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口译语篇建构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

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

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1. 引言1.1 引言概述英汉篇章结构的语法对比分析是一门跨文化研究领域,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篇章结构和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特性和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种基于主谓宾结构的语言,句子以主语为中心,谓语为核心,宾语为补充的结构比较常见。

而汉语则是一种基于主谓宾补结构的语言,句子以主语为核心,谓语为主体,宾语和补语为修饰的结构比较常见。

在篇章结构方面,英语通常采用线性结构,文字呈现方式直截了当,一般而言,英语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而汉语则较为灵活多变,篇章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的进行灵活调整,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通过对英汉篇章结构和语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运用习惯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对比分析的结论,更好地进行英汉语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 正文2.1 英语篇章结构1. 主题句和主题段落:英语篇章结构通常以主题句作为段落的开头,主题句用来概括该段落的主旨内容,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段落的主题。

2. 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在英语篇章中,段落之间通常通过逻辑连接词或短语进行连接,使得整篇文章内容连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 概括句和过渡句:在英语篇章结构中,概括句和过渡句的使用十分普遍,它们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同时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

4. 引言和结论:英语篇章结构通常包括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引言用来引入文章的主题,结论则总结全文内容并给出作者的看法或建议。

5. 句子结构:在英语篇章中,句子结构简洁明了,通常采用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同时也注重句子之间的平衡性和连贯性。

英语篇章结构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合理的段落安排和句子结构,使得文章内容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2.2 汉语篇章结构汉语篇章结构是指汉语语言中文章、段落、句子等单位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其中所使用的连接词、语法结构等。

口译翻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口译翻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口译翻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翻译和口译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从学术会议到商务谈判、政治会议,各种场合都需要专业的口译人员,因此提高口译翻译能力已成为许多人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口译翻译能力提升的策略,希望为广大口译爱好者提供指导。

二、口译翻译能力的含义口译翻译能力是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对语言、语法及文化差异准确把握并恰当表达出来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译员需要兼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技能,才能胜任翻译工作。

三、口译翻译能力提升的策略1.积累大量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口译翻译的必备知识。

译员应该熟练掌握语音、语法和单词等基础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扩充词汇量。

同时,对于专业术语的积累也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专业资料来积累。

2.注重听力训练听力是口译翻译的基础技能,译员应该注重听力训练。

可以通过听新闻、听音频,甚至可以模仿听力考试进行训练。

对于不同的语种,还可以借助听力教材和课程,通过聆听标准的语音和口音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译翻译的重要技能之一,因此需要适当进行相关的训练。

可以通过模仿、朗读、句型的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入英语角或法语角等社交活动,锻炼口语交流能力。

4.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学习跨文化交流是翻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译员需要尤其注重跨文化交流的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

5.提高专业素养翻译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

因此,译员需要不断学习行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可以通过参与翻译项目、跟踪科技进展、阅读相关行业的资讯和出版物等途径来进行学习。

四、结论本文主要介绍了提高口译翻译能力的策略。

需要提醒的是,口译翻译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要具备耐心和恒心。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对汉英交替传译语言结构重组案例研究》范文

《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对汉英交替传译语言结构重组案例研究》范文

《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对汉英交替传译语言结构重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英交替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分支结构的差异,这给汉英交替传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的汉英交替传译中语言结构重组的策略和方法。

二、英汉分支结构差异概述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汉语句子多采用意合的方式,以意群为单位进行表达,分支结构较为灵活,不严格遵循主谓宾的固定模式。

而英语句子则多采用形合的方式,以主谓结构为核心,分支结构相对固定且严谨。

这种差异给汉英交替传译带来了挑战,需要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对语言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汉英交替传译案例,我们将从理解、分析和表达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

案例一:原句(汉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

分析:在这个例子中,原句的分支结构较为明显,包含了两个主要意群。

第一个意群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便利,第二个意群则指出了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在理解阶段,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这两个意群的意思。

在分析阶段,我们需要将原句的分支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

我们可以将第一个意群作为主句,第二个意群作为状语从句或并列句进行表达。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英语表达中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

表达(英语):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 bring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ves. However, we should also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brought some problems, such as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四、语言结构重组策略与方法根据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汉英交替传译中语言结构重组的策略与方法:1. 理解阶段:准确把握原句的分支结构,理解每个意群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它既是语篇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在英汉翻译中保持译文语篇连贯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

本文重点论述了语篇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语篇连贯为翻译的首要因素是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的基础,同时探讨语篇连贯现象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篇连贯英汉差异翻译策略一、引言所谓“语篇”既包括话语,也包括篇章。

即不管它长短如何,也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语篇”。

语篇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单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而必须以语篇统辖字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的规律,探讨再现的途径。

二、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语篇连贯是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最初对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的,侧重于语言形式或语义上的衔接关系;而不是从认知上来分析。

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他们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他们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

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在国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策略探究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究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初中英语语篇教学,并介绍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篇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或一段对话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

通过语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词汇搭配、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交际中。

此外,语篇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策略1. 语境创设法语境创设法是指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语篇教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对话的语境,让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进行对话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篇中的语言知识。

2. 教材设计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语篇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短文,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推理作者的意图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篇中的信息。

3.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互相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每个学生阅读一部分并记录重点信息,然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合作完成一份综合摘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语篇理解能力。

4. 多元评价法多元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综合评价等。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英汉互译技巧

英汉互译技巧

韩刚B2A “译点通”笔译独家秘笈之:汉译英十大技巧一、中文结构“三步走”。

主要是指涉及政府外宣类题材的句子结构划分技巧。

所谓“三步走”,具体是指:中文长句中,第一步给出理念、指导方针或原则,第二步具体阐述在这种方针原则的指导下都做了什么或者要做什么,第三步给出结果或者要实现的目标。

在具体行文时,可以按照“每一步”信息的多少进行“逐步”切句或者灵活整合。

有了“三步走”原则,长句一点儿都不可怕!这一汉英句式逻辑分析技巧在实操训练中非常实用也极易掌握!详见各循环相关实例分析。

二、“孰轻孰重”要分明。

主要是指中英句子结构差异:中文结构“前轻后重”,中文结构事实、背景在前,表态、判断、结论在后,英文恰恰相反,是“前重后轻”。

结构差异了然于胸,“表态判断为主,事实背景为从”,在翻译时有了这样一个主从句框架搭建原则,逻辑一目了然,译文自然“行云流水”!详见各循环相关实例分析。

三、结构搭建“三剑客”。

主要是指汉译英时结构搭建常用的三个功能词或形式,即as, ing, with 。

译文结构好不好,它们说了算!可以不夸张地说,谁尽早熟练掌握了这三个功能词或形式,谁就能尽早步入汉英翻译的殿堂!详见各循环相关实例分析。

四、同义重复“并译”行。

主要是指中文具有前后呼应、信息重叠的特点,经常使用四字甚至八字表达同一意思,英译时必须压缩合并减译,提取核心意思,力求简洁、流畅,如:骄傲与自豪,千山万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等。

中文还有一个典型特点,即“双动词现象”,如:调整和优化,提高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完善。

以“调整和优化”为例,这两个词在具体上下文中往往属于同义动词,调整的目的就是优化,而优化就是一种调整,直接取同义翻译即可。

详见各循环相关实例分析。

五、“千变万化”增张力。

主要是指中英翻译要“千变万化”,“同义发散”,选取不同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诠释,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等等,以此来凸显英文语言的多变性。

这与平时大家学习英文写作的要求完全一致,即,同义词替换多多益善!要从写作的高度看翻译!详见各循环相关实例分析。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方 实现 人 际沟通功 能 的语 言单 位 。 篇章 语言 学家 d eur d 和 De i 18)将 篇 章视 为一 种 交 际活 动 (o mmcfeocr ne ,主 eBaga e n r s r(91 se ci ti i cul c) n av  ̄ 张 “ 篇章 应定义 为满 足七个 组篇 标准 的交 际事 件 ,若 其 中任何一个 标准 被认 为没有 得 到满足 ,该 ‘ 章 ’就 篇 不具备 交 际性” 。这 七 项标 准 是 衔 接性 (oei ) chs n 、连 贯 性 (oe ne 、意 向性 (n noat) o chr c) e it tnly 、可接 受 性 ei i (cet it) acpa ly、语境 性 (iaoat) bi sutnly 、信 息 性 (n raoavy t i i iom fnti )和 互 文 性 ( tt tat) f i it iee uly ,在 这 七 项 标 准 n rx i 中 ,衔接 和连贯 是最 重要 的 ,因为这是 实现其 它手段 的基本 手段 ( 引 自唐青 叶 ,20 ) 转 09 。 在 口译 中 ,译员 听辨 发言人 的语音链 ,先 作理解 分析 ,理解 的过程 是得 意忘 言 ,得 鱼忘 筌 ,而这 一 阶段 是 口译 最 难 的阶段 ;然后 是译语 产 出。在 口译 的 目的语语 篇 中 ,衔 接 和连 贯 同样 是最 重 要 的语 篇 构 成要 件 , 否则 就会前 言不 搭后语 ,语 无伦 次 ,意 义含糊 ,逻辑 混乱 ,虽译犹 未译 也 。 二 、合乎译 入语 规范 的译语 语篇建 构 在各 种 口译 理论 中 ,释意理 论是上 世纪 7 年代 至上 世纪末 在世界 范 围 内具有 重要 影 响的一 种 翻译 理论 , O
“ 概念 ,即口 中篇章理解基础不是语言 ,也不是事先能切割成段落 的陈述 。每个 听者认知知识水平不 同, 译
[ 收稿 日期 】2 9 2 2 O —1— 2 O
[ 基金项 目]上海 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 年教 师科研 专项基金项 目 (j—oo 1。 g d 74 )
[ 作者简介 】马德 忠(93 , 灵璧人 , 1 一)安徽 7 上海工程技术 大学基础学院讲师 , , 硕士 从事翻译理论与 实践研 究。


语篇及 语篇 特征
H ldy和 H sn (96 ai la aa 17 )指 出 “ 篇是人 们交 际过程 中构建 的一种 不小 于小 句 的语 言单 位 ,但更 重 要 的 语 是 ,语篇 不是语 言形 式单 位 ,而 是意 义单位 ” 。笔者认 为语 篇 是通 过 词汇 和语 法 实 现衔 接 ,通 过 由语 篇 提供 的知 识和关 于这 一世界 的先 前知 识加 以不 断的整 合 实现连 贯 ,言之 有 物 ,言而 有 序 ,言之 有 “ ” 理 ,是 交谈
21 00年 3月
Ma . O 0 r2 1
汉 英 口译 语 篇 建 构策 略探讨
马 德 忠 , 刘 晓 民
( 上海 工程技 术大学 基础 学院 ,上海
【 摘
212 ) 060
要 ]我 国译员在建构 目的语语篇方面有按照译入语规 范建 构 目的语语篇 的 自由权 力 ,但 是有 时
也会有制 约的因素 ,所 以致使有的 目的语语篇不甚合乎译入语规范 ,这往往是 由意识形态 、源语话语
“ 语篇”在英语里有 t t d cu e e 和 ior 两种说法 ,在不 同学者的论著 中有着不 同的定义 和外延。有 的学者 x s s 主张 ,t t d cus e 和 ior x s e分别指 书面语 言和 口头语 言 ;有 的语言 学 家用 t t 书面 语 言 和 口头 语 言 ;还 有 些 语 e 指 x 言学 家用 dsor 指 书 面语言 和 口头语 言 。在本 文 中 ,“ 篇 ( s us) i us c e 语 i o e d c r ”主 要指 译 员在 口译 工作 中所 视 听 的源语 书面语 或者 口头语 言 “ 文本 ”以及通 过 口译 产 出的 目的语 口头语 言 “ 文本 ” 。
模式 、文化倾 向性造成 的。这就要 求培养译员 的过程 中除了注意加强学生双语能力 、拓宽双文化视 野 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特有的翻译思维模式和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以及提高学 生捕捉源语语篇 中的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的细 微 差 别 和 各 种 文 化 倾 向 性 的 意识 。
[ 关键词 】口译语篇 ;源语语篇 ;目的语语篇 ;译入语规范 ;意识形态 [ 中图分类号 】H 1 . 3 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18 (000 0 8 7X 2 1)2—01 —0 17 3
广泛应 用 于指导 口译 实践 和 口译 教学 ,培养 出了大批 优秀译 员 。法 国释 意派在 分析 了字 、词 、句 、话 语 等级 的翻译 后得 出结 论说 ,只有 充分 体现讲话 人 的 “ 言” 的话 语语篇 才是 交际 翻译 。因此 ,翻译 的信 息 和 内容 欲 的对 等 只能够建 立在语 篇 的层面章翻译 中……翻译理论通过实验提出 “ 语言对应 ” ( rs nec)和 “ c r p dne oe o 意义对等” (qil c)概念 ,认 为,篇章的整体意义、提喻概念等采用对 等翻译方 e ve e u an 法, 单一意义的词 ( 如数字 、专有名词等)采用语言对应翻译方法。勒代雷最终提出了翻译中的 “ 意义单位
第 2 卷第 2期 9
V0 . 9 No. 12 2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u a o C a cu om l n e i ( u aie dSc l c ne) or l f h, hnN r a U i rt H m n sa oi i cs n c v sy i t n a 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