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_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_廖小健

合集下载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有华裔、马来人、印度人、泰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东南亚的民族认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

一、华裔文化和民族认同华裔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已经成为了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华裔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扎根已久,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在新加坡,很多年轻人都穿着传统的中式衣服去参加婚礼、节日等宴会。

他们也会弹奏古筝、演奏二胡等传统乐器。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获得了认可和喜爱。

东南亚的华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珍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展现华裔的民族认同。

二、马来文化和民族认同马来人是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马来人喜欢穿着传统的马来服装,这种服装像一种独特的标志,彰显着马来人的民族认同。

马来人还有许多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都反映了马来人独特的文化。

马来语是这个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它是官方语言之一。

马来人在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向长辈行礼、尊重老年人等等。

这些特点都在传递着马来人深厚的民族认同。

三、印度文化和民族认同印度人在东南亚地区定居已经有了两个世纪,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印度人的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而且已经融入东南亚的文化中。

印度人在东南亚的阿育吠陀和瑜伽课程非常受欢迎,他们还会传授自己的印度菜谱,这些菜品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被广泛传播。

印度音乐在东南亚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像印度歌舞片等多种印度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都展示了印度人对东南亚文化的认同。

四、泰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泰族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泰国的文化在这个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人口文化有何异同?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人口文化有何异同?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人口文化有何异同?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各个国家的人口文化也变得越来越不同。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它们的人口文化又有何异同呢?下面将为您逐一分析。

一、出生率在出生率方面,印度尼西亚比中国高。

尽管印度尼西亚的出生率已经逐渐下降,但其仍旧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出生率。

而中国则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逐渐控制了出生率,现在已经进入了有限生育时代。

1.印度尼西亚出生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文化信仰的影响,早期的印度尼西亚人非常看重家庭和亲属,很多家庭会选择生更多的孩子来延续家族的根脉。

此外,印度尼西亚的宗教文化也对出生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而中国的出生率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是国家的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改善也促进了人口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结构在家庭结构方面,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都非常注重家庭的关系,都倡导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但是在实施程度上有所不同。

1.在印度尼西亚,家庭关系十分密切,三代同堂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十分紧密,经常会为家庭中其它成员着想。

2.而在中国,虽然也很注重家庭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代同堂已经不再流行。

许多小家庭的出现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婚姻状况在婚姻状况方面,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同样存在一些差异。

1.在印度尼西亚,大多数人选择在较年轻的时候结婚,男方会对女方的家庭进行婚姻经济补偿,女方则通常会放弃工作,照顾家庭和孩子。

2.而在中国,由于婚姻观念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或者选择不结婚。

同时,女性也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不再把婚姻看作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方面,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1.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其中伊斯兰教是最主要的信仰之一。

虽然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世俗国家,但是宗教信仰相对比较重要。

2.而中国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国家,早期的儒学思想和现在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传统宗教信仰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突出。

好奇大叔-【一看印度人】从民族性看国家作为-中文(简体)

好奇大叔-【一看印度人】从民族性看国家作为-中文(简体)

我是大叔开聊前先科普一下Maama (மாமா)是淡米尔语“叔叔”的意思各位在马来西亚会常听到的马来西亚人将印裔回教徒熟食摊叫做“Mamak 档”里头那个Mamak就是“叔叔”的意思翻译过来就叫做“大叔的档口”自从中印边界发生了群殴事件之后很多朋友要大叔聊一下印度大叔一、不是尊贵的闭门学者二、也没在印度生活过这辈子就只到过印度两次加总起来半个月都还不到根本就谈不了只不过虽然谈不了印度但却能谈一谈印度人因为印度人是马来西亚是三大种族之一呀在马来西亚有220多万人左右差不多占了总人口的7%每10个华人就对得上3个印度人大叔的印度朋友多了去无论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吃个饭、交个罚单就连走在马路上都不时要和印度人碰头所以还是比较了解的很多大叔的中国朋友对印度人都有一些刻板印象像种姓制度、瑜伽、跳舞、大胡子、宝莱坞他们都很好奇这些特征又会不会也反映在海外的印度人身上呢?那这期咱们就来聊一聊印度人不久前大叔看了某个访谈节目嘉宾在中国某大公司任职到印度常驻过3年据他本身说他对印度那是非常的了解“和印度人有过广泛的交流”“对印度也有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哦然后他给出了一个四个字的结论--“不可思议”从言行态度、处世思维、价值观念全都“不可思议”好吧这位“独立学者”挺逗的哈因为一般都只有神学顶梁棍的论文才能这么科学搞得主持人那叫一个懵逼但主持人是大叔特别欣赏的媒体人无论如何还是帮学者整理了一些论点比如说“印度人都是贪小便宜的”印度人得寸进尺的个性那是众所周知的至于缘由呢我们先搁着下回才聊那印度人到底是不是就只“贪小便宜”那么肤浅呢?大叔不是什么“独立学者”当然也研究不出什么精辟的结论来不过今天倒是可以就长期实际相处的印度朋友、同学、同事、客户、教友。

还有印度社群的实况和大家聊一聊他们的一些特性那聊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对了解印度的印度人会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但对一个千年老民族来说“民族特性”这东西那倒是跑不了的什么是“特性”呢?就是那些扣除不同的客观条件之后绝大部分同类都还共有的性质那才叫“特性”比如说10个同族的人在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的环境之下还有8个都一样贪小便宜那“贪小便宜”便成了这群人的“特性”了就像海外华人勤劳肯干、重视教育坚毅不拔自我修复能力超强和平的时候一盘散沙被欺负的时候倒是会团结一致平时可以吃点小亏但是绝不容人碰我饭碗但做人最好低调一点别去无事生非、没事惹事的这种性格全世界都一样别人可没这个那是骨子里的东西水洗不清那就叫“民族特性”但像新加坡男人怕死、怕输、怕老婆的性格那是特定环境下的变种随着时代推演是会不断改变的虽然也是很多华人的共同性格但毕竟有地域局限算不上中华民族的特性只不过“怕老婆”倒是挺有趣的如果你本身懂得多几种语言就会发现全球也只有中文有那么多种形容词来形容所谓的“惧内”什么“惧内富”呀“老婆奴”呀“耙耳朵”呀“算盘侠”呀什么的几乎每个省份、每个城市线上线下都有各地方专用的江湖称号这种相处之道印度人绝对没有马来西亚报章上常报导的虐妻致死、超级家暴男等等而这些新闻可以说印度家庭几乎占了8成我们都知道穆斯林是可以娶四妻的说的好像回教徒最会虐妻了但事实上现代社会里一夫一妻的穆斯林家庭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也是最少发生家暴家庭幸福感特高的所以约束在法律底下的家庭不一定就有爱情在解放的法律下自我约束的那才叫做真爱啊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就得从根源上去萃取特性必要时才能对症下药大叔不是“独立学者”没什么理论就只懂干这个那印度人的特性又是什么呢?别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事儿然后才慢慢理解一些客观事实顺便说一下看大叔的视频就千万别只冲着结论去因为大叔的视频基本上是不会给结论的过程才是戏肉但如果您想要先有个底那大叔推荐您一个关键词--“歧视”不是别人对印度人的歧视是印度人对所有物种的歧视“物种歧视”是人类的本性是的没错是人类的本性因为歧视别人会让自己感觉良好感觉优越感觉自己没那么差所以心理越脆弱的人就越喜欢歧视别人而越喜欢强调“不可以歧视别人”的人没说出口的隐台词其实就是最极端的歧视嘛对不对?总之歧视别人可以让弱者汲取最大的自信心满足自己继续自豪下去的需要盎格鲁撒克逊人如此大和民族如此中国人、你、我也都不例外只不过我们都不够脆弱不能发挥得像印度人那么淋漓尽致就是了当然一个十亿级的民族特性的养成也绝不会那么简单所以大叔不会一语以蔽之毕竟一种米样百种人印度人当中还是有出类拔萃的大叔今天不是谈什么既定观念而是就大叔所认识的印度朋友及事实史观分享一些大叔的观察所得所以且听大叔慢慢说来如果有什么不对的也希望大叔频道里少有的几个印度朋友能一起来参与讨论别怀疑大叔频道里的确有印度朋友还以微信用中文+英文和大叔交流讨论过那大叔会不会因为有印度朋友在这里就不太敢说呢?别担心不会的哈是事实的东西就不怕拿出来讨论交流大叔做节目为的不是捞金所以也拜托别要求大叔两天开一期一天开两期尽说些忽悠人的废话大叔不爱刷存在感说的都是可以印证的事实用任何一种语言呈现都经得起考验要您不仅能听得进去也用得出来那才有意义对不?那为什么马来西亚有那么多印度人懂中文呢?看大叔频道的朋友们应该都懂马来西亚的国家义务教育有三大源流除了以马来文教学的“国小”之外还有以中文教学的华文小学简称“华小”和以淡米尔文教学的印度小学简称“淡小”这个“淡米尔”是Tamil 的音译中国就翻译成“泰米尔”马来西亚的中文翻译会将文化交叠考虑在避讳当中大叔觉得这点还是蛮重要的就像大叔一直到念高中的时候才知道泰姬陵原来不在泰国为了不混淆“泰国”的“泰文”及“泰米尔纳德邦”的“泰文”中文翻译便用了“淡米尔”所以接下来大叔说到的无论是“淡米尔”或是“泰米尔”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தமிழ்”在马来西亚70%的华人会将小孩送到华小学习但只有35%的印度人会将孩子送到淡小去受教育那其他的印度人呢?上流社会会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受英文教育中等家庭会送到国小或是华小这就是懂中文的印度人的由来了当然一部分中产家庭的小孩也会送到淡小而淡米尔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相对比较基层的印度人尤其是以干农活的垦殖民和基础劳动阶级居多不是因为他们热爱本族的文化更多是因为家长本身也不太懂其他语文所以渐渐的使用淡米尔语的马来西亚印裔就几乎变成了“低等印度人”的代名词了有人就会问了不是说印度人都是语言天才吗?哪可能“不太懂其他语文”的?说实在要是单论学口语印度人确实比较强没办法那是因为在印度本土的语言种类实在太多了在海外印度人又实在太少了而且小社区里还充斥着各门各类、各种各样的歧视基本团结不起来只懂一门语言是活不了的所以说那些是被生活硬生生给逼出来的求生技巧但学校里教的都是学问可不是买菜哈拉、求饶打屁语言加文字文法加科学的那就没那么简单容易了马来西亚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提供统一印度语文教育的国家级政府至于印度呢我们都知道印度正经事干不了太多但人多、神多、话多那是肯定的只不过团结的人口那才叫红利分裂的人口那叫压力印度上千种语言并行就连编撰一本教科书都成问题所以在印度除了北部几个邦的教科书长得比较“像”之外绝大多数邦的教科本那都是108般变化千奇百怪各施各法的虽然说英语和印地语是印度学校的必修科但事实上全印度被用作教学媒介的语言就多达22种而印度政府鉴定文盲的标准更有趣只需要你能用任何一种文字在纸张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那就不算文盲了所以印度的文盲率近几年来正在逐渐的下降啊而事实上很多时候负责鉴定的官员也不知道你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是对是错因为他自己也没学过呀这么多种语言的有谁学得透呀?所以印度学校里的很多学科资料连专有名词都没办法统一更别说思想教育了也因此在离开了基础教育之后只好用英文作为向上衔接的唯一标准但你要以为那不就语言统一了嘛?那也想太多了如果你到过印度实地走走就不难发现除了专业人士和城市里长得比较大的店家一般人根本就连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都没有你说当初将他们殖民了上百年的英国人难道就不知道这种情况吗?当然知道啊不仅知道而且还给这个已经够多姿多彩了的语文环境帮了不少忙呢!要不哪能殖民得那么巴适(舒坦)呀?如果印度人一早就能顺畅沟通那殖民的难度可就大了就是这种猪狗牛羊混杂的地方语言彼此不通、文化不彰那才真叫一个方便!英国人这个智慧是从哪学来的?圣经里不就有教吗?圣经创世纪第11章1到9节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话说大洪水之后繁衍在大地上的人类用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共同语言好办事呀于是大家就想联合起来造一座通天塔应该是粒子传输之类的装置啦耶和华上帝觉得那样可不行要是真让人类给搞成功了那以后就没什么是人类不敢干的了于是便说:“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果然沟通不良之后塔也就建不成了当然啦Python和Java没打死一个就算好的了更别说合作造塔注意哦圣经这里说的是复数的“我们下去”哦其实圣经里关于“上帝”采用了大量的这种复数叙述大叔在听讲解时牧师都会说因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所以用了复数其实这样的解释真的非常牵强只不过大叔频道不是都市传说这里也就不多说了总之西方的宗教哲学让统治者不愿意看到平民的语文统一因为语文统一壮大的是民族但对于殖民政权却是必然的重伤因为语文一旦统一思想就容易贴近就容易互通有无、相互理解接着当然就是聚众起义了那殖民者的政权可就不牢靠了不信您去看看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到先秦时期什么春秋五霸什么战国七雄在文字被嬴政统一之前都尽是些部族与部族、贵族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但文字大一统之后那就不一样了农民起义就开始成为左右朝代变换、政权更替的主要力量那还只不过是文字的统一对文盲遍野的时代就已经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了所以中国历史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等人权思想这是印度人永远都懂不了的所以简单说殖民的第一任务就是搞分裂分裂得越零碎越好搞愚民人民变得越蠢就越漂亮而印度与生俱来、完美匹配种姓、族群、语文、宗教上千种不仅团结不起来殖民者还可以用A打击B用乙压制甲用β欺负Ω就地取材自己连出只卒子都不需要方便得很而且人越多就越好殖民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那么大一个地方上下几千年的都得当人家殖民地的原因反正你们都彼此歧视嘛别人都贱你最强那虐起来自然就不必留手了这种印度基因、洋人操作中国人也是理解不了但就像人们爱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样欧美人也爱说“印度是西方最好的朋友”名词换一下懂了吧?无望的语文话说回来据统计印度的语言共有1652种印度的语言共有1652种其中比较流行的超过百万人使用的便有122种所以大叔劝那些以为“学懂印度话”就好到印度做生意的朋友基本可以放弃也千万别信什么“北印地、南泰米尔、东孟加拉、西马拉地”的传说没用的就算让你学通了最多人用的印地语也只能和4亿人沟通而另外10亿人听到了不仅不会像东北人听到老外说粤语惊为天人称赞不已印度人听到不是自己的口音绝对会鄙视你、批评你觉得你干嘛那么不上道!为什么?因为骨子里的原因就不是语言、文化、国家那回事单纯就只是对其他人种的歧视更何况粤语、闽南语再难顶多也只是汉字的不同发音而印度的语言和文字却是千百种完全不一样的存在简单说学那东西还不如去学点阿拉伯文、越南话至少还可能有些系统化发展的未来当然关于越南那还必须建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发生的联美运作那太远了不说总之这就是为什么在马来西亚连印度人自己都嫌弃淡米尔文的原因了既然印度语文那么复杂那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印度文教育就偏偏挑上淡米尔语呢?那是因为当初移民到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当中以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居多的缘故泰米尔人东进那是早在西元10世纪的时候那时的印南也就是现在的泰米尔纳德邦有个叫注辇(Chola)的王国入侵印尼的另一个印度化国家三佛齐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后来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牵来助纣为虐的虽然也有印北来的管理及技术型人员但被送来当苦力的印南劳工相对比例还是比较多的没办法南部人种比较黑比较好欺负这不是大叔说的是洋人用殖民及奴隶时代的历史向世人定义的所以送来的泰米尔劳工一批又一批而在英国撤离时没钱走不了被英国人遗弃下来的也多是这些来自印南的泰米尔人这就注定了后来的马来西亚选用淡米尔语了那事实上马来西亚的印度人是不是也只说淡米尔语呢?也不是的哈除了印度政客需要出来骗选票之外高级的印度人平时是绝口不会吐半粒印度话的因为他们觉得那特丢脸、特没水准的所以高级印度人之间彼此沟通都只用英语而对“下等”的印度人也只用马来话而一般中等以下的平民呢?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多是淡米尔人家里还说淡米尔语社区里就混着用而通过政府政策被大量放进来从事餐饮业的印裔回教徒新移民多来自印度西部用的那是马拉地语而从孟加拉大量引入的劳工和当初来自印度东部的移民后代也有用西孟加拉语的而锡克人在自己家族内和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偶尔也会使用旁遮普语不过锡克人多是公务领域的白领现在连在家里也多改用英语了结果当然就一茬不如一茬所以今天就算你和很多锡克青年(旁遮普:你好)他们都还听不太懂至于印度较为普遍的印地语在马来西亚那是完全行不通的而大叔也从常回印度的朋友口中知道这种鄙视本族语言独尊英语的情况在印度也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都知道前一阵子印度就在吹抵制中国风嘛大叔就用了好几种印度文字关键词搜索印度的Youtuber发现都没有什么激烈的言论而那些最极端、最激烈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用的几乎全都是英语!那。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

一、印度尼西亚汉语教学现状及展望(一)印度尼西亚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1、印度尼西亚的语言和民族概况印度尼西亚是全球华人最多的国家。

2013年印尼总人口达2.48亿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

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马都拉族7%,华人3%-4%,此外还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个民族的居民,共占23%。

民族语言200多种,通用印尼语。

(百度百科)根据印尼政府2014年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1000万人。

(百度百科)2、汉语教学历史与发展印尼的汉语教学可以追述到1690年创办的名诚书院,截止到 1900 年印尼的汉语教学主要是以义学形式进行,教学对象为当地华侨子女。

1901 年巴城中华会馆创办了中华学校,标志着印尼近代汉语教学的开端,从此至 20 世纪 20年代末,印尼的汉语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 世纪30、40年代,华侨学校已遍布了印尼的大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不仅有小学,还开设了部分中学。

1942 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尼汉语教学遭受到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打击。

(辛慧2014)1945年日本战败,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汉语教学政策也是一直在变化,时而宽松,时而禁止,今天,汉语教学政策比较利于印度尼西亚按英语教学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自由放任到管制期:1945--1950,华侨自管到政府加强管制;兴旺发达期:1950--1957,华侨学校大量开设发展;限制衰落期:1958--1965,政府颁布相关限令、通告,实行限制;全面禁止期:1966-1998汉语教育被取消,华侨学校被关闭;逐步解令,复苏期:1999至今,解禁---管理---支持。

随着中印两国的合作的加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以及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的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执掌政权之后,大力推行促进民族融合的民主建设,彻底取消了对印尼华人的歧视政策,积极推进汉语教育,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盛赞。

马来西亚的华人曾占比40%,如今仅剩21%,为何越来越少?

马来西亚的华人曾占比40%,如今仅剩21%,为何越来越少?

马来西亚的华人曾占比40%,如今仅剩21%,为何越来越少?今年4月,马来西亚外长希沙姆丁在福建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面时,希山用华语说出:“我们都是一家人”和“我的大哥”。

此“大哥论”在马来西亚引发在野党抨击,认为有辱国格。

希沙姆丁辩称是以个人身分称王毅为大哥,而非形容两国关系。

马来西亚外长希沙姆丁用华语说出:“我们都是一家人”和“我的大哥”。

5月31日,是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47周年的日子,却传出16架运输机出现逼近在南海马来西亚砂拉越附近的领空;数日后,再传出中国海警船出现,引发热议。

马来西亚位置图对此,马来西亚中文媒体上,出现不少对马来西亚政府的调侃与贬抑,譬如:“大哥的飞机飞在小弟头顶,没关系的,兄弟嘛!”之类的留言,也引发“挺中”和“抗中”的无交集互喷混战。

在这波争议中,部分言论表现了对国家之间界线的模糊意识,让一些人质疑华人是否在国家认同上有所松动。

此次事件因涉及中马两国的争议,马来西亚华人的一些反应,凸显华人长期在“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内在张力,特别是近年马来西亚国内政治动荡与外在的中国崛起,使得华人在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出现和过往不同的裂缝及可能游移,以及对于摆脱当前困境的方向,在想像和期待上可能也有所变化。

这背后的脉络与原因为何?壹▌对“中国”话题的分歧和割裂有关中国的话题,近年来在马来西亚中文媒体上,经常比一般新闻有更多的评论,且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会因个别事件引发争论。

中国与马来西亚有多远?在情感基础不同、不实资讯传播误导下,经演算法的操作,更强化了华人之间的认知与心理隔阂,在虚拟空间出现语言的大乱斗,互贴“中华胶”和“慕洋犬”等负面标签,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粗暴和羞辱式的情绪发言,形成各说各话的立场表态、讥讽和攻击。

也经常会在评论区下面看到这些超暖的发言目前拥有约700万人的马来西亚华人内部相当异质,譬如家庭用语(华语、英语等)、阶级、宗教和性别等差别,对于中国的态度和理解也很复杂多样,涉及情感、心理与现实利益等元素。

近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文化发展历程

近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文化发展历程

近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文化发展历程
徐秀良
【期刊名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6(025)002
【摘要】马来西亚不仅是东南亚国家中印度人最多的国家,而且印度人也是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之一,人口比例仅次于马、华族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

自19世纪下半叶印度人迁移至马来亚以来,经过两百多年的艰难发展,印度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

印度人文化的注入,丰富了马来西亚政治文化,尽管印度人在马来西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有限,但已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政治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了马来西亚政治文化多元化发展。

【总页数】5页(P9-12,31)
【作者】徐秀良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马来西亚印度人社群研究——以印度人社群语言状况为例 [J], 洪丽芬
2.刍议西藏政治文化发展历程与特征——兼议影响当代西藏政治文化发展的诸因素[J], 吴萍
3.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西亚华人与印度人政治参与比较分析 [J], 吴多情
4.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 [J], 石沧金
5.独立后的马来西亚印度人政治 [J], 石沧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冲突到合作——印(尼)马对抗和东盟成立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冲突到合作——印(尼)马对抗和东盟成立之间的关系分析
2019年 12月 第 41卷第 6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Dec.2019 Vol41 No6
从冲突到合作
———印(尼)马对抗和东盟成立之间的关系分析
罗永忠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虽然新加坡被英国人为地从马来亚联盟中分离 105
出来,并因此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政治单元。但是, 两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族群联系难以隔断。新、 马之间仅一柔佛海峡相隔且有路桥连接,历史上长 期由共同的英国总督管辖,经济上相互依存,新加坡 依赖马来亚的水源、粮食等,马来亚则依托新加坡做 为贸易港口;从族群来看,两国有很多亲缘关系。所 以,新、马合并的呼声在两地一直存在,但 1961年之 前,两地合并的呼声并未成为主流,其阻力主要来自 马来亚,一是“马来亚政府的种族安全担忧,因为合 并后华人人数将占优势,加之华人的经济地位,联邦 担心种 族 平 衡 会 受 到 破 坏”;[1]二 是 截 止 到 1960 年,新加坡的共产主义势力发展迅猛,马来亚政府担 心新马合并后,共产主义势力会从新加坡蔓延到整 个马来亚。但是,看似希望渺茫的新马合并在 1961 年忽然出现了转机。
马来西亚计划出台后,印尼并未公开反对,因为 这一时 期 印 尼 主 要 聚 焦 于 西 伊 里 安 问 题 的 解 决。 1961年 8月,印尼外长苏班德里约对到访的英国驻 东南亚 专 员 薛 尔 克 表 示,“印 尼 同 意 马 来 西 亚 计 划”。[3]在 1961年 11月 20日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苏 班德里约再次重申印尼不反对马来西亚计划。时任 美国驻印尼大使琼斯也表示,印尼总理朱安达认为 印尼宁愿在其北边出现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英国 的殖民地。显然,印尼的官方表态是不反对马来西 亚计划,但是印尼内部对于马来西亚计划也有反对 之声,其中印 尼 共 产 党 (PKI)从 一 开 始 就 反 对 马 来 西亚计划,他 们 宣 称 这 一 计 划 是 “英 国 压 制 五 地 人 民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表现,不利于当地人民取 得真正的国 家 独 立 和 民 族 解 放 ”。[4]因 为 印 尼 当 时 的主要关注点是西伊里安问题,所以对于东古提出 的马来西亚计划,印尼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但是, 文莱起义给印尼反对马来西亚计划提供了借口。

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归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归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A/58/47. 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归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162. 1998年11月2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共同通知法院,两国曾于1997年5月31日在吉隆坡就西里伯斯海上两岛,即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主权的争议签署了一项《特别协定》,并于1998年5月14日生效。

163. 当事国双方在《特别协定》中请法院“根据条约、协定和当事国双方提供的任何其他证据,确定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属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还是属于马来西亚”。

它们还表示希望“本着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体现的[两国间]存在的友好关系的精神解决争端,并事先宣布它们将“接受法院的判决……作为最后和对它们有约束力的判决”。

164. 各方当事国分别在法院或法院院长确定或展期的1999年11月2日、2000年8月2日和2001年3月2日时限内递交了诉状、辩诉状和答辩状。

165. 2001年3月13日,菲律宾递交请求书,要求准许参加此案。

菲律宾在请求书中称,它希望参加有关诉讼,以便“保护和捍卫[其政府]……因其对北婆罗洲领土提出所有权和主权要求而产生的历史和法律权利,只要这些权利受到或可能受到国际法院对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主权问题判决的影响;……向法院报告[这些]权利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更充分地理解法院在全面预防冲突中必不可少的作用”。

菲律宾明确表示它不打算成为该案的当事方。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规定时限内提交的书面意见中,反对菲律宾要求准予参加的请求。

在2001年6月25日至29日举行公开听讯之后,法院于2001年10月23日作出裁决,拒绝菲律宾提出的准许参加诉讼的请求。

166. 关于案情实质的公开听讯于2002年6月3日至12日举行。

2002年12月17日,法院就案件的实质作出判决,判决的执行部分如下:“因此,法院,以16票对1票,裁决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属于马来西亚。

赞成:院长纪尧姆;副院长史久镛;法官小田兹、朗热瓦、海尔采格、弗莱施豪尔、科罗马、韦列谢京、希金斯、帕拉-阿朗古伦、科艾曼斯、雷塞克、哈苏奈、比尔根塔尔、埃拉拉比;专案法官威拉曼特里;反对:专案法官弗朗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世界民族62004年第1期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廖小健内容提要马来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和谐得多,其原因主要在于: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不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那么强烈;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较宽松;马来西亚拥有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关键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有不少相同之处:两国都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有近600万华人,印度尼西亚有华人700多万;殖民统治时期的/分而治之0政策,均使两国的华人与当地民族在居住地域和从事行业上划分明显,形成隔膜;两国当地民族的经济都比华人经济落后,经济矛盾一直是民族矛盾的焦点;两国当地民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则信奉佛教等其他宗教,同样存在着宗教信仰上的区分。

然而,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后,几乎没有停止过排华,大大小小的排华骚动层出不穷,1998年5月的/排华暴乱0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严厉谴责;而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以来,除了1969年的/5#13事件0外,基本没有严重的马、华两族冲突,即使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局势异常动荡之际,也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印度尼西亚那样激烈的排华暴乱。

2003年10月,任职22年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交班,国内外舆论一致认为他对马来西亚的最主要贡献之一,就是维护民族和谐与国家稳定。

为什么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比较和谐,而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却要紧张得多,除了两国大小悬殊外,到底还有哪些区别,导致两国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而且,前者还尊伊斯兰教为国教,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0,不同宗教/文明0的民族,激烈冲突几乎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本文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影响两国民族关系的几个重要原因。

一由于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同,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远远没有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华人的偏见那么强烈。

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为了取得马来封建贵族的合作,曾与马来各邦苏丹订立协定,承认马来人是当地的主人,承认并维护马来人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各方面的特权。

马来人的特权在马来西亚¹1957年独立后继续得以确认,独立宪法特别规定了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马来统治者的地位,规定马来语为国语,马来人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国教。

20世纪70年代又颁布5煽动法令6,禁止对上述有关规定进行质询和讨论。

2000年马来西亚发生/马来人特权风波0,时任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明确表示,在捍卫马来人的特权上,政府绝不作任何让步。

º因此,大多数马来人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当然的主人,比华人有着更优越的法律地位,对于政治地位比自己低的华人较少产生妒恨。

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马来人经济比华人经济落后,这往往成为引发马、华两族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但由于马来人经济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经济不平衡引发的不满没有印度尼西亚那么强烈。

1957年的独立宪法确认马来人保留地制度、服务公职的保留名额制度,承诺向马来人颁发经营某些特殊行业的执照并在教育方面给马来人奖助优待。

»随着马来人政党在政府中地位的加强,历届政府都毫不例外地执行马来人经济优先政策,从雇工比例、股权占有,到政府合约、专业领域,都全力向马来人倾斜,马来人经济因此大有起色。

为了强调对马来人保护的合理性,马来人政要经常散布/马来人比华人落后0的观点,但/华人控制经济0的论调十分鲜见。

加上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比印度尼西亚顺利,贫富差距没有印度尼西亚悬殊,生活较有保障的马来人在政府强有力的保护下,没有必要直接攻击、抢掠华人。

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则明显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实施/分而治之0的政策,将印度尼西亚的居民按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欧洲人居上层,华人¼处中间,底层的是当地民族。

与当地民族采用当地法律和法庭审判不同,华人和欧洲人一样,可采用荷兰法律并在荷兰人的法庭进行民事诉讼和审判。

½这也是认为华人的地位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高的主要法律依据。

经济上,华人不仅可从事各种中介业、工商业,部分上层华人还通过承包税收和垄断专卖获得巨额利润,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当地民族。

华人较优越的法律和经济地位,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妒忌和强烈不满,不少印度尼西亚人把华人看成是继荷兰人之后抢夺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财富的剥削者。

在荷兰殖民者被赶走后,华人便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斗争的主要对象之一,战后印度尼西亚汹涌澎湃的民族主义运动,遂转化为强烈的排华情绪。

早在殖民统治时期,殖民当局就在印度尼西亚不时散布华人掠夺当地民族利益的论调,把殖民制度下当地民族的贫困归咎于华人,以转移反殖民斗争的视线。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不少政要和民族极端分子从自己的政治需要出发,继续不断地散布/华人剥削印度尼西亚人0、/华人控制印度尼西亚经济0的观点,连印度尼西亚总统也持类似看法。

苏加诺早在1959年就认为:/中国人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生活的控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0¾苏哈托在1967年5月接见记者时也指出:/华人不过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3%,但他们却掌握和操纵了全国资产的70%左右。

0¿印度尼西亚经济的相对落后和贫富悬殊的异常突出,使上述观点颇有市¹º»¼½¾¿1日2李国卿著、郭梁等译:5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6,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2页。

中国新闻社编:5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和印度尼西亚情况6,中国新闻社,1959年,第23页。

参见1英2巴素著、郭湘章译:5东南亚之华侨6(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第751页。

中国人移民海外后,加入当地国籍的称华人,没有加入当地国籍的称华侨。

二战前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基本上是华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华侨才陆续加入印度尼西亚国籍。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在大多数情况下称之为华人。

参见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编写组编:5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6,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0)83、135)136页。

参见1马来25南洋商报6,2000年8月18日。

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与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合并后,改为马来西亚。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一律统称马来西亚。

场,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严重偏见。

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政府的保护不力非常失望,在忧虑自己的弱势地位的同时,自然对经济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华人充满忿恨,民族间的不满和仇恨与日俱增,并成为当地民族毁坏、抢掠华人财物的直接动因。

二两国的华人政策明显不同,马来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比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要宽松得多。

在国籍政策上,印度尼西亚政府从1958年起就实施了严格的国籍法,加上手续繁琐,耗费巨大,华侨要入籍非常困难。

到1965年,拥有中国国籍的印尼华侨仍有113万人左右,约占印尼华侨、华人总数的1/3。

¹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印度尼西亚华侨才逐渐解决归化入籍问题。

而且,长期以来,印度尼西亚籍华人的居民证上有特别的标志,在报考大学、担任公务员和军职晋升上都受到歧视。

另外,在阻挠华侨入籍的同时,印度尼西亚政府对以华侨为主的外侨采取了各种严厉措施,如提高外侨的各种税额,限制外侨的居留地点和旅行范围等。

而马来西亚从独立起便实施较宽松的入籍政策,绝大部分华侨在1957年后不久就加入了马来西亚国籍,成为马来西亚公民,享有绝大部分公民权利。

由于几乎没有华侨,马来西亚也不存在剥夺或驱赶华侨的情况。

在经济政策上,独立伊始的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国内人口分为当地民族与外来民族(主要是华侨、华人)两大类,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和排斥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如限制华侨经营进出口贸易等各种传统行业,要求华人向当地民族转让股权或企业,甚至没收部分华人企业。

禁止外侨在农村经营零售业的51959年第十号法令6颁布实施时,被强行逼迁和接管的华侨零售店达八万多家,数十万华侨顿失生活凭恃,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º虽然马来西亚政府也实施扶持马来人经济的政策,如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规定了有限公司中马、华两族的股权和雇工比例,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击了华人大企业,但占华人企业90%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受影响。

同时,马来西亚也没有像印度尼西亚那样,对华人实施职业限制和接管甚至没收华人的店铺、资财,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基本上可以保有赖以生存的传统职业和产业。

像印度尼西亚华人那样,因在经济上遭受排斥、打击而生计无着、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的情况,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出现过。

印度尼西亚的其他政策也非常严厉。

1965年以前,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侨学校、华文报纸、华侨社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1965年/9#30事件0后,印度尼西政府强行关闭或接管所有华侨学校,关闭所有华文报刊,取缔大部分华侨社团,禁止使用中文和举行华人民俗庆典,并要求华人改用印度尼西亚名字,皈依伊斯兰教,中华文化在印度尼西亚几乎销声匿迹。

马来西亚政府虽然也限制华文教育,要求教育马来化,但仍继续资助华文小学和改制的华文中学,允许华文独立中学存在,并同意华人社会建立大专院校。

因此,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文教育的/赶尽杀绝0不同,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一直可以合法存在,还得以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的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这在中国境外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华文报刊、华人社团、华人的姓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马来西亚政府基本上不予干预,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随处¹参见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著:5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6,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º同上,第24页。

可见。

华人在当地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影响当地政府采用何种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印度尼西亚华人占印尼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约为2.6%,后来有所上升,但到1998年仍仅为3%;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境外仅次于新加坡的华人占当地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时华人占当地总人口的37%,后来虽然逐渐降低,但到2000年仍占26%。

¹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众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族群,所以每一届政府在处理华人问题时都比较理性、务实,慎之又慎。

而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比例很小、影响有限,无论是印度尼西亚政府还是不少印度尼西亚人都有意无意地/忽视0了华人的权益和感受。

两国政府对华人的不同政策,直接影响着当地民族对华人的态度。

印度尼西亚政府早期阻挠华侨入籍的政策,使不少当地民族认为华人都是外国人,潜意识里拒绝华人,进而认为华人在印度尼西亚享有的一切都是不合法的,都是对当地民族的掠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