎬSONGYꎬetal.Carbonfibersandfilmsbasedonbiomassresins[J].EnergyandFuelsꎬ2005ꎬ19(6):2576-2582.[10]MAXJꎬZHAOGJ.Preparationofcarbonfibersfromliquefiedwood[J].Wood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0ꎬ44(1):3-11. [11]YANGJꎬNAKABAYASHIKꎬMIYAWAKIJꎬetal.Preparationofisotropicpitch ̄basedcarbonfiberusingHyper ̄coalthroughco ̄carbonationwithethylenebottomoil[J].JournalofIndustri ̄alandEngineeringChemistryꎬ2016ꎬ34:397-404. [12]YANGJꎬNAKABAYASHIKꎬMIYAWAKIJꎬetal.PreparationofpitchbasedcarbonfibersusingHyper ̄coalasarawmaterial[J].Carbonꎬ2016ꎬ106:28-36.[13]张政和ꎬ杨卫民ꎬ谭晶ꎬ等.碳纤维石墨化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ꎬ2019ꎬ38(3):1434-1442.[14]贺福.碳纤维及石墨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ꎬ2010:7-14.[15]张蓬洲.高频加热装置连续化制备石墨纤维的研究[J].新型炭材料ꎬ2002ꎬ17(3):52-55.[16]MICHAELJR.Graphitizationprocess:US3656904[P].1972-04-18.[17]王浩静ꎬ刘颖ꎬ周立公ꎬ等.一种生产石墨化碳纤维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CN117002020C[P].2003-02-06. [18]谭晶ꎬ杨卫民ꎬ黎三洋ꎬ等.激光隧道炉炭纤维超高温石墨化处理方法[J].炭素技术ꎬ2016ꎬ35(6):47-50. [19]杨卫民ꎬ姚良博ꎬ丁玉梅.光隧道炉光束微积分聚焦方法及装置:CN2014105451017[P].2015-04-01.[20]松回至康.碳纤维连续石墨化炉:CN106458595A[P].2017-02-22.[21]张永刚ꎬ钱鑫ꎬ王雪飞.低温石墨化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ꎬ2016ꎬ41(2):28-31.[22]王字ꎬ张博文ꎬ徐樑华.PAN基碳纤维高温环境下成分结构的温度场效应[J].化工新型材料ꎬ2015ꎬ43(10):101-103.[23]韩赞.PAN基高强高模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D].北京.北26㊀合㊀成㊀纤㊀维㊀工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2卷京化工大学ꎬ2011.[24]GREENEMLꎬSCHWARTZRWꎬTRELEAVENJW.Shortresidencetimegraphitizationofmesophasepitch ̄basedcarbonfibers[J].Carbonꎬ2002ꎬ40(8):1217-1226.[25]XUSHꎬZHANGFYꎬLIUSHꎬetal.CatalyticgraphitizaionofMo ̄B ̄dopedpolyacrylonitrile(PAN) ̄basedcarbonfibers[J].Joum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2010ꎬ17(4):703-707.[26]OZTURKAꎬKAYNAKCꎬTINCERT.Effectsofliquidrubbermodificationonthebehaviourofepoxyresin[J].EuropeanPolymerJournalꎬ2001ꎬ37(12):2353-2363.[27]蒋玉梅ꎬ陆绍荣ꎬ龚永洋.联苯型液晶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ꎬ2009ꎬ25(9):150-153.[28]MIMURAKꎬITOHꎬFUJIOKAH.ImprovementofthermalandmechanicalpropertiesbycontrolofmorphologiesinPES ̄modifiedepoxyresins[J].Polymerꎬ2000ꎬ41(12):4451-4459.[29]罗凯ꎬ苏琳ꎬ刘俊华ꎬ等.超支化聚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J].热固性树脂ꎬ2005ꎬ20(1):5-8.[30]PARKJMꎬWANGZJꎬKWONDJꎬetal.Optimumdisper ̄sionconditionsandinterfacialmodificationofcarbonfiberandCNT ̄phenoliccompositesbyatmosphericpressureplasmatreat ̄ment[J].CompositesPartB:Engineeringꎬ2012ꎬ43(5):2272-2278.[31]NAKAMURAKꎬSATOYꎬTAKASET.Analysisofoxidationbehaviorofvapor ̄growncarbonfiber(VGCF)underdryair[J].MaterialsLettersꎬ2016ꎬ180(10):302-304.[32]PAMULAEꎬROUXHETPG.Bulkandsurfacechemicalfunc ̄tionalitiesoftypeIIIPAN ̄basedcarbonfibres[J].Carbonꎬ2003ꎬ41(10):1905-1915.[33]GAOBꎬZHANGRꎬHEMꎬetal.Effectofamultiscalerein ̄forcementbycarbonfibersurfacetreatmentwithgrapheneox ̄ide/carbonnanotubeson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rein ̄forcedcarbon/carboncomposites[J].CompositesPartA:Ap ̄pliedScience&Manufacturingꎬ2016ꎬ90(11):433-440.[34]WANGCꎬLIJꎬSUNSꎬetal.Electrophoreticdepositionofgraphemeoxideoncontinuouscarbonfibersforreinforcementofbothtensileandinterfacialstrength[J].CompositesScience&Technologyꎬ2016ꎬ135(10):46-53.[35]郝志勇.真空导入工艺在风电叶片领域的应用与研究[J].天津科技ꎬ2011ꎬ38(3):28-30.[36]戎光道.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合成纤维工业ꎬ2013ꎬ36(2):41-45.DiscussionondevelopmentofChinacarbonfiberindustryundernewsituationGAOQi(BalingPetrochemicalCompanyꎬSINOPECAssetsManagementCorporationꎬYueyang414014)Abstract:Theproductionꎬsupplyanddemandanddownstreamapplicationofcarbonfiberswerediscussedꎬaswerethere ̄searchprogressofcarbonfibersandtheircompositestechnologyandth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carbonfibersindustryinChina.Chinaᶄstheoreticalcarbonfiberproductioncapacitywas26.1kt/aꎬtheoutput9.0ktꎬtheoperatingrate34%ꎬtheim ̄port(includingpreprepreg)22.0ktꎬandtheapparentconsumption31.0ktin2018.CarbonfibercompositesweremainlyusedinleisuresportsinChinaꎬaccountingfor52%ꎬwhiletheywerelessusedinaerospaceandtransportation.Thetechnologicalre ̄searchofcarbonfibersandtheircompositeshasbeenmainlyfocusedonreducingtheproductioncostofcarbonfiberꎬimprovingtheperformanceofcarbonfiberandthetoughnessofresinsystemꎬenhancingtheinterfacialcompatibilitybetweenresinsystemandcarbonfibercompositeꎬandraisingtheapplicationlevelthroughdevelopingnewformingtechnologyofcompositematerials.ComparedwiththeadvancedlevelintheworldꎬChinalagsbehindincarbonfiberindustrializationprocessandequipmentꎬcar ̄bonfibercompositedesignꎬmanufacturingandevaluationꎬbasicresearchandindustrialsupporting.Itwassuggestedthatthegovernmentshouldstrengthentheguidanceandpolicysupporttostandardizethedevelopmentofcarbonfiberindustryꎻtheenter ̄priseshouldenhancethecooperationofproductionꎬlearningandresearchandacceleratethekeytechnologyresearchofcarbonfi ̄beranditscompositematerialindustrychainꎬandraisethelevelof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ꎻandtheindustryorganizationshouldstrengthentheorganizationandcoordinationꎬbuildapublicserviceplatformꎬandpromoteagoodindustrialecologicalconstructionofcarbonfibersandcompositematerials.Keywords:carbonfiberꎻcarbonfibercompositematerialꎻproductionꎻsupplyanddemandꎻapplicationꎻresearchprogressꎻdevelopmentadvice36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高㊀奇.新形势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探讨。
碳纤维行业分析报告

碳纤维行业分析报告碳纤维是一种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和良好导电性能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前景等方面进行碳纤维行业分析。
首先,碳纤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碳纤维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碳纤维市场规模从2000年的几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数百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左右。
其次,碳纤维行业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碳纤维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品种和规格越来越丰富。
同时,碳纤维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如新能源汽车、航空器等领域中碳纤维的使用比例不断提高。
这些趋势说明碳纤维行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再次,碳纤维行业竞争格局较为激烈。
目前,全球碳纤维市场主要由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垄断,这些企业在技术和产能上具有较大优势。
国内碳纤维行业的加速发展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最后,碳纤维行业的前景广阔。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轻量化的需求增加,碳纤维作为一种轻量高强度的材料,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尤其是在汽车领域,碳纤维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汽车的能效和安全性能。
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碳纤维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碳纤维行业在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前景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然而,碳纤维行业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改进、成本降低和市场拓展等。
因此,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抢占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8年碳纤维复合材料 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2
目录 1.1、碳纤维应用领域广泛,全球需求增长态势良好 .............. 2 1.2、碳纤维技术壁垒高,行业龙头优势显著、成本控制能力强11 2、日本企业后发先至,精准定位碳纤维市场 ....................... 13 3、发展高端制造业,国内未来碳纤维需求巨大 ................... 39 3.1、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增长迅速,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39 3.2、国内外企业规模差距大,碳纤维近年获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 41 3.3、国内碳纤维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竞争力持续增强42 4、行业投资评级及重点推荐个股 ........................................ 43 5、风险提示 ....................................................................... 44
1、碳纤维材料前景广阔,全球产能高度集中 1.1、碳纤维应用领域广泛,全球需求增长态势良好 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在1000℃以上裂解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碳纤维呈黑色,其质轻、强度高,同时具有易于成型、耐腐蚀、耐高温等多种优良性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体育用品、汽车工业等诸多领域。 据统计,2011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4.41万吨,2016年全球碳纤维需求达到了7.65万吨,年复合增速11.6%,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1.2万吨,复合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2014年全球碳纤维市场的需求区域分布显示,北美需求占比3
36%,欧洲占比27%,日本占比20%,其他国家占比18%。就2016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分布领域而言,风电叶片领域占比23%,航空航天领域占比22%,休闲体育领域占比16%,汽车领域占比12%,四者合计占比73%。 由于具有质轻、高强度的属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应用。碳纤维相对于钢或铝,减重效果可以达到20%至40%,在航空航天领域,主要应用于飞机的结构材料(占飞机重量的30%左右),因此综合来看碳纤维的使用能使飞机重量减轻6%至12%,从而显著地降低飞机的燃油成本。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最早用于人造卫星的天线和卫星支架的制造,同时因其耐热耐疲劳的特性,碳纤维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和喷管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2016年有1.76万吨碳纤维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其中商用飞机占70.5%、公务机占11.4%、军用飞机占比10.5%。目前来看,民用客机是拉动碳纤维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碳纤维复合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被应用在飞机上的一些二级结构,如整流罩、控制仪表盘和机舱门等;近三十年来,随着高性能碳纤维和预浸料-热压罐整体成型工艺的成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逐步进入到机翼、机身等受力大、尺寸大的主承力结构中。例如,目前世界最大的客机空客A380机身重量的22%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机翼与机身主体结构连接处中央翼盒,仅此一项就比铝合金材料减重1.5吨,燃油经济性优于竞争机型约13%,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4
波音公司的B787“梦想飞机”,复合材料应用率达到50%,是第一个同时采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和机身的大型商用客机,波音公司在公司碳纤维部件及材料方面的合作伙伴为日本东丽公司(Toray),其使用的碳纤维主要为T800碳纤维;我国国产大型客机中国商飞C919的机尾和侧翼也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整机质量的12%。碳纤维在客机上的使用使得飞机耐用性增强、维护费用减少、重量减轻、油耗减少,更加环保和经济。根据商用飞机发布的市场预测年报,未来二十年我国预计将交付8575架客机,价值约12104亿美元,占全球总订单价值的比例为21%。国产大飞机崛起驱动碳纤维作为航空军用核心材料发展进入快车道。 根据统计的波音公司预测,2014-2033年全球将新增36770架客机,其中42%来源于已有机型的更换机型,另外58%来自于亚洲、北美和欧洲等地区的新增需求,2013-2020年间全球对民用客机的需求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57%,同时,2018年仅波音777、787及空客A380、A350这四种机型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9200吨左右,相比2016年增加约2800吨。若2018年民用客机的碳纤维需求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比在70%左右,那么2018年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需求会增加4000吨左右。 2020年汽车领域对碳纤维需求量有望达到1.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左右。随着环保标准标准趋严以及低碳生5
活方式的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汽车工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内燃机效率革新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减少尾气排放的目标,汽车车身的轻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一般而言,汽车车身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即可提高6%到8%;汽车整车质量减少100kg,油耗降低0.5L/100km,加速性能提升8%至10%。相比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常见车用材料,碳纤维具有比模量和比强度高、质轻、安全性好等突出优点,是汽车轻量化的最佳选择,在汽车的各个零部件中均有广泛应用,例如汽车隔音板占汽车制造领域碳纤维的27%,前端支架占比23%,左移结构占12%,车身底盘占比13%。 在碳纤维汽车轻量化应用领域,德国宝马公司走在世界前列,在碳纤维汽车轻量化应用领域,德国宝马公司走在世界前列。通过与西格里(SGL)成立碳纤维合资公司,联合开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宝马公司成功将碳纤维大量运用在其量产车款上。2014年宝马i3全碳纤维车身电动车量产,成为第一个大批量使用碳纤维作为车身材料的整车厂商。宝马i3整车重量仅为1195公斤,相比传统电动车减轻250-350公斤,同时具备最高性能的碰撞安全保护,电池容量仅20kwh,续航里程达160公里,比传统电动车续航里程提高52%。此外,宝马i8将碳纤维应用到车身和内饰中,使车身总重控制在1540公斤。2015年7月1日,全新第六代BMW7系汽车正式投产,这是宝马核心产品中第一款实现将工业制造的碳纤维材料、高强度钢材和铝材完美6
组合应用到车身的车型。在宝马汽车中有三十多种零部件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分别有:车身、底盘、车顶、车门、头盖、引擎盖、尾翼、压尾翼、中控台、装饰条、仪表盘、传动轴、特殊动力传动系统、座椅、座椅套垫、前扩散器、尾扰流板、后扩散器、后视镜外壳、悬挂臂、前唇、侧裙、侧格栅、车用箱包、导流罩、A柱、遮阳罩、散热器面罩、侧护板、低位踏板、副保险杠等外部和车身、内饰和外饰配件等系统。 除宝马外,各大知名汽车厂商也纷纷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其车型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潜力巨大,拥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密度、比强度、比模量等全方位力学性能,成本、制造工艺及技术等主要瓶颈不断实现突破下,未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在汽车产业迎来飞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将成为碳纤维应用突破,未来五年碳纤维在汽车工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2012-2015年汽车领域碳纤维的需求量有了大幅增长,2016年汽车领域对碳纤维需求量达到了9000吨左右,2020年有望达到1.1万吨。随着汽车制造业对车身轻量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碳纤维材料的需求也必将稳步增长。2020年风电叶片领域的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2.7万吨,未来的增长率将维持在10%左右。风力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先于光伏发电受到全球各国的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商业化发展以来,经历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长。大风机每千瓦电量的总生产成本,普遍会随着风机7
的增大而降低。而在备受瞩目的海上风电市场,也要使用功率更大的风机和更长的叶片,用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全球风机大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出于经济性考虑,当前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而碳纤维风机叶片与现在主流的玻璃纤维叶片相比,在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的条件下,重量轻30%以上。根据测算,当风机叶片长度超过40米时,考虑到材料用量、劳动力、运输和安装等方面成本的下降采用碳纤维制作叶片相比玻纤更为经济。国外主要风电叶片制造厂家,如VESTAS,GEMESA-SIEMENS,NORTEX,GE和LX,已采用碳纤维材料制造叶片,例如丹麦LM公司61.5m长的5MW风机叶片中,在横梁和翼缘等要求较高的部位使用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单片叶片质量17.7吨;Vestas在为V90型3.0MW风机配套的44m系列叶片主梁上野使用了碳纤维,叶片自重只有6t,与V80型2MW、39m叶片自重一样。 随着风力发电厂逐渐从内陆转移到海上,风电叶片的大功率化和大型化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大风机每千瓦电量的总生产成本也会随着叶片的增大而降低。在碳纤维成本的持续降低以及叶片复合材料工艺创新的刺激下,2016年风电对碳纤维的需求迅猛增长。根据预测,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从2014年的47GW增加到2018年的64GW,根据碳纤维在风机叶片中的渗透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进行预测(2014年为12%),2018年风电领域碳纤维的需求到将达到2.2万吨,2020年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