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医案》另述

合集下载

云南名医吴佩衡治疗小儿麻疹验案举隅

云南名医吴佩衡治疗小儿麻疹验案举隅

麻 疹是 由外 感 麻 毒 时 邪 侵 犯 人 体 所 引 起 ,以 高 调 护 失 宣 ,则 为 逆 证 。若 邪 毒 内陷 ,炼 津 成 痰 ,阻 于 热 、身 出皮 疹 为 主 要 表 现 的 急 性 传 染 性 疾 病 J。 民 肺 络 ,闭 阻肺 窍 ,而 为肺 炎 喘 嗽 ;若 麻 毒 壅盛 ,内迫心
院院长 ,云南 四大名 医之一 。吴老从 医 60余 载 ,擅 之状 ,疹毒先 由口鼻侵入 ,再侵犯肺 胃,表现 为发热
长 诊 治 中 医 内 、妇 、儿 科及 诸 多 疑 难 病证 。其 治疗 小 咳嗽 、鼻 塞 面肿 、涕唾 黏 稠等 症 状 。但 又 与 一 般 风 热
儿麻 疹 有 较好 疗 效 ,特 别 是 阳 虚 阴 寒 的麻 疹 危 重 患 表证 不 同 ,麻疹 是 麻 毒 内蕴 肺 胃 ,由里 达 外 ,发 泄 于
儿 ,每 用 四逆 汤 、白通 汤 等扶 阳散 寒 ,常 能 化 险 为 夷 , 肌 肤 而见 疹 点 。若 患儿 体 质 强 壮 ,易 于 托毒 外 出 ,邪
曾著有 《麻疹 发 微 》。
尽 从 肌表 而 向外 发越 ,热退 疹 收 则 为顺 证 ,可 不 必 服
1 病 因病 机
药 。若 患 儿 体 质 虚 弱 ,无 力 托 毒 外 出 ;或 治疗 不 当 ,
基 金 项 目 :云南 省 科 学 技术 厅 一云南 中医 学 院应 用 基础 研 究 联合 专 项 [(NO:2015FB205(一010)] 作 者 简 介 :李建 梅 (1979一),女 ,硕 士 ,馆 员 ,研究 方 向 :中 医文献 整 理 。
1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18年第 39卷第1期
间感 染麻 疹 病 毒 ,可 通过 母 婴 传 播 的方 式传 给胎 儿 , 毒 ,以透 为 顺 ,以清 为 要 ,透 发 、解 毒 、养 阴 是 治 疗 麻

“火神派”再述

“火神派”再述

・壶天漫笔・36・ 收稿日期:2004-10-19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火神派”再述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学术思想;宗师;传人;著作;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1-0074-02 去年曾写过一篇《火神派述略》(载本刊2004年3期),感到意犹未尽,同时又搜集了许多新资料,故而再议这一话题。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者说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抑,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

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

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1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重视阳气作用,善用扶阳方法治病,对阳虚阴盛病症的辨识深刻而全面,擅用大剂姜附等辛热药物,在有些方面超过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

当然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与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有所不同,这一点笔者将在以后介绍。

2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

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著名中医学家吴附子,治病精髓原来...

著名中医学家吴附子,治病精髓原来...

著名中医学家吴附子,治病精髓原来...人称“吴附子”的吴佩衡,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从医六十余年,大力倡导经方学理,强调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的精髓,辨证论治为临证诊疗的准则,他尊古而不泥古,毕生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中医学贡献了一生。

吴附子临证经验丰富,在用药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总结起来便是:善用峻药、推重攻邪!吴附子到底是如何用药的?且看正文!一、用药峻重,推崇“十大主帅”张景岳曾以人参、熟地、附子、大黄比喻为“药中四维”,推人参、熟地为良相,附子、大黄为良将,颇有见地。

但其用药,则多重相而轻将,用药不离熟地。

吴佩衡则善于用将,常用附子、大黄,起死回生,特色鲜明。

他以擅用附子著称,扩大来说,他擅用以附子为代表的峻重之药,这是其一个基本风格。

这有两点含义:其一,“峻”指擅用峻烈有毒的药物,如附子、大黄等;其二,“重”指剂量超重,“破格”超过常规。

合而言之,即用药峻重。

这两点,正是吴氏突出之处。

“病至危笃之时,处方用药非大剂不能奏效。

若病重药轻,犹兵不胜敌,不能克服……只要诊断确切,处方对证,药量充足,即能克敌制胜,转危为安。

古有‘病大药大,病毒药毒’之说,故面临危重证候勿须畏惧药毒而改投以轻剂。

否则杯水车薪,敷衍塞责,贻误病机则危殆难挽矣。

”(《吴佩衡医案》)在《医药简述》中,吴佩衡对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10味药品的性味、功效,详予阐述,认为“此10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症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

考十大主帅诸药,有温热之附子、干姜、肉桂、细辛;解表之麻黄、桂枝;清凉之石膏、黄连;攻下之大黄、芒硝,均为经方常用主药。

临证善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以扶阳,每用石膏、大黄、芒硝、黄连以泻火驱邪,集寒热两类药物中之攻坚祛邪峻品,形成十分鲜明的重攻风格。

吴佩衡老师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

吴佩衡老师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

吴佩衡老师——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

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

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三才”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潜阳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所以,“潜阳封髓丹”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

前者“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郑钦安是这样解释的∶“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者“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在阅读《医理真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元气不纳”、“元气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气不归源”、“孤阳上浮”或者“虚火上冲”,意思都是一样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状∶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咳嗽,面红等等。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郑钦安还是用龙来做比喻∶“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中医火神派探讨》5

《中医火神派探讨》5

《中医火神派探讨》5《中医火神派探讨》5(五)医案例举和临床经验下面举火神派医家有关真气上浮各症的临床经验和若干案例,领略其理法方药特色。

应当指出,本节所论病症均系按阴阳辨诀判为真气上浮即虚阳上越所引起者,实热或阴虚阳浮引起者不在此例,读者自当明察。

1.齿牙肿痛吴佩衡治案:孙某,男,38岁。

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一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

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

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

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

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附片45g,炙龟板9g,肉桂9g(研末,泡水兑人),砂仁9g,细辛5g,黄柏9g,白芷9g,露蜂房6g,生姜12g,甘草9g。

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

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吴佩衡医案》)。

此属虚火上浮所致牙痛,极易误为实火。

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似属外感火热。

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

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说到底是阴火。

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其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成。

2.齿衄吴佩衡治案:王某,男,32岁。

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

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

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

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

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

气者,阳也。

血者,阴也。

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

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

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附片60g,西砂仁20g(研),炮黑姜26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人),焦黄柏6g,炙甘草10g,龟板13g(酥,打碎)。

吴佩衡应用附子的经验

吴佩衡应用附子的经验

吴佩衡应用附子的经验吴佩衡应用附子的经验傅文录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吴佩衡教授(1886~1971),名钟权,云南四大名医之首,火神派当代重要传人之一。

笔者曾撰文称其为火神派重量级人物,人送雅号“吴附子”,足见其应用附子颇有特色。

由吴佩衡原著,吴生元、吴元坤整理新出版的《吴佩衡医案》一书,是我们研究与学习吴氏应用附子的重要资料,现就其书中应用研究附子的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应用,范围广泛《吴佩衡医案》一书中,共收集医案85例,其中应用附子的医案共计56例,占65. 9%,也就是说在其所治的病人当中,有约6成以上的人应用了附子,同时这也反证了过半数的病人为三阴虚寒病症。

在56例应用附子医案中,病种涉及内妇儿三科,且这56个医案之中,基本上涵盖了中医认为的外感与内伤两大病种。

内科病证涉及到(按现代病名分类)约30个病,如疟疾、重感冒、肠伤寒、头痛、咽炎、肺脓疡、肝炎、肝硬化、冠心病、胃病、便秘、蛔虫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肾炎水肿、肾结石、睾丸病、牙痛、牙龈出血、眼病、风湿性关节炎、下肢静脉曲张、胆囊炎等。

妇科病症主要涉及到月经不调、妊娠出血、小产或产后出血、急慢性乳腺炎。

儿科病证主要涉及小儿发热、惊风、肺炎及麻疹合并症等病症。

内科病症治疗范围,年龄从13~64岁,最多的年龄阶段在20~30岁之间。

儿科病者年龄最小者2个月,大者13岁,年龄悬殊较大。

妇科病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2.附子量大,重视久煎吴佩衡教授,人送雅号“吴附子”,从这个雅号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吴佩衡教授应用附子的风格,笔者曾撰文称其为“火神派重量级人物”,也是从他应用附子量大而说的。

纵观《吴佩衡医案》之中,吴佩衡教授应用附子的量是足够的大,如1例2个月小儿,患者急惊风,附片应用20g,对于1个2个月的小儿来讲,这个附子20g的剂量,已经是超乎于一般人的想像与胆识。

又案伤寒少阴阴极似阳证(肠伤寒),13岁之男孩,一起手吴佩衡教授就是附子250g,二诊渐加300g,400g,后又减至300g,共计服用12天左右,得以病愈。

四逆汤

四逆汤


发热不退——阴盛格阳证 病人是个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请过很权威的西 医会诊,用过各类抗生素,但是体温始终不降,也服 过不少中药,病情仍不见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 把我们学院属下的名老中医都请去大会诊,林老也是 被请的其中一位。名老荟萃,当然要各显身手,各抒 己见。正当大家在聚精会神辨证分析的时候,林老被 病人的一个特殊举动提醒了。当时正是大热天,喝些 水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病人从开水瓶把水倒入杯后, 片刻未停就喝下去了,难道开水瓶装的是温水吗?林 老悄悄地触摸一下刚喝过水的杯子,杯子还烫手。大 热天喝这样烫的水,如果不是体内大寒这绝不可能。 仅此一点,一切都清楚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 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大剂四逆汤加味,药 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肉桂,服汤1剂,体温大降, 几剂药后体温复常。(《思考中医》)

喉痹(慢性咽炎) 李某某,男,36岁。1971年5月,咽部有异物感,吞 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症。某某 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 素类,并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后续服清咽利 膈、泄热解毒中药约半年,咽喉病患益重,并出现恶 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完谷不化等症。自疑 “癌”变,思想包袱沉重。于1972年2月22日来蓉求 治。现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呆,便溏,头 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质偏淡苔微黄滑,脉弱无力。 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气虚微,因肾阳虚衰,阴气 上腾,痰湿上干清道,日久凝聚较深,致喉痹难愈。 以大剂四逆汤,壮阳驱阴,加上肉桂温营血,助气化, 益火消阴,散寒止痛。处方:制附片120(久煎),干 姜60,炙甘草30,上肉桂12(冲服)。3剂,咽痛痹 阻之症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气血皆亏,应培补 脾肾,以理中丸加阴阳平补之品为丸,嘱其缓服。月 余后其友来告,患者已病愈上班。1979年8月3日追访, 至今良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佩衡医案》另述
摘要:吴佩衡作为云南四大名医之首,火神派的重要传
人之一,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挖掘和
研究。本文通过从理论思想、辨证技巧、用药方法等不同角
度研究《吴佩衡医案》,尝试挖掘吴佩衡学术内容的精华,
从而为当今中医对于吴佩衡先生的认识提供更为深入的参
考。

关键词:吴佩衡;名医经验;火神派;附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234903-0012-03
吴佩衡,名钟权,云南四大名医之首。因为吴老强调阴
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并善用重用附子,人称“吴附子”,
他十分推崇郑钦安的学说,他曾说过“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
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
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
基本材料。”所以被后世认为是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但我们深
入研究《吴佩衡医案》后发现吴佩衡学术思想不仅仅是扶阳,
吴老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均有深入的
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与其说吴佩衡是火神传人,不如说是经
方大家,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扶阳学术思想只是吴老学术思
想的亮点,而不是全部。我们在学习应用扶阳理论的同时,
应不断从内涵与外延方面挖掘整理吴佩衡学术思想,通过对
《吴佩衡医案》的研究,作者归纳了吴佩衡学术思想除扶阳
之外的其它学术精华,试论如下。
1究阴阳,祛邪火
吴佩衡老先生之所以成为火神派重要传人,乃是因为他
对温扶阳气之法及附子、干姜一类温热药物运用技术的炉火
纯青。而后世也有资料表明并非吴老偏用附子,而是被介绍
去的病人多是得了虚寒证而已。因为吴老认为“真阳之火能生
气,邪热之火能伤气;邪热之火必须消灭,真阳之火则决不
可损也。只有真气运行不息,才能生化无穷,机体才有生命
活动。”关于“真阳之火决不可损”这一点,在他的医案中次数
较多且大剂量的使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就可以验证。但
老先生在提出“真阳之火不可损”的同时,也提出了“邪热之火
必须消灭”。在《吴佩衡医案》85例医案中,使用石膏15案,
50 g以上3例,30 g以上8例,大黄12案。其白虎、承气
汤在瘟疫病、春温病、暑证、麻疹后等的应用中也是辨证准
确即加以应用,收效良好。由此可见,吴老的学术思想从整
体上来说仍是讲究辨证论治,阴阳平衡。
2主攻邪,攻为补
笔者在翻阅吴老医案的过程中,发现吴老的处方中很少
出现补益的药物,尤其在首诊中出现的更少。除沙参、麦冬、
当归合并用于瘟疫病、暑证、春温病导致的兼夹有虚的案例
外,黄芪等的使用也大多仅限于各类病证后期的调理。其处
方用药多是以十大主帅为代表的祛邪药物,首诊更是如此,
后经查阅资料得知吴老推重仲景学说,在用药方面崇尚“攻之
即所以补之”的理论。其尝引陈修园之说抒发己见:“以毒药
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等法,是模棱巧术。”认为祛邪
为首要,邪去正自安,所以很少使用参、芪、地、归等补益
药,在首剂使用更是不多。
3崇经典,重经方
吴老擅用经方治病救人,曾多次使用经方使危重病人转
危为安,被传为佳话。读《吴佩衡医案》,在吴老先生的85
例医案中,首诊使用经方案例就有57例,约占总案例数的
67%,且临床疗效极好,可见老先生潜心研究医圣张仲景的
处方用药要旨,大有收获。老先生特别擅于运用先后天病重
之方干姜附子汤、附子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来壮人体心肾
之阳兼暖脾胃以帮助后天的气化,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
少火生气。处方用药灵活变通,胆大心细,多次大剂量的使
用附子治疗三阴病,救人于危难之际。同时拘泥于古方,擅
于配伍,例如附子配干姜以温中躁湿,配桂枝以强心,同时
配细辛、桂枝以温经散寒等。在其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
吴老用《伤寒论》中的诸方得心应手,屡有奇效。
4精于辨证,大剂起效
吴佩衡老先生曾说:“病至危笃之时,处方用药非大剂不
能奏效。若病重药轻,犹兵不胜敌,不能克服。因此,处方
用药应当随其病变而有不同。……古有‘病大药大,病毒药
毒’之说,故而临危重证侯勿须畏惧药毒而改投以轻剂。否
则,杯水车薪敷衍塞责,贻误病机,则危殆难挽矣。”这一点
体现在老先生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敢于大剂量使用药物
而起效。例如在瘟疫病燥热内结证案例中,吴老根据患者病
情辨证为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
真阴灼尽,危殆难治,遂投以清热凉下之剂,石膏用至60 g,
生大黄30 g,配合使用枳实、厚朴、芒硝、知母、生地等以
助君药凉下之力,患者服后即神识转清,脉静身凉。足以见
其辨证准确,且用药剂量充足。其在诊疗伤寒病少阴阴极似
阳证中应用附子就益发精熟,“吴附子”的雅称也是由此而来。
其在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的案例中附子、干姜用量极大,
附子最大用至400 g,而干姜最大剂量也用到了150 g。该案
例中,初诊时吴佩横老先生附子即用到250 g,干姜50 g,
然而患者服药后,出现整夜烦躁不宁,不能人寐的症状。吴
佩衡老先生仔细查看患儿后,认为患者阴寒太盛,而阳气太
虚,虽得阳药以助,然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攻,力不胜
病,犹兵不胜敌,故将附子用量加至每剂400 g,干姜也加
至每剂150 g,且让患者昼夜连服2剂,最终挽回厥脱重症。
读至此案,甚是感动,其辨证准确及处方药物用量之充足皆
令人惊叹。。
5药如用兵,擅用主帅
在吴老的医案中,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
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这十味药的使用案例数较高,
且皆为其针对临床所见各类病证所下处方中的主药,不可缺
失。吴老在他的《医药简述》一书中对这十味药的性味、功
效及临床应用有以下阐述:“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
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
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病效若桴鼓,
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症及顽固沉病,亦无不应手奏效”_2 J。
在他的85医案中除了其中的4案以外,其余每案都使用了
这十味药物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
上表中的十味药物即吴老口中的“十大主帅”,均为祛邪
之品。其中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辛药性辛热,
且部分药物属辛热药物中的峻猛之品。石膏、大黄、芒硝、
黄连性味寒凉,且属于寒凉药物中力道较大的几味。这两类
药物同时使用的案例不多,仅温清并用治疗腕腹痛、虚寒胃
痛和蛔厥腹痛的乌梅丸方与温通并用治疗气虚便秘的温脾
汤。附子、干姜、肉桂、细辛常同时用于各类阳虚寒证,需
要温通之力的则加以性温且能通达之桂枝。麻黄则多用于各
类需解表病证,若合阳虚则多与以上几味温阳药同用。四昧
寒凉药物亦根据临证所需选择应用,需清者用黄连、石膏,
需通者用大黄、芒硝,如需凉下救阴时则白虎、承气共用。
有些学者根据吴老的经验做出总结:“可见阴证阳证,无论微
甚,均可十大‘主帅’中求之,”如果能够熟悉其中配伍,则
“诸病几能迎治而勿多他求”。
6结论
吴佩衡老先生临证六十余年,虽然被中医界认为是扶阳
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从他的医案中可以看出其精于辨证论
治,讲究阴阳平衡,用药独具心得,临床经验极为丰富,远
不止“附子”一招,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发掘,继承创新,正如
吴老所言“古今�t理,极而难穷,欲得一守约之道,实未易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