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总论
生物制品的制备3篇

生物制品的制备第一篇:细胞培养与生物制品制备生物制品指的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
生物制品制备的关键是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可以得到大量纯化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利用类似于生物体内的环境及培养基的条件,使动植物细胞在体外不断地生长、繁殖和分化的技术。
细胞培养可以按照培养的方式分为两类: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
其中,悬浮培养以悬浮细胞为主要培养对象,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等;贴壁培养以附着细胞为主要培养对象,如肝细胞、肺细胞等。
2. 细胞培养的流程(1)选择细胞种类及培养条件。
不同类型的细胞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培养基成分等。
选择合适的细胞种类及培养条件是细胞培养成功的第一步。
(2)种植细胞。
使用无菌的操作方法将细胞存储于试管或细胞培养瓶中的培养基内。
种植之前需要进行细胞计数,以确定种植的细胞数量。
(3)细胞培养。
细胞在培养基内不断地进行生长和分裂,在此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检测细胞数量和培养状况。
(4)细胞分离。
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细胞分离,以解决细胞密度过高而导致的缺氧和营养不足问题。
3. 利用细胞制备生物制品的技术(1)蛋白表达技术。
利用工程细胞表达外源蛋白,并通过纯化等步骤获得纯化的外源蛋白质。
(2)单克隆抗体技术。
利用合成单克隆抗体的技术来替代动物源性抗体。
这种技术通过制造合成抗体来避免使用动物来生产抗体。
(3)基因治疗技术。
通过治疗包含特定基因的疾病来治疗疾病。
这种技术基于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和在细胞生物学中的新发现。
细胞培养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制品制备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品将在医药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生物制品纯化技术生物制品的制备和纯化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
其中,纯化技术是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生物制品而开发的技术,主要通过分离和纯化的方式来获得高纯度的生物制品。
2020版药典的生物制品术语

2020版药典的生物制品术语
2020版药典的生物制品术语
一、生物制品的定义
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是指以生物学方法制备的医学用品,包括活细胞、变态抗体、血液制品、芽孢制剂、受体制剂以及基因工程制剂等。
它们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制成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的化学药品,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二、生物制品的种类
1、活细胞:活细胞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2、血液制品:血液制品主要由人血液中的血浆成分、细胞、亚细胞以及蛋白质组成,可以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抗凝血、抗血清等。
3、芽孢制剂:芽孢制剂是一种利用芽孢菌制备的药物,它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治疗细菌和真菌感染。
4、变态抗体:变态抗体是指从患者体内制备的抗体,可用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特定疾病,如炎症性疾病、艾滋病等。
5、受体制剂:受体制剂是利用受体的特征,制备的一种特殊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哮喘、糖尿病、湿疹、肾脏疾病等。
6、基因工程制剂:基因工程制剂是指以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利用载体质粒的转化技术,将特定的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制备的药
物,可用于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
兽用生物制品

兽用生物制品概述兽用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造的,用于动物饲养和健康管理的产品。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动物健康的关注,兽用生物制品在农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兽用生物制品的种类、特点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养殖业中的作用。
兽用生物制品的种类兽用生物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疫苗、生物制剂和饲料添加剂等。
1. 疫苗兽用生物制品中最常见的就是疫苗。
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给动物接种,可以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常见的兽用疫苗包括猪用疫苗、禽用疫苗和牛用疫苗等。
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能够改善动物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制品。
生物制剂可以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
常见的生物制剂有益生菌制剂、酶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
3. 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是指加入到动物饲料中的一种物质,可以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动物生长和健康。
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的味道,增加动物的食欲,促进消化吸收等。
常见的饲料添加剂包括酶制剂、氨基酸和维生素等。
兽用生物制品的特点兽用生物制品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性:兽用生物制品通过对动物的免疫调节、生长促进等方式,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增加产出。
2.安全性:兽用生物制品经过严格的研发和监管,对动物和环境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不会对养殖产业和消费者造成危害。
3.环保性:兽用生物制品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可定制性:兽用生物制品可以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满足养殖业的特殊需求。
兽用生物制品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兽用生物制品在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养殖业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预防动物疾病: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动物的多种疾病,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2.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生物制剂和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产蛋率,提高养殖效益。
3.促进食品安全:兽用生物制品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生物制品学

1.生物制品是一类用于疾病诊断或防治的制剂。
即应用自然的或借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获得各种微生物、细胞、动物和人源组织、液体等生物材料而制备。
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诊断用生物制品三大类。
预防用生物制品均用于传染病的预防。
包括疫苗、类毒素和γ -球蛋白三类。
发展:生物制品是生物工程中具有免疫特性的一种药品,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与疾病作斗争的产品。
欲溯其源尚无法真切描述,只能从1912年至近期的历史简要叙之,故称简史。
据公元203年(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凑,其气必虚”,这是对免疫的最早描述。
“免疫”一词首见于明朝的“免疫内方”意思是免除传染,“明朝种痘新法”即有“熟苗”的记载,用来防御天花病,2500年前我国古藉的“左传”就记载了狂犬病,并研究了它的治疗方法。
“牛疫即牛瘟病”的流行曾记载于后汉永平十八年,《五行记》上。
三百年前藏族同胞采用牛瘟弱毒(即自然感染黄羊含牛瘟病毒的血液作毒种),灌服牛只预防牛瘟病,算是古老的兽医减毒疫苗。
而正式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办的兽用疫苗制造所是1930年,实业部青岛商品检验局王汝川教授首创的【1】。
建国以来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取得了长足发展,研制了一些世界领先的兽医生物制品,对疫病防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和牛肺疫兔化弱毒疫苗,消灭了我国的牛瘟和牛肺疫。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共体认为中国C株弱毒苗(猪瘟兔化弱毒株苗)控制和消灭欧洲国家的猪瘟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国首创的马传贫弱毒疫苗1983年在国际马传贫学术会议上得到高度的评价。
我国研制的猪2号(S2)布氏杆菌苗和羊5号(M5)布氏杆菌苗免疫力均优于国外的19号布氏杆菌苗,安全性优于国外羊用的Reul号菌苗。
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羊痘细胞苗制品均达到先进水平。
我国在诊断液和菌株的选育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如牛鼻气管炎抗原、牛黏膜病抗原、副结核菌素诊断液等品。
生物制品定义

生物制品定义《说说生物制品定义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生物制品定义”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又有点陌生的话题。
可别被这专业术语给唬住了,听我用接地气的话给你掰扯掰扯。
你想啊,生物制品就像是大自然和科学家联手打造的“魔法产物”。
它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东西哦!简单来说呢,就是利用各种生物技术手段搞出来的对我们人类或者其他生物有特别作用的玩意儿。
比如说疫苗吧,这可是大家都熟悉的生物制品。
咱小时候都打过那些预防针吧?那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对抗各种病菌,提前给我们的免疫系统来一场“军事演习”,等真正的病菌来袭时,咱们的身体就能迅速反应,把它们给打跑啦!这疫苗可不就是个厉害的“防病小精灵”嘛。
还有那些治疗各种疾病的生物药物,那也是生物制品家族里的重要成员。
它们就像是专门去对付疾病这个大怪兽的“超级英雄”,帮助我们缓解痛苦,恢复健康。
它们可神奇了,能针对性地对我们身体里出问题的地方进行“修补”。
再说说生物诊断试剂吧,它就像是一个“侦探”,能帮医生快速又准确地了解我们身体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是不是很厉害呀?这生物制品的产生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
科学家们就像是导演,各种细胞啊、微生物啊在他们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表演”,最后就诞生了这些神奇的生物制品。
不过呢,搞生物制品可不是闹着玩的。
得非常严谨、非常小心。
就像做饭一样,要是调料放错了或者火候没掌握好,那这道菜可就砸了。
同理,在研究生物制品的时候,如果稍有差错,那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哦。
所以啊,那些研究生物制品的科学家们可是肩负着重大责任呢。
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品的种类和用途也在不断增加和拓展。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更多更神奇的生物制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呢!总之,生物制品定义虽然听起来挺深奥的,但其实就是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
生物制品包括哪些3篇

生物制品包括哪些生物制品是指从生物体中提取或经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所产生的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植物提取物等。
以下是对其不同类型的详细介绍:1. 生物制药品生物制药品是指以生物学方法生产的药品。
其不同于化学合成药物,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微生物、细胞甚至动物,依靠这些生物体来生产制剂。
因此,生物制药品通常是大分子,以蛋白质为主的药物,例如:重组蛋白质、单抗等。
此外,它们对许多疾病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例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
2. 疫苗疫苗是一种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
它是由一些微生物或其毒素、抗原制成,在接种至人体后,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细胞,从而使人体产生免疫力,并在接下来的感染中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常见的疫苗包括:百白破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能够预防数十种传染病。
3. 生物诊断试剂生物诊断试剂是一种检测疾病的生物制品。
其可以检测血液、尿液、唾液、污水等样本中的生物分子,例如抗体、细胞、蛋白质等,并根据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生物诊断试剂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基因芯片、ELISA试剂盒等。
4. 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是从植物中提取出的纯天然化合物。
它们可以用于药物或食品添加剂中。
植物制品有很好的药理学特性,例如其可以治疗炎症、消化不良、抗生素等,它们通常是从植物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并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总之,上述的四种类型是生物制品的主要种类,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以及针对特定疾病的特殊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制品在医学和保健等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兽用生物制品简介介绍

兽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虫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生物组织制品、基因工程苗等。
重要作用与地位
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
兽用生物制品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 效益。
保障动物食品安全
兽用生物制品在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疫苗可以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播,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和卫生。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兽用生物制品的使用应遵循产品说明书 的要求,包括使用对象、剂量、给药途 径、使用时间等。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动 物反应,及时调整用量或停药。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兽用生物制品时,应注意避免超剂 量使用或长期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或药 物残留等问题。同时,应关注产品的禁忌 症和不良反应,如有疑虑应及时咨询专业 兽医。
兽用生物制品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兽用生物制品概述 • 兽用生物制品的主要类型 • 兽用生物制品的制备流程 • 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 兽用生物制品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与价值 • 兽用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兽用生物制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兽用生物制品是指应用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利用病原体、微 生物、免疫细胞或免疫球蛋白等,制备出具有防治动物疾病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02
使用生物制品可以控制动物疾病,降低因动物疾病引起的食品
安全事件。
维护国际贸易声誉
03
通过使用兽用生物制品,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健康安全,维护
国家声誉和国际贸易关系。
06
兽用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与挑 战
生物制品包括哪些

生物制品包括哪些生物制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出的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原料、药物、食品、生物材料等。
生物制品是一种新型的医药技术,在医疗和科技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生物制品包括哪些。
一、生物技术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目前医学领域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药物,具有高效、安全、可靠、选择性强、专一性好等优点。
生物技术药物包括:1.重组蛋白质制剂重组蛋白质制剂是以人体构建的基因、重组DNA技术,将人的基因导入到细胞中,通过基因重组工艺、发酵和提纯工艺,大规模生产出有机化合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埃雷替尼、抗体等),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可以选择性地结合、靶向与特定抗原物质的人体抗体,由于其在生物学程序中存活时间较长,能够长时间起到反应作用,替代化学药品。
3.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别的细胞,来治疗疾病的新型疗法。
常用的细胞疗法包括骨髓移植、干细胞治疗、免疫疗法等。
4.基因疗法基因疗法是一种采用人类基因改变或重塑生物分子的技术,可以矫正特定基因,来治疗疾病。
基因疗法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医疗技术,目前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传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增强食品的药用价值和功能,改善食品质量和风味等。
1.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其他生物体中的基因导入到食品作物中,改良食品品种的特性,使之更具营养、耐旱、耐寒,提高抗菌能力等。
2.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是指富含某些活性物质的食品,或在特定条件下能发挥其他保健功能的食品。
这些食品在保健、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包括:果蔬饮品、膳食纤维饮品、酸奶、果汁等。
三、生物技术原料和生物材料生物技术原料和生物材料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材料,供应生产和制造各种医疗器械和材料、化妆品和美容用品等。
1.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是医疗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过生物技术原料和生物材料生产出的医疗器械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 生物制品总论 第一章 生物制品概述 第一节 生物制品的概念、种类和用途 一、生物制品学及其发展 生物制品学(bioperparatics)是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生物制品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比较早的一类药品,随着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其种类和品种不断增加,在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在较长时期内,它并没有成为一门学科,可能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经验性成分比较多,缺乏形成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们对微生物的遗传、营养、代谢,以及它们的致病因子和免疫结构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另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克隆选择学说、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巨噬细胞及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的参与、抗体形成的遗传基础、细胞因子的作用等逐步得到阐明,免疫学作为生物制品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开始被独立研究。更重要的是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提供了基因工程和杂交瘤两种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化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生物反应器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检验技术。目前,生物制品已经发展成为以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为技术基础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生物制品学。
二、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种类 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关于生物制品的定义为:生物制品 (biological product)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人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体内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如毒素、抗原、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剂及微生物制剂等。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研究目的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一样。根据其组成及用途可分为预防制品、治疗制品和诊断制品。
1.预防类制品 这类制品主要是疫苗,用于疾病的预防。根据其抗原来源可分为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及联合疫苗。细菌类疫苗是由细菌、螺旋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疫苗。病毒类疫苗是由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疫苗。联合疫苗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抗原的原液配制而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P),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等。 预防接种疫苗可使个体或得主动免疫,使机体获得长期的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性。但从预防接种到特异性免疫力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即诱导期),这就难以适应“应急”预防的需要。因此,对某些传染病,可采用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特异免疫球蛋白的方法,使机体获得被动免疫而暂时提高免疫水平。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能较快地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被动免疫的预防效果不能持久。 2.治疗类制品 是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主要有免疫血清、血液制品、重组细胞因子制品、抗体药物、重组激素药物、核算药物等。 3.诊断药品 用于检测各种疾病或机体功能的各类诊断试剂统称为诊断药品,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多种诊断试剂,使得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更为快速、便捷、准确。诊断药品的品种繁多,用途各异,根据应用范围和本身的性质,可分为:①临床化学试剂,如血清酶类试剂、葡萄糖和蛋白质试剂等。②免疫学诊断试剂,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试剂、补体测定试剂和常用抗体等。③细菌学诊断试剂,如伤寒沙门菌“O”、“H”菌液,沙门菌属诊断血清等。④病毒学诊断试剂,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体的诊断试剂,HIV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等。⑤肿瘤诊断试剂,如AFP检验试剂、CEA检验试剂等。⑥其他常用诊断试剂,如妊娠试剂、抗ABO血型系统诊断试剂等。
第二节 生物制品发展史 生物制品学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与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预防天花的疫苗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生物制品。人为方法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是我国的宋代。宋真宗时,有峨眉山人曾为丞相王旦的儿子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预防方法,这是人类使用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最早记载。18世纪末天花在欧洲肆虐横行,当时人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挤牛奶的农妇很少得天花,这可能是因为那些挤牛奶的农妇在与奶牛接触的过程中感染了症状较轻的牛痘。1796年,英国医生Jenner Edward第一次用牛痘苗接种人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种植牛痘的技术传遍了欧洲,后又传到北美洲和亚洲。 19世纪中叶随着微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人们相继认识了各种病源微生物。1876年,德国人RoberKock首先发明了细菌分离培养法,从此陆续发现了各种致病细菌。1889年,首次发现人畜共患的口蹄疫这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久,引起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和黄热病的病毒也相继被发现。人们在发现和认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在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来控制这些病毒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中疫苗的研究和发明是这一领域中最杰出的贡献,而在疫苗研制领域贡献最突出的当属法国人Pasteur,他先后发明了减毒的鸡霍乱疫苗、减毒的畜炭疽疫苗和减毒的狂犬病毒疫苗,从此人工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不断发展,迄今不衰。 但是在研制减毒活疫苗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的毒力不易减弱,或毒力减弱后就失去了免疫原性,或减弱后有毒性恢复的危险,因此不得不另想办法。1886年Salmon Smith发现加热杀死的强毒猪霍乱杆菌仍具很好的免疫原性,随后鼠疫、霍乱、伤寒、百日咳等死菌疫苗相继问世。到19世纪末,已经能够在分离到新的病原菌后不久就研制出相应的死疫苗并用于临床预防感染。 有的细菌如白喉和破伤风等的致病因子不在菌体本身,而在于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毒素虽然是很好的抗原,但因其毒性太强,不能注射人体。1923年,法国人Ramon用甲醛解毒的好方法,把白喉和破伤风等毒素变成无毒而有免疫原性的类毒素。 1948~1950年Enders等人用人胚胎非神经组织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随后细胞培养病毒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病毒学突飞猛进,培养出多种病毒,病毒性疫苗也不断诞生,如麻疹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用经三氯化碘减毒处理的白喉及破伤风毒素免疫动物获得成功,此后,Behring又发现在经免疫的动物血清中含有免疫物质,如把这种免疫血清移注给正常动物,也能使后者获得对相应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创造了“血清疗法”。免疫血清中的这种免疫物质就是免疫球蛋白。 血液制剂是在输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了冻干人血浆制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血液中的各种有用成分,开始研究血浆蛋白的分离。1943~1945年,先后从人血浆中提制成功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海绵等制品供临床使用。随着低温乙醇法分离血浆蛋白组分工艺的日趋成熟和蛋白分离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已能从正常人血浆中制备10多种常用血浆蛋白制品,可分离提纯100多种血浆蛋白。 对细胞因子的研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丰富起来的。细胞因子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细胞生物学时期、蛋白质时期和分子生物学时期。细胞生物学时期重点研究各类细胞因子的诱生、检测及其生物学活性,建立分泌细胞因子的传代细胞系及T-T细胞杂交瘤等。由于早先研究的是淋巴细胞产生的几种因子,所以直到1969年,还把当时研究的细胞因子都命名为“淋巴因子”。最早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法国教授Carnot认为存在一种能调控红细胞生成的“血循环物质”。其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直至90年代,各国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转移因子等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并于70年代末期陆续对各种细胞因子做了科学的命名。在蛋白质化学时期,研究者们利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蛋白质化学技术(如超滤、层析、电泳、蛋白测序等),集中于细胞因子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理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时期研究各类细胞因子的克隆,基因结构及表达、调控等。基因工程产品即重组细胞为其主要研究内容,当前生物制品领域中涉及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十多种细胞因子制剂中,绝大部分是基因重组产品。诊断试剂的发展萌芽于19世纪末,1895年就已制造出可用于治疗和诊断的康炭疽菌血清。其后诊断细菌用的试剂随着细菌培养的改进而得到迅速发展。每当分离出某种抗病原菌,即有相应的诊断血清诞生。至20世纪30年代,细菌诊断血清日臻完善。病毒学诊断试剂的发展稍滞后于细菌学诊断试剂。而免疫学诊断试剂的发展更晚。但所有类型的试剂都同细菌学诊断试剂一样,随着该科学的进展而不断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新型生物试剂与生物制品开发中的应用,取得了颇有成效的进步,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生物技术药品种不断增多。生物制品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生物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发展史的发展,随着高新生物技术和相关学科的进步,将会不断涌现出种类更多、质量更高、临床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效果更好的新型生物制品。
第三节 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 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宋真宗时,人痘技术已开始在我国使用。由于在天花流行期,接种人痘可以大大降低自然感染的死亡率,到了明朝,人痘已广泛被使用,并在17~18世纪传到世界各国。人痘可以说是我国生物制品的萌芽,但直到1919年,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制品。1917年绥远(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的萨拉齐发生鼠疫,鼠疫被扑灭后于1919年在北平天坛成立了中央防疫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全身),这是我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研究所。1935年在兰州建立了兰州制造所,名为西北防疫处。在旧中国生物制品未得到应有重视,规模很小,发展缓慢,当时的制品只有十几个品种。病毒性疫苗只有牛痘苗和羊脑狂犬病疫苗两种,细菌性疫苗只生产一些死疫苗,类病毒、抗毒素和其他免疫血清等都是粗制品,质量低下,生产数量也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生物制品获得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机构的建立 1. 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先整顿了生物制品的体制,把私营生物制品厂并入国营企业生物制品研究所。通过机构调整,成立了北京、上海、武汉、长春、兰州、成都六个规模较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一个主要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和成都输血研究所。研究和生产的品种主要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性制品和血液制品。各研究所直属卫生部领导。 2. 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 成立于1950年,20世纪60年代初与中国药品检定所合并,现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为药品、生物制品质量把关,代表国家监督《生物制品规程》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的执行,有权抽查各研究所的制品质量,凡抽查发现不合格的制品,有权令其停止使用。 3. 生物制品委会 生物制品委员会(现称标准化委员会)是我国生物制品最高学术咨询组织,负责制定和审查《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于1989年成立,下设五个分委员会:病毒制品委员会、细菌制品委员会、血液制品委员会、生物工程产品委员会和诊断试剂委员会。